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11

      有别人支持,他根本不可能保住尊位。
    祁元訢最大的支持者——凉国公蓝玉——到底还是被诛了,就连与蓝玉一同入狱的那几位,也没有幸免。
    和未来的藩王之乱比起来,功臣权大才是宣武帝更加不愿意看到的画面。
    藩王上位做皇帝,利益受损的是东宫一脉,至于宣武帝,无论是藩王还是东宫,都是他的血脉,就算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预计,但对天子来说,肉总还是烂在他们老祁家自己的锅里的。
    可是对东宫一脉的人来说,叔叔当皇帝,好处能有自己做皇帝或者亲兄弟做皇帝大吗?
    所以东宫必须团结起来。
    懿文太子没了,东宫失去了靠山,祁元訢的背后有太多的支持者,反而成为了阻碍他成为继承人的一大原因,母族势力微弱、在这一点上显得身家清白的祁元詝得到天子青眼,被封为太孙。
    可是,在东宫一脉的储君之位保住之后,太孙就需要各方的势力支持了。
    虽然没了凉国公及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功臣元勋,但是,祁元訢的身后还是有一批勋贵势力,看在他外公的情分上支持东宫的。
    太孙本人在遭遇光幕异变的挫折后还是有天子的支持,祁元訢身后有一定的势力,东宫如今就靠他们两个撑着。
    至于吕妃,吕氏家族没人,天子还在,他们也需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能太得意忘形。
    太孙能和祁元訢兄弟相得,甚至,因为祁元訢的身份和贡献,未来他必须要厚待这个弟弟,这是报酬,在他人看来,也是他这个非正嫡所生的太孙对待正宗嫡皇孙必须要要做到的——在别人看来,天子立孙,遵循嫡长继承,那正嫡所出的祁元訢比他更有资格当太孙,储位没了,合适的报酬总得给人家。
    太孙和祁元訢都想让东宫的地位再稳固一些。
    光幕文字给他们造成的影响还是太大了,若是天子动念,转立赵王,实在会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能让天子继续将藩王掌权作为国之大政继续实行下去了!
    藩王是天子的儿子,和天子是一家人,藩王也是他们的叔叔,但在争夺皇位这一点上来说,与他们不是一家人!
    时值八月,中秋大宴刚过不久,宴会的时候,天子与诸王父子情深,与诸郡王祖孙情深的场面,实在不能让太孙觉得开心。
    藩王权重,便会欺凌朝廷。
    宣武帝不怕,难不成,未来的皇帝也能不怕?
    太孙觉得自己必须要找一个应对之法。
    光幕上的记载之中,他为何受到了如此诟病?
    还不就是他和藩王们不对付,未来肯定采取了某些行动嘛!
    直接向皇爷爷说,太孙是不敢的。
    同理,也没人敢在这一方面给藩王们上眼药。
    弄不好就是一个离间天家父子的罪名啊!
    脑袋好好地待在头上不好吗?非这么想脑袋搬家?
    可是一点尝试都不做,太孙又不甘心。
    老爷子对藩王弄权还是很防备的,若是能说动天子改制,未来也不需要他那么辛苦去削藩。
    于是乎,在八月底,有大臣上了请择名门淑女为皇太孙妃的奏疏。
    虽然言辞隐晦,但这道奏疏里,通过详细说明名门淑女为妃对太孙的好处,说明了一点——藩王势大,不仅在封地上有兵权,多数藩王的王妃也都是名门贵女,太孙本就母家衰微,再没有个得力的妻族,实在处境堪忧。
    这道奏折被留中不发,不过宣武帝在之后,和太孙进行了一场详细的谈话。
    光幕文字的存在早早打破了宣武帝固有的认知,让他认识到,孙子和儿子之间,并不能和睦相处,他之前所做的防范,还远远不足。
    可是彻底地打压儿子,又不符合宣武帝一直以来的方针。
    他迟疑了。
    而对皇太孙来说,宣武帝的迟疑,并不是坏事。
    之前光幕显示的记载,确实对他不利,可是他也能利用这一点。
    他为何非要削藩?
    大周现有的藩王是天子的儿子,于他来说,却是叔父、堂兄弟,这其中的意义,可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有话要说:  太孙表示:我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
    第8章 第八章 诛心(中)
    皇太孙确实到了该成亲的年纪了。
    可是,继续择娉名门之女入宫,并不符合宣武帝的规划。
    现在的局势,实在让他有些为难了。
    骁勇善战的儿子,更有光幕文字放出的史书为证,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继任者。
    说实话,宣武帝也不是没有动过心。
    可是,最后还是原本就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占据了上风。
    除了早逝的太子,其他的儿子,他都是以藩王与太子辅助者的身份进行培养的。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或许骁勇善战,或许经过多年历练后,对政务的处理也很熟练,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治国,未必是他们的长项。
    光幕上所现的未来史书,言明了赵王的登极之路,朝廷所用的士人,在史书上的记载里,能留下的,不知几何。
    赵王既然不是正常称帝,在朝堂上倚仗的,自然也不会是现在的那帮文臣。
    光幕记载中,赵王在朝廷虽然没多少士人可用,但是敢于悖逆的文人肯定是没有几个的,剩下的都是学会在新帝的威严下乖乖听话的。
    可是,若是宣武帝立赵王为储,正常继位的赵王,反而不能尽情地提拔自己在藩邸用惯了的心腹,还是要受到掣肘。
    更何况,宣武帝为继任者定下的路线,就是以文治国,安稳为要。
    除了早逝的太子接受的是正统的文人教育,偏于文治,其他的儿子,都偏向武功。
    如此一来,仁弱的太孙在这一方面,却是比年长的叔父们要强。
    宣武帝年幼的儿子们也都偏向文治,但是不仅嫡庶有别,长幼也有分,从一开始,排行靠后的藩王们就被断绝了皇位继承的可能。
    宣武帝的储君择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而给子孙的选妃策略,他也是经过思考的。
    现在,太孙妃的择定,就有了矛盾。
    他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在太孙妃择定这件事上破例呢?
    若是放在往常,他是定要坚持原则的,可是光幕异象出现后,他还要考虑未来的变数。
    在藩王不驯的既定未来下,太孙如今的势力,确实还是显得薄弱了些。
    纠结了数日,宣武帝下旨为皇子、皇孙择妃,包括年少的皇子与皇太孙在内的年长皇孙,他们的正妃都会在这次择妃的人选中诞生。
    这些即将成为皇家儿媳的女子,出身最高的,也不过小官之家。
    简而言之,宣武帝已经下定决心,没有特殊情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