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八百四十章 救援新罗,群臣支持!

      长安城,太极殿。
    “由安东大都护府副都护苏定方转呈上来的新罗求援书,诸位爱卿也都看到了,是救援还是不救,诸位爱卿都大胆放言,高谈阔论,议一议吧!”
    李二陛下端坐在龍椅上,指着让李全下发到群臣手上誊抄的新罗求援书,正经危坐而言道。
    “启禀陛下,微臣认为当然要救!”
    李二陛下刚刚说完,礼部尚书陈叔达便当仁不让地站出列来,言辞激切,正气浩然地向李二陛下支持进言。
    “新罗奉我大唐为宗主之国,连年供奉,赤诚而为藩属之臣,眷顾在我大唐天威之下而护国安宁!”
    “若是不救,则我大唐宗主之国悯下之情何在,其他藩属之国,若以此为例,人人自危,我大唐万国来朝之盛何在!故微臣认为新罗当救!”
    礼部尚书,管理藩属国之事,这第一炮由他来说最为合适。
    作为一名武德年间的旧臣兼宰相,他比许多人都要了解当今圣上是个御敌于外、布国威于四方的军权帝王。
    而且,他也没有忘记他是如何得到礼部尚书这个空缺的,他的前任卢宽的惨痛教训可是发人深醒。
    若是此刻他不知道如何顺应君王之心,那他这个礼部尚书也要当到头了。
    “宗主之国若长空之鹰,藩属之国若雄鹰之羽,鹰丰羽翼,方可长击千里,羽翼附鹰,方可纵览长空,若鹰之失羽,其何得飞!”
    陈叔达的话音刚落,侍中王珪也紧接着站了出来,秉国家之势,向李二陛下提出支持。
    “为保我大唐江山社稷之安,新罗之国不能失,此事当救,微臣恳请陛下发兵!”
    “若是新罗与百济相争,两藩属国之军争,此乃我宗主之下藩属内争,我大唐为维护兄弟和睦,而当发兵,以两国化干戈为玉帛,而全百姓之乐!”
    平素在朝堂之上和李二陛下顶牛的魏征也破天荒地对出兵救援进行了支持。
    “且百济尚勾结于折畔,折畔何许人也,不尊我大唐为宗主,不为我藩属之臣,如何能插手我大唐之家务,微臣以为,此兵当发,以斩断乱手,而彰我大唐之威!”
    “君君臣臣,君爱臣以德,臣侍君以忠,新罗侍奉我大唐连年供奉、未尝有失偏颇,我大唐伐高句丽之事,新罗尚出兵支援,陛下当爱之,以兵助之!”
    就连一般在朝会上不怎么出声发言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都出声以君臣之道,对此次出兵大声赞同。
    魏征和孔颖达出来发言支持,直让朝堂上的群臣侧目连连,不可置信。
    一个是专门喜欢和陛下顶牛作对的,一个是孔子的嫡传子弟,向来信奉以和为贵,不主兵戈的,连他们都对此事进行赞同,那还有什么人能够出来反对。
    向来不主张征伐的文臣们都一个个的出声支持,那征战就是勋功的武将们那就更是个个嗷嗷叫了,个个嚷嚷着要出兵。
    朝堂上这些老货,比李二这厮还是要好人的,还是知道以情还恩的。
    看到这一片大好形势的程处弼,那挡在象牙板朝笏下的嘴角乐乐做笑,喜色连连。
    李二陛下以为救援新罗而出兵会受到朝臣的反驳,这怎么可能,他那些别院可都不是白卖的,他那些别院的打折可不是白打的!
    他给了这些老货相对便宜的价格,这些老货怎么可能不帮着自己说话,难道不想住别院了,想大热天的在长安城这个大火炉里边煎熬!
    当然,程处弼也没有完全为自己的别院的小心思而冲昏头脑,别院毕竟只是私人小利,这些朝廷之上的三品大员们不可能真正的因私废公,而成己愿。
    文臣这一派也有他们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信仰大唐上国理论。
    在他们看来,用现代说法来说,大唐就是大哥,小弟被打了,大哥当然要照顾小弟,帮小弟把仇报了,顺便教育一下那个勾结不三不四的外人的不听话的小弟。
    武将这一边就更直接了,打好了打赢了,就是自己战功,有了战功就可以封官加爵。
    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段志玄这些人在西边打得热火朝天,个个战功赫赫,凭什么他们在西边建功立业,而自己就只能在长安城里待着,干瞪眼的羡慕。
    再说了,之前陛下可早就说过了,要连着之前东征和李靖他们西征所建立的功勋统一封赏,若是他们建功立业,而自己寸功未建。
    到时候武将这边,重新洗牌的时候,保不齐自己会站到哪个位置,会不会被挤到哪个犄角旮旯里边去。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朕应该出兵救援新罗,那朕便依诸位爱卿之意,发兵新罗,救新罗百姓于水火,扬我宗主国之厚德!”
    看到文武群臣这出奇的统一,李二陛下那也是笑卓颜开,昂声定局。
    他心里当然是支持出兵的,西部大军覆灭吐谷浑近在咫尺,功业可期,此刻若是再加上覆灭新罗、百济完全复汉故土的大功!
    那么,他的功业便可高达顶峰,远胜秦皇汉武之业!
    到时候,他便完全不需要像上次前往泰山封禅,搞什么瞒天过海、偷偷摸摸的技俩,他可以很有底气、正大光明的向群臣宣布,他要前往泰山封禅了!
    如今文武群臣大都出声支持,他都不需要断言,也不会受到臣子的反驳,而失君王之颜。
    这可是大臣们相互讨论、相互支持的结果,可不是他李二陛下自个乾坤独断、一意孤行的判定。
    他既保全了自己的威严,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