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
井传言。
去年那场西北战争都有传闻,死伤数万,有命去或许没命回,但朝中发了诏令,希望家中有两个儿子的人家能有一儿参军,军饷按月发,可代发回家中。
此令一出,便有些穷苦人家希望将儿子送到西北,以缓家中艰辛。
大梁朝廷虽富庶,但大多是以江南等地因商贸做起了政绩,而晋阳、金筑等地却因天干气燥等问题而粮食不足,乃至于许多人家吃食不足,甚至还出现了吃树皮、吃草根等现象。
此时听闻了军中三、四月要招兵,玉林军自建军以来风评便如春风吹草般见长,所以许多人家便愿意让儿子从眼下便去往西北,莫要误了招兵时日。
乃至于军中许多人便有了唏嘘之感,特别是先前一茬进军的人。
而朝廷之中便有许多人有言语,本身先前因西北之战时便是举国之大力,而今停了之后,不仅让吴端有了更大的盛名,如今又要招兵买马。西北多年,更怕吴端生出不臣之心。
朝中谏吏等人,整日便盯着吴端生出许多话语,什么二心,什么功高震主,听得熙正帝烦不胜烦,直在朝会时指着这些人的脑袋骂,让他们有本事便跟着吴端打战,若是能在玉林军立下军功,他立马撤了吴端让他们当将军。
此话一出,许多人才闭上了嘴巴,直当鹌鹑。
而此时熙正帝算是明白了,虽然他也担忧吴端有持功而无所恃之嫌,更罔论这群文官的嘴不断嚼言,但朝中此时却无任何人能取代吴端坐镇西北。
“那说的再多有什么用,还不是放屁。”熙正帝此时这样对身边大太监这样骂道。
大太监不随意罔论朝堂大事,只对熙正帝恭敬道:“要不陛下去贵妃娘娘宫里坐坐,陛下不是最喜欢跟贵妃娘娘谈心了吗?”他这样建议。
熙正帝一听他提起,便想到了贵妃的软言软语,说了句:“不错。”抬步便往贵妃宫中而去。
……
……
第十七章
次日,一封诏令随着夏风吹进了西北。
手握诏令的,是熙正帝派往玉林军的监军。
这股夏风吹得人始料不及。
而吴端,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威压,如此沉重又让人彷徨。
监军姓吴名和,曾在丞相府中当过主簿,官职微小。但要当监军的人绝不能是皇亲国戚与朝廷肱骨,毕竟吴端为熙正帝所恐已是朝内外人尽皆知。而派了吴和当监军,已是破格提拔。
吴和身高七尺,长相温和,留着一把山羊须,时而用手抚摸,手中拿着明黄色的诏令,走向前方路口等待的吴端。
吴端站立于路前,身后是他的儿子吴正。
吴和见此,快步走向前,向吴端行礼:“下官吴和,向将军行礼。”
“请起,您客气了。”吴端扶起吴和手臂,声音温和道:“前几日就知晓吴监军不远万里而来,早就在寒舍中布下薄酒,希望吴监军不嫌弃。”
“哪里的话,下官惶恐不已。”吴和又将手中诏令递与吴端,说道:“此乃陛下诏书,请将军过目一下吧。”
吴端接过诏书,稍稍看了两眼,便将诏书放回吴和手中:“诏令我已前几日就已知晓,不必多看。”
“吴监军初来西北,怕是人生地不熟,所以我让人安排了宅子在寒舍对街,希望吴监军莫要嫌弃。”
“害,哪里的话,怎有嫌弃一说。”
言止于此,三人一同往吴端在西北的宅子前去。
夏日西北白天炎热,晚上微凉,又因冬日天气寒冷,是以许多人爱喝烈酒,什么烧刀子更是常备。
吴和此行共有十人,其余九人安排了其他将士作陪,而吴和则是吴端与与吴正作陪。屏退旁人,整个厅中只有三人。
若此时其余人探头眺望,则会看到令人惊叹的一幕。
吴和此时,正跪在吴端脚下,痛哭流涕,嘴边喃喃不断:
“若是两年前没有将军相救,下官一家早已死在匪贼刀下,本以为此生大恩不得报,没想到如今却能来到玉林军在将军手下当差……“
他说话断断续续,但不妨碍吴端与吴正两人有些面面相觑,但跪在地上的吴和自然不会看到他们的表情。
吴端扶起跪在地上泪流满面的吴和,道:“吴大人不必言谢,不过是路见不平罢了。”
而吴和却道:“我知晓将军必定会因为我曾在王丞相手下当差心有疑虑,但今日下官正是要说此事。”这话说着,他从胸襟中拿出几张墨字满满当当的纸,将它递给吴端,解释:
“下官来到西北当监军想必将军也知晓是何原因,但却不知晓这是下官有心争取的。”
“下官一年前被调到丞相府当主簿,也早就听闻陛下或许要派监军来玉林军。但下了决议却是几日前的想法,那日正好陛下去了贵妃娘娘宫中。下官一想,便知晓了来龙去脉,便故意在王丞相眼下使了小计谋,让他派人查下官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