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99

      她絮絮叨叨了一大段,萧函大致总结了一下母后话里的意思,就是说对穆颐压根不放心,各种不信任,认为穆华翎最能理解她的想法,至于穆永思……她只要当个乖巧的吉祥物就够了。
    殷太后微微抚额,似是只有在亲女华翎面前才能卸下防备,从窗外落下的日光还能照见她鬓间的白发,“哀家只愿有生之年,得见我北殷一统天下,不负祖宗基业。”
    萧函也仔细看过这道密折,其中提到的种种变法之策,也是言之有物,真的实施起来对北殷国力有利无害,她对变法并不反对,只是变法不是小事,方方面面北殷上下,牵连甚广,其严重性不亚于与大兴南梁交战。
    萧函轻轻敲打着桌面,若真要变法改革,那就少不了清除一些朝中的障碍。
    ……
    相府,
    北殷与大兴分左右二相六部的机制不同,百官之首就是律相,自先帝时就已为北殷丞相,门生遍布朝野,称得上一声权臣,哪怕太后摄政为安抚百官,也需敬他三分,此外他也是最支持太后还政于天子的老臣,因为此举还赢得了士林儒生乃至民间的美名。
    此时在他的书房里,律相派系的官员议论纷纷,一个个七嘴八舌,群情愤慨。
    “殷太后牝鸡司晨,弄权祸国,早已激起民愤,我等早该上书劝太后放权于天子,清理朝纲。”
    “可最近的折子又被太后驳了回来,还削了好几个直言相谏的官员。。”
    有官员叹道,“摄政太后在朝中大肆安插亲信,任用她的人担任要职,陛下竟也不闻不问,连早朝议政也不管。”
    一位新入律相门下的年青官员掷地有声道,“依我所见,当召集北殷仕子联名上书,令众朝臣群而攻之,恳请摄政太后将印玺授予天子手中,免除摄政大权,方为上上之策。”
    这个法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不过殷太后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徒,当年先帝驾崩,朝纲动荡,宗室争权,最后殷太后赢得胜利,扶持幼帝登基,还杀的宗室几乎没几个留下,无人能与天子争位,仅存的零星几人也是活得战战兢兢,烂泥扶不上墙。
    这些年有敢反对殷太后的,不是掉脑袋就是流放,所以这种正大光明直接捋虎毛的法子再一开始就被否决了。当然理由不能这么说,有圆滑的官员只叹气道,“云朔十三州的收复令摄政太后的声势大涨,只怕更加不会放权了,长此下去,我北殷危矣。”
    此话一说完,立刻便有官员向律相拱手道,“律相,您为国之重臣,可不能不管啊。”
    律相一副忠厚慈和,忧国忧民之状,轻捋虬髯,“在座各位皆是忠君报国,为了北殷不继续被太后把持朝政,危及社稷,我等也只能剑走偏锋,兵行险着了。”
    其他人被说的一个个豪情壮志,心潮澎拜,但究竟是为了报国,还是被泼天之功的荣华迷了眼就不得而知了。
    律相也是微微眯了眯眼,
    天子在政事上能力不显,且不喜过问这些事。一旦扳倒了殷太后,朝政大权也就能落到他的手里了。
    再等他将女儿送到宫里,成为皇后诞下太子,
    律相的心思仿佛已经照见了未来的权倾朝野。
    71、谍者公主
    关于这道密折,萧函琢磨了四五日。
    写此密折的人, 平生经历大大小小事无巨细都已经暗探搜集, 呈在了她的案桌前。
    不得不说,殷太后唯才是举的风格, 吸引了不少寒门才子,密折上变法举措的作者就是一山野之人, 名为姜衡, 出身微寒,却见识广博, 因有才能被举荐为一名小吏, 但早年得罪了乡中士绅, 被革去官名。他就又在山野间待了数年, 还开了家私塾, 日日不是读书就是教书。
    后来殷太后发征贤榜, 他得以面见凤颜,殷太后本有意让他直接担任朝中官职,但被姜衡推辞, 甘为殷太后麾下谋士,并且花了三年时间写下变法之策。
    而穆颐这位天子存在感低到什么地步了呢,对太后的所做的决定, 最多只是听听通报, 表示‘知道’了就算数,其他不会做任何干预。对她这位归来的皇妹倒是十分热络,
    比如这日, 穆颐兴冲冲地来找她,“华翎,我新得了一把好琴。”
    萧函还没说什么,穆颐就直接让人焚香,自己上手弹奏了起来,琴音光风霁月,涤荡俗尘,穆颐还颇为陶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