分卷阅读69
吉斯公爵本人,则对此事颇为纠结。外甥女读他的来信,亦能察觉舅舅的矛盾心理。“瓦西之事死伤惨重,非我本意。但再遇到此类情况,恐怕,我还是会允许手下制止那些异端……”
海那边,法兰西的混乱,仿佛还看不到尽头。
玛丽觉得无可奈何。经济问题、地方势力与中央、宗教矛盾纠缠一起,偏偏国君还毫不退让。这样下去,即使以强势手段暂时控制、甚至来一场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注三】,都无法恢复“和平”。
而且,这般持续不断的动荡,将对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迄今为止,法兰西人口明明还是西欧第一,工农业基础也是最好的,却眼见要在大航海时代,落于英荷之后了。
玛丽送出的水银镜配方,确实在法国大量投产了,收益也相当可观。除了支付原本欠她的“专利费”,剩余大部分,都填作了亨利二世的军费——用来镇压国民。玛丽简直叹惋:史上太阳王路易十四也以此来养军队,但人家至少是搞对外扩张、不是内战啊!
唯一庆幸的,就是在洛林红衣主教的运作下,那笔余下的“专利款”,现钱五十万利弗尔,总算安安全全运到了苏格兰。
被拖欠许久的债主玛丽,几乎想要泪流满面——史有记载,法国王室信用素来不好,赖账稀松平常;她仗着儿媳妇的身份,总算还没吃大亏。
据吉斯舅舅讲,本想给她再争取几年分红;可惜王室财政持续紧张,此事只得暂缓。
算了,玛丽暂时也没法计较。她拿着法兰西传过来的销售数据,盘算苏格兰紧跟投产的可行性。
不行,还是太多不便。
法国有一个时尚奢华的宫廷作文化标杆,且贵族数目庞大、家底丰厚,彼此之间关系紧密,销路都是现成的。因此,他们抢占威尼斯人的市场,简直轻而易举。苏格兰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海路运输也欠发达,且没有强大王室打广告的水银镜,恐怕难以获得欧洲大陆的青睐。至于隔壁英格兰,市场本就不大,同时有威尼斯和法兰西货品竞争,亦缺乏胜算。
再说,苏格兰本土的玻璃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产品质量,乃至保密工作,都问题多多。
长期悉心研究之后,却发现法兰西模式不可复制……玛丽对本地奢侈品工业,几乎失去了信心。
唉,要她是伊丽莎白该多好。瞧人家英格兰,依托纽卡斯尔煤炭业供养,取暖、玻璃、制皂、制糖、制盐业样样发展迅速……这才叫工业体系完整,这才有进步提升的希望啊。
玛丽更想要英格兰了。
她没有耐心等伊丽莎白自动让位。若不发生特殊情况,童贞女王本来就很长命;况且,谁知这个年近三十的表姑,什么时候就打算结婚生子了呢?
种种阴暗想法,如小树苗,在玛丽心中簇簇生长。
她一次冲动,在给英格兰的外交函中,夹带了“时尚的礼物”。
包括她刚收到几面精致水银镜(含汞)、婆婆赠送的意大利皮手套(甲醛甲苯严重超标)及一批重金属美白化妆品(这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本是投其所好,也多半没明显效果……但……好卑鄙的感觉。
玛丽收到伊丽莎白那热情洋溢的回信时,更是狠狠唾弃了自己一把。
可这是权力斗争呀。
其他暗搓搓的运作,还得持续下去。
待到1562年年底,她终于逮着了“光明正大”的机会。
作者有话要说:瓦西惨案内容,参考《细说凯瑟琳·德·美第奇与法国宗教战争》
【注一】房龙:这话是我说的没错。(笑)
【注二】《圣经》中,耶稣的引路人,施洗约翰便是为希律王所杀。这个殉道者与暴君的故事里,还有个被国王继父“觊觎”、(有可能)钟情于约翰的莎乐美。历史上,这一直是很好的创作题材。
【注三】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是法国天主教暴徒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始于1572年8月24日。从法国宫廷暗杀新教领袖开始,民众亦“自发”屠杀新教徒。暴行由巴黎扩散至全法国,持续了几个月。
第28章 措手不及
化名“托克”的朗格维尔公爵, 素来有几分多愁善感。听闻祖国爆发瓦西惨案,他不禁为“手足同胞”流下了眼泪。
他“庇护”着的“朋友”,约翰·诺克斯, 更是激愤万分。
新教导师来到英格兰已有一年。他虽然并未获得伊丽莎白赐予教职——女王也不喜欢他的妄自尊大——但在民间, 诺克斯已发展出不少的信众。
倒不是说, 渐渐习惯用英语祷告的新教徒们,觉得一个苏格兰人日后可能适合当国教首领。然而,诺克斯的布道相当动人, 让他们舍不得不听。
尤其是, 这位导师,对于旧教的陈腐堕落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点醒那些对罗马还存有希望的摇摆不定者,教大家破除迷信,回归正途;他令众生耳聪目明,辨别是非, 不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