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
景。
哼,主要还是因为满足了上层贵族利益(且没有对普通人群造成损害)。瞧,法令颁布之后,连历来和斯图亚特家族最不对付的道格拉斯领主,也没有“为反对而反对”,而是欣欣然清点着修道院那些丰厚藏品,喜滋滋的抱回家去享用了。
没错,玛丽从始至终的目的,就是权和钱。
权,是必须紧紧攥在国君的手上的。玛丽剥夺了罗马以及本地教会诸多世俗权力,将之据为己有。其他领主,也象征性的分到了几口汤。但名义上,最终裁决权,全部归属于君主。
没收修道院,则是经济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玛丽把除少数书籍外的所有动产,毫不吝惜的赐给了勋爵们——那些闪着光的金银器,大大安抚了众贵族的心。不动产方面,玛丽允许爵爷们按领地范围瓜分了部分;其余的,加上王室直属领内的,她宣布全归国有——唔,修道院结构还是很结实的,作公共场所使用很不错;教会土地可算最好的那一批,正好拿去搞农牧业试点。
与此同时,玛丽并未直接强迫教士修女们还俗——修道院房舍他们依然能够居住,园圃和土地他们依然被允许耕作。只是,这些产业的所有权,已归于女王陛下;并且,修道院居民从今往后,要服从的,更多是国君的世俗要求,而非罗马教廷的精神遥控。
倒不是说,全体苏格兰神职人员,都成为了国君的雇员。实际上,教会依然存在,只是“机构被精简”;且其最高首脑,变更为玛丽·斯图亚特女王。
玛丽固然收缴了相对封闭的修道院,鲸吞了众多土地,但对于素来承担重要公共职能的教堂,她非常精心的保护着、宽容着、维持其组织结构,尽可能少指手画脚。
而那些失去“根基”的教士和修女,在发现现有教堂无法容纳他们所有人之后,要么索性回归世俗,要么留在原处为国君打工、坚持“避世清修”。
作为特权阶层,神职人员名义上暂时仍旧是免税的。然而,玛丽使用了类似的《首岁教捐法》,令他们把收入十分之一上缴“苏格兰教会之首领总督·女王的库房”,也算变相征税,增加了自个收入。
对,玛丽暂不打算废除古老而传统的什一税。《圣经》中说,农牧产品的十分之一属于上帝。尽管这些年宗教改革浪潮中,先驱地德意志的农民一直叫嚷着要废除此税,可路德派从未照做。后起之秀加尔文与亨利八世,也不曾放过这笔收入。而立场相似的亨利八世,其做法最合玛丽心意——这笔钱,揣进国君兜里就好。
民生和民权,固然是一个未来灵魂非常向往的东西。可玛丽清楚,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最好是顺应潮流。历史本有它的发展规律。像王莽那样不顾时代局限,脱离其根基、想要搞超前社会的,往往会惨痛失败。
就如她自己,目前尚不敢脱去天主教徒的帽子。在这段所谓的变革中,对外,玛丽仍坚持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宣称,她永远怀着对罗马教皇的尊重,遵守一切旧有礼仪形式;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她必须因地制宜,规范一些苏格兰世俗政策,以保证人民的世俗幸福。
鉴于玛丽表面礼仪上的优待,还有英格兰这个前车之鉴(玛丽总是默默感怀,有亨利八世这个出头鸟真的太棒了),留在苏格兰的顽固旧教徒暂无过激行动。一方面,虽然女王对教义不特别精通,但她找到的《圣经》原文,确实令他们难以辩驳;另一方面,博斯维尔的禁卫军在维(;)稳方面颇有建树,诸位勋爵也还肯配合做事,手无寸铁者难以反抗。
对于最淳朴的平民来说,无非是剥削压迫者的头子合二为一;教堂又没撤,日常生活好像也不太受影响。嗯,在他们眼中,女王陛下肤白貌美,威仪满满,值得敬爱;她又给他们发了些农用物资,还说要带领大家耕牧致富,更该发自内心的拥戴了。
什么,领主和教士在扯皮?这个,双方都得罪不起,咱还是埋头干自己的活去吧。
在玛丽威逼利诱之下,苏格兰“宗教改革”的初始阶段,可以说相当之平稳。
她也随之发现,“小国”果然有“小国”的好处——人口少,上层更少,掌控起来,相对容易。
当然,总有人不吃她那一套。
教皇在苏格兰的代表,即他的鹰犬,瞧着玛丽越来越不顺眼。可是,在此边陲之地,罗马教廷的势力有限;偏偏西班牙、法兰西、英格兰三国的和谈才起头,为一点“小纠纷”大动干戈不可能,甚至连“教训”一下都不合适。
毕竟,消息通过去本就慢;而且教皇正忙得很,连起草一份严厉的外交辞令,都不大容易。
——玛丽正衷心感谢前些年的战乱,消耗了西班牙、法兰西、英格兰等国的诸多储备,让他们对外动武的能耐大大减低。接下来,苏格兰也就有希望在夹缝中发展,成为她的第一个改革试验田。
不过,玛丽还很需要顾及瓦卢瓦王室的情绪,尤其是亨利二世。于是,她很“诚恳”的写了一封长信,向公公解释了她这些日子在苏格兰的所作所为。
她写道,国内新教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