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68节

      兵出祁山的计划,诸葛亮考虑已久,也跟马谡反复商讨过几次,魏延冷不丁跳出来反对,这让诸葛亮心情也不太痛快。

    “文长将军尽管直言,有何不妥?”诸葛亮耐着性子问道。

    “末将认为,此乃舍近求远之举,大军不如从骆谷出发,冲破子午谷,直取长安,后攻陷洛阳,一举可定北方。”魏延拱手道,这些日子,他可是没少研究作战地图,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魏将军,你这是欺司马懿不懂兵书乎?”长史杨仪冷声道。

    魏延一听就恼了,高声道:“你方是不懂兵书之辈,休要在此乱讲。”

    第1742章 兵出祁山

    “魏延,丞相妙计,从无差池,不自量力,难道丞相反不如你?”杨仪也生气了,直呼其名道。

    “魏延自不敢与丞相比肩,但口述心想,也不失忠臣本色。”魏延坚持说道。

    “大言不惭,顶撞丞相,卖弄才学,分明是不臣之心!”

    “杨仪,在你看来,言听计从,毫无主见才是良臣?”

    “那你人前显露,又敢说不是为了名誉?”

    “小人之心!”

    “你也并非君子!”

    “休要争执!”诸葛亮冷脸呵斥了一声,争吵的面红耳赤的二人连忙闭了嘴,互相瞪了一眼。

    诸葛亮思忖了片刻,缓缓开口道:“文长将军之计,亦不无道理。”

    听到了诸葛亮的夸赞,魏延顿时激动的泪光盈盈,斜眼看了一眼杨仪,杨仪则是心有不甘,微微摇头。在魏延看来,丞相到底是丞相,心胸开阔,大肚能容,不像杨仪这种阿谀之徒,只知敷衍趋势。

    “我军来到汉中,已有半载,迟迟按兵不动,不瞒各位,只因一直未有破敌之良策。我本思量,兵进宛城,直取洛阳,动摇曹魏根本,无奈司马懿狡诈,先行一步,孟达遇害,计策落空。”

    诸葛亮面带伤感,想起当初就感到深深的遗憾,若是孟达稍作收敛,便不会是今日困顿局面。然而说到底也怪诸葛亮自己,心思太细,以至于给孟达去了第二封信,其上还写明事成之后的赏赐,结果导致孟达得意忘形,失言败露,最后落得惨死下场,还打乱了整盘计划,好不懊恼。

    “孟达做事不慎,难成大器,怪不得丞相。”参军马谡道。

    “文长将军所言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之策,我思量多次,总觉不妥。其因由有二。一则司马懿就在长安,此人深知谋略,子午谷地势险要,必有重兵把守。二则即便攻破子午谷,夺取长安也是不易,若西凉兵马及时赶来,我军必将腹背受敌,恐无功而返。”诸葛亮耐心的解释道。

    “文长短见,请丞相责罚。”魏延听懂了,恭敬的说道。

    “将军并无过错,何来责罚?”诸葛亮摆手道,“广纳忠言,任用贤臣,乃国之根本,军中亦是如此。文长将军直言直语,朴实无华,正该嘉奖。”

    “魏延誓言追随丞相,肝脑涂地,再所无悔。”魏延彻底被感动了,连连叩首。

    “将军请起。”诸葛亮抬了抬手,接着又说出了自己此次出征的计划,“兵出祁山,看似舍近求远,却是长久之大计。一则凉州通往洛阳之路,宽阔平坦,利于行军,可长驱直入;二则北部的凉中平原,产粮丰盛,若可占据,与汉中互为呼应,则曹魏西部尽失,再难抗衡。”

    众人齐声高呼丞相英明,诸葛亮接着部署了行军的具体安排,马岱、吴班引三万兵马,兵出斜谷;吴懿、张翼率军两万,兵出子午谷,皆鼓噪其军,吸引魏兵防御便可。

    诸葛亮又命魏延为先锋,张苞、关平为副将,王平、关索、廖化等大将跟随,起兵二十万,出征陇西。

    一个个年轻将领们都领了任务,赵云一直没被点到名字,不解的出列道:“丞相,怎可忘了老臣?”

    “子龙将军,你乃我之臂膀,若有差池,岂不动摇常胜将军之英名,也将挫伤蜀中之锐气,还是留下,多加休息。”诸葛亮客气的劝说道。

    诸葛亮不用赵云,是因为最近他发现赵云总是时常走神,饭量也变小了,精神略显憔悴,唯恐他上阵对敌,出了差错。

    “想我赵云,自从追随先帝,临阵不退,遇敌则先,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况且,大丈夫得死于疆场,不失为一桩幸事儿,某愿担任先锋一职。”赵云拱手请命道。

    “子龙将军,何必如此呢!天下纷争不断,战事便不会停息,尚有立功之时。”诸葛亮安慰道。

    赵云重重叹息,恳切的说道:“非是子龙固执,不瞒诸位,近日总觉时光转瞬即逝。子龙老矣,不想有生之日,留下遗憾。这常胜将军本是浮名虚誉,若为此束缚,畏手畏脚,岂不是笑谈?”

    赵子龙之忠义,无人不知,诸葛亮却面带难色,刚刚安排了魏延担任先锋,根本没打算赵云也跟随前往,论资排辈,赵云自然要在魏延之上。

    “若是丞相恩准子龙将军,魏延愿让出先锋一职。”魏延很大度的说道。

    诸葛亮欣慰的点了点头,见赵云态度坚定,不好驳了功臣的面子,就让赵云担任先锋,魏延辅佐其侧,共领大军,开赴陇西。

    长安城中,司马懿还在琢磨王宝玉想干什么,因为这小子让他耗费不少脑细胞,结果还是没有想明白。据称王宝玉的大军已经过了不周山,至于山那边的情况,他可就了解不多了。和之前一样,王宝玉想行军速度飞快,占城后略作休整便继续往西,甚至有的城池连步伐都不停歇。

    所以眼下的主要问题不是对王宝玉的目的刨根问题,而是等他西征回来之后,该如何应对。可是,王宝玉何时而归,又会带来多少异族队伍,这也是个未知数。

    司马懿头疼无比,依旧派人去打探王宝玉的消息。结果,王宝玉那边没有任何回馈,另外一个消息传来,诸葛亮启动了两路大军,一路直奔斜谷,而一路正是子午谷。

    司马懿十分惊讶,诸葛亮倒是真有胆量,直接打到门口来了,他立刻传令下去,向这两处增兵,绝不能让蜀军兵进半步。

    “父亲,儿臣认为,诸葛亮此为声东击西之计。”司马昭道。

    “呵呵,说来听听。”司马懿慈爱的笑道,越发的觉得儿子进步神速。

    “斜谷、子午谷皆为易守难攻之地,诸葛亮岂能不知其中道理?长安守军十万,即便蜀军侥幸攻破,若西部兵来,其必将腹背受敌,寻常谋士亦知晓不妥,何况诸葛孔明乎?”司马昭道。

    “依你所见,诸葛亮之兵又该进攻何处?”司马懿饶有兴致的问道。

    第1743章 不愿争功

    “定然效仿王宝玉那厮,兵出祁山,意图西凉。”司马昭道。

    “我儿所言有理!”司马懿拍起了巴掌,随即笑道:“诸葛孔明啊,你以为西凉空虚,殊不知早有兵马驻扎,且看那皇亲夏侯楙,可否能胜得过蜀汉丞相。”

    “诸葛孔明并无防范,而夏侯楙虽为无用之辈,但出其不意,倒也能拣个便宜。”司马昭不屑道,对于这种依靠父辈以及妻子尊享富贵之人,他是打心眼儿里看不起。

    诸葛亮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星夜赶路,直奔祁山北侧的南安郡。早有探马报告城内,南安太守杨陵闻听蜀军到来,惊慌失措,急忙派出两匹快马信使,分别将情况报告给驻兵武威的夏侯楙和身在长安的兵马大都督司马懿。

    此时的南安城内只有五千兵马,不可能挡得住蜀汉的二十万大军,杨陵吩咐紧闭城门,准备战略防御物资,他坚信只要能守住城池半月,援兵一定会到来,届时危机可解。

    诸葛亮的行军速度很快,兵临南安城,毫不客气,将城池三面团团围住,唯独留下了北门,并无兵马。

    “太守,蜀军势大,只怕难以守住城池,不如率领从北门而出,先去安定郡躲避。”一名谋士进言道。

    “诸葛亮留下北门不守,城外必有埋伏,我军若此时出城,定然中计也!”杨陵如此理解。

    “臣派出探查过,北门方圆五十里,并未曾见蜀军兵马。”谋士道。

    “蜀军擅长伪装之术,诸葛亮又是惯会揣奸把猾,万不可轻敌,如今固守仍为上策。”

    “可是我方与其兵力悬殊,如何能坚持这许多时日?”

    “怎可未战便自乱方寸,且按我计,退下吧!”杨陵固执己见,并不采纳谋士的建议。

    蜀军的大营之中,诸葛亮悠闲的摇着羽扇,不急不慌。魏延是个急性子,进账来问道:“丞相,留下北门,岂不让杨陵得以逃脱?”

    “将军莫要着急,杨陵疑我伏兵,虽然畅通,其定然不敢逃走。”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说道。

    魏延理解了诸葛亮的用意,嘿嘿直笑,但还是担心的问道:“若是杨陵坚守不住,真的从北门逃出呢?”

    “换做是你,如何?”诸葛亮微微一笑。

    “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那杨陵远不及文长将军,又怎会冒然而行呢?”

    “丞相高见。”魏延再一次被夸赞,满脸喜悦之情,又问道:“丞相,既然如此,接下来又该如何行动?”

    “明日一早,率军攻城,声势可大,攻势莫急。”诸葛亮这才吩咐道。

    魏延又迷糊了,留着北门却又攻城,这不是逼着城内的兵马逃走吗?如果是自己的话,一定会逃走了,但既然诸葛亮已经安排了,他只有照办,不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显得自己领悟不到丞相的良苦用心。

    第二天一早,蜀军先是派张苞去搦战,杨陵自然不敢出城迎敌,唯有高悬免战牌,按兵不动。张苞只是叫骂片刻,便优哉游哉的回到队伍之中,杨陵在城墙之上看到这一幕,稍微松了口气,能拖延一刻便是一刻。

    没想到的是,中午时分,蜀军从三面开始进攻,喊杀声惊天动地,杨陵自然用弓箭滚石予以还击,看似战争全面打响。

    诸葛亮早有安排,攻打的势头虽然气势惊人,实则以自保为主,士兵们高举盾牌,尽量躲避城墙上的飞石流箭,只是为了耗费南安城的守城物资。

    杨陵免不了躲在城墙上观看战事,最为担心的攻打城门之事并未发生,渐渐也摸出了门道,诸葛亮玩得这是消耗战。但是,如果不给予还击,假装的攻打可能随时就变成真的,这让杨陵苦不堪言。

    接下来的三天内,蜀军天天如此攻打城池,杨陵的防御物资日渐减少,但蜀军却基本上没有伤亡。

    怎么办?杨陵头大如斗,却没有任何计策,北门始终可以逃走,手下大将以及谋士难免一再劝说。但是,时至今日,他依旧怀疑诸葛亮在城外的某处埋伏着大量的兵马,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本太守自有主意,且看武威以及长安回复再做打算。”杨陵硬着头皮压住大家从北门逃走的呼声。

    杨陵送走的求援信,也很快就到达了武威和长安,司马懿并不惊慌,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他而言,实在微不足道,根本不予理睬。

    “父亲,因何不起兵救援南安?”长子司马师是个好战分子,不解的问道。

    “蜀军正在攻打斜谷、子午谷,若我大军移动,假攻便会成真,届时长安失守,只怕洛阳亦会有危。不必着急,夏侯楙屯兵凉州,我军去了,与其争功,反受诟病。”司马懿道。

    “夏侯楙若是兵败,只恐圣上依然会责备于我等。”司马师道。

    “我儿勿忧,夏侯楙连同西凉兵马,十几万人,必不会轻易落败。”司马懿坚持自己的看法,按兵不动。

    安定太守崔谅,天水太守马遵,分别都收到了来自南安郡的求援信,天水有一万兵马,安定只有五千,蜀军二十万人马,他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这天,一匹快马来到了天水郡,马上是一名戎装的将军,说是奉司马懿大都督之命前来,马遵不敢怠慢,亲自迎了出去。

    “末将乃司马大都督帐下战将裴绪,今奉大都督帅令,请马太守速速支援南安,不得有误。”此人自报家门,同时取出了一份书信。

    马遵看了一遍,确定是司马懿写来的,面带犹豫的说道:“裴将军,天水一万兵马,如何能求援南安?”

    “不必啰嗦,大都督兵马正在赶来,夏侯将军的兵马也已经出发。”裴绪不耐烦的说道。

    “何时能赶到?”

    马遵还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最好那些人马赶在自己之前,再说了他们那么多人,非得盯着自己这一万干嘛?

    “马太守若是执意不从,末将也只得回去如实复命!”裴绪冷哼道。

    “怎敢!怎敢!属下遵命即可,回去便整理兵马。”马遵无奈的说道。

    “帅令已经传达,我还要再去安定,稍有迟疑,只怕安定难保。”裴绪说完,策马扬鞭匆匆离开。

    第1744章 意懒心慵

    马遵回到天水郡中,召集众人议事,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立刻赶来,齐聚一堂。

    马遵环顾下方,见缺了一人,皱眉道:“中郎将姜伯约又在何处?”

    “回禀太守,姜伯约正在家中。”梁虔多嘴的补充了一句:“自从迎娶妻子,便少有出门。”

    马遵的脸色冷了下来,恼道:“姜维小儿,去岁令其巡视河岸,竟未曾发现王宝玉大军通过,害得我被大都督责骂,我不过训斥他几句,竟这般消极应对。”

    “姜维之妻文鸳甚美,听闻其颇通琴棋,或是姜维沉迷于声色,早就忘了国家之事。”主簿尹赏不怀好意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