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
取得理想成绩的事实面前,将自己的内疚,沮丧或者愤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到加倍的沮丧和愧疚。
这种情况下的孩子要么接受愧疚感,加倍努力地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也有可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一种无论怎样努力都注定失败的信念。更有极端者会在这种愧疚和绝望中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
04
D小时候和弟弟妹妹们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D经常为弟弟妹妹们无法得到母爱,感到深深的自责。成年后,他努力让这个家变得更好,无条件地帮助家人。
幼年时,为弟弟妹妹无法得到母爱感到内疚,实际上是对自己无法得到爱的自怜。成年之后,他仍然保留了幼年时的早期经验:一旦自己心里有内疚感、罪恶感,便会通过向别人付出来让自己良心安宁。但这并不是真实的爱,而是一种起源于心理失衡的操控,通过不断让别人感到亏欠,从而“捆住”对方,使对方离不开自己。
内疚者的初衷,是获得很多很多的爱,但他们的行为却如同黑洞,让所爱之人不堪重负。
以上,对“内疚”的探讨其实是在谈原生家庭对我们道德感造成的影响。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而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愧疚感和负罪感,都能在家庭教养的环境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线索。
1、人为什么会产生内疚感呢?
心理学家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刚出生的头三个月,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会感到非常的满足,因为妈妈的□□会及时出现。
但是渐渐的,婴儿会发现当自己饿的时候,妈妈的□□并不总是会及时出现。这个等待的过程,就会让他感到绝望,焦虑和愤怒。
婴儿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的冲动,幻想着要毁灭这个妈妈,所以当妈妈的□□出现的时候,婴儿可能就会用撕咬的方式去弄疼妈妈。这时的婴儿是在释放他们愤怒的情绪,实施攻击和报复。
由于小婴儿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他会认为在幻想中渴望的事情真实的发生了,他以为他毁灭了妈妈。这时候,孩子又会生出一种恐惧,出于对丧失爱的客体的恐惧。因为他恨的这个妈妈,也是她所爱的妈妈。
最初的内疚感,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克莱因认为,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内疚感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发现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有强烈的恨意或攻击性的冲动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担忧和内疚,婴儿也是如此。
内疚虽然让人难受,但是内疚也有好处。克莱因认为,内疚的作用是用来整合爱与恨的。
合理的内疚是一个人的良知,我们需要通过内疚来测量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因为这些内疚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亲近的人造成伤害。
那如果说合理的内疚,具有整合爱和恨的功能的话。那过度的内疚,就会让我们不断的进行自我攻击,最后关系的痛苦和疏离。
2、为什么有人会有过度的内疚呢?
佛罗伊德认为,人有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组成,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统一,才不会产生冲突,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本我,反映了人的欲望。超我,则是我们内心的约束和规范。超我过于强大的人,会认为很多本能欲望的部分是不好的,就会过于压抑自己的本我。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约束,对他们成长的过度禁止和控制,导致了孩子形成了过强的超我。那么,孩子可能也会用超我来打压自己。
过度的内疚,来源于我们内心过高的自我控制。但是,本我的欲望总是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他们压抑不住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过度的自责和内疚。
很多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己的乐趣,他们需要靠付出感来对孩子好,但是这种付出感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没有了人生,做儿女的会因此想要离开父母,却又会因为自己有想要逃离的想法加深了内疚。
这就是过度的内疚,这种内疚,会让人觉得很痛苦难受,而且这部分难受的情绪还无法释放,最后会转化成很深的愤怒。
3、怎样才能从内疚模式中走出来呢?
一是树立自己真实的价值列表。
内疚者一生都在紧密的关注他人,如同站在壁画前迷茫的看客,近距离审视着壁画,只能看见极少的区域。只有先后退几步,视野才会变大,才能看见壁画广袤无垠的全景。
因此内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收回关注他人的目光,转而关注自己,整理出一个列表,写下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避免想当然的付出,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点来获得他人的关注。
二是提高对自我的觉察力。
内疚者需要提高自我觉察力,尤其是迫切想要付出时,学会判断情绪的来源。当内疚者感到内疚时,时常是在为早年没有得到的爱找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