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五章 塔吉克斯坦

      第五章

    塔吉克斯坦

    从地势分布来看,塔吉克斯坦颇得群山青睐,是名副其实的“高山之国”。天山山系延续至它的北部,吉萨尔一阿尔泰山系从它中部地区蜿蜒穿过,帕米尔高原在它的东南部树立起一座冰雪屏障,费尔干纳盆地、瓦赫什谷地、吉萨尔谷地等谷地静静守候在它的西部。塔吉克斯坦地小而物博,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叉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创造出民族风情浓郁的独特文明。

    高山之国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和中国接壤。在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为袖珍的塔吉克斯坦却有着最高挑的“个头”——它的辖区内大多是山地且海拔多半超过了3000米,被誉为“高山之国”。

    19世纪绘画上的佐尔库尔湖和当地的塔吉克人

    ◎丰富的资源与能源

    塔吉克斯坦国土面积虽然不大,却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诸多山脉为塔吉克斯坦带来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尤其是植物,有5000多种不同类别。

    塔吉克斯坦的水力资源储量长期居于世界前十位。高山融雪是其河流的主要源头,境内名河众多,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及其支流水脉纵横交错,组成塔吉克斯坦丰富的水力资源。帕米尔高原上分布有许多湖泊,风景秀丽的喀拉湖是其中最大也最著名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河流还是湖泊,都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多数含盐度较高。

    塔吉克斯坦国旗

    河流和湖泊经行的地方,往往形成肥沃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构成发展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塔吉克斯坦的种植业极为发达,主要经济作物细纤维棉花驰名中亚。在塔吉克斯坦约14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下蕴藏着油气资源,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近50亿吨。此外,塔吉克斯坦是世界上矿藏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矿产多为各类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农业衍生出了农业机械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资源、能源的开发衍生出采矿业、冶金业、化工业等产业,这些产业是塔吉克斯坦主要的经济支柱。

    ◎美丽的国旗与国徽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颜色明丽,图案丰富,充满了草原游牧民族自由、热情、坚毅的特有风格。

    国旗为三色旗,三种颜色将长方形的旗面分成三等分。从上到下,依次是红色、白色和绿色。其中,红色和绿色是纯色色条。白色部分的中间位置有一顶金色皇冠,七颗金色五角星半环绕在皇冠周围,象征着“国家独立和主权”。此外,红色色条代表着胜利,白色色条代表着宗教信仰,绿色色条代表着希望。整个图案一目了然,于简洁中彰显了国家的雍容与威严。

    塔吉克的少年儿童

    比起国旗,国徽的图案繁复了许多。圆形国徽上,国旗颜色的绶带各扎起一束棉桃和麦穗,雪白棉桃和金黄麦穗一左一右,承接住太阳散发出的金色光芒。太阳之上,和国旗近似的皇冠七星图浮现在光芒前面,凸显出国家主权和完整的重要性。太阳之下,三座山峰巍然耸立,隐喻着“高山之国”的称号。国徽最下部放置着一本摊开的书册,向外打开的书页和顶端向内弯曲的麦芒、棉桃遥相呼应,整体画面十分和谐。在绿、白、红、金、灰、褐等多种颜色的有序搭配下,小小国徽散发出浓厚的艺术魅力,被评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国徽之一。

    因其境内多山且海拔高,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备受登山者欢迎的目的地。

    ◎历史变革

    公元9世纪,波斯贵族萨曼的后裔纳斯尔·阿马德创立了萨曼王朝,以布哈拉为首都。它的版图曾扩大到伊朗东部、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盛极一时,后来灭于喀喇汗王朝之手。

    公元10世纪,塔吉克被纳入伽色尼王国和花剌子模帝国的统治范围。到了13世纪,蒙古鞑靼人的铁蹄踏入塔吉克。16世纪,布哈拉汗国又将此地收归麾下。在中国汉朝、唐朝及清朝时期,塔吉克多处领土曾被纳入中国版图。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最凡国五十”、“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其中即包括了塔吉克。

    1864年10月,在沙俄的威迫下,当时软弱腐败的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塔吉克大部分领土及如今中国的部分疆域拱手相让。之后,通过武力,沙俄把塔吉克纳入殖民范围。

    1924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宣布成立,隶属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20世纪90年代,苏联国内政体动荡,内乱丛生,隶属苏联的中亚国家纷纷宣布独立。1990年8月,塔吉克斯坦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并于次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1991年9月9日”这个宣布独立的特殊日子,塔吉克斯坦政府将每年的9月9日定为独立日。

    民俗禁忌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拥有86个民族,以塔吉克族人为主。塔吉克人生性活泼纯朴,去塔吉克斯坦旅行时,处处可感受到塔吉克人的好客和热情。不过,和这个民族交往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尤其要格外注意诸多禁忌,避免在友谊中留下阴影。

    塔吉克家庭庆祝开斋节

    ◎以白为尊的习俗

    塔吉克人对白色情有独钟。在塔吉克斯坦街头,可以发现无论是建筑还是人们的穿着,都以白色、绿色为主,显得十分清新自然。塔吉克族人对白色的喜爱,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白色衣物、白色食物、白色房屋、白色车子……

    在塔吉克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面粉不是从麦子里磨出来的,而是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人们不用耕种和劳作,就可以享受到香甜的面食。可是,因为得来太容易,很多人开始浪费粮食,惹怒了上天。于是,上天用冰冷的白雪代替了面粉,只给人们留下一粒麦种,还不时降下天灾限制人们的收成。通过辛勤耕种,人们体会到面粉得来不易,从此开始加倍珍惜。至今,塔吉克人中仍保留着“撒面粉”的习俗。重大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墙上撒上面粉,他们认为面粉象征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到塔吉克人家中做客,主人会在客人双肩撒上面粉,表示欢迎和祝福。播种时,他们通常将面粉撒在老人肩头、耕牛头上,预示一年风调雨顺,取得好收成。除白色面粉外,塔吉克人对乳汁也同样珍视,泼洒、践踏乳汁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会受到族人的谴责和唾弃。

    传统的塔吉克斯坦婚礼

    举行婚礼时,塔吉克人往往会在新郎、新娘的眼部点上白色圆点,新婚礼品和宾客肩上也会被主人撒上面粉,代表纯洁、诚挚的祝愿。在古代,如果村庄的树上有白色鸟类栖息,整个村庄的人都会载歌载舞,视为上天降下的吉祥。

    ◎生活禁忌

    在塔吉克斯坦,女子的头发披散被认为是极其失礼的行为,会导致灾难和死亡的降临。举办丧事的时候,去世者的女性亲属都要把头发弄乱,表示自己悲痛欲绝。除此之外,她们平时都会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很难见到散乱于外的发丝。

    食物、粮食和牲畜被塔吉克斯坦人格外看重,踩踏食盐、面粉和食物,惊扰牲畜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吃饭时,只有在主人离开且餐具都收拾完毕后,客人才能起身走动。直到如今,塔吉克斯坦人仍大都保留着戴帽子的习惯,只有在讨论重大问题时,才会脱下帽子说话。

    塔吉克人十分重视孝道,父母在世时严禁分家,如果有人未尽到赡养义务,将会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

    丰盛的美味

    塔吉克斯坦的传统饮食和大多草原游牧民族相似,以奶制品、肉食和面食为主。奶制品多为奶疙瘩、酸奶、奶皮子,主食多为馕饼、烤包子、抓饭,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清朝时期和沙俄统治时期,一些清朝回族人和俄国人移民到塔吉克斯坦并定居下来,带去了中国清真菜肴和俄国大列巴等特色饮食。久而久之,这些“外来美食”被塔吉克斯坦人广为接受,融入传统饮食当中。传统饮食和塔吉克斯坦盛产的果品一起,构成塔吉克斯坦独特、丰盛的美味。

    ◎传统饮食:肉、奶、面的黄金搭配

    诸多美食当中,烤包子是一道很有特色的风味小吃。这里的包子和中国汉族常见的包子不同。它的面皮由未发酵的面擀制而成,将调制好的馅料放在面皮上,四角掀起盖上,呈方形。馅料的调制很有讲究,羊肉丁、洋葱末和孜然粉必不可少,油为羊油,而且需是羊尾巴上的油脂,这样包子才会出现正宗的鲜香味。包子包好后,用烤馕饼的办法,将其贴在馕坑上,十几分钟后,香喷喷的烤包子就做好了。烤好的包子外酥里香,香气四溢,让人馋涎欲滴。而大街小巷的烤包子小摊,更是塔吉克斯坦各个城市的街头一景。

    一位塔吉克男子在制作美食

    塔吉克斯坦人常吃的蔬菜大都和牛羊肉搭配得宜,比如洋葱、青椒、西红柿、土豆、豆苗等等。塔吉克斯坦人比较青睐中国的清真菜和京系菜肴,中国传统名菜奶油扒白菜也成为他们餐桌上必备的美食之一。奶油扒白菜貌不惊人,看起来好似几棵白菜躺在清水中,做起来却大费周章。白菜要取嫩嫩的菜心,剖开在沸水中焯煮,熟后浸入冷水,再捞出切成条状,放入清汤锅加调料炖煮,临出锅时,用牛奶和淀粉调成奶糊淋入,再浇上鸡油,即奶香浓郁、清口入味的奶油扒白菜。

    主食之外,塔吉克斯坦人素有喝茶的习惯。茶品已经由最初的茶砖,转为如今的红茶和绿茶茶叶。不过,在很多塔吉克斯坦人家中,茶砖仍是主要的饮茶原料。

    ◎水果盛宴:鲜果和干果的美味碰撞

    作为以农业为主产业的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所产水果汁甜肉厚,口感丰美,尤其是哈密瓜、葡萄和西瓜,更是同类水果中的珍品。

    塔吉克斯坦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所产哈密瓜比中国新疆的哈密瓜更为肥厚,汁液清甜如蜜,色泽金黄,是该国最常见的水果。葡萄个大色重,口感细腻,除生食外,塔吉克斯坦人往往用来酿制葡萄酒、晒制葡萄干,成为一年四季常吃常有的美味食品。

    此外,塔吉克斯坦的水果制品远近闻名。美味的水果晒干制成干果,如杏干、葡萄干、哈密瓜干等,成为百姓日常饮茶的美味佐食。还可制成果酱、冷冻水果、罐头等,出口到周边国家,创造经济效益。

    农贸市场上卖干果的塔吉克男子

    深邃的喀拉湖

    “乃纯水之本色,无论它是流水,还是冰晶。”美国作家梭罗的这句关于湖水的描述,可以较全面地概述出喀拉湖的风貌。喀拉湖意为黑水湖,这倒不是说湖水是黑色的,而是源自湖水的纯粹、深邃和清澈。

    倒映着蓝天白云的喀拉湖

    ◎镶嵌在冰山脚下的海蓝宝石

    在塔吉克语中,“帕米尔”意为世界屋脊,流传着“世界的肚脐在帕米尔”的谚语。帕米尔高原山脉纵横,雪峰众多,是古代中国和地中海各国交通往来的陆上通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中提到的不周山就是如今的帕米尔高原。而高原之上的喀拉湖,向来被誉为“镶嵌在冰山脚下的海蓝宝石”。

    作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最大的湖泊,方圆近400平方千米的喀拉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静卧在帕米尔高原的怀抱中,遥望清澈蓝天与皑皑雪峰,景色秀丽壮观。当地牧人曾形象地把喀拉湖比作雪峰梳妆的镜子。风止浪息之际,喀拉湖湖面平整如镜,清晰地倒映出周边景物,有皑皑雪峰,有蓝天白云,也有草原上的毡包、畜群,勾画出一望无际、秀丽无俦的湖中洞天。湖畔草香阵阵,时有牧歌声隐约传来,让游览者几乎疑心已身临仙境,不似在人间。

    ◎神奇莫测的变色湖

    早在3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了对喀拉湖的记载。晋代高僧法显曾把喀拉湖称为毒龙池,说湖中有毒龙出没。唐朝玄奘取经时路过喀拉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称它为“大龙池”,描述湖中有巨大的蛟龙活动。据现代学者考证,古人所谓的毒龙、蛟龙,有可能是一种体形巨大的水蛇,但在古人看来,喀拉湖内有“毒龙”,还能一天内变幻多种颜色,非常神秘莫测。

    草原上的朝霞和晚霞总是分外绚烂,每到太阳起落之际,喀拉湖湖水会随着天际色彩的流动显现出不同颜色,如同倾泻了的调色盘,流光溢彩,变幻多端。雷雨天时,天空乌云密布,湖水瞬间乌黑如墨水波翻涌,和天空遥相呼应,更增威势。每到风清月朗的宁静夜晚,湖面水波粼粼,映着皎白的雪山,整个湖面似乎都焕发出圣洁的光泽。

    喀拉湖擅于变色的特性,为它的美丽增添了神秘色彩。其实,它之所以有这样的特性,和其复杂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帕米尔高原是两大山脉交接处的山结,地质条件复杂,天象神秘多变,这些都为喀拉湖的时常变色构筑了有利条件。

    ◎大非川之战

    历史上,喀拉湖曾一度归于中国版图之内。7世纪末期,中国唐朝和吐蕃国之间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大非川之战。这场战役以唐朝军队战败约和告终。假若喀拉湖有知,它一定不会忘记,掩盖了草原牧歌的金戈杀伐、战马嘶鸣。这一战后,喀拉湖不再属于中国。

    几十年来,唐朝、吐蕃将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吐谷浑作为争夺目标。吐蕃大相禄东赞采取迂回、怀柔的战术。早在大非川之战开始之前,禄东赞已率先攻占白兰切,切断了吐谷浑的退路。同时,禄东赞对唐朝维持恭谨的姿态,朝贡不断,还派遣使者为吐蕃王芒松芒赞请求和亲。659年,吐蕃出兵攻打吐谷浑时败于唐将苏定方之手。670年,禄东赞又一次大举进攻吐谷浑。

    这一次,唐朝派出名将薛仁贵率领10万大军,打着帮助吐谷浑复国的旗号,以志在必得之势开赴西域。由于主将薛仁贵和将领郭待封的战略冲突,唐军在大非川的大坝河草原遭到吐蕃的毁灭性打击。迫不得已之下,薛仁贵与吐蕃将领论钦陵约和,“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蕃”。

    塔吉克斯坦喀拉湖

    风景宜人的杜尚别

    杜尚别,塔吉克斯坦首都。这座城市建成于苏联成立后,坐落在吉萨尔盆地中,四周山脉弅起,城中绿树成荫,是一座风景宜人、物产丰饶的美丽小城。

    杜尚别总统府

    ◎从荒僻山村到一国首都

    20世纪之前,杜尚别一直是坐落在盆地中的小山村,人口稀少,交通阻塞。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但几千年来,它始终是一个小而穷的乡村,唯一出名的是每周一的集市。每到星期一,周围的农牧民和小商贩都会拥入杜尚别,进行农牧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交换。塔吉克族语言中,“杜尚别”即“星期一”的意思。

    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

    1920年,布哈拉汗国的最后一任埃米尔(汗王)逃到杜尚别躲避布尔什维克的追捕。次年,红军占领了塔吉克斯坦,这位汗王被迫继续逃亡,最终死于非命。1922年,苏联红军进驻杜尚别。

    塔吉克斯坦加入苏联时期,苏联政府修建了盘山公路和铁路,开辟了杜尚别与外界相连的交通要道。1925年,苏联政府将其行政职能划归为城市,并建设了一系列基础设施。1929年,杜尚别铁路正式通车,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斯大林纳巴德,成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它又改名为杜尚别。

    成为首都后,数万人迁居到杜尚别,大量来自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塔吉克人在此定居。很快,杜尚别成为远近闻名的棉花和丝绸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杜尚别的公路、铁路和航空已非常便利,农业、工业发展良好,诞生了一系列棉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经济大幅增长。昔日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不过,杜尚别的城市建设一点也不摩登,除了几处政府办公地点和为数不多的十几层高楼外,城市内大都是几十年前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整座城市显得破旧不堪。但是,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杜尚别的城市魅力不在于城市风貌,而是它纯净悠然的自然气息。

    ◎纯净的无烟城

    杜尚别的支柱产业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在城市内部和周边郊区,几乎看不到林立的烟囱和浓密的黑烟,是一个远离了工业污染的城市。在这里,纯天然的景色不再是奢侈品,家家户户都可轻易享受到湛蓝天空、巍峨雪山、璀璨星空和清新空气等大自然的美丽馈赠。

    索莫尼广场入口处的高大拱门和伊斯梅尔·索莫尼的雕像

    在杜尚别,手中夹着一支烟吞云吐雾的现象很少见,香烟广告几乎绝迹,贩卖香烟的柜台多处于商店的隐蔽位置。不过,吸烟者不多并不代表塔吉克斯坦烟民数量的稀少。在这里,烟不是用来吸的,而是用来吃的。在烟民中流行的香烟是绿色粉末状的香烟末,烟民们将其含在口中缓解烟瘾。

    ◎玫瑰飘香的绿色家园

    杜尚别的城市绿化非常棒。大街小巷到处绿树成荫,很多树木都是上了年纪的古树,枝干粗壮,树荫如盖。杜尚别河从城市中央穿行而过,像一条银白色的绸带,为绿色小城添加了灵动之气。

    草坪上绿草葱郁繁花似锦,为城市装点出一份温软和妩媚。杜尚别市民对玫瑰花格外青睐,在这里,玫瑰不仅是爱情的象征,还是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在杜尚别,植满玫瑰的花街随处可见,花卉市场、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玫瑰花的香气,使杜尚别成为闻名全国的玫瑰城。

    ◎索莫尼广场

    塔吉克斯坦的总统府和议会大厦都位于鲁达基林荫大道中央,在总统府旁边,是整个杜尚别市的中心——索莫尼广场。

    广场入口处,高大精美的拱门之前,矗立着伊斯梅尔·索莫尼的雕像。索莫尼为萨曼王朝国王,被尊为“塔吉克民族之父”。广场上花香宜人,喷泉喷涌,是游客和杜尚别本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地质博物馆

    塔吉克斯坦矿产丰富。1959年,塔吉克政府在杜尚别成立地质博物馆,展出近5000件矿石、宝石样品。这个博物馆前身是塔吉克地质矿产部的内部展览室,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收藏的矿产样品近2万件,大都是塔吉克本国所产的矿藏。

    展品分为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不同类别,游客可以一目了然地观看到塔吉克斯坦的地质、矿产分布情况及矿产的不同起源。

    古城苦盏

    苦盏市地处费尔干纳盆地的谷口,依偎在锡尔河畔,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苦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几千年来,它曾数易其主,留下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古迹和文化传承。和首都杜尚别相比,苦盏市在静谧宁和之外,更多出一份厚重的历史风韵。

    苦盏博物馆内景

    ◎古韵悠然的丝路重镇

    苦盏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东来西往的商旅们在这里歇脚、交易,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兴盛。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苦盏市带来纷繁的战火。

    据传说,早在马其顿王国时期,苦盏就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国版图横跨中亚大陆时,苦盏即它的北部边境区。之后,苦盏先后被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收入囊中。到了19世纪60年代,苦盏和塔吉克的大部分领土一起,成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因地处费尔干纳盆地,和乌兹别克接壤,苦盏曾一度被划入乌兹别克的版图。1939年,为纪念苏联伟大领袖列宁,苦盏被更名为列宁纳巴德,直至苏联解体后才恢复本名。

    每一任统治者都在苦盏留下了不同的统治痕迹,也使苦盏的居民结构复杂多样,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俄罗斯人及其他民族杂居,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发展成独特的苦盏文化。

    ◎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

    在苦盏,依然留存着古时厚重的城墙,及中世纪的古堡、清真寺等建筑。古建筑附近建有潘尚别广场,“潘尚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星期四”,广场面积不算大,整齐干净,到处都有绿树组成的林荫路。

    在广场旁边,矗立着一座轮廓简单却气势恢宏的卫国纪念碑,纪念在苏联卫国战争牺牲了青春与生命的塔吉克人民。广场附近,建于苏联时期的商贸市场依旧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蔬果、手工艺品、进口商品应有尽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苦盏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名为卡拉库姆水库。水库内,湛蓝水波常年不息,四周群山耸立,植被丰茂。每到夏季,水库旁的沙滩上满是身穿泳衣的游人,俨然一派海滨风光。

    苦盏老城墙原址保存完好,现已成为苦盏市的历史博物馆。走近古色古香的古城墙内,欣赏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让游客加倍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厚重。

    和其他中亚城市一样,苦盏的雕塑多且精美。锡尔河畔,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巨大的国徽傲立于群山之上,威严凝重。纪念碑附近有端庄严肃的诗人鲁达基雕像。走过锡尔河大桥,会看到伊斯梅尔·萨马尼的雕像矗立在山坡上,守卫着他脚下的国土。

    苦盏的建筑新古交替,在伊斯梅尔·萨马尼,会看到一座造型新颖的白色建筑,建筑上镶嵌着多块呈几何形状的蓝色玻璃,它就是苦盏的体育馆。在这里,苦盏人民经常会举行一些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比赛。

    流经苦盏的锡尔河,在它的岸边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

    艺术巨匠鲁达基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期,亚洲文学已呈现出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辉煌局面。波斯文学的诗歌成就格外耀眼,一篇篇传世佳作影响了中亚及西方文学。这一时期,欧斯塔德·阿布·阿卜达勒·加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简称鲁达基)成为波斯文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被尊为“波斯诗歌之父”“塔吉克古典诗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学之父”。

    鲁达基雕像

    ◎霍拉桑风格奠基人

    中世纪的波斯诗歌,大都以“霍拉桑风格”为流行趋势。这种风格偏重于叙事少于抒情,语句简练朴实,不再大量使用阿拉伯词汇。鲁达基在沿用了霍拉桑风格的基础上,以其绚丽的文风、华丽的辞藻,为诗歌渲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扣人心弦。

    鲁达基少时聪颖过人,8岁就已熟读《古兰经》并开始创作诗歌,终其一生,留下的诗歌超过130万行。他的抒情诗主题广泛,赞颂祖国,歌颂爱情,有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后世评价他的诗歌“流畅如泉,诗境如画,饱含哲理,隽永深邃”,对抒情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魅力

    鲁达基自幼生长于民间,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对普通百姓的疾苦也多有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比如他的《草原》《奔马》《冰雹》等代表作品,将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景、万马奔腾的雄壮力量及自然界冰雹灾难的肆虐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受到深深的震撼。

    为纪念波斯伟大诗人鲁达基建造的雕像和公园

    诗歌中,鲁达基巧妙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例如比喻、拟人、象征、典故等,借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我和达官贵人》有一段“虽然我的诗歌像夜莺巧啭般的美好——但是约瑟不正是因为俊美才被投入监狱”的描写,借用了《圣经》中约瑟遭到兄弟嫉恨陷害的典故。

    广泛运用神话故事是鲁达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词句加上神秘久远的神话传说,更增添了诗歌的缥缈空灵。《酒颂》中,鲁达基将古代波斯传说中的英雄阿斯凡迪亚尔作战的情形写入诗歌之中,还通过“他给予人们的恩惠,如浩荡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的词句,映射出挪亚方舟的古老传说。《娇姿》中,“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伦的魔法相形见绌”的描写,借用了神话中被倒吊在巴比伦井中的魔法天神哈鲁特的故事。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鲁达基残存于世的诗歌不足2000行,著名的叙事长诗《卡里来和笛木乃》仅余下只字片言。但从残留的诗句中,仍可感受到鲁达基诗歌音律严谨、语句优美的艺术特色。如今,鲁达基的诗歌已被译为多国语言传承于世,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渊博学者伊本·西那

    伊本·西那,塔吉克人,欧洲人称其为阿维森纳,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0岁时就将《古兰经》倒背如流,拜名师学习哲学、医学和科学著作,年仅18岁就已成为当世名医,曾任宫廷御医。伊本·西那的知识极其渊博,除医术外,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亦是卓尔不凡,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藏于耶鲁医学历史博物馆的伊本·西那医学著作手稿的一页

    ◎哲学成就

    伊本·西那在哲学方面博采众家之长,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又在其中多有创新,自成一家。

    伊本·西那清晰地认定了本质论和存在论。他认为,事物等于存在,存在又分为必然存在、可能存在和不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在人们心灵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相互独立,而在外部世界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这里面体现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思想,从心灵方面来说,人们可以去想象事物的本质,而不用管这种事物是否存在。在外部世界中,一种事物必然是存在的,才会有它特有的本质。

    哲学和宗教的矛盾向来是哲学界争论的对象。伊本·西那致力于调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流溢说,将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安拉置于“第一存在”的地位,安拉创造出“原初理性”,再通过这种“原初理性”流溢出世间万物。他主张“双重真理论”,即宗教信条和哲学可以互不相悖,各自独立存在。

    银质装饰瓶上的伊本·西那肖像

    伊本·西那对灵魂问题多有研究,可称得上是研究灵魂问题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伊斯兰哲学家。渊博的学识为他研究灵魂开辟了独特的视野,他不仅从哲学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进一步研究灵魂,还从医学角度对灵魂提出了具备一定科学性的阐述。他认为,人一出生就同时具备了肉体和灵魂,正是由于灵魂的存在,人才能从事思考、想象、判断等理性活动,做出反自然现象的行为(如负重行走,爬山等)。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

    ◎医学成就

    伊本·西那将一生的医学成就和心得著成《医典》一书,综合了希波克拉底、盖仑、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医学论著,融合了中国、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成果,系统性地将疾病分类,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形成古代西方最全面的医药学百科全书。

    《医典》中,伊本·西那将“四行体液说”贯穿始终。他认为,四元素中所具备的寒、热、燥、湿四种原始属性和人类体内的体液相结合,组成不同形式的生成和破坏过程(即如今所说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医典》中强调了体液的重要性,认为体液和不同元素搭配结合,会形成不同的生理特点和疾病。

    伊本·西那主张,疾病可以用养生的方法提前预防,治疗疾病时可以采用药物和手术同时进行的方式。他提出的“病原体”物质的观点,已与现代医学理论极为相似。他的宏观整体医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十分近似。至于他在《医典》中总结的近50种脉象,其中大多数和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