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27

      子太后也一反常态,坚定要还政于子。
    于春之流看见这场景,只当他小孩不自量力,成不了气候。他们故意刁难他,推给他一大堆难题,但薛殊颇有治国之才,总能想出好对策。
    幼主羽翼渐丰,这还得了?
    几位权臣默默地把拥立亲王谋反的事提上了日程。但是王爷有三个,皇位却只有一个,薛殊这一亲政,本来斗争不是很激烈的几派顿时针锋相对。
    他们忙着内斗,反倒给了薛殊一点喘息的空间。
    十三和十四岁这两年,薛殊连开两届恩科。
    此举正中权臣们下怀。如今朝政被三家权贵把持,每届科举后,能平步青云的人都是他们的子弟,平民出身的举人只有选边站队,乖乖听他们指挥,才有一点出头的指望。若不想同流合污,只会被打压迫害。
    明知科举腐败,只会让朝中拉帮结党越来越严重,薛殊却全盘接受他们的安排,没有半点不满,恩科一届办完还办一届。
    权臣们背地里笑他天真,竟想靠科举这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势力,却不知吏部是谁的天下?
    在此期间,薛殊还做了一件看起来无足轻重的事:办家宴。他也不怕被叔叔们毒死,办了好几次。宴上,他天真烂漫地和各种青少年玩熟了,而后从这些人里选了一些伙伴进宫当他的侍卫。他们其中有一个叫薛奕,格外被他器重。
    不论是读史书、听圆儿的讲述还是跟他本人的相处中,我都有种感觉:薛殊的决定,你得往后翻三页才能看懂。
    史书记载,小薛殊沉静寡言,爱笑。他这些年人畜无害,委屈可爱,搞得大家都忘了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不过这个理由他们很快就会想起来了。
    清和九年,薛殊十五岁。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庚辰科场案。
    一位姓陆的监考上书皇帝,表示科举舞弊成风,各位权贵和主考官勾结,结党营私。这份奏折洋洋洒洒足有万字,附有极其翔实的证据。
    权臣们谁也没把这奏章当回事,可薛殊第二天上朝时就着重讲了此案,还钦定了几个人彻查。
    全是被这些权贵压了多年的寒门仕子。
    放在平时,此类弹劾的小火苗几个大臣一脚就能踩灭。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次不一样:平素任他们使唤的手下,突然变得不听话了。
    等到于春之流回过味来的时候,为时已晚。
    事关重大,薛殊决定不再通过刑部定罪,而是由他成立的专案小组审案判刑。
    薛殊说:杀无赦。
    于是陆考官领导的专案小组夜以继日,三秒给一个斩立决。
    科考作弊事件说到底只是个火星,由此牵出了不少任用亲信,以权谋私的事。弹劾的奏折争先恐后地飞进勤政殿,火越燃越旺,把贵胄们烧了个猝不及防。
    短短一月,牵牵连连,一万人入狱,斩首三千。法场的血腥之气甚至引来大批兀鹫盘旋。
    京里人因此传唱:三郎你,鸟粪污衣,何必咨嗟。焉知檐下贱雀,饮厌贵人血。
    一声令下,就能执行到这个程度,这事要是他没谋划一年以上,我名字倒着写。
    这些作威作福的权臣贵族以为自己掌控了整个朝野,却恐怕死也不会想到,薛殊会去拉拢那些早等着上位的寒门士子,旁支贵族吧。
    当然,权贵们并没有躺平待宰。有两个亲王匆忙联手谋反逼宫,大部队还没到京城门口,有一半人被一个将军带着倒戈了,结果自己和自己在京郊打了一场表演赛。
    于春和另一个亲王的兵倒是进了城,甚至做好了包围皇宫的部署。
    结果被御前禁军打得妈都不认识。
    毕竟那时的禁军总管是我爹。
    京郊倒戈的将军,则是良贵人他爹,如今的大将军冯原。
    名为御前侍卫,实际暗中联络旁支贵族,全力支持薛殊推倒三个王叔的薛奕,是我国现首富勋亲王。
    至于那位举报作弊的陆大人,便是我大舅的著名门生,我妈口中那个在陇北乡下出身的陆丞相了。
    一代天子一朝臣。十五岁的薛殊,就这样被这四人扶着,踩着三千颗头颅,坐稳了皇帝宝座。
    至此,他的春狩完成了。
    作者有话要说:
    重修了一下~
    第18章 周太妃
    我本来只想知道勋亲王的上位史,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看完了薛殊的传记。
    我越看越觉得,薛殊真不像他爸妈亲生的。
    谁能想到,一个反战仁君,一个软弱皇后,能养出这种杀人狂魔呢?
    其实,他既然已经暗中地养了自己的势力,大可徐徐图之,一点点地夺回朝政。以他的智商,不至于做不到兵不血刃。
    一次性杀光,可能单纯地为了爽吧。
    史官说他“寡恩”。薛殊亦从未以仁君标榜自己,装都不屑装一下。他是一个明晃晃的独裁者,脸两边时刻悬浮着一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