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回望
第二章
历史回望
这片土地从不缺少英雄的故事:赫梯人锻炼出黑色妖石;吕底亚人铸造了全世界第一枚金银币;亚历山大带着东征的豪气席卷而过;君士坦丁建起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征服者穆罕默德又将其改写为伊斯坦布尔;正当土耳其危亡之际,凯末尔力挽狂澜全力救国……英雄与帝王在此消隐遁没,民族与文化在此交融并汇,6500年的漫长岁月为土耳其留下一段浩荡迷人的历史。
古典时代的纷争
土耳其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每一个外来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之物。不幸的是,在过去几千年里,每一代帝王也想从这里攫取一片土地。连接亚欧大陆的安纳托利亚地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历代兵家会聚在此,上演了无数战火纷争。
◎从赫梯帝国到拜占庭帝国
土耳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农耕技术,开始在墙壁上绘画,并学会制作陶土器皿等,科尼亚附近的恰塔尔休于还建起了一个5000人左右的庞大社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制作武器和工具,特洛伊遗址可以证明当时的冶金技术较为发达。
公元前1800年前后,赫梯帝国兴起。赫梯人是越过黑海来到安纳托利亚的一支北方民族,他们在此建起最早的统一国家,也创造出与巴比伦和古埃及同时代的先进文明。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3世纪,赫梯先攻灭巴比伦,再与古埃及展开一场拉锯战。经过多年战争,两大强国最后签订了平等条约。
公元前1170年左右,赫梯帝国走向终结,安纳托利亚地区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政治真空。许多外来民族纷纷涌入此地,其中的弗里吉亚人迅速崛起,于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建起了以戈尔迪乌姆为都城的王国。
弗里吉亚人最终屈服于吕底亚人,当吕底亚人占领安纳托利亚后,希腊人一直窥视着这片富饶的土地。经过几个时期的入侵与融合,安纳托利亚迎来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546年,强盛起来的波斯帝国又将安纳托利亚划入版图。但是,这个强大的帝国在此统治了不到200年,便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攻灭。随着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安纳托利亚也被瓜分。
直到罗马大军席卷而来,这片土地才再获统一。公元前133年,安纳托利亚成为罗马的小亚细亚行省。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建起了拜占庭帝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前身。
◎从阿拉伯人到塞尔柱人
395年,强大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小亚细亚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中心,西罗马帝国后来持续了400多年,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
此时,盛起的阿拉伯人趁机攻入安纳托利亚,占领了部分地区。这标志着又一轮长达数个世纪的长期战争已经开始,伊斯兰教传播也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其后,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突厥人又相继攻来。
突厥人原本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连年战争中不断西迁,一路迁至外高加索地区和小亚细亚半岛,其中一支于11世纪中叶建起了以波斯伊斯法罕为中心的塞尔柱王朝。1071年,这支军队在凡湖西北以少胜多大败拜占庭军队,控制了安纳托利亚的东部地区。接下来的几年里,塞尔柱王朝乘势而起占领周围大片土地,于1107年定都科尼亚。
进入13世纪,塞尔柱王朝先后受到十字军和蒙古铁骑的猛烈冲击,并于1243年最终屈服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这时候,安纳托利亚地区的突厥人实际已处于分裂状态,每个部落各自为政,建起了若干侯国。
位于土耳其东部的哥贝克力遗址,建于公元前1.16万年前,遗址中包括具有着非凡考古价值的平顶t形巨石,大多数巨大石柱上雕有奇特和精致的图案和纹饰,如野猪、野鸭、巨蛇及一些狩猎和娱乐的场面。
奥斯曼帝国兴起
独立出来的大小侯国中,有一支最强大的部落,首领名叫埃尔托格鲁尔。埃尔托格鲁尔率领军队东征西讨,抢夺了不少土地与财富。他去世以后,儿子奥斯曼成为新的首领,继续推行武力扩张。1299年,奥斯曼自称苏丹,将国号定为“加齐”,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雏形。
◎缔造奥斯曼帝国
独掌大权的奥斯曼开始蚕食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领地,经过20多年的征战,奥斯曼人在1326年攻占了布尔萨。这座城市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彻底崩溃。此后,定都在此的奥斯曼人完全控制了连接亚欧大陆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
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顺利继位并自立总督,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常备军。他制定灵活的外交政策,与穆斯林的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对波斯伊儿汗国称臣纳贡,同时又集中力量攻占拜占庭帝国领土。在1331~1346年间,奥尔汗率领大军先后攻入尼西亚、尼兹米特与马尔马拉海南岸等地。而后,他利用拜占庭王室权力之争,迎娶皇室约翰六世的女儿为妻。紧接着,精明的奥尔汗以援助岳父为由,于1354年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在扩张领土的同时,这位君王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首先,他初步确立了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国务会议),任命维齐尔(大臣),向城镇各地派驻行政军事长官,铸造统一钱币。国内各地很快建起了许多清真寺,布尔萨还建起第一座伊斯兰经学院,培养出一批法官、传教士和政府官员。许多法学者组成顾问团,在奥尔汗的授意下,制定了第一部世俗法典,各项军规条例也在同一时期出台。基于此因,史学家把奥尔汗称为“奥斯曼帝国真正的缔造者”。
◎重创之后再度崛起
1360年,奥尔汗去世,苏丹穆拉德一世继位。他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征服了西色雷斯、马其顿、萨洛尼卡及整个希腊北部,紧接着又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联军。欧洲各国惊惧不已,遂组成一支援军展开又一次联合进攻。
1396年,正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位。奥斯曼大军在当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联军。遭此重创后,欧洲各国再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然而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正在崛起,开始向小亚细亚一带发起进攻。1402年,帖木儿与奥斯曼在安卡拉展开交锋,这一战令奥斯曼大军吃了败仗。恰逢国内又发生王位争夺之战,不少地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停止扩张,拜占庭帝国方才得以暂时保留。
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欧洲人从此再也无力阻止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时,收复帖木儿征战时失去的领土,结束了国内的分裂局面。1421年,穆拉德二世继位。这时候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实力大减,并遭到了东欧各国的反抗。他整顿军备振兴国力,先是打败了威尼斯与波匈联军,而后又在瓦尔纳战役中打败了波兰、匈牙利、瓦拉几亚联军。在穆拉德二世的指挥下,奥斯曼大军败少胜多,一度遭受重创的帝国恢复了实力,越战越强。
帝国的黄金时代
常年的戎马生涯让穆拉德二世对战争产生了厌倦之心,儿子穆罕默德二世却与父亲截然相反,生来即对战争与征服怀有巨大的兴趣。1451年初,穆拉德二世病逝,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在他执政的每一年里,奥斯曼帝国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
◎攻陷君士坦丁堡
处于穷途末路的拜占庭帝国成为穆罕默德二世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为了确保胜利,他一边和威尼斯、匈牙利达成协议,令其保持中立,一边积极备战,取得了对黑海通道的控制权。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领15万大军包围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攻下了这座号称永不沦陷的坚城,延续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随后将都城迁至此处。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座都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538年9月,神圣同盟的联合舰队由安德鲁率领,与巴巴罗萨·海雷丁在希腊的普雷韦扎附近交战,结果海雷丁取得了胜利。
在其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穆罕默德二世又展开了一连串的征服之旅。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爱琴海部分岛屿、意大利南部、克里木半岛部分地区以及整个小亚细亚全被他纳入版图。不无得意的穆罕默德二世给自己加封了两个称号,一个是“法蒂玛(征服者)”,另一个是“两地(罗迈利亚和安纳托利亚)和两海(爱琴海和黑海)的主人”。这两个称号绝非徒有虚名,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领土确实得到了极大扩张,仅欧洲部分就拥有28个行省,亚洲部分也占有20个行省。
◎迈入黄金时代
1481年,这位为奥斯曼帝国夺得大片领土的君王被长子指使的御医毒死,长子巴耶济德二世登上了帝位。像父亲一样,巴耶济德二世也是一位能征惯战之辈,把一生中的大半时间都交付于战场。1512年,他患上严重的风湿病,身体每况愈下,不得已遂将大权交给儿子塞利姆一世。
1453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塞利姆一世继承了先辈的军事才能,将帝国领土扩至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在他的统治下,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迈入黄金时代。当塞利姆一世的儿子苏莱曼一世继位,他仍然推行扩张政策,率领大军先后攻占了罗得斯、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地——奥斯曼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苏莱曼不仅善于攻城略地,也富有治国之才。他下令完善帝国的法律规章,重建了耶路撒冷,另外还建起上百座清真寺、桥梁、输水管道和学校等公共设施。
进入16世纪,整个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当时的小亚细亚、克里米亚、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地区都在这个大帝国的统辖之下。也就是说,它几乎占据了全世界1/6的领土。
皇宫岬
在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之间有一块突出部分,名为“皇宫岬”。拜占庭军队在此拴起粗铁链,以防奥斯曼军队的船只对城堡形成包围之势。为了突破封锁线,奥斯曼人想出一个新奇大胆的办法:他们在舰船的底部涂上油,船上系起纤绳,在牛和上万名士兵的齐力拉拽下,一艘艘舰船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过陆路被拖入了海湾。这些舰船集中起来组成浮桥,士兵们迅速登桥越过海湾到达城堡的脚下,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君士坦丁堡在围城53天后终告陷落。
动荡与灭亡
然而,再耀眼的太阳也有落山之时。当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整个世界局势出现了急剧逆转。17世纪的维也纳之战给了奥斯曼帝国当头一棒,其后遭遇的一连串败绩更令它元气大伤,这个超级帝国从此江河日下,曾经开拓的巨大版图也日渐萎缩下去。
◎外战失利
1683年春天,奥斯曼帝国进军奥地利,准备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奥地利派出军队匆忙应战,结果屡战屡败,根本无力抵挡。7月上旬,奥斯曼大军逼近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仓皇逃离。
其时,入侵一方有十几万人,兵强马壮粮草丰足,而守城一方只有1.3万人,武器较差粮草不足。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谁都能看出这是一场胜负明显的战争。于是,奥斯曼大军在7月14日围城后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休整了十天才展开攻势。没想到,接下来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多月,正当维也纳破城在即,波兰国王率领一支7万人的联军于9月12日及时赶到。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奥斯曼军队被打得遗尸遍野狼狈溃逃,维也纳之战以入侵者的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役是欧洲多个国家与奥斯曼帝国持续300多年斗争中的一次转折点,令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军事计划受阻。更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奥斯曼帝国又遭遇了接二连三的军事挫败。为了争夺雅典,奥斯曼军队败给了威尼斯军队。接着,奥地利军队深入匈牙利,赶走了奥斯曼人。不久,莫斯科公国连续进攻奥斯曼的盟友克里米亚鞑靼人,最终逼得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交出了亚速海和亚速港。更糟糕的是,在对外战争连连受挫之时,奥斯曼帝国内部也爆发了战争。
◎内战爆发
维也纳之战令穆罕默德四世退位,新任苏丹苏莱曼二世只是个傀儡君王。他在任之时,苏丹近卫军和西帕希骑兵发动叛乱,在国内引爆一场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两支部队洗劫了伊斯坦布尔等多个城市。
苏莱曼二世启用穆斯塔法·柯普吕律来平息叛乱,穆斯塔法大力整顿帝国的财政并建起一支新军,这支新军的目的在于镇压国内叛乱者及清除其他潜在威胁。经过一系列残酷镇压,穆斯塔法从叛乱者手中夺回贝尔格莱德和尼什等几座城市,并稳定了伊斯坦布尔的局势。接下来,他试图反击奥地利人,但在斯兰卡曼战役中被杀身亡。
新任苏丹穆斯塔法二世试图继续战斗,可是接踵而来的败绩让他无力回天。随着奥地利、威尼斯、莫斯科公国的连连获胜,奥斯曼境内大片领土被迫分割出去,穆斯塔法二世只得派出大臣与所有的对手开始了一次次和谈。
奥斯曼帝国明显衰弱下去,欧洲各国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继续施压,继续大面积地瓜分其领土,致使奥斯曼帝国未获喘息之际,最终沦为“欧洲病夫”。
进入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阵营,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帝国的大片领土遭到了协约国的肢解瓜分,只剩下以安卡拉为中心的安纳托利亚中部和东部,以及黑海沿岸一小块地区。1922年,末代君王穆罕默德六世被迫流亡,延续了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至此终结。
1788年,奥斯曼军队试图阻止俄罗斯对奥恰科夫的进攻,最终俄军取得了胜利。
共和国诞生
协约国企图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及土耳其本土的决定,令这个国家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人民连续展开一场场游击斗争,资产阶级和爱国军官等进步力量也相继建起了地方性的“保护协会”等民族主义组织。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挺身而出,担负起救国重任。
◎领导独立运动
1930年,参加完国民会议第七周年庆典后的土耳其共和国政要们。走在最前面的就是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1919年5月,凯末尔以第三军督察的身份来到安纳托利亚。本来,他的任务是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但这位将军却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帝斗争中,博得了大批群众的信任和拥护。7月,在他的主持下,各民族主义组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凯末尔当选代表委员会的主席。9月,全国各地的“保护协会”又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护权协会”,并确立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成为领导核心。这次会议结束后,凯末尔开始组建国民革命军。
随着护权协会的发展壮大,日薄西山的帝国政府再也不能无视对方的存在。于是在凯末尔等人的敦促之下,帝国政府被迫于1920年1月召开了一场帝国议会,议会通过了由凯末尔起草的《国民公约》。
这份公约相当于土耳其的独立宣言,令帝国政府和外国殖民者极为不安。1920年3月,多个国家动用武力占领了伊斯坦布尔,逮捕了许多革命者。一个多月以后,凯末尔等人在安卡拉成立国民政府,他本人担任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领导国内各地群众继续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
◎成立共和国
《色佛尔条约》的签订令土耳其全体国民激起了极大愤慨,凯末尔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在国际上博得不少国家的同情与支持。紧接着,他又率领国民革命军,驱逐所有的外国入侵者。当奥斯曼帝国终结以后,土耳其参加了一次重新签订合约的国际会议,并最终使协约国另行签订了一份《洛桑和约》。这项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同时也意味着土耳其人民的反帝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全力推动革命运动的凯末尔将军居功至伟,毫无争议地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凯末尔执政时代,土耳其进一步废除了哈里发制,同时还推行一系列破除宗教旧习俗、实行现代新风尚的改革,比如封闭修道院;废除旧历法采用公历;将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为星期日;在服装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废除了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习俗,提倡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与旧头衔等等。
一系列的变革推动土耳其快步向前发展,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凯末尔本人也被全国人民尊称为“土耳其之父”。1938年,这位国家领导人因患肝病而不幸逝世,人们后来把他的灵柩安葬在安卡拉的拉萨泰佩山冈。直至今天,土耳其的很多城市仍然建有以他命名的博物馆。
共和日与纪念日
土耳其有两个政治性节日与凯末尔有关。其中一个是共和日,即10月29日,该节日是为了庆祝凯末尔在1923年发表的共和国独立宣言。每年节日前一天,政府机关会在中午停止办公。另一个是凯末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即11月10日。这个节日并不是一个公共节日,但土耳其全体国民通常会在9:05分以肃静的方式以示纪念。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
他在土耳其濒临解体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驱逐列强,建立共和,他发动改革使封建落后的土耳其走上现代文明之路,他以大无畏的气概及革新精神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就是土耳其的民族英雄、现代史上的伟人凯末尔,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其“阿塔图尔克”的称号,意为“土耳其之父”。
◎领导民族救亡运动
1881年,凯末尔出生于萨洛尼卡(今希腊境内)的一个小康之家,原名穆斯塔法·凯末尔。在他的少年时代,奥斯曼帝国已经摇摇欲坠,苏丹王室昏庸无道,不得人心,同时欧洲列强乘虚而入,纷争迭起。凯末尔受到家乡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革命影响,对新思想和军事非常有兴趣,从小就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变革图强的思想。14岁时,他考入预备军校学习,21岁时进入军事学院深造。
1905年,凯末尔以上尉军衔从军事学院毕业,开始军队的戎马生活,三年后成为“统一与进步协会”的活跃分子,而后又在平定叛乱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安卡拉的凯末尔雕像
1915年,身为师长的凯末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恰纳卡莱阻击战中,指挥部队重创英法联军,一时间声名大噪,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救星”。第二年,他由于成功拦截俄军的进攻而晋升为将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作为战败国之一的土耳其不仅要割地赔款,还要面临被协约国瓜分的危险。1919年5月19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凯末尔挺身而出,以第三督察的身份,同战友一起乘船从伊斯坦布尔到黑海海滨的萨姆松,提出“不革命,毋宁死”的口号,领导人民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凯末尔决心同旧政权一刀两断,在大国民议会的推举下,建立了新政权,经过近三年的英勇奋战,将所有外国军队赶出土耳其国境。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积极推行各项改革
共和国成立后,凯末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土耳其民法》,宣布废除苏丹统治和哈里发制,取消宗教审判制度,封闭教会学校,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提倡男女平等,实行一夫一妻制,推行西方服饰,反对妇女戴面纱,妇女有接受教育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推行文字、语文改革,废止阿拉伯字母,实行土耳其语字母拉丁化,全国实行现代小学义务教育,等等。
1912年,时任州长的凯末尔(左)与土耳其军官在德尔纳
凯末尔非常重视发展民族经济,认为“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民族独立”。他把国家主义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凯末尔一生将土耳其的独立、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土耳其的国际地位,使之进入世界最繁荣文明的国家之林”。不仅土耳其各阶层人士都爱戴他,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尊敬他,敬仰他,认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位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民族英雄,而且还是一位深具远见卓识的政治经济改革家。
凯末尔陵墓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父,人们在安卡拉为穆斯塔法·凯末尔建起宏伟的陵墓。凯末尔陵墓又称阿尼特卡比,是一组包括公园、广场、陵墓、两座塔及博物馆的建筑群。其中一座塔名为“独立塔”,里面陈列陵墓建筑资讯及凯末尔丧礼时的照片;另一座名为“自由塔”,图解了整个陵墓景区。走过双塔便进入陵墓主体,四周回廊上陈列着墓主的遗物、画像与公文等。
现代发展进程
国父凯末尔离世之后,土耳其继续执行发展经济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方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批以轻纺、食品加工、制糖等为主的国营工业企业,此后又逐步建立一批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企业。从此,土耳其开始迈入现代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土耳其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再加上此地的铬矿、铬铁均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故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个国家成为英、法、德等国共同争取的目标。土耳其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最终决定保持中立。
尽管没有参战,但土耳其依然同英法等国保持良好的关系。1939年10月,它与两国签订了一项为期15年的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英法同意向土耳其提供信贷支持,土耳其则答应将铬矿砂卖给英国。
不过在1940年以后,该局势发生了微妙变化。随着德军在欧洲大陆取得节节胜利,土耳其政府开始偏向德国。1943年,“二战”战局出现逆转,德军在北非战场和苏联战场上连遭失败,同时美国又向土耳其提供了大量物资。于是,土耳其政府顺势靠近了英、法、美等同盟国。1945年2月,“二战”胜负已分,大局初定,土耳其终于放弃中立的立场,正式向德国宣战。
位于安卡拉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会场。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同时也是政府的监督机构,有权否决政府提案及对政府提出不信任。
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正确的立场,对土耳其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这让土耳其人民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前期保持中立的态度也确实给它带来了不良影响,间接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无法控制物价等问题。与此同时,为了应付可能面临的危险,尤其是来自德国的入侵,土耳其不得不拨出巨额资金维持一支百万人的军队。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这个国家只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生产。
1949年在美国主导下,北约成立,1952年土耳其正式成为其中一员。
◎加盟北约组织
1950年8月,土耳其政府约见美、英、法等国大使,提出了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要求。北约组织创立于1949年,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它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当时,西方阵营内部对是否同意土耳其加入北约产生了分歧。但是美国认为,地中海东岸北约的南翼是防御弱点,让土耳其加入北约不仅能够增加一道屏障,还可以对中东地区起到保护作用。于是,在美国的劝说下,其他西方盟友同意土耳其加盟北约。1952年2月,土耳其正式成为北约的成员国。
加盟北约组织以后,土耳其很快迎来了一次工业化高潮,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一次经济危机,副总理厄扎尔大力实行改革,令国内经济逐步摆脱危机走上了正轨。1999年,因受两次大地震和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再度陷入低谷,直到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提供了巨额贷款,土耳其的国内经济才终于开始复苏。
虽然遭遇几次经济危机,但土耳其总能化险为夷。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这个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国,同时也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包括冰箱、汽车等。由于连续多年保持较大的经济增长幅度,土耳其目前已经名列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