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胭脂生意
运气好或能在年前出来,若是运气不好——
从前除了周氏,裴垣的话谁敢不当回事儿?
横竖与自己无关,如今是番薯丰收的季节,如今番薯可是个值钱的东西,全部作为种子卖给北方来的客人。
今年南边有几个城市闹旱灾,除了番薯和马铃薯,其余的全死了。虽损失不小,不过至少还不会饿死人。
朝廷便命林二叔准备,再次出海,将我国的丝绸、布匹还有茶叶、陶瓷等贩卖给外国,从海外之国带一些我国没有的物种回来。
这回有朝廷的支持,比上回要好了很多,还成立了部门,今年还在准备中,看样子林二叔的官儿只怕还有得升。
如果轨迹和前朝一样,那林二叔应该顶替了前世的那个人封爵位。
今儿约了客人商谈番薯价钱,种植番薯的地只有一个庄子,裴垣的庄子全种的烟草,如今烟草的市场稳定,明年自己的庄子也要规划着种植烟草才好。
前世在林盈袖过世时烟草盛行,因为是暴利,引起不小纷争,所以林盈袖的烟丝没有对外过。
不过也有蔓延的趋势,林盈袖打算再开发一些地出来,打算将生意让出去,只负责种植,生意还是交给别人去做。
另外昨儿月娘进来请安,说起想自己做胭脂水粉,林盈袖今早逛花园,见家中丫鬟们每日都替主子取花露,摘新鲜花瓣。
便想着,倒不如多种些花儿,弄一个小工坊,专门做胭脂水粉,岂不比自己做强?
用过早饭,也就没和这些姐妹们闲聊,准备了马车出城去。
路上和裴五家的闲聊,城附近的庄子林盈袖倒是没什么想法,价钱贵,运气好的,也得好几年才能回本。
不好那便不用说了,到庄子上林盈袖先去仓库看了,收成倒是不错。佃户们发明了好几种吃法,最香甜的还是烤番薯,吸引了不少人,还有些佃户们在外头卖烤番薯和番薯饼,都很好卖。
野菜在偏僻的地方种植,产量也不错,专供给几个酒楼里,连青楼也在这里定菜,林盈袖这个庄子原本不赚钱的,如今倒成了香饽饽。
买下来到如今也就两年的功夫,已经回了大半的本。
到庄子上,老庄头过来给林盈袖磕头,那位北边来的客人以及贩货的马车已经准备好,就等着林盈来交涉。
林盈袖一介妇人,也不好见外客,只让裴五代为转达,林盈袖在正厅里头,用屏风隔开,就是跟前的丫鬟和年轻的仆妇也不轻易露面。
那客人也知道庄子的主人是妇人,也不多计较。这位客人姓刘,也是官商,负责将这边收购的番薯种和马铃薯种运送到北边去。
因是官府推荐,林盈袖的价钱比别人低了多,整个庄子收成大约有二百多担番薯,一两银子可以买一担大米,番薯却可以买两担,也就有一百多两银子。这个价钱是林盈袖给的北边价钱,价钱不高不过朝廷免三年赋税,这个比什么都强。
“这位太太,我听说您这里有一种烟草,不知道种子能不能——”
林盈袖有些意外,北边不比南方富裕,原本以为那边粮食缺乏应该不稀罕这玩意儿,看来是想错了。
我国北方土地占三,南方为二,但那边粮食缺乏,这边的粮食运过去价钱及其昂贵。
林盈袖没答应,只说水土不同,北边怕种不了,如果有兴趣,来年可以直接在林盈袖手中买,价钱绝对走官中的,不敢多赚一个子儿。
北地种植棉花多,林盈袖想着让这位刘舍人用棉花换烟草,如此大家互利。
番薯只收刘舍人一百两银子,余剩算是赠送,毕竟这笔生意刘舍人也不是为赚钱来的,不过为北边的百姓谋取福利。
林盈袖收这点银子也不过是为庄子上的佃户们赚几个辛苦钱,横竖番薯对别的庄稼影响不是太大。
“太太是个爽快人,我堂堂男子汉,若在计较那真要羞愧死。这样,我送夫人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
刘舍人让人呈上来一个盒子,林盈袖打开盒子,里头是一些黄豆大小的珍珠。在裴家这样的珍珠自然是不稀罕,不过在外头这百十来颗珍珠也要三四两银子。
“我们老家不似你们南边有花粉花蜜,妇人们都用珍珠碾碎敷面,使得肌肤雪白。我来时本想贩卖些珍珠,做脂粉又不够细腻,做首饰成色不好,奈何这边看不上这样的次品,便送给太太赏赐下人。”
林盈袖听着动了想心思,打听处方,这刘舍人如何懂得这个?叫了跟来的一个女人,将北边珍珠粉的法子写下来。
林盈袖大喜,早听说北边的气候不如南边养人,但那边的姑娘个个肌肤白皙,且也没见北边的妇人有暗疮,书上有记载,珍珠有作用。
南人喜好奢侈,讲究排场体面,这样小的珍珠也只配入药。脂粉多数用铅粉,花粉做的却是极少。
这个女人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家出身,是西域那边一个青楼花娘。
刘舍人见林盈袖十分喜欢这花娘,便将这位花娘送给林盈袖做个使唤人。
这便合了林盈袖的心意,刘舍人在林盈袖的庄子上一共买了一千多两的东西,林盈袖只收下一个整数,零散的一百多两银子算是买花娘的银子,另外再给了二百两银子定珍珠。
这珍珠的价钱不高,一两银子大约半斤,一百斤珍珠可是比大生意。
商议好之后双方签下合约,因林盈袖是女流之辈,也不便留刘舍人在这里住下,着裴五陪着到城中款待。
花娘虽是西域人士,却精通汉语,又会制作奇香,落在别人手中只是个以色侍人的玩物,在林盈袖这里作用却大。
林盈袖将花娘暂且安置在庄子上,留下一个婆子照顾,让裴五家的托人寻做脂粉的方子,最好是买几个手巧的回来做。
天色将晚,正预备着回去,老庄头带着佃户们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