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苏厨 第694节

      苏油不信:“一般当娘的这么说,扁罐还不反驳的时候,就是你们娘俩背着我干大事儿的时候……”
    果然,就见平正盛从门外探出一个脑袋:“嫂嫂那头黑熊怎么处理?”
    苏油吓得跳了起来:“你带着扁罐去猎熊!”
    石薇将漏勺抱了起来:“有我在嘛,这还是我们扁罐第一次打到大猎物呢!走吃饭去喽——”
    苏油一边忙着蹬袜子一边忙着找鞋:“喂——”
    吃过饭,苏油将扁罐带到了自己的小工作室里边,那里摆着一根煮好刷净的熊腿骨头。
    苏油给工作台换上薄圆锯片,用脚踏动,锯片呜呜转动了起来。
    贴着导轨,将熊骨切断,然后剖开,取片。
    从存料箱里取出一块小直刀的刀胚,换上砂带,打磨,抛光,然后在刀柄贴上地丁胶皮,再贴上熊骨,在铆钉位置打孔。
    然后取下,上胶,这一次粘贴牢固,钉上黄铜铆钉。
    将刀柄重新拿到砂带机上打磨,然后将刀子夹在老虎钳上,用扁锉手工修出把握的凹槽,最后抛光。
    一柄简洁实用,充满硬朗风格的熊骨柄小猎刀便制作完成了。
    随便翻出来一个小皮鞘将刀子插进去,交给扁罐:“先这么用着,等到另一支腿骨处理好,爹爹给你再做一个熊骨刀鞘,那个比较麻烦,还要雕花。”
    扁罐高兴坏了:“谢谢爹爹!”
    苏油又翻出几根彩绳:“现在我们做给弟弟的礼物,你来编绳子。”
    于是父子俩一个开始埋头编绳子,一个翻出处理好的青鱼石加工。
    青鱼石阴干之后放入小油罐中浸泡,如今取出来,已经变得晶莹剔透,如同一块明亮的粉色琥珀。
    打磨光亮之后,苏油取出一片银片,放到小铁砧上敲打让银片能够包住青鱼石。
    这个很费功夫,扁罐很快编好了绳子,然后就聚精会神地看父亲在明亮的铂金喷灯下操作。
    等到银片成型,苏油点燃酒精喷灯,将银丝融化,将银片焊接起来。
    还用银丝在银片圈子两边编了个花儿,同样焊接成穿环。
    然后小心地将青鱼石包进银圈,轻轻地敲击银圈边缘,将之包裹起来。
    取出软布,将银圈打磨光亮,一枚漂亮的银镶鱼惊石完工。
    取来扁罐编织好的绳子,两端穿入一枚小金珠,结到鱼惊石两边银圈上,绳子上做出可以互相滑动套接的环,整个饰品就跟后世一块小手表的模样差不多。
    苏油非常满意,熄灭了灯火,对扁罐说道:“走,我们去给弟弟戴上。”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
    次日起来,扁罐便带着自己的小猎刀去找王彦弼显摆去了。
    苏油便则抱着漏勺四处晃荡:“漏勺,给老族叔拱拱手,诶真乖。”
    苏颂一下子就见到漏勺手腕上的东西:“那是啥?琥珀?怎么这个色?”
    苏油得意洋洋:“这是从青鱼喉部取出来的一块骨头,漂亮吧?据说有去除小儿惊悸的效果,叫鱼惊石。”
    苏颂大讶:“鱼体内还有石头?”
    苏油说道:“不奇怪啊,大石首,小石首,这两种海鱼的名字,就是因为它们的脑袋里边,有块小石头啊。”
    “其实这就是鱼体内的骨头,不过大青鱼的这枚骨头炮制出来,效果可以吧?”
    苏颂放下筷子:“我得记到笔记里去。”
    等到苏颂走了,苏油又看着拿着一卷书册进门的苏轼:“来漏勺,我们给子瞻老哥哥招招手……”
    元丰三年的新年,来得悄无声息。
    春,正月,乙丑朔,以太皇太后在殡,不视朝。
    甲子,礼院献上太皇太后的谥号:“大行太皇太后祔仁宗陵庙,当去太字。册文初称大行太皇太后,所上尊谥即称慈圣光献皇后。谥宝宜以‘慈圣光献皇后之宝’为文。”
    赵顼从之。
    癸酉,升许州为颍昌府,高丽国遣使来贡。
    己丑,于阗来贡。辛卯,南海诸国来贡。
    二月,丙午,赵顼御崇政殿,正式视朝。
    第一道诏书,以保和殿大学士苏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学士章惇,参知政事。
    苏油和章惇按照规矩,上表辞谢。
    第二道诏书,命苏辙为告哀使,晁补之为副,颁赐仪仗,出使辽国。
    第三道诏书,命蔡卞为使,邵伯温为副,颁赐仪仗,出使日本,高丽。
    当初,太学生檀宗益上书,言太学教养七策:一尊讲官,二重正禄,三正三舍,四择长谕,五增小学,六严责罚,七崇师业。
    赵顼览其言,以为可行,命蔡京、毕仲衍、范镗同立法。
    蔡京如今完成任务:“窃以取士兼察行艺,则是古者乡里之选。盖艺可以一日而校,行则非历岁月不可考。今酌《周官》书考宾兴之意,为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上《国子监敕式令》并《学令》凡百四十三条。”
    第四道诏书,通令颁行《学令》。
    这道法令,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小学科目的设立里边,理工之学乱入了。
    数学,理工,化学初步,被增设为必修教程。
    同时加强了体锻,格斗,甚至还有眼保健操。
    以此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第五道诏书,台谏正式分立,复置御史六察,监督京中地方。
    台谏分立之后,御史台只具备了监督权,根据打一棒子给一甜枣的原则,监督权的权限范围,在苏油的建议下被扩大了。
    监督的官员不再局限于朝官,地方官员也被纳入了监督体系,最低到达县令一级。
    苏元贞被赵顼提拔担任殿中侍御史,这是当年赵抃扳倒陈执中的那个位置。
    丁未,苏油荐言:“比闻朝廷遣中官出使,所至多委州郡造买器物,其当职官承望风旨,追呼督索,无所不至,远方之民,受弊良甚,乞重立条约。”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订立招投标原则,造买器物,通过商业合同约束官府和商家。
    这做法其实在两浙路已经推行了很久,南海大开发之后,这种方式更是推行到了南海。
    因为苏油和吕惠卿的坚持,将市舶司和海商定为了商业合同的甲方和乙方,然后由转运司监督和裁断,让海商们和市舶司的交易,得到了契约保证。
    此举反而给大宋南海市舶司,杭明市舶司带来了极大的商誉,各路海商们闻风而动,被这当今最公平的契约国家贸易吸引,纷纷来到大宋淘金。
    现在苏油提出,请将各路市易司转为政府采购的甲方,大宋内地的商贾作为乙方,双方权利义务相称对等,由地方官府监督执行。
    赵顼下旨,诏两浙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体量实状以闻,首先在蜀中,两浙,汴京推广。
    这是一次对大宋商业的重大松绑。
    以前的政府,采用的是采征政策,说要就要,理论上可以不给钱。
    现在的制度,将征收改成了商业采购,从法律上保护了商人们的合法权益。
    虽然执行上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这无疑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油并不强求,还是理工的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之所以让提点刑狱司也参与进来,是朝廷有意以此为基础,出台大宋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法。
    商法强调的是保护国民的财产权,而工商阶层的地位,也会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样,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商贾,市易司,政府官员,要联合起来坑国家,犯罪成本也明显提升了。
    此诏一出,商贾们将之视为巨大的德音,兴奋莫名寻找商机的他们,络绎于途。
    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与这项政策相配套,壬子,直龙图阁、勾当三班院曾巩上了一篇万言书,论述天下财计。
    “宋兴,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财用有余。”
    “且以景德、皇佑、治平校之,景德户七百三十万,垦田一百七十万顷;”
    “皇佑户一千九十万,垦田二百二十五万顷;”
    “治平户一千二百七十万,垦田四百三十万顷。”
    “天下岁入,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
    “景德官一万余员,皇佑二万余员,治平并幕职、州县官三千三百余员,总二万四千员。”
    “景德郊费六百万,皇佑一千二百万,治平一千三百万。”
    “以二者校之,官之众一倍于景德,郊之费亦一倍于景德。”
    曾巩是在嘉佑二年,快四十岁才进士及第,如今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
    仕途并不顺利,中进士之后,干了很多年的外任,被欧阳修举荐,又在京师干了九年的古籍整理工作,之后更是十二年的外放生涯。
    这样一路干过来,曾巩把自己干成了大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这次本来是改知沧州,结果路过汴京的时候,赵顼询问他有何建议,曾巩一改节奏舒缓,气质内潜的文风,拿起了理工学派用数字说话的功夫,一一详实列举。
    然后指出官员数量的不同,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入官之门多于景德。
    而郊费的巨大差异,也是因为皇佑、治平年间的用财之端多于景德。
    要求赵顼实施梳理财政的重要方法——国家统计。
    “诚诏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
    不过老曾最后还是犯了错误,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过于简单化了——“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天下之人如皇佑、治平之盛,而天下之用,官之数,郊之费,皆同于景德,二者所省盖半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陛下我们裁员吧,国家人口增长到了现在这么昌盛,要是我们让设官的数目,大家的工资再回到五十年前的水平,我们能够节约起码一半的财政开销呢!
    然后还举了例子,我现在在三班院供职,国初承旧,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以都知、行首领之,又有殿前承旨,三班院别立行首领之。
    后来三班人越来越多,又分出东、西供奉,又置左、右侍禁及承旨。
    最初,三班吏员止于三百,又是甚至还不到,等到了天禧年间,增加到了四千二百有余,到今天,一共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另外还有八百七十命宗室成员。
    景德年间的员数,已十倍于建国之初,而现今的人数,又三倍于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