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17页

      电视里竟然在放葛苇。
    很久之前一档访谈节目的重播,主持人问葛苇:“最怕什么?”
    葛苇没所谓的笑了一下:“怕寂寞吧。”
    葛苇好像真是一个很怕寂寞的人,所以从不让自己闲下来,春节都恨不得泡在剧组里,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让葛苇觉得安全。
    顾晓池之前以为,那是乔羽的缘故。乔羽带来的压力,让葛苇困在慕雨的悲剧里,十年都没走出来,一独处就被噩梦包裹。
    所以她躲在人多的地方,甚至有的时候睡不着,就约各种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去酒店开房,也不干什么,就聊天。
    顾晓池盯着电视。
    主持人笑得一脸意味深长,葛苇全无所谓,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那些绯闻的样子。
    顾晓池又想起葛苇刚才跟金萱一起喝酒时。
    妩媚的,撩人的,张扬的。
    那样的笑,就连顾晓池都分不出她,是真心,还是演技。
    如果……如果葛苇真是一个很怕寂寞的人呢?不只是因为乔羽。
    她众星捧月惯了,习惯了那些热闹。
    她把顾晓池拖到自己的世界里,却只把顾晓池看作她整个世界的一小片拼图。
    顾晓池看着自己扔在床上的手机。
    也不知看了多久,手机“滋”的震动了一下,顾晓池马上把手机抓在手里。
    是葛苇发来的微信:
    “上次被我把投资搅黄的那电影,金萱能拉着投资人,我跟她谈谈。”
    原来是这样。
    顾晓池把手机扔到一边,扯过枕头盖在自己头上。
    刚才的胡思乱想是假的。
    可跟葛苇在一起,时时面对的心乱和寂寞,是真的。
    第95章 拉链
    房间里不开空调,顾晓池又觉得热。
    电视里葛苇的访谈节目放完了,主持人问她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喜欢的一句诗?”
    葛苇想了想:“让我们轰轰烈烈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主持人的眉毛挑了挑:“……这好像不是诗吧。”
    本来人家是很有文化的一档访谈节目。
    电视里,葛苇笑得张扬的脸消失了。顾晓池的脑子里,葛苇刚在酒吧的一张脸又浮现出来。
    肆意的。妩媚的。撩人的。
    眼神像蜻蜓,点水一般飘着,好似很认真的看着金萱,又好似全没把金萱看进眼里去。
    顾晓池把电视关了,还觉得冷,又把空调的暖风打开。
    坐立难安的。
    很快又发现自己出了一身汗,还有刚才吃过麻辣烫的味道,决定先去洗澡。
    莲蓬头打开,水哗啦啦的流出来。
    淋浴间的玻璃上,朦胧的蒙了一层水气。
    顾晓池伸手。
    “傻。”
    她写了这样一个字。
    葛苇最喜欢说她的一个字。对她说这个字的时候,语气特别,带着调笑,也带着宠溺,千回百转的,像勾子勾在顾晓池的心上。
    不过她现在觉得自己是挺傻的。而且,不是葛苇嘴中的那种“傻”。
    是真傻。
    她想起陪葛苇待在陈导剧组的那段时间,来沙城之前。
    ******
    拍摄间隙的时候,葛苇在吃碎碎冰,顾晓池在旁边帮她拿着另一半。
    韩菁瞪葛苇。
    葛苇冲韩菁挥舞着手里的碎碎冰:“就一点儿冰!”
    韩菁吼她:“没加糖啊?”
    “可能我这根真没加。”葛苇吮着碎碎冰,特无辜的冲韩菁眨眨眼:“没什么味道,吃了个寂寞。”
    还主动递到韩菁面前:“要不你尝尝?”
    又故意看了一眼不远处忙活的小平,笑嘻嘻威胁韩菁:“不过上面有我的口水,女女授受不亲。”
    韩菁拿她没办法:“赶紧吃完!别让我看着心烦!”
    陈导走过来。
    葛苇挺恭敬:“陈导,吃碎碎冰么?”
    “……”陈导:“我不吃,我找晓池。”
    顾晓池已经站了起来,她从来都是那种很礼貌的后辈。
    陈导难得夸人,但今天很明确的夸了顾晓池一句:“片子里的服装,味道很对,以后我会跟其他同行推荐你。”
    葛苇在旁边咬着碎碎冰,无声的笑。
    跟自己孩子考了全班第一的妈似的。
    陈导看了葛苇一眼,没说什么。
    葛苇和顾晓池的关系,怎么说呢,她们在剧组也没做什么特亲昵的事儿,最多就一些小动作。
    比如,顾晓池帮葛苇把掉在衣服上的头发丝捡掉。
    比如,放饭的时候,顾晓池会帮葛苇打开饭盒,又帮她掰开一次性筷子。
    比如,顾晓池蹲下帮葛苇换鞋的时候,葛苇会轻轻扶一把顾晓池的肩,和她扶其他造型师没什么两样,但最后,修长的手指会在顾晓池的肩膀上,轻轻点两下。
    顾晓池低头的时间,就会比平时略长一些,站起来抬头的时候,脸上泛起的红还没消干净。
    陈导是个艺术家,这些小细节,她统统看在眼里,所以也能看到葛苇和顾晓池之间的电流,噼里啪啦的。
    她虽然老派,但也觉得没什么。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她拍了那么多,现实世界里怎么就不可以了?
    有时候倒是一些自诩新派的人,跟读道德刊物长大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