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5节

      淑妃低头,没有言语。

    隆庆帝只继续道:“待朕……会留遗诏命老三分封溧水,镇守国门。命贵妃至长子封地处享荣华富贵。”

    “陛下!”淑妃心头一跳,惊呼出声。

    她不知为何隆庆帝会把这般机要事同她讲,心跳骤然变快。

    隆庆帝摆摆手,没让她说出话来:“棠儿年幼无正妃,朕会遗命婵娟暂理后宫事,你从旁协理,但他自己元后,由他自己亲定。”

    淑妃顿时愣住了。

    他给了王皇后未来许多年的尊荣,却也为儿子争取了一线生机。

    王家再是百年书香世家,再是清贵读书人也总会贪心。

    他是少年天子长子嫡孙,即位时便大权在握,王家自是老老实实。

    但这些荣锦棠都不曾有。

    他倒是不怀疑王婵娟,但对王家就没有这份信任了。

    还好……荣锦棠并没有记名在王皇后名下,他不能让荣锦棠未来几年十几年受王家摆布,大越总是荣家的天下。

    隆庆帝沉沉喘了几口气,又道:“你是棠儿养母,按制不能被封为皇太后,朕会遗命你为贵太妃,协理宫事。”

    淑妃又愣了。

    她在宫里安静几十年了,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能被封为贵太妃。

    “陛下,妾……”淑妃拒绝的话还未出口,就被隆庆帝打断了。

    “你要为锦棠着想。”

    淑妃说不出话来了。

    确实,隆庆帝种种安排,为的全部都是荣锦棠。

    或许也并不是为荣锦棠这个人,他为的是大越的国祚,为的是荣氏的未来。

    淑妃弯下腰来,虔诚的行了一个大礼:“妾,领命。”

    隆庆帝轻声笑了笑。

    这一日他笑了很多次,也只有这一次是舒心而惬意的。

    他最后说了一句:“能安排的朕都会安排好,只要你记住一点。”

    淑妃抬起头来,认真看着病入膏肓的帝王。

    隆庆帝朦胧的双眼终于对上她的,沉沉道:“你要记得,锦棠的妻子必须要他自己选。”

    未来的皇后代表着外戚,享受着母仪天下的尊荣,也需要面对前朝后宫的种种是非。

    在国难当头的这个时刻,一个不能经事不能顶风雨的皇后不如不要。

    王皇后就是最好的例子。

    哪怕他病成这样,不能上朝也无法理事,宫里至今也没有乱成一团。

    因为王皇后撑在那里,她能安排许多事,也不怕许多事。

    “棠儿很聪明,他很像朕,他不会选错人。”

    民间总说三岁见老,隆庆帝清晰地记得那一年荣锦棠开蒙时亮眼的表现。

    他记得有一次他问课业,内容是什么他也早就忘却,只记得荣锦棠病了没有做,却给他交了一份由身边黄门完成的课业。

    隆庆帝当时是有些诧异的,他知道皇子们多少会让身边的人顶事,却绝对不会直说不是自己亲力亲为。

    隆庆帝就问他为何会坦白不是自己做的。

    荣锦棠那年不过五岁,精致可爱的小脸让人看了就很欢喜,他的眼睛漆黑又明亮,笑起来的样子讨喜极了。

    他答:“回父皇话,儿臣的黄门也代表儿臣的脸面,人是儿臣自己选的,他做的无论好坏都跟儿臣有关联。且儿臣是皇子,因病无法处事,让属下办事是理所应当的。”

    “再者,他的课业儿臣看过,觉得很好才拿出来,为何不能说是他做的?”

    “儿臣一没欺骗,二无隐瞒,三也确实赏识他的文笔,儿臣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孩子年幼,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实在是相当难得的。

    他那时就知道自己的选择,无论是近臣还是奴婢都要代表他的脸面,如果人好自然他也长脸,如果不好那也要自认错误早日改正。

    他知道不能欺骗老师和父皇,也知道表扬自己身边的下人。

    聪明又懂事,机敏又坦荡,真是实在难得的。

    隆庆帝满怀遗憾,也通过之前同荣锦棠的那番话,知道儿子是理解他的。

    他知道鞑子不除何以为家,他知道和亲不是长久之计,他也知道父皇心念长外孙女,还是盼望有一天她能重归故土。

    他也知道父皇难过国土分离百姓流离失所,颍州总有一天要重归大越。

    这些所有的所有,荣锦棠都清楚,也同样这般想。

    隆庆帝给儿子留了这样一个烂摊子,心里也是十分难过而又愧疚的。

    皇帝好做也难做,没有理想和抱负,得过且过自然是好过的。但荣锦棠绝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未来的路只会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但他却不会放弃。

    隆庆帝缓缓闭上双眼:“哪怕……且让他选个真心人吧。”

    那一年桃花绽放,他八抬大轿十里红妆迎娶沈婉。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是天作之合。

    那两年婚后甜蜜,终此一生印在他心里,经年过去他从来也不曾忘记那双桃花面。

    哪怕将来荣锦棠的皇后一无是处,他最终选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且让他欢欢喜喜的吧。

    第46章 选择 修

    这日里淑妃是几时回来的付巧言并不知情, 只是次日里去书房伺候笔墨时被淑妃拉着问了好些话。

    有时是问她家里, 又或者想听她讲讲刚进宫的事儿。

    除了坤和宫的那一遭, 付巧言知无不言。

    坤和宫的事付巧言并不认为是自己的错,但显然无论是皇后还是冯秀莲都在当日直接淡化了这件事, 她要是再提出来就不太恰当了。

    其他的事儿,没什么不好讲。

    说到在扫洗处的工作,付巧言还笑说:“其实奴婢在家中是没怎么洗过大件衣裳的,母亲总说小姑娘会把手洗坏了不美,只叫奴婢洗小衣,在扫洗处里头才知道衣裳不好洗。”

    淑妃问:“那你觉得苦吗?心里头怨不怨恨?”

    付巧言想了想,认真答了:“要说苦,确实是真的苦, 要说怨恨就没有了。娘娘且别摇头,奴婢说的并不是场面话。”

    “您许多年没出过宫了, 许是不知道百姓们如何过日子。”

    “就拿偶尔过来帮我家拆洗衣裳被褥的帮工大娘来讲,她洗一天不过三十个铜板,一月里也不能做满三十天的, 如是做二十来天,也到不了一两银子工钱。且主家也多不留饭,中午还要自己家去吃的。”

    “这一两银子的工钱她一家子就能过的很是舒坦, 如果家里男人还有些营生手段,孩子们便能上得起幼学或镇学,要是学习好些还能免了束脩。奴婢就免了幼学三年的束脩呢。”

    淑妃确实不太知道如今物价几何,却知道幼学里要想免束脩最少是同级前三名, 想来付巧言成绩不会太差。

    “你说的有道理呢,小丫头又要夸自己成绩好哩。”

    付巧言害羞笑笑,淑妃心慈善良,待她实在不能再好了,她同她也是有些亲近的。

    “娘娘别取笑奴婢,就拿奴婢现在的月例来讲,每月是半两银子,宫里管吃管住。一年四季还有两身新衣裳,其实是比外面工钱要高的。”

    付巧言这一通话讲下来倒是有理有据的,她不去胡吹什么因为主子娘娘待人和善她不怨恨,她只说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收入比坊间还要好些,自然也不用去怨恨。

    跟聪明人说话是极简单的。

    淑妃点点头,又问她:“你弟弟,你都安排好了吗?”

    说到弟弟,付巧言眼里多了些光彩来:“我弟弟今年有十二岁了,他其实从小比我还聪明的,那年他病得厉害,我实在无计可施就求了同父亲交好的县学书吏,他同我说小选名额还没满,要是我愿意去可以把那十两银子留给我弟弟,且在荣宣堂给他留个位置。”

    荣宣堂是荣氏立国后主持开办的善堂,所有州府都有设立分堂,由宗人府和驸马司一起督办,善堂主要是抚育孤儿,因人力有限其实也不是所有孤儿都能进去。

    付巧言这也算是给弟弟托了关系。只要能进荣宣堂,弟弟用她留下的银钱看好病,又能有个容身之所,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打算了。

    付巧言笑道:“那孩子聪明着呢,身体能好饿不死自己,且荣宣堂里只要书读得好还能有机会上镇学,奴婢从来不担心他。”

    她说起弟弟的样子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淑妃很容易就能看出她同弟弟感情极好,也打心底里相信弟弟的聪明,她已经几年没见过他,却依旧相信他能过的很好。

    淑妃沉吟片刻,望着她越长越光彩照人的脸庞,终于道:“如果你想知道他的近况,我可以让家里人去打听打听。”

    付巧言愣住了。

    淑妃慢慢垂下眼睛,她站起身来走到窗边茶桌边上,伸手招呼付巧言:“丫头过来,坐这里,我有事同你讲。”

    她表情十分严肃,付巧言也收起脸上的笑容来,规规矩矩坐到椅子旁边的绣墩上。

    “娘娘请讲。”

    淑妃偏过头来,定定看着她。

    这一年来付巧言日日都要过来伺候她读书,人很聪明机灵,长相自是顶尖,声音也婉转动听,最要紧的是学识品性一点都不差,除了太偏门的书她会有不太认识的字,大半话本经书她几乎全都认得。

    她知道她是一心想回家的,但……她也知道付巧言很是懂事。

    也就是说,她懂得取舍。

    淑妃终于张口问:“如我想让你一直留在宫里,不归家去,你待如何?当然,你弟弟那边沈家会安排好。”

    付巧言这一次倒是没有发愣,或许是有了些心理准备,也或许猜到了什么,她看起来并没有太多惊讶。

    她只问:“是留在娘娘您身边,还是……?”

    淑妃轻轻笑了。

    “你一直是个聪明孩子,我是知道的。”

    “锦棠身边没什么得用人,那些侍寝宫女他一个都不喜欢,如今他封了郡王,也将十七了,身边没个人不成。”

    付巧言只觉得一颗心扑通扑通,将要跳出喉咙。

    淑妃缓了缓,继续道:“皇后娘娘那边也有些安排,但我也只放心身边的这些人,总怕她们不能一心一意对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