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6
此次青年交流的期许盼望,介绍以青年交流为契机缓和两国关系的心愿,以及竭尽全力办好交流的决心。
刘辰虽然热情,但他毕竟级别低,很多事情做不了主,无法拍板。
他能做的,只是认真记录文尚书的每一句话,问清楚大梁制定的日程草案,最后再三表示一定会转达礼部尚书。
他请使团先在驿站休息,待有消息第一时间转达诸位。
不知是不是文远的胸襟气度发挥了作用。大虞朝廷虽极致怠慢使团一行。却在使团返回大梁的前一天,传来口信,表示愿意选派大虞青年如期参加。
虽然仅此一句话,但是文尚书着实松了口气。他拍拍韩见之的肩膀,满怀信任地说:
“往后一切都看你的了!”
韩见之深深地点头。文尚书的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能做的他也都尽力做了。如今,接力棒交到自己手中,一定要不负众望!
韩见之的“不负众望”,具体表现来说,就是变本加厉地压榨下属。
秉诺自回到大梁京城后,只回程府住了一晚。随后便一直住在礼部,没日没夜地忙活,通宵达旦更是寻常事。
好在他回程府时,看灵儿一切都好,心中便没有了牵挂。秉诺也就心无旁骛地帮助韩侍郎,竭力办好这一次交流。
诸事繁杂,诸多细节,一一全部落实到位。
大到交流目标,希望通过活动让青年有哪些收获、哪些启迪,继而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什么影响。小到一日三餐,力争顿顿不重样,既要顾及大虞人喜辣好鱼的口味,又想让他们多多品尝大梁菜品。美食亦是交流的渠道。
礼部甚至还召集大梁各地选拔的青年提前数日来京,集合,听训,再一齐前往临州。韩见之向他们讲述此次交流的意义,希望他们能展示大梁青年的风貌,欣赏大虞青年的闪光点,包容两国青年、文化的差异,秉持尊重历史的精神,畅谈自己对和平的理解与看法。
韩见之再三提醒,此次交流犹如两国的破冰之旅。而大虞青年对大梁的印象如何,全看在座诸位青年代表的表现的。
韩见之满怀期待地说:“你们要记住,你们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大梁青年,代表大梁!”
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十天。
一切准备就绪,韩见之率下属率先启程,赶往临州筹备。
六月,正值学堂停课避暑。
礼部提前联络了临州学堂的管事,着手安排会场、住宿、餐饮等事项。安排要细,衔接要缜密。
一切安排妥当,静候大虞青年抵达。
韩见之在城守处焦急等候了两日,都不见南方有大队人马前来。
直至最后一日傍晚,翘首以盼,终于见到之前谋面的大虞礼部刘辰与几名同僚,带着三五十人的队伍,抵达临州。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韩见之一面喃喃自语,一面出城门热泪迎接。
当晚,韩见之亲自忙前忙后张罗安排饭食和住宿,向每一名大虞青年打招呼问候。双方青年简单介绍各自身份后,便就寝休息,等候明日活动。
第二日,首先安排钻研史学的夫子授课,解说历史上战争给历朝、历代带来的影响,对商贸的影响,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希望以此引导青年认真思考战争,了解战争绝非仅仅是赞歌和胜利,它灭绝人性的残酷一面也需要为世人知晓。
根据蒋夫子的推荐,韩见之确实联系到了大梁数一数二的史学夫子讲授此客。
整个授课期间,韩见之都立在一旁默默观察。他看大虞青年虽然尚显拘谨,却听得十分认真。
下午,所有人出发前往临州老城,也就是昔日大虞与大梁作战的主战场。
虽然距离那场战争,已过去了两三年。但是,昔日尚可称作繁华的边境老城,如今经过战争的摧残,仍一片荒芜。
满眼破壁残垣,倒塌的房屋,残破的桌椅,废弃的炼铁炉灶,被火烧焦的树干仍驻立在乱石中。
由于临州先被大虞攻陷,后又被大梁夺回。战事最激烈的地方就是临州老城,因此被损毁得最为严重,几乎面目全非。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想象着战争中生灵涂炭,在场的大梁青年无不动容,有的甚至落泪。
大虞青年仅有少数几个人面色戚戚,其他人虽并无特别表情,但至少未对这一安排表达出任何反感。
当日晚间,两国青年交流一日的收获。大梁青年根据韩见之授意,率先发言,不谈大虞侵略,只谈战争对百姓之伤。大虞青年较为谨慎,虽偶有附和,却并无人单独发言。
第二日上午,一名临州百姓,不错,就是在山谷遇袭幸存的百姓之一。他与大家分享,山谷遇袭那日的亲身经历,和自此以后,阖家支离破碎的真实境况。
那日,他们一家八口,举家迁徙至铭州。上至八十老母,下有襁褓稚儿。但山谷中一场那突如其来的袭击和大火,使老母不幸被巨石击中身亡。他弟弟因救母亲躲闪不及,全身被另一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