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

      序序一汉中平四年,河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众劳苦百姓不得不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冬天,一心期盼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

    岂料,第二年依旧大旱,到这年春季过后,数百万民众便陷入饥荒之中,民众无以为食,剥树皮,食草根,服黄土,无所不用极其,整个河北地界可食之物为之一空,再加上官府微薄的赈济,好不容易挨到了第三年,可不幸的是,到这年的四月,应是春雨绵绵,适宜春耕之时,天空却依然没有飘下半滴雨水——大旱依旧。

    整个河北哀鸿遍野,饿蚨满地,满目苍痍,惨不忍睹。

    河北连续三年大旱,消息传至京城,却无人理会。

    只因京中已大乱,汉灵帝病笃,本来皇帝重病缠身,御驾西去也是意料中事,可问题是,这位皇帝生前没有指定由谁继承大统。

    这么一来,整个大汉群龙无首,一干大臣乱成一团粥,人心惶惶,大家都等着,不知该由谁来继承大统。

    在这个时候,身为国舅的何进却无一丝半点悲伤,反而满心欢喜,兴奋异常,恨不得大摆筵席,大肆庆祝一番。

    何进,屠夫出身,靠妹妹何贵妃飞黄腾达,从国舅到大将军,短短几年,成了大汉国最有权势的外戚。

    他身高不过五尺二,腰身肥胖,粗粗看去,相貌堂堂正正的,可惜的是面颊上长了两块横肉,笑起来还好,让人觉得有些温逊的样子,不笑的时候的,活脱脱一副屠夫模样,于是“何屠夫”这一外号便稳稳的安在他头上了。

    汉灵帝在位之时,担心外戚专政,对他防范备至,处处猜忌。

    何进虽是屠户出身,但也不是一个没心眼的市井小人,他心机深沉得很,一见风头不对,立刻就收起所有的锋芒,夹着尾巴做人,过起了韬光养悔的日子。

    汉灵帝的病逝,何进压抑已久的野心便立刻膨胀起来。

    在身边众多谋士的策划下,他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了夺权行动。

    他以皇家国舅的身份,“勇敢”而又“主动”地站了出来,在司隶校尉袁绍的五千禁林军的支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灵帝柩前将自已外甥刘辩拥立为帝。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手握西园军军权的骞硕就站出来反对。

    不行,刘辩不合适当皇帝,先帝说他才智平平,陈留王比他聪明,理应当皇帝,况且先帝在世之时,便已有嘱咐我,拥立那位自幼聪明的陈留王为帝。

    何进一看,这不是开玩笑吗?皇帝这么重要位置,哪能便宜了外人,自然是自已的外甥来当比较保险一点,才智平平怕啥,有我在啊,老舅辛苦一点,一切代劳就行了。

    什么?骞硕你不同意?这就不好办了,这样吧,你去死吧,死人是不会说不同意的。

    于是,何进带着禁林军和骞硕商量:皇帝这个位子铁定是我外甥的了,你不同意,就去找先帝吧。

    结果骞硕就死了。

    骞硕死了,可他手下好歹也还有五万西园军,可这又如何?那是在宫外,在宫里,五千禁林军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就凭这五千人,何进轻轻松松就将权力最大的太监骞硕给除掉了。

    对外则宣称阉奸弄权,意图谋害皇上和陈留王,不得以除之。

    当然,再怎么的也不能说是争权失败而死,人死了,什么屎盆子不能往上扣?朝中众臣哪有不知怎么回事的?人人心里雪亮。

    只是骞硕这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货,宦官当权本就是众人讨伐的,何进虽不是好人,但他做的是一件好事,自然没什么人出来说事了。

    就这样,骞硕就如同一缕尘埃,让何进轻轻一吹,无声无息地从大汉朝的历史中就消失了。

    不过他这一死,却救了与他齐名的十常侍其余几人,这几个侥幸逃过一难的家伙,跑到何太后,痛哭流涕求情,狠狠地告了骞硕一状,说他弄权,飞扬跋扈,扰乱朝政,反正坏事都是他一人犯下,完全与众宦官无关,太后心软,想起以前宦官帮她上位的情份,就下了道懿旨,说宫中还需要宦官做事,新君登位,首恶已除,不宜大开杀戮。

    何进是个志大才疏之人,既想做大事,却又无法做到心狠手辣,枉自手握大权,妹妹一发话,唯唯喏喏,便打个马虎眼,放过了这帮宦官。

    汉少帝刘辩即位的次日,新鲜出炉的何太后就下了一道懿旨,命何进参录尚书事,何进便由大将军一跃成为百官之首,一举成为大汉最有势力的人。

    可怜的汉少帝,懵懵然坐上皇位,成了母亲和舅舅的手里的扯线娃娃。

    何进踌躇满志,雄心万丈,决意要大展拳脚,整饬朝堂。

    几年来,他得到宇内众多能人名士的相助,这些人就是看在他有能力与一众宦官抗衡才投在他门下。

    荀攸,何颙等海内名士皆为其用,军中袁绍、曹操等手握兵权的校尉皆听命于他。

    朝中大臣已无人能之抗衡。

    现在,何进真正掌权,手下这些人立刻就鼓动他着手清除宦官了。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像中顺利。

    十常侍不是草包,不是随便就可以搓圆摁扁的,在太后的庇护,他们在当初的宫廷政变中躲过一劫,可随后一看形势不妙,虽然何进看在太后的面上放过了他们一马,可群官情势汹涌,眼看除宦就要成定局。

    这些宦官跑去缀唆董太后,太后您看看,那个昔日街头卖肉的屠夫,哪里懂什么国家大事?不过是胡搞而已,只一味提拔亲信,任人唯亲,您可是先皇的母亲,也是太后啊,您可要出来主持局面,否则这么下去,先皇留下来江山,就要成了姓何的了。

    董太后一怒之下,端起身份,下了道过气太后懿旨,把自已兄弟董重提拔起来当骠骑将军,意图与何进分庭抗礼。

    这董太后毕竟也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也不想想自已一个女人家,无凭无倚,以前权势过人,不过靠着儿子是皇帝,现如今,儿子皇帝没了,竟还想凭着过气的太后的身份和何太后争权。

    何进哪里吃她这一套,闻迅大怒,迅速部署反击。

    六月中旬,在一切部署停当后,他便在朝会上提出,董太后原不过为蕃妃,先帝已逝,不宜久居皇宫,应立即遣送出宫。

    这种事情属皇家的事,何进是皇亲,他来处理这种事符合皇家身份,其他的大臣哪有说话的份,有两个不知死活的大臣出来替董太后说了几句,何进一声令下,把两个投入大牢,扔下一句妄言皇家事,死罪。

    便不再有人出来说话,是啊,皇家事,关卿何事?只当听不见。

    既然没人反对,何进的提议顺利通过。

    朝会结束,何进就命令早有准备的禁林军把董府围了起来,董重吓得魂飞胆散,大哭一顿,遣散家人,自已上吊了事。

    十来天后,被送出宫的董太后就在河间驿庭被鸠杀,董氏一族就此灰飞烟灭。

    灭了董家,何进的目标又指向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

    十常侍见势不妙,故计重施,又跑到何太后那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哀求,何太后对他们其实没有什么不满,相反心底还有些念旧,当初要不是这些宦官帮忙,能不能当上皇后还是未知之数呢,想到这些往事,何太后念了旧情,便答应了保住十常侍。

    于是何太后就对前来抓捕十常侍的何进说,先帝逝去不久,你就意图大举诛先帝旧臣,这不是对先帝大不敬吗?何况首恶骞硕已经伏诛,董太后亦除了,当今已无人能动摇我们何家的地位了,这些宦官还有什么能力,况且他们都是先帝旧臣,对我们也没什么仇恨,现在后宫还离不开他们,这事就这么算了,你就不要追究他们,放他们一条活路吧。

    前面说过了,这个何进实际也是草包一个,何太后发了话,他不敢不听,就又一次放过了十常侍。

    逃过了这一劫,十常侍死心不息,又趁机扩大势力,他们勾搭上了何进的弟弟何苗,通过何太后把何苗弄到车骑将军的位置上,又把何进的母亲舞阳君接进了京城奉养了起来。

    一时之间,何进所有的亲人都站在的宦官的一边。

    宦官这一招厉害之极,这时候的人,以孝为大,有何进老母在手,何进哪里还敢动这些宦官。

    他苦哇,心想妹妹在宫中,这些宦官整天围着她转,替宦官说好话倒是情有可原,可弟弟何苗明知自已和宦官势不两立,却偏要靠上宦官,关系如鱼水一般,这不是要和自已作对吗?还有母亲……。

    无奈之下,把何苗召来,狠狠地怒斥了一番,你这小子,这一滩水够浑的了,你还掺和进来干嘛,现在京城中哪个不知大哥我现在和这些宦官誓不两立的,你倒好,掺了进来,是不是要帮着他们来对付你的大哥,难道大哥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吗?何苗反唇相讥,大哥你没什么对不起弟弟的,弟弟我不是草包,你能做大将军,小弟我做了什么?要不是宦官,我能做到车骑将军?再说,前些年,我们不也是靠宦官才有今天的地位?如今,我们在外,他们在内,内外结合,这天下还有什么事是我们做不到的?为什么非除去他们?自毁倚重?我们两方相斗,那些士族不就坐收渔翁之利了吗?大哥,难道你不知道那些士大夫一直瞧不起咱们,嫌咱们是市井出身,一旦我们把宦官除了,他们紧接就会对付我们,这些人阴险狡猾,到那个时候,我们恐怕死都不知怎么死啊。

    何进气结,没想弟弟还有这么一番大道理,一时找不话来反驳,气极大怒,混账东西,和宦官勾结在一起还有理了,滚,走着瞧,总有你后悔的时候。

    两兄弟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何进的母亲也动了怒,把何进召去臭骂了一顿,她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儿子啊,做人不能忘本,当初咱们是怎么富贵的,还不是靠这些宦官,把小妹弄进宫;进宫后,还不是靠这些宦宫,让小妹得到先帝的宠爱;还不是这些人把妹妹一步步捧到今天的地位?哦,现在位极人臣了,就要把人家赶尽杀绝了?你要是真这么做了,就不要认我这个母亲,我没有你这种忘恩负义的畜牲。

    这一顿臭骂,直把何进骂得灰头盖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回府后足有三天吃不知味。

    何进傻了眼,完全没想到自已全力对付宦官,家里人却没有一个支持他,伤心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宦官势大,何进无计可施,终日只是长吁短叹,坐立不安。

    这个时候,袁绍出场了,这个四世三公的袁氏年青俊杰,号称袁阀门主的未来接班人,出了个震古烁今的主意,太后不是不准大将军动手吗,好,咱们就不动手好了,其他人动手总可以吧,大将军暗中给地方各镇军马送信,号召他们带兵进京,由他们来除去宦官,太后可没能力命令这些人的。

    他们进了京城,宦官势力何愁不除?何进眼睛一亮,对啊,老子可是堂堂大汉的大将军啊,哪路人马不受我节制?一旦各镇人马进了京,由他们来除掉宦官,太后想保也保不住了。

    阉官既除,我军权在握,挟各镇军马之威,转身就可以轻易对付那些该死的士大夫了。

    到那时,宦官已除,士族臣服,呵呵,京中就是我的天下,还有何人敢逆我意?天下就姓何的了。

    哈哈,这么好的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天下是姓何的?一想到天下,何进两眼就亮得发光,热血上涌,激动得全身直颤,根本不作他想,立刻就派出快马使者分赴各地宣召。

    主簿陈琳是个有识之士,他苦苦劝说何进,各镇军马进京,其中有不臣之心,必会趁机作乱,到时,宦官未除,大将军您又要面作外军作乱,这后果难以预料啊,随后校尉曹操,河北名士何颙,黄门侍郞荀攸也得知了这个消息,这些人无一不是当世才智高绝之人,一眼就看出这个主意混帐之极,各镇军马入京,哪能轻易控制,岂不是为祸京城吗?其后果祸害之大,流毒之广,无法想象。

    他们苦苦劝阻何进,把各镇军马入京的严重后果逐一分析。

    可惜这个时候何进已经是猪油蒙心,满脑想的是天下就要姓何了,不但对曹操等人劝说嗤之以鼻,居然还能想出理由反驳,没错,地方军马进京,确实有风险,可我六万北军驻扎在京城外,还有十万西园军,还有两万禁林军,这些人难道都是吃素的?他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铁了心要召各路诸侯进京。

    众人长叹,荀攸失望之极,私下大骂何进,笨蛋,死到临头了。

    序序二接到何进的密召,反应最快的,就是西凉剌史董卓,随后就是并州执金吾丁原。

    早有不臣之心的董卓大喜过望,他连夜召集手下将士讨论如何应对。

    董卓手下最先发言的是李儒,瘦瘦高高的个子,眼光灵动,一看样子就知道他是个极精明的人物,董卓眼光独到,把自已的女儿嫁给了他,让他死心踏地为自已效命,这一手虽然老土,却是极不有效,李儒从此便成了董卓女婿兼头号谋士。

    李儒是极有眼光的家伙,他极力主张进京,京城如今是何进一家独大,权势之大,无人能及,偏偏何进这个人优柔寡断,是个不成器的家伙,明明自已大权在握,手下能人异士众多,除掉宦官是举手之劳,可他却怕这怕那,搞了半天,竟想出这么个脱裤子放屁的馊主意,让别人代劳,把宦官除去。

    哈,这对我们而言,可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进京争权了。

    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不利之处。

    首先,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