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
们周全。
也正是如此,这份仁义容易被钻空子,容易被伤害利用,重则危及国家。
宣文帝思索之余,将目光放在了赵弘煜身上,在心中默默作着计较。
“南边水灾刻不容缓,耽误之急是钦点钦差大臣和太医,火速赶往南沙城,传达父皇旨意,安抚灾民。灾粮、药草集结紧随其后。此乃应急措施。”
“其二,民间流传有言‘大旱过后蝗灾起,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此话流传至今,自是不可忽视的。儿臣听闻太医院王院使祖上对疫病研习颇深,且他六年前曾作为随行太医去过南沙城,对南沙城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南行,父皇可将王院使列入考量人选。”
说完,见宣文帝眉头紧锁,似在考量太子建议的可行性,转而又点点头。
太子接着道:“其三,人在经受大灾后,惊魂未定,家园受损,若没有主心骨,又看不到希望,就会容易冲动,做出损人不利己之事。此时的南边,不仅要救灾,还需防备不轨之徒利用灾民恐慌之心,煽动灾民作乱。”
太子停了一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百姓淳朴,容易相信别人。若发生动乱,面对自己的子民,军队若动起手来,会使百姓心寒,若不镇压,国本不稳,故而此事须防患于未然。”
“儿臣认为,除了钦点钦差安抚救灾之外,还需安排人手协助,时时关注异动,若发现及时出手,控制带头之人,稳定灾民。敬国公府世代贤良,忠君爱国,子孙后代自幼熏陶,有领兵之才,儿臣认为,安内人选可从敬国公府出。”
现任敬国公是宣文帝幼时陪读,君臣二人关系甚佳,提及敬国公府,宣文帝点点头,对于太子的举荐表示认可。
赵弘煜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太子,毕竟说得是自己认定的未来岳家。
为了表示支持,赵弘煜接过太子的话,道:“儿臣认同皇兄之言。现在南边受灾,大越国虎视眈眈,既要防着大越国趁人之危,又要顾忌国内。国内一则需防备百姓作乱,二则也要防着大越奸细趁乱作梗。故而派武将随行最为妥当。”
见太子兄弟边分析边举荐人,宁王内心有些急躁,趁赵弘煜停顿的空隙,连忙开口举荐他自己的人手:“儿臣也认同太子皇兄的对策,户部右侍郎洪章乃南沙城人士,对于南沙城灾情自会更加上心,且会当地方言,可担钦差之大任。”
此话一出,气氛瞬间沉一下,赵弘煜也不出声,默默看着宁王作死。
谁人可担大任,宣文帝自有定夺,旁人可提建议,可举荐,却不能替他做决定。
因此,宁王虽举荐了宣文帝心中的人选,但宣文帝仍旧没有给他好脸色。
作为长兄的太子,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但是对于这个弟弟,太子并不介意让他多接受些教训。
片刻后方不急不缓得开口解围,“父皇明鉴,灾民们内心恐慌,此时若是听到钦差操了一口乡音,想必会倍感亲切,救灾或许也会更加顺利。”
太子边说边暗自观察宣文帝的表情,“当然,儿臣觉得潘全潘大人也不错,父皇可多加考量。”
太子态度恭敬,递了台阶,宣文帝心里舒坦许多,便淡淡的点头,顺着台阶下了,此事就此揭过。
出了太乾殿,宁王连装都不装了,甩手就往芳华殿方向去。
宁王去淑贵妃的寝殿,景王不好跟着。
与太子行礼告辞之后,也去了自己母妃曲嫔的宫中。今日之事,还是要告知母妃一番,也可趁此机会与母妃自己的想法。
景王自知与大位无缘,自己也没有能力担起一国大任。作为皇室子弟,就算自己不争不抢置身事外,别的兄弟也不会放过自己。
而宁王骄傲自大,性情暴戾,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谏,实在不是个值得扶持的对象。就算最后扶持宁王登上皇位,自己也许也得不到善终。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才是宁王的真性情。
皇室子弟,又有哪个是蠢人?景王心中自有自己的计较与斟酌。
赵弘煜与太子同行一段路,期间未说一言,怕被监听,用眼神交流了一番。
钦差之事已经努力争取,至于结果如何,还需等圣旨下达方知。
“若没有什么意外,结果会与今日差不多。宫内之事,皇兄放手去做吧!宫外之事,还有臣弟。”走了许久,远离了太乾殿,赵弘煜才将这段话说出口,又用力拍了拍太子肩膀,喊了声“皇兄。”
太子没有再说话,只是注视着赵弘煜,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独行之路注定艰辛,难以成事。也庆幸这条路上,有人同行,彼此在意。
☆、煜亲王
亥时初,敬国公府逐渐陷入沉静,只余下随风而动的“沙沙”树叶声以及那跳动的点点烛光,给无尽的黑夜增添一丝灵动。
“咕咕…咕咕…”一只信鸽的到来,打破了这夜空原有的宁静秩序。
它扑闪着翅膀在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