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姑娘她戏多嘴甜 第525节

      蜀地的老爷们,其中一位,就是袁知府的姑父、按察司副使年大人。
    他一个多嘴,说了年大人差点意思,而吹枕头风,袁知府的姑母也没吹过柳总督的妾。
    这可真是……
    李判官冲袁知府笑了笑,十分尴尬。
    袁知府冷冷看着李判官,因着有那么一位姑父,不止是涪州,蜀地上下都得给袁知府几分颜面,他何时被人小瞧过?
    更不用说,有谁小瞧他姑父了。
    袁知府一甩袖子就走,留下几个下属面面相觑。
    李判官知道说错了话,拉着金判官走了,只江绪,还扶着额头站在那儿,半晌,才抬了抬眼皮子。
    昨夜确实吃多了酒,他也确实不胜酒力,但这摇摇晃晃的姿态是装出来的。
    官场上的弯弯绕绕、你来我往,江绪还在摸索,但华师爷已经把这几号人的性格摸了个透。
    今日该说什么、怎么说,华师爷教得明明白白,江绪学得得心应手。
    袁知府这等性情,被人轻看了,定是咽不下这口气。
    不管是他去寻甄家麻烦,还是与年副使告状,都是之后一场好戏的铺垫。
    至于甄家那儿,江绪昨夜与那两兄弟吃酒,喝进肚子里的是酒水,灌到对方脑海里的是迷药。
    以江绪的文采,想吹嘘旁人时,能把人吹得飘飘然、直上云霄去。
    人飘起来了,行事还会踏实吗?
    原就没做过多少正经事儿,再添了把火,越发不晓得姓甚名谁。
    如此性格,与衙门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迟早的事儿了。
    毕竟,给甄家收拾了那么多破事,底下办事的官员,岂会没有怨言?
    刚才那几句对话,金判官不屑、李判官失言。
    这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想之中。
    第644章 点火
    等江绪拖着步子晃进了屋子里,坐在书案后头的袁知府凉凉看了他一眼。
    “酒还没醒?”袁知府问。
    江绪摸了摸鼻子,回了一声“醒了”。
    另一位同知姓洪,蜀地世家出身,早年考了个举人,几次进京都没有更进一步,家里出银子捐了个官,在涪州做了十几年官,爬到了同知的位子上。
    “江大人要结交朋友,也不用这么拼命吧?”洪同知哼笑了声,与袁知府道,“穷出身吃亏哦。”
    江绪坐了下来。
    洪同知向来看不顺眼他。
    倒不是他入职之后结的梁子,早在念书的时候,江绪就因民生的事情与洪同知打过交道。
    武隆的城建比涪州城更差,江绪寻武隆衙门解决无门,只好寻到涪州,却被洪同知训了一通。
    嫌他多管闲事,念书念出些名声就趾高气昂。
    又说江绪在蜀地学子中出色,待去了京城定要泯灭在满朝学子之中。
    进士岂是那么容易考的?
    不成想,江绪不止中了进士,更是状元郎,把屡试屡不中的洪同知比下去不说,还扇了个响亮的耳光。
    以洪同知的小心眼,同衙门为官,一个职务,能和睦相处才怪。
    江绪清楚,洪同知背后没少贬低他。
    堂堂状元郎,没有入翰林,反而回了涪州,一准是在京里得罪了人。
    还是个单身汉,却没有被官家挑中当姑爷,肯定是除了念书、哪儿哪儿都没用。
    所以说,光会念书又有什么用?
    要家底没家底,要人脉没人脉。
    翻来覆去就是这些话了,在火眼金睛的华师爷教导之下,江绪亦能猜到七七八八。
    这会儿听洪同知说他,江绪便道:“不拼命不行啊,袁大人上头有人,洪同知又是本地世家,两位这样一等一的出身,在涪州做事,都有迫不得已要低头的时候,我穷出身,再不拼命些,怎么立足?实在是,迫不得已!”
    袁知府本就阴沉的脸色,愈发铁青了。
    洪同知听江绪这明抬暗贬的话,脸上挂不住,咬牙道:“我何时需要对甄家低头?他甄家在我们洪家跟前,算什么货色?”
    江绪叹息着看了洪同知一眼。
    洪同知道:“我说得不对?”
    “昨儿与甄家吃酒,”江绪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被洪同知急切地催了两遍,才道,“也没有什么,他们什么性子,两位大人也都知道,自吹自擂一番,不止夸自己,还夸甄家其他人,顺带把大人们嘲笑了一通。
    我倒是想反驳,一来,底气不足,二来,喝得醉醺醺的,话都说不利索了,哎……
    洪同知气得脸红脖子粗,与袁知府道:“真就是借着柳总督,以为靠着四殿下了似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袁知府没有接话,至于心里的火气有多大,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这把火,烧了两天,在见到年副使的时候,彻底烧了起来。
    “姑父,甄家那群人,真真欺人太甚!”袁知府道,“真是姓柳的在我们地盘上耀武扬威也就算了,他甄家算什么?柳仁沣在四殿下跟前体面,难道,姑父您就是好欺负的?四殿下与姑父您示好,此时不比一比,往后还不被比下去?”
    年副使道:“柳仁沣是柳仁沣,甄家是甄家,你不要混为一谈。”
    “既然不是一路人,”袁知府道,“那我们对甄家动手,柳仁沣还能为此为难我们?”
    “不要让四殿下为难。”年副使道。
    “甄家多行不义,能整出来的案卷几箩筐,”袁知府道,“四殿下有心示好,想来不会让柳仁沣为了几个上不了台面的小舅子与我们起冲突,我们也能让柳仁沣知道,蜀地不是软柿子。”
    年副使摸着胡子,想了想,道:“我与其他人商量商量。”
    这对亲戚的交谈,江绪自然是不知道的,但很快,袁知府交代他与洪同知收拢收拢甄家兄弟的罪状,江绪就明白,蜀地想出手了。
    如此顺利,并非江绪和华师爷的挑拨本领有多么得出神入化,而是,这些官员在蜀地嚣张惯了。
    十几二十年,铁板一块,京中都察院的御史巡按都寻不出端倪来。
    长久下来,早就不是什么小心谨慎的人了,反而是,天高皇帝远,谁怕谁啊!
    与此同时,朱钰正着急收拢他们,让蜀地三司越发自命不凡。
    本就与甄家矛盾重重,几个原因叠在一块,便要与杀甄家给柳仁沣看了。
    他们想得原也没有错。
    柳仁沣会为了甄家、不顾朱钰大局吗?
    一个妾而已,再宠爱,比得上柳仁沣在殿下身边做事的宝贝孙子吗?比得上柳家的飞黄腾达吗?
    不可能的。
    柳仁沣又不是个傻子!
    涪州衙门当机立断,拿着早年压下来的各种案子,把甄家给办了。
    甄家那两兄弟,却跑了一个。
    江绪瞧准时机,拖人给他透了风声,甄置眼看着没有时间知会家中,只能听从报信人的指点,埋头离开蜀地,去搬柳仁沣做救兵。
    路上耗了几天,狼狈赶到柳府,寻了自家姑奶奶,添油加醋说蜀地事宜。
    自家那些腌臜事儿瞒下,只说蜀地官员要投了四殿下,却又不肯遵循什么先来后到、亲疏有别,杀甄家祭旗,好叫柳家低一头。
    这番言辞,当然也不是甄置想出来的。
    报信人给他说得明明白白!
    甄家姑奶奶听闻娘家蒙难,伤心欲绝,柳仁沣被蜀地这般伤面子,提笔去信,想问问蜀地到底怎么个意思。
    书信不比面谈,只要心里冒着火,每一个字都能熊熊燃烧。
    看得火大了,回信也会带着火气。
    一来二去间,火情越演越烈,连夏日雨水都压不住了。
    蜀地衙门气愤之下,上书朱钰,想让四殿下评一评理。
    这封评理的书信,并没有到朱钰手中。
    华师爷急切传书京中,霍以骁从中一拦,蜀地的告状信就这么越过了朱钰,直接送到了都察院之中。
    霍怀定拆了信,过目一遍,又交由陈正翰。
    陈正翰看完,按了按发胀的脑门。
    他清楚霍怀定想动蜀地,也揣摩过皇上的心思,打击那些沈家的附庸余孽,只要证据确凿,皇上应是乐见其成。
    只是,怎么这事儿办着办着,把柳仁沣给牵扯进来了?
    敢情蜀地那儿的鱼不够肥、不够多,这一网下去,还得把柳仁沣也一并捞起来?
    “又为难老头子!”陈正翰瞪了霍怀定一眼,“怕了你了。”
    霍怀定连连抱拳赔礼。
    第645章 悟了
    陈正翰把信纸叠好,重新收回信封里,而后,他站起身往外走。
    “这么烫手的山芋,”陈正翰轻声道,“老头子一个人捧不住,少不得再寻人分担分担。”
    霍怀定忙道:“辛苦老大人了。”
    陈正翰背着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