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子歌
女贞子歌
堆积在心头的疑云越来越浓了。
为什么要迁到苏州,在十五岁的琴娘看,就是件不可解的事。她听她父亲说过,她家在常熟已住了三代,虽然没有负郭之田,至少有容身的住宅。亲戚故旧亦多在常熟,这对她家的生计关系极大——父亲是以笔耕为生的名士,坐馆兼卖文,都要靠相知有素的亲戚故旧上门求教,才有束脩和润笔的收入。到了苏州,人地生疏,好比一条鱼,由江河移入涸辙,鱼而有知,绝不愿遭遇这样的困境!然则父亲的移家,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也曾悄悄问过母亲,所得到的答复是:“听说常熟有土匪要闹事。苏州是省城,兵多,保护得严。”
这话初听好像有道理,细想一想就不对了。“为什么人家不逃难?”她问,“偏我们要逃?”
“不要多问!”母亲不耐烦了,“你也该懂点事,不晓得大人心里烦?”
琴娘如何不知道?每每看见父母避人低语,想问不敢。而最可怪的是,老家人郭祥与她死去大哥的乳母老胡妈,也在避人低语,而避的正是她!
这就不能不使琴娘怀疑,那些“低语”与己有关。然而她却再也想不出,什么与己有关的事,严重诡秘到这样的地步?
“如意!”她向与她同年的丫头说,“你去打听打听看,他们到底在讲些什么?”
“小姐,小姐!真正想不到!”如意喘着气说,“戴老爷被绑到法场杀掉了。”
琴娘吓得神色大变,明知戴老爷就是戴高,却必得要问一句:“哪位戴老爷?”
“还有哪位,自然是戴少爷的老太爷。可怜!戴太太跟戴少爷也充军到山海关去了。”
听这一说,琴娘更有摧肝裂胆之痛,勉强支持着问:“这,到底是犯了什么罪?”
如意打听得相当详细,戴高是被牵涉在“朱三太子”一案之中。民间相传,李自成破京师的时候,崇祯皇帝的第三子流落民间,称为“朱三太子”。从顺治初年以来,一直为遗民志士奉为幼主,要扶保他恢复大明江山。在清朝的皇帝看,这就是大逆不道,因而处心积虑,要捉“朱三太子”。半年以前,终于捉住了,审问的口供中,提到曾在戴家住过,因而戴高被株连在内。大逆重案,戴高被判死刑,家属充军。
“戴少爷真是孝子,他到衙门里去哭求,自愿代父受一刀之罪。”如意说道,“衙门里不准,拿少爷关了起来。等斩过戴老爷,才拿他跟戴太太一起充军。如今只怕已经到了山海关了。”
最后两句话,在琴娘已是听而不闻了。魂动神摇,一颗心仿佛已飞离了胸腔,昏昏沉沉地只隐约听得如意的狂喊。
“小姐,小姐,你怎么了——”
她无从回答,也无法听闻,在一片昏乱的回忆中,渐渐地出现了清晰的景象。
“研生!今天我与尊翁有个文酒之约,到晚才得回来。我留下一文一诗两个题目给你。”王锡爵递过一张纸来,“做完了,替你师妹温习温习功课。”
“是!”戴研生接过题纸,很快瞟了琴娘一眼。
虽是闪电似的一瞥,那略带顽皮的笑容,已深印在他脑海中。想到没有老师监视的时候,与琴娘隔桌相对,眼中是如画的眉目,耳中是银铃似的娇语,鼻中是芝兰般的脂香,他便像醉了酒似的飘飘欲仙了。
“阿琴,”王锡爵又告诫女儿,“你可别欺负你戴大哥!”
“谁敢欺负他!”琴娘嘟着淡红色的小嘴说,“只要他不煞有介事地摆架子就好了。”
王锡爵笑笑不响,扬长出门。戴研生目送他的背影消失,转脸看到琴娘,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在一本正经地看书,倒有些手足无措之感。
“我先做我的功课。等我做完了,帮你温书。”
戴研生搭讪着自语,一面说,一面坐回自己的座位,拿起题纸来看,文题是“发乎情止乎礼论”,限五百字;诗题是“暮春”,七绝不限韵。
这两个题目都不难,只是戴研生文思不能归束,便觉得茫然无所措手了。
“还不动手?”琴娘终于忍不住表露了她的关切,“等爹爹回来,看你怎么交卷!”
“文思不来,无可奈何。”戴研生搔搔头苦笑。
“把心静下来就好了。”
“就是静不下来。”
“为什么?”
“‘不见可欲,其心不乱’!”
“咄!”琴娘气得脸都红了,“你说的什么混账话!回头我告诉爹!”说完,站起身来就走了。
戴研生大惊失色,赶紧追出去喊道:“师妹,师妹!”
琴娘不理他,一直进了垂花门——那是老师家的内室,虽是通家至好,亦不便擅自闯了进去。戴研生像斗败了的公鸡似的,垂头丧气,一步懒一步地回到了书房里。
满心懊丧地枯坐自责,都是不能“发乎情止乎礼”之故。这样想着,忽然文思大来,不可抑止,于是抛却心事,展纸伸笔,五百字的一篇论,居然未到日中就已脱稿。
趁着文兴,再做那首“暮春”的七绝,中心恬然,大有“绿满窗前草不除”的意境。略略构思,便有了两句,正提笔写着,听见有人在喊:“戴少爷,开饭了!”
抬头看时,如意端着一只托盘走了来,是一大碗鱼面,两碟酱菜。戴研生一见便喜——鱼面在他口舌中,是天下的至味。
扶起筷子,忽然想到一件事。“小姐呢?”他问,“可有生气的样子?”
“生气?”如意睁大了眼问,“为什么?”
这就可知琴娘并未生气。戴研生所想知道的,就是这一点,于是连连乱以他语:“没有什么,没有什么!”
心一宽,胃口格外好,一大碗鱼面吃得涓滴不留。等如意收拾了桌子,他继续未完的功课,拿一首诗作完,开始誊清。而天色却突然变了,由晴而阴,然后刮风下雨。戴研生觉得一件薄薄春衫挡不住骤起的寒气,只是功课要紧,忍着冷依然埋头写字。
忽然,发觉背上加了一件衣衫,回头看时,正是琴娘。
这一喜非同小可,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想捏住那葱管似的手指。琴娘慌忙退后两步,只是并无愠色。
“你自己看!”她伸着纤纤一指,临空遥点。
点的是他的那篇文章:发乎情止乎礼论。戴研生有些发窘,就像被人捉住了错处那样。
“今天的面好吃不好吃?”
“怎么不好?”戴研生答道,“不好,我怎么会吃得光光?”
“算你运气好,今天的鱼特别新鲜,爹又不在家。”
平日师徒共餐,王锡爵不喜鱼鲜,所以午餐很少有鱼,更无鱼面。戴研生由她这句话中,获得领悟,随即问道:“一定是你跟师母说的,下鱼面给我吃!”
“你想呢?”
“我想得自然不错。除了你,再没有别人想到我爱吃这样东西。”
“你这话就叫没良心。娘也常说起的,说几时下鱼面与你吃——鱼要出骨去刺,麻烦得很,娘的手指头都刺破了,你还不见她的情!”
“啊,啊!”戴研生大为不安,“我失言,我失言!你可千万不能把我这句话跟师母去说。”
“那要看我高不高兴!”琴娘故意仰着脸。
“何必呢?一个人总有说错话的时候。”戴研生问道,“我倒请教,怎么样才能让你高兴?”
“你少说风凉话,更不能动手动脚。不然我不理你。”
“好了,我依你就是了。”戴研生想起上午的情形,深具戒心,说,“实在我是怕你!不过引用了一句话,何致生那么大的气,拂袖而去,毫无商量的余地。我听老师常跟你说,女子以柔顺为上,莫非你忘了他老人家的话?”
“哼!”琴娘撇着嘴,很不服气地说,“你少来教训我,只管住你自己就好了。如果不是我那样一逼,你哪里来的这篇文章。”
原来是有意相激!戴研生大出意外,想一想她的用心,却又大为感动,既爱且敬,站起身来深深一揖。
“咦,咦!”琴娘急忙躲开,诧异地笑着,“前倨后恭,为了什么?”
“师妹,我服了你了!”他很诚恳地说,“你这样激励我,我如果不用功,不但有负师恩,也对不起你。你坐一下,等我把功课抄完了,陪你温书。”
“好!”琴娘欣然应声,“等你!”
她替他换上热茶,顺便为他理一理书桌,举动轻灵,但他仍旧能够感觉得到。只是他觉得说什么感谢的话都是多余的,唯有加倍用功,才是对她的安慰,所以头也不抬地振笔疾书。
“你看!”写完了,他将一文一诗两篇窗稿递给琴娘,神态显得相当得意,就仿佛做弟弟的做成了一件可人意的事,去向姊姊炫耀。
琴娘也很知分寸,认为不宜也不能置评,看了看说:“只看你抄得这么工整,就晓得是好的。一定会得三个圈。”说着,她拿他的功课,整整齐齐地放到她父亲的书桌上去,用个水晶镇纸压着。
现在该替她温书了。她读的是《列女传》,正读到“贞慎”篇,先背诵、后讲解。戴研生只得聚精会神地倾听,感觉上她是老师,他是学生。
“生为女子,能才德具备,自然最好。若是才德不能兼备,自然以德为主。才女如卓文君、蔡文姬,贞节有亏,说实话,我并不佩服她们。”琴娘接着又说,“吟风弄月之章,虽然无伤雅道,毕竟不是女子的本分。”
出语太庄肃,戴研生无法赞一词,只能就物喻人,指着窗外那株新绿茁长的老梅说:“师妹的性情,真像梅花那样高洁。”
“梅花孤芳自赏,也太傲了些。”
这话使得戴研生微有反感。“树木拟男子,花草拟女子,”他说,“师妹连梅花都看不起,那么,自拟何物呢?”
“喏!”琴娘指着东壁,“你看。”
壁上挂着一幅立轴,画的是花卉,构图颇为别致。画的是关塞夜雪,雪地里一枝万年青,一丛油绿之中搭着一蓬朱实,设色异常鲜艳。
“师妹以万年青自拟,我倒没有想到。”戴研生笑道,“多福多寿,万年长青。”
“我不是这意思。”琴娘摇着头说,“我请问,万年青又名什么?”
“冬青。”
“还有呢?”
“还有?”戴研生愕然相问,“还有什么?”
“你看《本草》。”
戴研生于是取了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来,琴娘让他检查“女贞”这一条,见是这样记着:
女贞,释名:贞术、冬青、蜡树。时珍曰:“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琴操》载‘鲁有处女,见女贞木而作歌’者,即此也。苏颜颂序云:‘女贞之木,一名冬青,负霜矜翠,振柯凌风,故清士钦其质,而贞女慕其名。’是也。”
看完这段记载,明白了出典,戴研生真个肃然起敬了!原来琴娘是贞女自誓。梅花是“岁寒之友”,经冬而始芬芳,诚然可敬,但似乎还嫌有意自标劲节,不如女贞,终年长绿而“凌冬青翠”,兼有松、竹、梅三者的长处。
“师妹,我真惭愧,竟不知冬青就是女贞!你自拟得好,长绿其身,赤诚其心!”戴研生突然起一种强烈的意欲,“我要作一首诗送你!”
“好啊!”琴娘喜滋滋地说,“‘长绿其身’不敢望,‘赤诚其心’倒是不敢让!”
于是戴研生凝视着那幅画,然后负手踱了一阵方步,倏地转身,回到座位上,抢了支笔在手,一口气写了下来:
朔风遍吹劲草折,雪堕榆关夜凛冽!
一枝独秀映冬青,累累可似妾心赤?
“如何?”
琴娘一面赞,一面浮现了出自衷心的笑意,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多谢,多谢!”琴娘终于把那张纸折了起来,“真说到我心里了!”
从那天以后,琴娘与戴研生就不曾再见过。因为就在那一天,王锡爵与戴研生的父亲戴高成了亲家。师兄妹既由一根红丝挽住,就是不避嫌疑,琴娘亦羞与未来的夫婿见面。
整整两年了!两年之中,朝思暮想,一片心都在戴研生身上,有时想到洞房花烛,自己被揭开盖头的刹那,便有无端的兴奋——心跳脸热,自觉忸怩万状,然而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萦绕不去,回味无穷。
如今呢?再也没有那令人心跳脸热的一刻了!天长地久,此恨绵绵何所寄托?
只有寄托在那首《女贞子歌》上——戴研生的笔迹,是唯一的真实!
听说琴娘大变常态,饮食不进,终日垂泪,喃喃不绝地念着一首诗,王太太大吃一惊,等问明白了这回事,不免在忧急之外还有气愤,气的是琴娘太不懂事。
泄露消息的如意自然是被痛骂了一顿。见妻子盛怒之下,王锡爵便劝她:“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是终究瞒不住的。阿琴知道了也好,你多花点工夫劝劝她。她心里当然难过,你不要再责备她了。”
话虽如此,王太太的脸色依然很难看,走到女儿房里,把如意支使了出去却不开口。她知自己是在气头上,说话不够深沉警辟就不会有用,所以先得坐下来定一定神再作道理。
琴娘一向孝顺,但这几天的心已碎了,除了哭泣,什么都顾不到,所以虽能约略猜知来意,却不知有什么话好说。
经过片刻的沉默,母女的天性潜滋暗长,彼此都起了谅解的心,于是王太太怜爱地责备:“你是聪明懂世事的人,不想想看这是多大的祸?就不为父母想一想?一家人避到这里,等于隐姓埋名,为的是要躲开戴家,你这样子岂不惹人疑心?倘或泄露了底细,有人到衙门去告密,怎么得了?”
一颗心都在戴研生身上的琴娘,哪里想得到有这样严重的利害关系,一经说破,汗如雨下,不安极了!“娘,娘!”她有急切悔过的神态,“请你放心,从今以后,我决不提半个‘戴’字。我自己心里知道,守着我自己的志向就是了。”
“这话也错了!”王太太接口说道,“外面正有人疑心我们跟戴家有牵连,你现在不肯另嫁,不就是明明告诉人‘我家跟戴家是至亲’?”
这才是大可悲哀之事!琴娘泪如泉涌——情势逼迫,竟连守节都不可能,左思右想,唯有安慰亲心,于是毅然答道:“我明白了!不过恋旧亦是人情。娘能不能答应我,三年以内,不谈这件事?我今年才十五,还要跟娘学家务操持,别的事也还谈不到。”
“这当然可以。不过,婚事要看缘分,如果有了门当户对的好机会,错过了也可惜。”
这就等于拒绝了她的要求。看样子做娘的恨不得马上就把她嫁了出去,断绝祸根。这样做法也未免太狠了些,琴娘自然忍不住伤心。
王太太也颇为失悔,亲生骨肉,不该这样子相逼。因而赶紧将琴娘搂在怀里,一面替她拭眼泪,一面安慰她说:“不要这样子!父母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会做什么不近人情的事。说来说去,是为了一家大小的祸福。你能体谅父母,父母不会不体谅你的心事。洗洗脸,吃饭去吧。”
“姓李,是至亲?”这使得新近落成的“后乐小筑”的主人范慕希困惑了!他没有这门至亲,然而他不愿意直截了当地交代司阍“挡驾”——三十年中南来北往,结交过许多明末的遗民志士,也许这时候到门的访客就是其中之一,说是“至亲”,无非假托,且见了面,自有分晓。
于是他说:“请到小花厅去!”
见了面大为诧异,确是至亲,却不敢相认,因为面貌变化得太多了。
访客先开了口:“表哥!”
面貌变了,声音未变,范慕希很快地问:“你是锡爵?”
“是的,十六年不曾跟表哥见面了。”
“是啊,所以我一时不敢认。”范慕希问,“表弟,你怎么姓了——”范慕希蓦然意会,自己缩口。
“表哥!”王锡爵也赶紧打断,放低了声音,“为了遮人耳目。请你告诫门下,不必说我到过府上。”
“不要紧!你的遭遇,我也约略知道。”范慕希细看王锡爵,一袭青袍,境况寒酸,便即问道,“想来近况不好?”
“唉!一言难尽。”王锡爵把头低了下去。
范慕希生具侠骨,恻隐之心大起。“表弟,”他拍着胸说,“不必发愁,一切都在我身上。来,来,请到我书房里来,细细谈一谈别后光阴。”
于是倾杯话旧。王锡爵细叙了受戴家牵连、不得不迁到苏州避祸的经过,以及这两年连番不幸的遭遇。
“先是我一目失明,”王锡爵又指着右眼说,“这只眼睛怕也难保,无法授徒为生,全靠内人十指做生计。”
“是的。”范慕希说,“我久知表弟妹有‘针神’之目。”
“起初倒也还好,都赞赏内人的绣件,上门求教的很不少。哪知道,唉!”王锡爵叹口气,“内人始终忧虑不释,白天辛苦,晚上失眠,终于一病不起。如今全靠小女接替。无奈小儿敬熙才五岁,姊代母职,又要操持家务,实在也腾不出多少工夫来刺绣。”
“不幸之至!”范慕希想了想问,“我记得我们分手那年,正是表侄女刚出生,今年十七了吧?”
“是的,十七。”
“亲事呢?”范慕希问,“戴家是此生无望了!总要有个打算才好。”
“内人生前答应过她,三年以内,不谈此事。所以我也一直不曾注意,且等满了三年再说。”
“呃!”范慕希又问,“那么,表弟,你今后作何打算?”
“姓名不能见人,家乡亦难回来,而且又有残疾,”王锡爵凄然反问,“表哥,你想我能作何打算?”
“打算还是要打算的。希望将来得一佳婿,能养你的老,就是打算。表弟,你不必发愁,我养你个十年八年,力量还够。”范慕希踌躇了一会儿说,“谊属至亲,而你境况又是如此,我就老实说了吧,我每月贴你二十两银子,你就静下心来,全副精神放在敬熙身上,总有教子成龙的一日。”
“表哥!”王锡爵离席下拜,“穷途末路,得遇福星,内人在泉下也感激大恩。”
“快请起来,快请起来!”范慕希逊谢不遑,然后又吩咐听差,“唤大少爷来见表老爷!”
“大少爷”真是大少爷!梳一根油松大辫,穿一身华丽时装,飞扬浮躁,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而王锡爵老眼昏花,看出来只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
“鼎华!”范慕希喊着他儿子的名字说,“给表叔磕头。”
范鼎华“嗯”了声,站着不动,等听差铺好红毡条,他才跪了下去。王锡爵自然不肯受他的大礼,离席搀住,他也就免了这一磕。
“表弟,你在这里盘桓几日,我叫鼎华送你回苏州。认明了地方,将来也好走动。”
王锡爵自然也想在范家盘桓几日。一则,白头的中表弟兄,有多少亲情要倾诉,把杯忆旧自是人生快事,尤其是在连年颠沛的他,更迫切感到需要这样的安慰;再则,深知范慕希有魄力、多计谋,如果有数日相聚,或许可以谈出一条摆脱他的不幸命运的路子来。无奈他自知是个“黑人”,万一为人识破行藏,连累了范慕希,比自己被捕还更糟糕。因为他被捕下狱,哪怕罪至大辟,子女的生计和自己的后事,都还有范慕希照料;而范慕希倘或受累而致身系囹圄,自己的一家人,便都要陷入绝境了。
由于理解到这样重大的关系,王锡爵坚决地辞谢了至亲挽留的好意。范慕希听他说得恳切有理,也觉得以慎重为妙。但坚持要让鼎华送他回苏州——范慕希是极淳厚也极能体贴人情的人,他不愿意让穷途末路的王锡爵,有仰面求人、受了屈辱的感觉,因而在礼数上格外用心,特地叫儿子送了表叔去,借以表明他非常尊重中表的亲谊。
当天就下了范家自备的画舫,范鼎华也不大理这位表叔,下了船就躺在铺上看他的古本《金瓶梅》。常熟到苏州,不足一日的水程,朝发而暮至,王锡爵却费踌躇了。
论道理,自然要为范鼎华在家设榻。但这两年虽不至于穷得室如悬磬,而一切破旧粗糙的居室器用,实在不足以供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居住。想来想去,只有到家跟琴娘商量了再说。
正当范鼎华坐在王家客厅上,觉得什么都看不顺眼,预备起身告辞,并且打算着趁此一宵的工夫,到十里山塘去遍访勾栏,也不枉此苏州之行时,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一颗意兴阑珊的心,立刻就往上一提,自觉生气勃勃,连这王家客厅也变成个很有趣的地方。
“琴娘,”王锡爵说,“来见范表哥!”
琴娘双眼微抬,就这一瞥之间,范鼎华仿佛发现了两颗光彩夺目的黑宝石。然而眨眼间想细看时,琴娘已经垂下眼去,一只小巧的手,重叠着按在婀娜的左腰上福了福,轻轻喊了声:“范表哥!”
“不敢当,不敢当!”范鼎华慌忙作揖还礼,双手高举,大起大落。等礼毕抬头,琴娘已经退到她父亲身后,正是烛光照不到的暗处。范鼎华望着她绰约的影子,只觉得云鬟雾鬓,仿佛九天云影中的董双成、许飞琼。
眼中惊艳,口中就忘了说话。琴娘却拉一拉她父亲的衣服,悄悄说了句:“爹,你请进来!”
“噢,好!”王锡爵转脸又说,“鼎华,你请稍坐一坐!”
“是!”范鼎华很快起身,恭敬地答道,“表叔、表妹请便!”
到家这片刻工夫,父女俩这是初次单独谈话。王锡爵以极兴奋的神情,匆匆说了此行收获,随着打开那一直不离身的包裹,将白花花两锭“圆丝”交了给女儿。
琴娘自然也高兴,但旋即双眉微蹙地说:“时候这么晚了,留客吃饭,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就买到了,现做也来不及。”
“只好到馆子里叫菜来吃。”
“那也得赶快,迟了,人家要熄火了。”琴娘回身找用人——郭祥已经去世,老胡妈还在,“快点,快点!到巷口元兴楼,叫他们配六菜一汤,菜要精致,价钱不论。”
“这是一件,”王锡爵又说,“还要留人家住,起码也得备一副干净被褥。”
“看样子是纨绔子弟,就有干净被褥,也未见得肯住。既然至亲,倒不如说老实话,不敢委屈他。”琴娘又说,“如果为了待客的诚意,爹不如今晚就陪他住在船上,明天送他开了船再回来。”
王锡爵想了想,点头答道:“这话也有道理,只好如此了。”
这一夜在船上,范鼎华通宵不曾闭眼,一闭眼,就是清清楚楚一个琴娘的影子在面前——说清楚,其实也不清楚,窄窄腰肢,纤纤素手,点漆双瞳和一头青丝,身上穿的剪裁得极俏恬的淡蓝竹布衫和头上戴的“一粒娇”的珠钗,无不清楚;不清楚的就是那张脸,美得不可方物,无以比拟,所以反而不容易留下明晰的印象了。
“总有一天捧着她那张俏脸,看它个够!”他在想,“我要问她:你为什么初见面就躲在暗处?你为什么不肯出来陪我吃饭?你是有心捉弄我,叫我心痒痒地为你废寝忘食?如今看你还能躲到哪里去!”
于是到家第一天,他就向他父亲说:要娶王家的表妹。
“你看见了王家的表妹?”范慕希问。
“是的,只见了一面。”
“为人如何?”
范鼎华不敢说她美,只说:“端庄、能干。”
“她娘是亲戚当中,出了名能干的,有其母必有其女;你表叔又是方正君子,家教自然很好,所以端庄亦可想而知。”范慕希点点头说,“这门亲事,倒是天造地设。等我跟你娘商量。”
范太太却不以为然。她嫌王家穷,而且王家又有隐祸在。范鼎华听到这话,大失所望,不过他有办法对付他母亲——范慕希一直在外面经商,范鼎华是母亲一手抚养大的,从小就被溺爱,若有什么不能顺遂心意之事,只要赌气不吃饭,做娘的自然就会屈服。此刻如法炮制,自有小厮传话丫头,丫头到上房里禀报太太,太太当然让步。
于是范慕希有苏州之行,随身携带一方传自周朝的白璧,预备等看中了意,赠予琴娘作为婚约的信物。
不速嘉宾到门,惊动了一家人,因为虽是至亲,但身份相隔,有如云泥。看尽了世间白眼的王锡爵,觉得老表兄此来,是降尊纡贵而援予于穷途末路,令人感激涕零。
看到举家张罗的窘迫,范慕希便说:“老弟台,我说老实话吧,你不必费心。我坐一坐,你陪我回船上去喝酒,我还有话说。”
“那,那,”王锡爵嗫嚅着答道,“我恭敬不如从命了。”
范慕希抚着五岁的敬熙的头,用很自然的语气问道:“你姊姊呢?”
“噢,噢!”王锡爵接着又急忙解释,“家务都靠阿琴,此刻正在忙着,仪容未肃,不敢见尊长,本来打算忙过一阵子换了衣服再出来,既然如此,我马上叫她出来叩见。”说着,便向里喊道:“阿琴,你不必费事了,表伯不在我家吃饭。你快收拾收拾,出来给表伯磕头。”
琴娘答应着,匆匆整装,她已经从门背后窥看过了,认为这位表伯虽以商贾为业,却不带丝毫俗气,神态厚重而洒脱,一望而知是古道热肠的好人,因而由衷地泛起满怀敬意。等换好衣服,先叫如意捧着红毡条铺设在堂前,然后踩着稳重的步伐,不徐不疾地走到红毡前面站定。
她一路走,范慕希便一路在端详。只见她脂粉不施,而一张宜喜宜嗔的脸,天生来又红又白;最难得的是气度举止,自然高贵。他在想:穿的是布衣布裙,已然如此,倘或凤冠霞帔、满头珠翠地装扮起来,更不知是如何的仪态万方。
“表伯!”琴娘用极清朗的声音喊着,随即盈盈下拜。
范慕希是早就有了定见,若非佳妇,只是王家的表侄女,应当客气,不宜受她的大礼。这个“假设”此时已不存在,所以心满意足地受了一拜。
“请起来,请起来!”范慕希亲手扶起琴娘,执着她的手,浮着浓重的笑意,忘形地凝视着。
这样子看人,自然会叫她受窘。她矜持地低着头,心里有些怨她父亲,如何不来搭句把话,好解她的围?
“真正出色!”范慕希终于放下了她的手,视线却还缭绕着她的全身,“天下十三省,我几乎全走到了,真还不曾见过表侄女这样的人才!”
琴娘逊谢着,退后两步笑道:“表伯,您老人家的话太过分了。”
“是啊!”王锡爵也欣慰地笑道,“太过奖了。”
“不过分,不过分。我是真话。”范慕希欣然起身,“就这样吧!好极,好极!”
他们父女俩都不明白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到了晚上,却都明白了。
“阿琴!”王锡爵问道,“你可知道表伯的来意?”
“不知道。”
“他是来给你提亲。不,应该说是求亲。表哥你是见过的,人稍微轻浮些,不过这也是富家子弟的常情,将来只要你多劝劝他——”
“爹!”
这突然的一喊,让王锡爵注意到了女儿的神色有异,一目失明,看人比较吃力,凝神细看,才看清琴娘双泪交流,不由得大为惊诧。
“你哭什么?”
“爹!女儿命苦。苦命人自己要认命,我老早盘算过不知多少遍了,我总算还有一双手,还有娘教我的一点本事,靠一张绣花绷子,我奉养爹爹到百年以后,那时小弟也成人了。白衣庵的当家师太答应过我,到那时候替我祝发收容我,今生已了,修修来世。”
这一番话说得太急,王锡爵心里虽也感到凄楚,却不以为她是谋定后动,绝不可易的打算。当然,他也知道她是为了戴研生,年纪轻,不明事理,钻到了牛角尖里,须得加以开导。
“你起的是糊涂心思!”他慈爱地责备,“男子生而有室,女子生而有家,都像你样黄卷青灯了此一生,哪里谈得到五伦?我也晓得,你一片痴心都在研生身上。不过你要知道,虽是生离,等于死别。何况祸起不测,你又没有负他,为他苦了这几年也够了,要为自己一辈子打算。”
“我哪里还能有别的打算?”琴娘哭着说,“爹,请你不要逼我。”
这一哭把一家人都惊动了,如意和敬熙不敢进来;老胡妈不同——她是晓得这件事的,便也走来相劝。
“老爷说的是好话。”她说,“太太临咽气的时候也说,不放心的就是你!”
提到死去的母亲,琴娘越发伤心,但只是不停地哭,却是什么话也没有。任凭王锡爵和老胡妈怎么劝,她咬定了将来要出家修行。
“唉!”王锡爵叹口气说,“随便你吧!只不过叫我对你表伯不好交代。”
他的猜测错了!范慕希听他说明隐情,大为动容,竟是肃然起敬的神情。
“这是贞女!可敬之至。我绝不敢勉强。”
“表哥,”王锡爵自然感到意外,“你真的体谅?”
“我几时有过戏言!”范慕希说,“保全贞女的志节,我责无旁贷。劝她不必出家,是将来的事,此刻倒要让她安心。如今她最大的志愿,是期望敬熙成人。不必让她为此操心,我原带了些钱来,本来打算助她添妆,现在有更好的用处了。老弟台,你就带了去。这是我额外送阿琴的,有此备而不用的一笔款子,她以后才能过宽心的日子。”
说着搬出二百两银子来,当面交付。王锡爵辞既不可,受则有愧,唯有拜谢而已。
在范鼎华看,他父亲做的事迂腐不通;同时也觉得受了屈辱,自己哪一点不如戴研生?竟碰了这样大一个钉子!
最令人难堪的是,他自以为这门亲事十拿十稳,早就掩抑不住心头的兴奋,在他那班同为纨绔的朋友中间,将琴娘形容得绝世无双。人人知道“范大少爷”的新夫人是他的表妹,早则年内就要大办喜事。如今好事不成,落个话柄在外,叫自己怎么有脸做人?
因此,一连十天不曾出门,有朋友来访,一概挡驾。但却挡不住一个人——这个人姓汪,行三,天生是个“篾片”,由于身份不高,所以跟范鼎华的书童小丁,私底下也算是称兄道弟的朋友。
“你来干什么?”范鼎华心绪极坏,所以一见面就这样恶声相向。
“听说你范大少病了!我特来请安。”
那副油腔滑调,在此时只有引起范鼎华的厌恶,于是一瞪眼下了逐客令:“讨厌!你给我走。”
“好,我走。不过我放句话在这里,明天你要求教我,再来找我的时候,就拿大红帖子来请,都请我不来!”
“去你娘的!哪个倒了八辈子的霉,要来求教你!”
“不错,你没有害相思病,自然用不着求教我。”
范鼎华的气焰消失了,定睛看着,仿佛要从他脸上找出那“相思病”三个字的解释来。
“如何?”汪三笑道,“看样子,你也是害相思病的模样。”
“是便如何,不是便如何?”范鼎华的声音不再是那样粗暴了。
“不是便不用谈。是嘛,我就是专治相思病。”
“你倒说说,怎么个治法?”
“‘你倒说说’!”汪三做出好笑的神气,“你倒说得容易,我费了三天三夜的工夫,挖空心思想出来的一着棋,哪能随随便便就告诉你?”
范鼎华让他引逗得心痒难熬,不由得又要开骂,转念一想,用人之际,且先忍口气。“你说好了!”他问,“要啥好处,一句话!”
“一百两银子。”
“可以。”
“还有,”汪三问道,“老太太身边,是不是有个丫头叫美珠?”
“你怎么知道?”
“请你不必问,只说肯不肯给我。”汪三又说,“我晓得,你是老太太的心头肉,只要你说一句,老太太无有不依的。”
范鼎华想了一会儿,毅然允许。“这也可以。不过,”他问,“你的一着棋不灵怎么说?”
“不灵分文不取。而且,”汪三斩钉截铁地说,“以后我也没有脸来见你了。”
就在定议的第三天,范鼎华和汪三一起到了苏州。钱多好办事,不过一整天的工夫,都已布置妥帖,于是汪三登门去拜访王锡爵。
“尊驾贵姓是汪?”王锡爵问道,“有何见教?”
“此地不便详谈,借一步说话如何?”
王锡爵颇为踌躇,来人言行诡秘,不知是何路数,但看他衣冠楚楚,又不像有恶意,所以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我有事关府上安危的大事奉告,请勿自误。”
这一说,忠厚的王锡爵顿时变色,急忙答道:“是,是!请尊驾吩咐,到哪里说话。”
“只要僻静的地方就好。”汪三答道,“我看不远有座古庙,倒也清静。”
王锡爵知道他指的是离他家一箭之路的三官庙,便跟了他一起出门。三官庙的香火久已冷落,庙后围墙坍败,却有一座没有顶的茅亭可以歇足,两个人就在那里密谈。
“王先生!”汪三一开口就说,“大清律例,你总读过吧!”
王锡爵当然读过,而且立刻就明白了汪三问这句话的用意,顿时脸色大变,张口结舌,无以为答。
“你不必怕!我此来并无恶意。不过,我有点替范鼎华不平——范鼎华的朋友,无不是替他不平,凭他的人才、家世,而且又是府上的至亲,哪一点辱没了令爱?”
原来为此!王锡爵那颗跳荡不定的心,才得略略平伏,将汪三的话重新体味了一遍,以为他年轻气盛,为了替范鼎华不平,特地来问罪。那只有好言敷衍了。
“汪兄!”他恭敬地抱拳,“都是小女性情乖戾,小弟教女无方,心中歉疚,无可言喻。还求汪兄代为向鼎华的一班至好解释,千万赐谅。”
“这不是解释的事。”汪三使劲摇着头。
王锡爵的心又一跳。“然则应该如何赔礼。”他低声下气地问,“请汪兄示下。”
“问我不如问令爱。”汪三答道,“如果她一定要嫁姓戴的,那也好办得很。自有人会将令爱护送到尚阳堡,一个钱的盘缠都不用花。”
世上哪里有这样的好事!王锡爵明白他的意思,是说琴娘是“犯妇”,照律例应该跟戴研生一起充军到山海关外冰天雪地的尚阳堡去。官差押解,自然不用花一个钱的盘缠。
果真如此,倒也罢了。无奈没有这样“便宜”的事。如果当戴家犯案的时候,王锡爵能够将女儿送到官府归案,他本人倒可无事。那时不报,便犯下了隐匿犯人的罪名,如今只要有人告到官厅,便另成新案,逮捕审问,就是灭门的大祸。
转念到此,王锡爵的脸都吓黄了。“汪兄!汪兄!”他哀声求告,“凡事好商量,凡事好商量!”
“自然好商量,不然我何必将足下约到这里来。”
听他松了口,王锡爵总算是惊魂又定,随口答道:“请吩咐,请吩咐!”
“只有一条路,冤家变成亲家。祸福在你一念之间,请你好好想一想。”说罢,汪三起身走了开去,负手闲眺,显得很悠闲。
王锡爵当然懂得他的话。旧事重提,他也不反对要范鼎华这样一个女婿。无奈琴娘的心,他已经彻底明白,怎么样也不能劝得她回心转意,那又怎么办?
“汪兄,”王锡爵唯恐他不信,指天发誓,“如果我说一句假话骗你,神明在上,立刻有报应。范家的亲事也曾提过,我本已一口应承,怎奈小女志不可夺,无论如何劝她不听。逼得急了,一定出事。姻缘不谐,白白送了小女一条性命,这怕也是你们所不忍见的。”
“只要你有诚意,我自有办法使令爱顺从。”
“我怎么没有诚意?如果没有诚意,在鼎华的尊翁跟我提亲的当儿,我就可以托词拒绝。”
“好!既然如此,事情就好办了。”汪三笑了,“请王先生回去跟令爱说,我是特地送戴研生从辽东回来成亲的。为了遮人耳目,不能铺张,洞房一宿,明天就带着令爱上路。”
“明天!”
“对了,明天。”汪三说道,“洞房花烛,就在今宵。”
“这,怎么来得及!”
“自然来得及!一切都预备好了,洞房设在对门,新郎官在那里等着。”
这一说,王锡爵恍然大悟,原来是范鼎华要巧取豪夺。心里当然气愤,但事已如此,只要一声决裂,大祸接踵而至。想了又想,只有倒向对方,帮着范鼎华去骗他女儿。
听得老父的话,琴娘又惊又喜,但更多的是疑惑。疑惑一一都由父亲解答了,“流人”在当地官厅中“效力”,原是有这样的规矩的。戴研生因为奉派入关公干,所以能到常熟迎娶,但这是私下行事,所以他不便自己登堂拜见。看起来都说得通,但总觉得事出突兀,令人难信。
“如意!你看,是不是真的戴少爷来了?”
“我不晓得。”如意答道,“不过,照道理说,总要先来见一面。假使说怕人看见,半夜里也可以来。”
“就是这话啰!”
“老爷呢?”如意问道,“老爷有没有见戴少爷?”
“自然见着的。”
“那就不会错了!”如意振振有词地说,“莫非老爷也来骗你?”
“老爷自然不会骗我。不过话好像不大对!”
“老爷怎么说?”
“说几年不见,戴少爷的样子好像变过了。”
“就变过了,大模样总在的。”
“我怕他眼睛不好,受了人的骗。”
这一说,如意也觉得不妥,自告奋勇先去见一见“戴少爷”,以探明究竟。但这话一说出口,却为王锡爵呵斥了一顿,为来为去为的是踪迹要密。传出去说是戴研生私自归娶,便得追问来龙去脉,当年隐匿犯妇的真相,势必至于尽皆抖搂。多年苦心,熬到最后一刻,却以庸人自扰而致咎戾,是无论如何不能甘心的一件事。
听得这样的说法,琴娘除了听凭摆布以外,别无作为——能够破镜重圆,自是梦寐以求的大喜事。无奈这个喜讯像水中月、镜中花,看来虽像,总是捞摸不到,不能令人信为真实!
一直到晚饭以后,悄悄上轿,琴娘才想到一个主意,一颗心定了下来。轿子抬到对门,因为蒙着红罗盖头,不辨是何人家。下了轿由一名伴娘和如意搀扶着,黑地昏天地进了洞房。
从盖头下偷偷打量,家具应有尽有,这未免又逗人生疑。原说是一夕合卺,立刻便要双携出关,然则何必如此铺张?而况以戴研生现在的境遇,也未见得能有力量备办这些家具。照此看来,其中大有蹊跷。
不过,胸中已有成竹,琴娘依然沉着,只等与父亲见了面,再作道理。但是,她失望了,王锡爵送亲到了这里,始终不见人影。叫如意去问,说是:“亲家老爷回府了!”
“如意!”琴娘低声嘱咐,“你跟伴娘去说,请戴少爷先在窗子外面背一背《女贞子歌》,背完了再请进来。”
“什么《女贞子歌》?”范鼎华愕然相问。
“陪嫁的丫头说,当初姑爷作过一首诗,名字就叫《女贞子歌》。”伴娘还当他是正牌的姑爷,所以语气中也显得诧异了,“怎么?姑爷想不起来了?”
“事隔多年,有点想不起了。”范鼎华虚晃一枪,“你跟陪嫁的丫头去说,等下背给新娘子听。”
等伴娘一走,范鼎华立刻找到庆幸大功将成、正在厢房里一面独酌、一面回忆着美珠那副俏模样、其乐陶陶的汪三去问计。
“你看有这样的事!”说完经过,范鼎华气急败坏地说,“显而易见的,她已经起了疑心,而且心还在姓戴的那小子身上。这件事一定不成功了!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我实在不甘心!”
“飞到哪里去?我看是插翅难飞。你不要急,我来想办法,先喝杯喜酒。”
“什么喜酒!”范鼎华粗暴地将杯子一推,“哪里还有心思吃酒?我可把话说在前面,事情不成,你不用想一文钱的好处!”
汪三不响,喝完一杯酒,慢吞吞地说:“本来是预备暗度陈仓,现在只好明修栈道了。你要知道,暗也罢、明也罢,只要生米煮成熟饭,自然天下太平。不过,我只能替你出主意、打接应,‘上阵’我可不便效劳。”
范鼎华本来也有蛮干的意思,所以一听汪三的话,毫不犹豫地同意。于是汪三悄悄打发了伴娘,又叮嘱范家的老仆,管自闭门睡觉,如果听得什么声响,不必出来探视。
安排已定,范鼎华连喝了三大杯酒。酒壮色胆,直到洞房,一推门便闯了进去。
如意定睛一看,大惊之下,失声喊道:“表少爷,是你!”
“对了,是我!”范鼎华狞笑道,“你出去!”说着将如意推出门外,很快地关门上闩。
等他回过身来,但见红云飘过,琴娘扯下了盖头,正气凛然地站了起来,双目炯然,直盯着范鼎华说:“范表兄!你错了!你也是读过书的人,岂可干出这种非礼的事来?”
“非礼就非礼!我不相信你逃得出我的掌握。”
身随话倒,将琴娘扑倒在床,一只手掩着她的口,一只手便去扯她衣襟。琴娘惊愤羞愧,使出吃奶的力气来挣扎,但范鼎华练过功夫,花拳绣腿唬不倒行家,欺侮一个弱女子却足够了。
里面挣扎,外面也在挣扎。如意被一推出门,自有汪三接个正着,也是一只手掩住她的嘴,一只手从她身后抄过来,紧紧挟制住——少不得乘机轻薄。如意恨极了他,冷不防张口便咬。
这一咬正咬住了汪三的大拇指,牙齿入肉,疼得他怪声大叫。叫声惊了范鼎华,略一疏神,给了琴娘一个机会,使劲一推,极尖的指甲,恰好戳到范鼎华的眼睛。范鼎华护疼退缩。琴娘滚身下床,狂喊着:“救命!”
外面也是狂喊:“救命!”
两声尖厉的“救命”,又当深夜,惊动了左右邻居。范鼎华和汪三都是又惊又怒,也都是在屋内屋外追逐着。范家老仆虽受命不得干预,但到此地步又何能不问?匆匆起床,开门出来,只听得有人把大门擂得好响,大声喊道:“开门、开门,你们家做什么?”
事情闹大了!范鼎华和汪三感觉不同了!汪三见机,往后躲了去;范鼎华却被激得恶向胆边生,重新又扑了上去,恨不得一把掐死琴娘。
琴娘不知道他是要她的命,只当还是要坏她的清白,看看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咬着牙一头撞向墙壁,随即便是一缕鲜血流了下来,人也痛昏在地上。
一看琴娘满脸是血,范鼎华才觉得惊吓。就这发愣的当儿,只听见人声杂沓,夹杂着如意的狂喊:“小姐!小姐!”
因为里面没有声音,那些邻居便来撞门,撞不到三四下,听得砰然一声,当头那个人撞开了门,跌进屋内。后面的人一拥而进,彼此相看,都愣住了。
“小姐!”如意一声喊,从人丛中钻出来,抱住琴娘放声大哭。
“怎么回事?”邻居中年龄最长的一个问,同时走到琴娘面前去检视伤势。
“怎么回事?”另外的一个问范鼎华。
范鼎华还能说什么,一急急出脱身之计,故意愤愤地说:“你们去问这个贱人!”说完,跺一跺脚,甩一甩袖子,转身就走。
邻居们都觉得不便拦他,此时救人要紧,把嘤嘤啜泣的琴娘扶起来一看,伤势还不算重,仅是额上碰破了一块。
“还好,还好!”有个懂医道的邻居,从簇新的丝罗帐子上撕下一条,替她裹了伤。
于是主婢二人且哭且诉,揭破了范鼎华逼婚的阴谋,只是不便说出戴研生的名字来。
“唉!”有人顿足长叹,“范慕希我知道,慷慨侠义,怎么生出这样一个不成材的儿子!”
“姑娘!”年纪最长的那一个说,“如今别无他法,只有让令尊带着你去见范慕希,要他做个了断。否则,你以后还有麻烦。”
王锡爵还不曾带着女儿动身,范慕希却赶到了。他是听到随着范鼎华一起到苏州的老仆的报告,才知道孽子做出这样一件国法私情两俱不可恕的恶行,内心忧惭交并,星夜赶来向王锡爵父女赔罪。
说来说去是至亲,而且也受过范慕希的恩惠,纵有万千委屈,也只好往肚子里咽。所以相见之下,王锡爵父女唯有相持痛哭。而越是这样,越使范慕希不安,觉得太对不起亲戚,必须有个切切实实来补过的办法。
“表弟,琴小姐!”范慕希直挺挺跪了下来,“都是我教子不严之罪!”
“何必如此,何必如此!”
王锡爵慌忙来扶,只是范慕希长跪不起,便只好陪着他跪下。当然,琴娘也跪下了,跪在她父亲身后,依然呜咽不止。
“琴小姐的贞烈,古今罕见,真使我们三党六亲同蒙光彩。我一定尽力成全琴小姐的志向。”范慕希紧接着说,“辽东是我旧游之地,山川道路无不熟悉。老表弟,我想我送了琴小姐去,一定要寻着戴研生,让他们结成连理!”
这是天外飞来的喜讯,其事的突兀,跟汪三来说“戴研生迎娶”一样,遽听之下,令人难信。然而范慕希本人就在面前,那双沉毅恳挚的眸子,予人以足资信任的感觉,由这个感觉涌出无限喜悦。琴娘便即伏身磕头,喊得一声:“表伯!”只觉喉头哽塞,几乎气闭,等缓过气来,“哇”的一声,痛哭流涕。
这一哭可真哭得痛快了!几年来的忧伤、惊惧、委屈、无告无诉的苦楚,都从热泪中流泻一净,越哭越起劲,也越哭越舒畅。
终于,琴娘哽咽着挤出一句话来:“我不承望有这样一天!”
“表哥!”王锡爵也是涕泗横流,“你的义举仁心,真正生死人而肉白骨。我将阿琴托付了你,虽死可以瞑目了。阿琴,跟着我磕头。”
父女双双肃然下拜。范慕希又要还礼,又要谦辞,手忙脚乱地扶了这个又扶那个,三个乱作一团。好不容易才能坐定下来。
“自己人不做客套,说老实话吧!俗语说的是:救人救彻。锡爵,我替你还有一番安排,你明天跟我一起回常熟。等我料理一下,总在半个月左右,再来接琴小姐动身。”
“是的。我全听表哥吩咐。”
“表伯!”情绪略定,琴娘的言语从容了,“我随侍表伯出关,情分如同父女,表伯千万不要再叫什么‘琴小姐’,叫我‘阿琴’好了。”
“好!”范慕希说,“长途做伴,也原该有个亲切的称呼。”
“表伯,”琴娘又问,“何以你老人家对关外那么熟悉?”
“这话,”范慕希面现怅惘,仿佛往事不堪回首似的,“说来就太长了!路上多的是在一起的时候,我慢慢说给你听吧!”
“那么,充军到关外的,都是在些什么地方?”
“有宁古塔,有尚阳堡,有乌拉。”范慕希说,“我都到过。”
“最苦是哪里?”
“这就难说了。”
“怎么呢?”王锡爵问道,“不是说宁古塔最苦吗?我读过方拱乾的《宁古塔志》,一开头就说:‘宁古何地?无往理,亦无还理。老夫既往而复还,岂非天哉?’又读过一本近人的著作《研堂见闻杂记》,其中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诸流人虽名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狄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向来流人俱徙尚阳堡,地去京师三千里,犹有屋宇可居,至者尚得活。至此则望尚阳堡如天上矣!’这些话,表哥,可是实情?”
“半为耳食之言,尚阳堡不是天上,宁古塔亦非地狱。至于说‘饥人所啖’,尤其荒唐,关外哪里有乏食之人?”范慕希想了一会儿又说,“至于道路艰难,确非想象能及。只要不死在路上,到了那里就不碍了。阿琴!”
听得这突如其来的一喊,琴娘料知必有所谓,很恭敬地答一声:“表伯!”
“你怕不怕?”
“表伯是说道路艰难吗?”琴娘挺一挺腰,朗然答道,“我不怕!”
“那就行了。”
“不过。”琴娘满脸歉疚不安,“表伯无端受此一趟辛苦,真正叫人——”
“不,不。”范慕希不等她说完,便摇着手打断,“你不必替我担心!我是走惯了的,趁此机会能去看一看几位老友,亦是我晚年的一大快事。阿琴,我走遍半个天下,对于行旅一道,别有心得。我们此去,当然要吃许多辛苦,但也有许多株守家乡无从得到的乐趣。山川之胜,人事之奇,在在可供观赏。所以你若能放宽心思,随遇而安,就不觉得长途跋涉是一件苦事了。”
“表伯说得是!”琴娘答道,“我不急,尽管慢慢行了去。有那风景好的地方,或是遇见了好朋友,表伯尽管在那里住几日,从从容容的来。”
“有你这句话就好了。”范慕希异常欣慰地说,“此行一定轻松自如。”
在常熟,范慕希为王锡爵和他的独子鼎华,都做了安排。他拿一所典当作为王锡爵养老之资。对于鼎华,则托付给他一个道义之交的邻居陈老先生,郑重拜托,全权管教,一年之内,不准外出。
事定刚好是半月之期,又逢长行的吉日。事先已迎来常熟的琴娘,拜别了范夫人和她父亲,随着范慕希下船。
从开船那一刻起,琴娘便视范慕希如父,除了称呼以外,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得像个最孝顺的女儿。岂仅晨昏定省,简直是依依膝下,片刻不离,而自奉则异常俭刻。临走以前,范慕希替她装了些御寒的皮衣,她一概不穿,依旧穿着她自己的那件旧棉袄。每餐侍食,尽管肴馔精美,她却只吃面前的一样素菜。范慕希先则劝,劝不听便有些不满了。
“你不吃也是白糟蹋了。何必这家子自苦!”
“表伯!我样样听您老人家,就这件事是要违命了。”琴娘低眉垂眼,用凄苦的声音答道,“离亲背乡,也不忍心享用。表伯这么大年纪,带着我万水千山,长途跋涉,我真想不出如何报答,只有这样子,让我自己稍稍吃苦,我的心才略微好过些。”
“唉!”范慕希只好付之长叹,“你真不愧‘女贞子’!”
“明天要出关了!阿琴,”范慕希再一次劝她,“你再想一想,关外不比关里,什么苦头都要吃。我看你怕是不行!到那时上不上、下不下,反成了我的累赘。所以还是依我说,你在临榆坐等,等我打听确实了,再来接你。”
一路上他不知这样劝过琴娘多少次了,她只是不肯,此刻当然也不会改变意向。“表伯,你老人家处处体恤我,我自然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紧的,我一定不会拖累你老人家。”她红着脸掀开裙幅,“表伯你看,从决定动身那天起,我就把脚放大了。这两个月放长了一倍。俗语说的‘跑大了脚’,越跑越得力。表伯不相信,明天看我走着出关,你就相信我了。”
范慕希只好报之以苦笑。“也没有让你走着出关的道理。”停了一下又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件事,不然我怎样也不能带你走。”
“是!”琴娘驯顺地说,“表伯,你尽管吩咐。”
“走到哪里是哪里。到真正你走不过去的地方,停下来让我一个人走——一路上我都有熟人,自然会替你安顿一个妥当的地方。”
琴娘知道这是他最后的让步,且先答应下来再说,于是欣然答道:“好的,就这样。”
“那就早些睡吧!养足精神,明天好出关。”
这个关就是山海关。关内是永平府临榆县,东临大海,北面是连绵不尽的崇山峻岭,当山海之会,为长城的起点,所以称为山海关,而本地人称之为东门——事实上,山海关也真就是临榆县城的东门。
门楼有块匾,老远就望得见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关。出关两三里路有道岭。“阿琴,”范慕希指点着说,“这道岭有两个名字,出关的人看,叫作‘恓惶岭’,因为充军到了关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还乡。从那面看,是进关来了,所以叫作‘欢喜岭’。”
“表伯,照我看,从这面看,也叫欢喜岭。”
“对,对!”范慕希拊掌答道,“说得好!寻着了戴研生,花烛团圆,岂不是该欢喜!”
说破了,便羞着了琴娘。因此,过了岭,经过一处有名的古迹,她便不肯逗留,而范慕希却非要玩赏一番不可。琴娘不忍坚持己意,只好陪着他一起下车。
这处古迹,名为“姜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孟姜女万里寻夫,听说范喜良已不在人世,一恸之下哭倒了长城,死后就葬在这里。祠前有座土丘,相传就是孟姜女埋骨之处。坟墓不远处,有块突兀而起的巨石,便唤作“望夫石”。
独立在望夫石上,极目天际,云海相接,琴娘突生恓惶,觉得天下如此之大,能寻到一个久已不通音问的人,真如大海捞针般,为不可思议的事。即令访着音信,戴研生竟如范喜良,那又如何?
这样一想,几乎腿都软了。挣扎着下了望夫石,却还得强打精神,免得范慕希为她不安。然而,范慕希是何等的眼光,一瞥之间,便看透了她的感触,心里也不免失悔,不该来凭吊这样的古迹。
“阿琴,”在灯下,范慕希重提前议,“这样慢慢儿走实在急人!依我说,你明天仍旧进关,在临榆等我,我找匹好马,先赶到尚阳堡,打听清楚了,再来接你。你看好不好?”
琴娘实在答应不下来,通前彻后都想到了,觉得有个办法,似乎可以兼顾。
“表伯!”她先这样问,“你相信不相信我能够一个人上路?”
“放心如何,不放心又如何?”
“不放心就不必往下说了。如果放心,那么,表伯尽管骑了马去,我随后赶来,在盛京相会。这样,不就不耽误工夫了吗?”
“可以!”范慕希另有计较,“我找个靠得住的人送了你去。盛京西关,有家大源客栈,我们在那里相会。”
就在琴娘到达盛京的第二天,范慕希也从尚阳堡赶了回来。人是盼到了,却无好消息。
“打听不到有戴研生这个人!”范慕希安慰她说,“好事多磨,哪里会一下子就找到!不过,到了吉林,一定会有消息。”
“吉林!”琴娘问道,“怎么走法?”
盛京到吉林一共有三条路,由东北方向出铁岭、开原,经伊通州,折而往东,这称为中道,全长七百六十多里,平坦宽广,是最好走的一条大路。但范慕希怕琴娘跟了去,故意说了一条东道,由盛京东绕海龙、辉发,折而往北,经盘石西面,直趋吉林。这条路不但比较长,而且一路都是大山深林,崎岖多险,在马贼盘踞之外,还有各种野兽出没,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弱女子所能安然通过的。
“既然如此,我亦不放心表伯一个人上路。”琴娘愁容满面地说,“万一出了点什么差错,叫我百身莫赎。”
“我不要紧,跟着采参的客人们走,只是辛苦一点,并无危险。如果有你在一起,行动欠利落,跟大队脱了节,那就麻烦了。所以你还是在这里等我消息的好。”
“是!”琴娘唯有依从。
“我此去往返总得要一个月的工夫。”范慕希踌躇着说,“大源客栈的掌柜虽是熟人,但日子太长,你一个年轻小姐,独自住在这里,我实在有点儿放心不下。”
关山万里,跋涉艰险,灵慧而又肯虚心体察的琴娘,不但对于山川道路已大有见识,就是人情险巇,亦非一无所知。陪伴到此的一位忠厚长者虽已辞回,但大源客栈的罗掌柜,她已经有所了解,是热心、谨慎的老好人,有他照应,再加上自己多多小心,则不说短短匝月,就是一年半载,亦不致有何差池。
琴娘有了这样的信心,便即说道:“表伯,你不必为我担心。说实话,行旅艰难,我都经历过了,如今在盛京这样的大地方,又有罗掌柜照应,还怕什么!表伯再不放心,我明天换成男装,闭户读书,总不会再生是非了!”
听她说得头头是道,范慕希觉得十分动听,回想一路而来她的机警小心,远非一般养在深闺、未经世事的小姐可比。再重重拜托罗掌柜,旦夕之间,多加照看,也就可以放心了。
于是他说:“阿琴,我看这样,你就住到罗掌柜家去……”
“表伯,”琴娘打断他的话说,“那反而不便了。”
“怎么呢?”
“罗掌柜的太太死了,未曾续弦,家里就他父子两个。”
罗掌柜的独子,年龄与琴娘相仿,范慕希是知道的,只不知道他妻死未娶。“你倒知道得清楚!”他不免惊奇。
“表伯还不知道?”琴娘得意地笑道,“我是一到就打听清楚了。”
这见得她能干谨慎,善于自处,范慕希深感欣慰。“你的话不错,住到他家,少男幼女而内无主妇,反倒不便。”他点点头说,“就照你的意思吧!”
于是,范慕希与罗掌柜商量,为琴娘另做了安排,移到柜房后面,是客人等闲到不了的一个僻静小院,同时指定了最老成的一名伙计孙老六,供琴娘差遣。
范慕希动身的第十天,琴娘听到一个令人忧疑的消息。
消息是从孙老六口中来的——琴娘整日闭户读书,唯在晚餐以后,总留孙老六闲谈,一则解闷,再则打听时事。这天晚上,因为孙老六谈到烟筒山地方的一件劫案,触发了琴娘早就想求得解决的一个疑问:“红胡子”是怎么回事。
“红胡子原来是明朝的官兵。崇祯初年,将帅不和,有个袁总督,拿一个毛总兵——叫毛什么来的?”孙老六用手指敲敲额角,“一时想不起来了。”
“是不是毛文龙?”琴娘听她父亲讲过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故事,所以能及时提示。
“对、对!王小姐你真行——”
“老孙!”琴娘纠正他说,“叫我王少爷。”
“噢,我又忘记掉了!”孙老六歉意地笑,然后重拾话题,“毛文龙部下逃散了,落草为寇。后来一班明朝的将官,投降了大清封为王爷。像孔有德、耿仲明、祖大寿他们的部下,也有不服气、不愿意入关的,跟毛文龙的部下合在一起,占山为王。本来只跟做官的为难,后来就滥了,凡是过路旅客都要抢。如果是有身家的掌柜、少东,便掳了去,好酒好肉款待,通知他家拿钱来赎。”
“那么,怎么叫红胡子呢?”
“人人要脸,树树要皮。本来是官兵,做了强盗,自然丢脸,所以胡子抹成红的,让人见了吓一大跳,就不敢去细认他的脸了。”
“这真叫‘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琴娘又问,“烟筒山在什么地方?”
“在‘东道’,过盘石往北,快到吉林了。”
提到“东道”,琴娘不免萦怀,因为范慕希去的就是这条路,倒要多打听一下。
“这劫案,出在哪一天?”
“据逃回来的客人说,是在四五天以前。”
“那么,这里到烟筒山,要走几天?”
“也不过五六天的工夫。”
四五天加五六天,差不多便是十天。这一说,不就是范慕希刚好去到那个地方吗?
因此琴娘顿觉心跳头晕,大感不安。托孙老六向逃回来的客人去打听,得知结伴同行的客商中,有个操江南口音的人,年岁相貌都像是范慕希。琴娘便越发焦忧,悬心不已,无法入梦,眼睁睁地挨到天亮,起身漱洗后,亲自到柜房里去找罗掌柜。
罗掌柜犹未起身,只找到孙老六。“老孙!”她问,“我想去求支签,问问我那位长亲的吉凶。你看到哪里去求?”
“关帝庙最灵。”
“在什么地方?”
“在地载门教场。”
“老孙!”琴娘央求,“请你陪我去一趟。”
“好的。不过得请你等一会儿,等我把该干的活儿干完了,才能有空。”
旗人最崇敬武圣关公,所以这里关帝庙盖得巍峨高大,庙貌极其庄严。正殿悬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义高千古。上款书明“崇德八年敕建”,是在太宗驾崩那年造的。
关帝庙前极其热闹,旗人来拈香的极多,有男也有女。旗下大姑娘天足长袍,婀娜爽健,兼而有之。其中有一个,穿着白缎绣红牡丹的旗袍,两把儿头上缀一朵极大茶花,一双翠叶长耳环不断地在又红又白的双颊边摇晃,眼睛是一双斜飞入鬓的凤眼,昂着头,踩着花盆底,高视阔步。那副贵族格格的骄态,着实令人侧目。
这位格格对别的“臭男人”都不放在眼里,独独对琴娘这个易钗而弁的“爷们”大为注目。也许是看得出了神,疏忽了脚下,脚下的花盆底只凭中间一小块圆木头支撑,经过一块活动了的青石板,陡地一蹩,整个身子便往一旁倒了过去。
琴娘忘记了自己是男装,便也忘记了男女的“大防”,抢着去搀扶。动作既急,又以无所顾忌,竟自拦腰一把抱住,刚想张口警告:“小心!”哪知脸上已着了一掌,火辣辣的疼。
这下琴娘可气坏了。“好意扶起,你怎么打人?”她气呼呼地质问。
谁知那格格气比她更盛。“打你!”她扬着脸,用极清脆嘹亮的声音嚷着,“岂止于打你?还要叫你识得利害!光天化日之下,你怎敢这么无法无天。”
琴娘还是莫名其妙,孙老六却急坏了,因为跟随那格格的护卫都已围了上来,气势汹汹便待抓人,于是急忙赶了上来,请个安说:“格格,你别动气。我们这位小姐,是好意。”
这一说提醒了琴娘,才知道无意中惹了个极大的麻烦,被误会她是轻薄少年,有意调戏,然而要分解,却又难以措辞。就在这迟疑之际,那格格问她身边的嬷嬷:“你看,说‘他’也是女的,咱们饶了她吧?”
“格格,别听他胡说。”有个护卫表示异议,“南蛮子的鬼花样多,非得验明了不可!不然,让大人知道了,吃罪不起。”
“这话说得是。”那嬷嬷怕担责任,随声附和,“该带回去验一验。”
“好吧!你跟着去。别为难她!”
验明正身倒是不费什么事,然而跟着就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疑问:单身女子,路远迢迢从江南来到关外,而且化成男装,这踪迹未免太诡秘了些。尤其盛京是龙兴之地,达官贵人冠盖相望之盛,仅次于京师,则琴娘此来,可是有什么异谋?是打算行刺,还是联络逆党,阴谋叛乱造反?
这个罪名如何承当得下?琴娘照实陈词。问官是个久居关外的旗人,听不明白,因而琴娘透过在堂担任通事的一个汉人,愿意做一张“亲供”呈阅。
这个要求被接纳了。通事带她到了一个小房间,取来笔砚,让她自述行踪。为了求信实,琴娘不敢虚伪,也不敢简略,原原本本写到午后日色偏西,方始“交卷”。
交出了“亲供”,琴娘反不似凝神壹志笔述身世的时候来得沉静。昏鸦落日,茫茫万里,此时此地,真是万感萦心,想起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初读到这首词,掩卷不欢,曾为研生所笑,说是“看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谁知今日之愁,说什么舴艋小舟,只怕艨艟海舶,都载它不动!
天渐渐黑了,琴娘整日水米不曾沾牙,又饥又渴,但这苦楚犹在其次,最让她焦急的是,孤身处此求援无路、呼吁无门的险地,昏夜之中,倘或有如狼似虎的恶胥隶侵袭,如何保得清白?苦志坚守的贞节,不明不白地毁在这里,却是件令人死不瞑目的事。
一念到此,五中如焚,深悔不曾将一把锋利小刀带在身边,危急可恃。然而转念又想,也幸亏不曾拿把刀带在身边,否则就变成居心叵测,百口莫辩。为今只有在无办法中想办法,无论如何要保住清白。
一个人穷搜冥索,犹未有何善策,但见荧荧一烛,照着那通事冉冉而来。后面跟着的那人,一手持烛,一手持着食盒,走进来打开食盒,将里面一盘馍、一盘白肉、一碗肉汤和另外一小碟盐,都取了出来,放在桌上。
“你必是饿了,快吃吧!”
这句话,比食物更为可贵,琴娘自心底生出感激,看他约有五十年纪,便尊称他一声:“老伯!”问道:“贵姓?”
“我姓吴。”
“听吴老伯的口音,也是江南人。”
“对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吴通事说,“趁热吃吧!”
琴娘心想,这也不用客气了——如果在从前,决不肯当着生客进食,这几个月的历练,大非昔比。但即使腹中雷鸣,依然不脱矜持,拿起一个馍慢慢撕了一小块,送入口中,缓缓嚼咽。
一面吃饭,一面听吴通事谈他自己和这里的情形。通事是他的职司,正式的官衔是“八品笔帖式”。他本为汉人,归入旗下的“汉军”,一直在这奉天府尹署中当差。
“今天你在关帝庙遇见的那位格格,是吉林将军的掌上明珠,骄纵惯了,不甚讲理。合该你倒霉。府尹明知你是出于好意,扶她一把,只是由他们那里送来的人,不能不听候他们发落,你且忍耐。”
“吴老伯!”琴娘问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莫非今夜要住在这里?”
“不会,不会!”姓吴的安慰她说,“你的亲供送给他们去看了,也该有回信了。”
“我就不明白,吉林将军怎么驻在这盛京?”
“不是。那位将军是奉召入觐,顺便带着爱女到京里会亲,路过盛京暂住。”姓吴的站起身子来,“你慢慢儿吃,我替你去打听一下。”
于是琴娘的心情,在这片刻之间,顿见不同。愁情一放,胃口大开,一盘馍吃到一半,听见脚步声响,急忙站了起来等候。
看人影便觉有异,姓吴的步履从容,这一个却走得又快又急。手里拿着她那张“亲供”的影子闪入亮处,琴娘一望之下,浑身抖了起来。
是他!形容自然改过了,但烧成了灰也认得。怎么会在这里相遇,莫非是在梦中?她用长长的指甲,紧掐自己的手背,所感到的是她所望的痛楚。这不会错了!“研生!研生!”她一面喊,一面连连后退。
退入烛后,显露了面目,果然是琴娘。“师妹!”戴研生只喊得这一句,喉头便哽塞了,两泪交流,终于“哇”的一声,放声大哭。
琴娘自然也无法矜持了,哭得比戴研生更凶。两个人这一哭,惊动了整个奉天府尹署,一直哭到上房。奉天府尹夫妇俩亲自慰劝,才算把他们哭声止住。
在相对如梦寐的感觉中,两人在烛光下坐谈了一夜。戴研生为吉林将军罗致入幕,颇受礼遇。他亦一直念念不忘琴娘,但身在逆案,怕连累王家,不敢一通音问。吉林将军这一次居停奉召,特地带着他进京,预备相机奏请赦免。明日必须登程,如果不是关帝庙中的一番波折,便又错过大好机会了。
“唉,”吉林将军不胜感叹地说,“研生,你一门贞义节孝俱备。我做主,你们就在我行馆成婚。”
“上启将军!”琴娘盈盈下拜,泪溢眉睫,“我那义薄云天的表伯生死未卜。倘或不幸,我一生负疚,至少要为他服了三年之丧,才谈得到其他。”
“你放心,你放心。我想他既熟悉关外的山川道路,必不致无缘无故取东道到吉林。等我替你去打听。”
打听的结果,证明吉林将军的推测不错。范慕希星夜由中道赶回盛京,他已经见过戴研生的母亲,得知详情,兴奋无比,兼程来追。不想戴研生已经跟琴娘先续上了这段意外的奇缘。
于是,将军行馆,张灯结彩。盛京文武大小官员,都兴致勃勃地来送礼道贺,要看一看这对璧人。将军得意,范慕希得意,一双新人更得意——喜极而泣,鸳鸯枕上,不知洒了多少热泪。
“你还记得那首《女贞子歌》吗?”
“怎么不记得?”戴研生慢吟道,“朔风遍吹劲草折,雪堕榆关夜凛冽!一枝独秀映冬青,累累可似妾心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