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1
子行驶的方向和平日回家的一模一样,只不过在中间岔了个道,几百米后,在一条巷子前停下。
李扬带着她走进巷子深处最里端。
一路进去,有不少老奶奶三三两两分散坐在几家院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
看见陌生来人,抬头朝周于方向看了看,年纪大了,见什么都不奇怪,只是当见到周于走向最里面的院子时,“呀”了一声,头凑到一块说:“这家人终于来了。”
“好几年了,我还以为不打算要了。”
周于闻声回头,几位老人对她笑了笑,她也跟着弯了弯眼。
好几年了。
她看着里面最大的这间院子,猜到了这是顾惟家的房子。
四周有不少高楼,这条巷子止于顾惟家,再往后看去,又是大厦。
看着都是老房子,岁月斑驳的痕迹在墙上非常明显,有些角落隐隐还有民国时候的气息、上世纪后半期的红色气息,各种细节杂糅在一起,道不清的典雅又沧桑。
周于没想到这城市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
李扬把门打开,因为锁里生锈,费了不少劲,把钥匙交给周于的时候,他说:“等会找人换把锁。”
周于试了试,第二次开轻松了不少,她摇头:“等顾惟回来自己换吧。”
李扬笑了笑:“也好。”
“跟在他身边这么久,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真心待他的人。”
这话来的突然,分量太重,周于沉默了会,走进院子后,欣赏着院里那片绣球,轻轻说了句:“李叔叔也是啊。”
李扬笑笑,没再说话。
他把房门窗户都打开,透着气。
虽然房子外观是老的,里面却精心设计翻修过,第一道门是密码锁,李扬按顾惟的吩咐,一一给周于交代:“他让你自己改个密码。”
他把手中的文件袋递给她:“顾惟找律师已经办理好了,这幢院子从今天开始转到你名下。”
“你在这签个字就行。”
李扬只是根据安排行事,多余的事情,他一点也不清楚,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周于没有过多的追问这莫名的房产转移是怎么回事,非亲非故没头没尾的。
她签了字,收下其中一份文件,说:“好,我先帮他收着。”
李扬走前,周于问他:“好久没见,这段时间叔叔在忙什么呢?”
李扬眯起眼微微叹了口气,似是有很多想说的,到嘴边又化为了唏嘘,无力诉说,他笑着摇头:“累了,就回家休息了。”
“他们家的事,还是没消息吗?”她停顿几秒,语气低了几分。
李扬摆摆手:“哎,不清楚了。”
一股人走茶凉的落寞感突然升上心头,周于看着他消失在巷子口,站在石桌旁很久,都没动。
她按说明换了房门的密码,换成去爬山那天的日期,本打算整理妥当就走,试开门时瞥见屋内的一副油画,眼神一滞,动作先于意识,走了进去。
似曾相识的场景,窗台、阳光、纱帘、女子坐在木椅上、房中央、温暖的阳光中,低头娴静地看书。
相似的笔法和色调。
如果那日她没动,就坐在椅子上,周于想,得出的应该就是这样的画吧。
她静静打量着画中女子和顾惟相似的眉眼,原来这就是他母亲,那位一直活在别人口中的女子。
关于顾惟母亲的传说有很多,美、有才、名媛、温婉善良,像天仙一样,但大多止于一声叹息——可惜了,好好的一个人,那么年轻就自杀了。
起初去顾惟家,周于也曾试图寻找关于这位女子的痕迹,却一无所获,那个家里不仅没有女主人的痕迹,连顾惟的都没有。
工整的书架,干净简单的家具,公事公办,没有任何感情藏匿其中。
周于毫不怀疑,如果哪天需要搬家,顾惟压根不需要回去收东西。
画的右下角有点脏东西,周于拿了张纸巾轻轻擦拭,因为是空白之地,留有些印迹,她沾了点水,又趴上去仔细擦了擦。
最后吹干,踮着脚满意地拍了拍手。
快六点了,透过玻璃窗打在干花上的夕阳一点点变暗,一点点移开。
李扬说里面的房间都可以打开,周于凭着直觉打开背光的那间房,一看果然是顾惟的房间。
她得意地笑了笑,一点也不客气地走进去,钥匙都给她了,总不能不给看吧。
屋里又挂了副画,是水墨画,画是千里江山,颇有大家风采,周于看了看落款,除了他,还有著名国画大师的名字,她视线下移,移到支在笔架上,早已干硬的毛笔和砚台上。
她把玩着那支没清洗过的笔,低声吐槽:“想不到你还有这么清雅的一面。”
李阿姨打了电话问她怎么还没回家,周于挂断电话,把笔放回原处,轻轻关上门,给院子上锁时,她垂着眼自言自语,声音不大,但也不算小,她说:“这院子我挺喜欢的,你要是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