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97节

      第八四五章反击(五)

    崇政殿内,面对赵祯、晏殊、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苏锦抛出的结论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君臣几人炸的昏头昏脑。

    “皇上,各位大人,根据我的勘查,得出此结论的证据有两点,第一便是死者颈部的伤痕,五名死者的颈部都有一道细细的伤痕,肿胀瘀血,确实是致命之处,但却绝非自杀所致。”

    杜衍冷声道:“何以见得,既然颈部有缢伤痕迹,又是致命之伤,你凭什么能断定他们是他杀而非自杀?”

    苏锦道:“杜枢密稍安勿燥,我有我的道理,原因便是这伤痕的怪异之处,一道细细的伤痕深入肌理,那确实是致命之处,但在这道伤痕之外,有一道隐隐的血痕,比那致命伤痕之处为宽,我做了比对,外圈的淡淡血痕乃是尸身上的白绫所致,众所周知,白绫自缢而亡,留下的伤痕宽大且颜色很淡,自缢之人选择白绫自尽,乃是只求窒息而亡,死时少受朽楚,死状也不甚凄厉;但中间那道细细的血痕绝非白绫所致,乃是麻绳或者是草绳之类的物事用力勒紧所致,两种不同的伤痕出现在死者颈部,显然是有人先用麻绳或者草绳勒死死者,再以白绫挂颈造成自缢而亡的假象。”

    众人恍然大悟,苏锦说的对,白绫自缢伤痕不太明显,柔软宽松的白绫只会在颈部留下一道宽大的痕迹,而不会留下一道细细的血痕,这确实是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

    “而且,五名死者所用的上吊的白绫均为同一材质,乃是一匹白绫上撕下的五条,这一点更是匪夷所思,这白凌也有出处,我命人查了这白绫的材质,乃是京师鸿运布庄所产的一品白绫,这样的白绫在京城只有家道殷实之人才会购买,大多用于丧事之用,销量也不大;我拿了死者的画像去让鸿运布庄的伙计辨认,他们异口同声的证明并没见过这五人,可见这白绫不是五人所买。”

    杜衍道:“也许他们是差人前去购买,而非本人前往呢。”

    苏锦笑道:“也有这个可能,不过掌柜的证实事发前一个月内,这种白绫在鸿运布庄没卖出一尺,难道这些人在来京师之前便相约好了购买同一种这种白绫备用,用来自杀么?显然不太可能。”

    “另外如果是他们差人前去购买,那么差遣的是谁呢?必然是他们的随行人员,而他们的随行人员却无一人记得曾帮他们的主人购买过此物;而且他们供述说,腊八当日,几位死者都接到信件,之后便说前去兴国寺礼佛进香,不让随从跟随,然后便彻夜未归;送信给他们的人是谁?这便是此案的关键。”

    杜衍不再多言,眼神中一抹阴毒一闪而没;赵祯等众人连连点头,同时也暗暗心惊,看来这件事必然是有幕后指使了,不惜连杀五人制造混乱,此人心肠之歹毒,行事之不择手段着实教人胆寒。

    “若说幕后杀害这五人的凶手前面的错误若不细心查找的话还会蒙混过关的话,那他后面犯的低级错误便实实在在的露出马脚了,抛却伤痕不谈,抛却白绫的出处不谈,那柳梅村年近六旬,但是他的自缢地点是在南门大街和报慈寺的交接之处的一棵大枣树上,这棵树高达七八丈,离地一丈三尺高才有枝杈横生,低处的枝杈都被剪除以防阻挡道路行人车马;这位柳梅村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自挂一丈三尺高的枝杈上,他是如何办到的?”

    赵祯等人恍然大悟,纷纷面露释然之色,苏锦微笑续道:“那枣树皮光茎滑,慢说是垂垂老者,便是壮年人爬上去也破费周折,更何况要在树杈上挂上白绫套在脖子上自缢了,此事他绝对办不到。据现场目击者所言,早晨看到死者时地上也并没有高凳扶梯相助,事情便更加的明显了,有人将柳梅村的尸身运到此处,然后挂在枣树上,伪造自缢之状;幕后之人自以为高明,其实蠢的不能再蠢了。”

    杜衍面色如常,跟着干笑几声,后脊梁却冷汗嗖嗖,其后关于幕后之人的议论他一言不发,直到众人告退出门,他才急匆匆的赶往朱雀门附近的声韵斋。

    ……

    “蠢材,蠢材啊。”夏竦大骂,不知道是骂自己还是骂站在面前的杜衍。

    “苏锦啊苏锦,一而再再而三的坏老夫大事的就是你,你这个小畜生。”

    “夏老弟,别骂了,这可不是苏锦的事儿,那破绽过于明显,你的手下办事也太过马虎,那不是摆明了让他们怀疑么?”杜衍跺脚道。

    夏竦道:“放心,我还有后手,此事即便他们得知幕后有人,也没有证据找到老夫,即便是皇上明白了,百姓们可不会明白内幕,城中的消息继续散发,要让百姓们都谈论起来,这样整个大的氛围便对我等有利,另外第三步我也已经想好了,这一回我要给他们致命的一击。”

    杜衍道:“第三步你打算怎么做?”

    夏竦嘿嘿冷笑道:“正面不行咱们便迂回,最近不少人借着范仲淹等人得势之际跳了出来,咱们便从他们入手开刀。”

    杜衍道:“夏老弟,说的明白些,弄得我糊里糊涂的,我也使不上劲。”

    夏竦道:“自然要杜枢密全部得知,此事需要你在朝中全力斡旋,但有一样我需要告知你,这一次是鱼死网破,如果咱们扳不倒范仲淹他们,我们两便完了,如果这一次能够成功,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便永无翻身之日。”

    杜衍咬牙道:“我今虽为枢密使,但已经被架空日久,早已退无可退,自然是全力一搏,夏老弟大可放心。”

    夏竦道:“那是最好,这第三条计策不仅要扳倒范仲淹等人,我还要晏殊老儿让出相位,到时候你任宰相,我任枢密使,咱们两人扬眉吐气的时候便到了。”

    杜衍喜道:“什么妙计如此有功效?”

    夏竦笑道:“国子监直讲石介最近似乎比较活跃是么?”

    杜衍啐了一口道:“那个老东西,抱着范希文的大腿猛拍马屁,四谏官将宰相副宰相以及夏老弟弹劾罢官之后,他写了首诗叫什么《庆历圣德诗》大拍马屁,说什么‘昆虫蹢躅,妖怪藏灭。同明道初,天地嘉吉。’还说什么‘皇帝明圣,忠邪辨别。举擢俊良,扫除妖魃。众贤之进,如茅斯拨。大奸之去,如距斯脱。’这不是说夏老弟你就是妖怪,就是昆虫,是大奸么?后面还有一大堆对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点名道姓的吹捧,令人肉麻之极。”

    夏竦冷笑道:“老夫便拿他开刀,他不是喜欢和富弼等人书来信往相互吹捧么?老夫便让他祸从口出。”

    杜衍低声道:“夏老弟的意思是指?”

    夏竦探头看看书房外边,轻轻从书案的暗格中取出一张信笺来交给杜衍道:“你瞧瞧这是谁的字。”

    杜衍仔细一看,吓了一跳道:“怎么,你和石介竟然有暗中书信往来?”

    夏竦嘿嘿一笑道:“我岂会和他有交往?你瞧这字可是他的字么?”

    杜衍细细看来道:“确实是他的字,他一向自诩其字有羲之行云流水之功,瞧他这个‘之’字,点如冠盖,尾如走蛇,宽头胖身,厚墨浓笔,这就是他的字啊。你从何处得来他的书信?”

    夏竦微笑道:“你看看内容再说。”

    杜衍皱眉重新将信的内容细细的看了一遍,吓得浑身一哆嗦,白了脸道:“这……这是要……?”

    夏竦不屑的看了杜衍一眼道:“怎么,怕了?”

    杜衍抹着额头上的汗珠道:“不不,我不是怕,这事能让人相信么?”

    夏竦嗤笑道:“你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儿,怎地连圣意都揣摩不出来,身为皇上,最忌讳之事便是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封信一旦曝光,必会引起皇上的猜忌之心,到时候便有好戏看了。”

    杜衍低声道:“这信果真是石介所书?”

    夏竦道:“这是我的一个喜欢临摹的丫鬟写的,几可乱真,那丫鬟已经被我处理了,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剩下来要做的便是,买通石介的送信小厮,令其持此信告密于你,你再拿此信呈交皇上,之后便坐等好消息了。”

    杜衍喃喃道:“太冒险了,太冒险了,万一查出是伪造之信,你我可都要抄家灭族了。”

    夏竦瞠目低喝道:“你以为你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用不了几个月,四谏官便会将你从枢密使的位子上拉下来,然后你我都将被刨根查底,直至死无葬身之地。”

    杜衍脸上青白交替肌肉纠结,半晌之后终于咬牙道:“干了,鱼死网破,就此一遭。”

    夏竦大笑,拍着他的肩膀道:“放心吧,有我在,必然万事顺利;在此之前,还有件事要处理,先让皇上心中再添上一块大石头再说。”

    杜衍道:“什么事?”

    “御史台谏官梁坚昨日来我府中小聚,他提出要弹劾一个人。”

    “谁?”

    “泾州知府藤子京,他是范仲淹的同科进士,两人关系甚笃,此人在泾州滥用公款,证据确凿;若弹劾此人成功,便等于告诉皇上,范仲淹等人并非如他们所言之立身持正,他们的亲朋故旧并未按照新政所言的遵纪守法,借以影射范仲淹包庇容忍好友处事不公,皇上一定会对他们不满,咱们再趁机丢上这封信,必然会收到奇效。”

    “高明,实在是高明!明日早朝我便要梁坚上奏弹劾藤子京,好戏就要开锣了。”杜衍眉开眼笑,脸上的胖肉荡开层层的涟漪。

    第八四六章反击(六)

    苏锦于腊月初九带着家眷离开京城,本来苏锦打算在京城混到年后,但京城中的形势让苏锦觉得再待下去自己恐怕要陷入其中。

    不知从何时起,苏锦也学会了韬光养晦;这年头比自己强势的人着实不少,范仲淹、韩琦自不必说,一旦掌权之后,行事与以往大大不同,和他们当然不能起正面冲突。

    甚至是富弼,在苏锦眼中是个老好人一个,现如今也不得不说已经大变摸样,自从成为新政的主导人之一,身居枢密副使高位,和苏锦也因新政之事疏远了许多;即便是和他的老丈人晏殊,也因政见分歧变得生分了起来。

    权利和地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这一点毋庸置疑,苏锦也能理解,谁愿意一辈子居于人下不干出点大事呢?谁不想名垂青史万民称颂呢?

    对苏锦而言,目前的大事便是经营好西北的两亩三分地,泾原路秦凤路的事务不要出岔子,苏家的生意也不要受影响,来个闷声发大财。

    好消息是,不管怎样,自己所做的投资回报巨大,宝山煤场和炼油谷的运营的红红火火,这次来京城,将苏记宝山煤饼和香饼在京城中的销路打开了,经过体验之后,不仅三司预定了五十万斤煤饼供应今冬京城个衙门取暖之用,就连皇宫内务府也定下了整个冬季的香饼供应,有了皇宫带头,达官贵人们的内眷们自然趋之若鹜,香饼也预定了十万枚。

    苏锦下一步打算是将煤饼的使用由京城辐射到东南方的州府,有了京城为跳板会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各大城市普及煤炭作为燃料取代柴薪应该很快就能完成,现在要考虑的不是销售问题,而是生产产量问题了。

    目前十处掘进面同时开挖,速度并不快,每天出石炭仅两千余筐,一筐三十来斤,实际上一天也只能出产六千斤左右,而京城如果全部用煤饼代替取暖和燃料的话,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一天便需要十几万斤,目前尚未普及,自然还算勉强能供应,一旦百姓们都认可之后,这么点产量是万万供应不及了,更别提扩大市场到南方诸州府了。

    当然苏锦也知道,大宋的市场不是自己一家的,宝山煤饼的成功,必然会带动山西河南等地煤炭的销量,而别处也并非没有优质煤,而且据请来的采煤师父所言,河南鹤壁大煤矿上已经找到了将劣质煤变为烟气较少的优质煤的办法,无论是水洗还是分拣都可以做到,甚至是将原煤打碎成末混以秘制不明物事,也可减少烟气。

    但苏锦并不担心,以大宋产石炭的速度,起码在百十年内是供不应求的局面,况且苏记走的是品牌路线,宝山煤饼率先深入人心,无论何时,自家的销售不会成问题。

    炼油谷那边,火油的提炼以每天十五桶左右的速度累积,产量虽然不高,但火油的规格毋庸置疑,看似是个亏本的买卖,但苏锦知道,火油这个玩意,说不定什么时候便能扭转乾坤取得更大的收益,而苏锦也存了私心,除了答应供应给延州狄青一部分之外,剩下的一律自己藏在山洞库房里,这玩意卖给朝廷固然好,但苏锦不愿这么做,再说朝廷在其他地方也有好几处火油提炼的场所,自己也不必操那份心。

    更有一个让苏锦高兴的地方,那便是炼油产生的残渣,苏锦知道那是沥青油,来到这个时代每天见到的便是坑坑洼洼的官道,一下雨下雪便寸步难行,而好一点的青石青砖道又太耗金钱,沥青这东西正好可以用来铺路;从炼油开始到如今的几个月里,产生的沥青被苏锦下令全部铺设在为宝山进出开辟的大道上,整条大道已经有一半成了柏油马路,雨雪天照样畅通无阻,保证了煤饼和物资的进出。

    苏锦的目标是,利用沥青将西北四路的官道全部铺上,到那时无论是运输物资还是行军打仗,机动性会大大的增加,整个西北四路会变的畅通无阻,再不用看老天的眼色了。

    就在苏锦回到秦州后的第三天,御史台监察御史梁坚及侍御史王拱辰紧追着苏锦的脚印而来,这两人的到来让苏锦大为诧异,不过很显然不是为自己而来。

    苏锦对梁坚和王拱辰的印象不深,御史台中的谏官多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角色,在御史台中,苏锦也就是和欧阳修熟络一些,对其他的人也选择了敬而远之的策略,这两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到来。

    晚间苏锦设宴款待两人,酒席宴上,两人将此行的目的告知苏锦,就在苏锦离京的当天早朝上,梁坚上奏弹劾了泾原路泾州知府滕宗谅,在大宋,州府路级别以上的官员都会有权支配一笔数目不菲的钱,名之为‘公使钱’,类似于后世的招待费之类的钱财,譬如朝上官巡查至此的招待住宿,对属下的赏赐,以及官府衙门节假日的聚餐之类的钱财都属于此公使钱的范畴。

    倒不是泾州知府滕宗谅将三司拨付的十六万公使钱揣进腰包,只不过此君将这十六万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他拿这些钱跟下属宴饮无度,还在泾州建了好几座厅阁之所,跟着手下的一般喜欢.吟风弄月的幕僚在其中宴饮畅游,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将十六万公使钱花的一分不剩;御史台每年都会查勘官员一年中的各种行为,包括公使钱的账目核对,而此君却在核查人员到达之后将账簿销毁,谎称是战事纷乱之时遗失,来了个死无对证。

    这么点破事放在富庶之年,这点事也许算不上什么事儿,但如今大宋上下都在勒紧裤带过日子,滕宗谅这么做便有些不合时宜了;更何况如今正是敏感时期,朝廷的新政如火如荼,而滕宗谅和范仲淹关系非常的好,两人是一对相互欣赏的知音,在这个时候屁股不干净,显然会被人给揪出来。

    朝堂上,面对梁坚的弹劾,范仲淹根本就不能为滕宗谅辩驳,只心里暗骂:滕子京啊滕子京,你什么时候闹事不好,偏偏这时候闹事,我想保你也保不了了,非但不能保你,我还只能落井下石。

    于是范仲淹不得不附议,提出将滕子京贬知凤翔府,虽然同样是州府级别,凤翔和泾州想必那简直就是小集镇跟大都市相比,权力地位都是一落千丈。

    但杜衍岂能如此便宜滕子京,当即使眼色要王拱辰再次奏议,王拱辰以所坐太轻为由建议将滕子京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永不再用;赵祯考虑再三,采取平衡之策,既照顾范仲淹的面子,又表明达对吏治整饬的态度,于是下旨将滕宗谅贬谪到岳州巴陵郡,这一下滕宗谅来了个三连掉,从大城市的市长直接掉到了边缘山区的乡长。

    苏锦听完这些,忽然想起中学时候学的那篇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原来此君是因为滥用公款被谪守巴陵郡,倒也不甚光彩,不过这家伙倒是很有想法,到了巴陵郡便重修岳阳楼搞政绩工程,还请了范仲淹作记,到是脑子活泛的人物,最起码此人本来籍籍无名,但后世居然也留了名,倒也算赚到了。

    “苏大人,我二人此来便是要向滕宗谅宣读圣裁,皇上临行之际特意嘱咐我等要来秦州跟你打个招呼,泾州是你属下,因滕宗谅滥用公使钱在先,大人新任路使在后,皇上说请苏大人不必自责,此人之过与你无干。”梁坚似笑非笑道。

    苏锦呵呵一笑道:“多谢皇上体谅,不过我也算是失职不察,我会上折子请罪,滕子京有过自然是要处罚,谪守巴陵郡已经是皇上开恩了。”

    王拱辰笑道:“久闻苏大人深明大义,今日一见果然名符其实,话说回来,滕子京若非和范公有交情,这一次恐怕确实没那么幸运;此事在朝廷上下也颇有微词,官员们都说范大人处事不公,新政推行之时很多官员因小过便被革职为民,而其好友滕宗谅有过却依旧保有官身,此举有些外严内松之嫌呢。”

    苏锦知道他们在套话,自己只要附和着说上一两句范仲淹的坏话,不日京城必然会沸沸扬扬的传扬说自己对范仲淹不满云云,这等伎俩岂能将越来越了解这些人尿性的苏锦欺骗。

    苏锦微笑以对道:“本人只管西北两路之事,自己的事情都忙的焦头烂额,又怎能管得了别人,再者说,新政之事是皇上和几位枢密大人商定之事,岂有我等说话的份儿;两位有所不知,我早已下令,秦凤路泾原路所辖之内大小官员凡妄谈新政者会被掌嘴二十呢。”

    王拱辰赶紧住嘴,早听说苏锦是个愣头青,自己再胡乱套话,被这愣头青抽二十个大嘴巴,那可丢人丢到家了。

    第八四七章反击(七)

    滕宗谅被贬之事对范仲淹是个沉重的打击,从赵祯的眼神和语气中范仲淹很明显的感觉到了不信任,范仲淹知道,皇上是在怀疑自己的公正性,自己对吏治的整饬得罪了很多的人。

    当日他和韩琦巡视各州府之时,但凡闻听有过之官均毫不留情的一笔勾销;当时心肠还不算强硬的富弼还曾跟自己说:“范公啊,你这笔一勾,可让这一家子都哭鼻子呢。”自己当时还义正词严的说:“彦国啊,我若不让这些官员的一家子哭,那就害得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

    这件事当时在朝廷中被当成美谈,连赵祯也赞许他的那句“一家哭甚于一路哭”的经典名言。

    而如今,自己的好朋友在眼皮底下滥用公款,虽然自己并不知情,但赵祯可不会这么认为,恨自己入骨的其他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视而不见包庇滕子京。

    群臣的戳脊梁骨倒也没什么,范仲淹自打推行新政开始,便预料到了这么一天,他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对于赵祯的怀疑范仲淹绝对难以接受,如果失去了赵祯的信任,这新政恐怕便要胎死腹中了。不过可喜的是,赵祯虽然对自己略微疏远了些,但几桩新政的奏议赵祯还是全部准奏,并无犹豫之意,这多多少少让范仲淹心中稍定。

    日子平静的过去,庆历四年的新年也热热闹闹的过去,年假过后的第一天上朝,范仲淹感觉到赵祯的脸色更加的阴郁,皇上是个无论何时都和蔼可亲之人,很少发怒,也很少给人脸色看,但当天的早朝上,皇上对晏殊杜衍等人和声乐和气,对自己和韩琦富弼等人却是板着面孔言语冰冷,这让范仲淹觉得大事不妙。

    早朝之后,赵祯留下了晏殊和杜衍单独召见,这更是让范仲淹如坐针毡,近数月来,单独召见都是自己的特权了晏殊杜衍等人已经很少单独觐见皇上,每每一下朝便逃也似的离开大殿,根本不想多说些什么,赵祯也没多和他们交流,但新年的第一天早朝,留下的是晏殊和杜衍,自己却不在其中,范仲淹感到了莫名的恐慌。

    崇政殿内,赵祯赐坐于晏殊和杜衍,温言问候两人新年过的如何,家中人如何如何,晏殊和杜衍也不知何故忽然被召见,只得一一作答小心应对。

    寒暄之后,赵祯忽然沉默不语盯着大梁发起呆来。

    晏殊和杜衍面面相觑,最准晏殊耐不住,轻声问道:“皇上是否有事要和臣等商议呢?”

    赵祯回过眼来看着杜衍和晏殊道:“朕登基有二十年了吧。”

    晏殊和杜衍互相看了看,不明白赵祯何出此言,晏殊点头道:“二十二年了,皇上是乾兴元年登基,明道二年亲政,迄今正好二十二年。”

    赵祯微微点头道:“好快啊,一晃便二十二年了,朕登基的时候还只有十三岁,当时是吕相和太后帮着朕,现如今吕相和太后都已作古,当真是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啊。”

    赵祯无端感慨,晏殊和杜衍也接不上话茬,只得点头称是。

    “你们是跟着朕最久的老臣,你们说,这二十二年来,朕这皇帝当得如何?可有辱没祖宗之处?”

    晏殊悚然一惊,起身跪倒道:“皇上乃天纵明君,仁恕慈怀古今帝王中屈指可数,我大宋在这二十二年间渐趋强盛,乃是盛世之国,皇上岂会有辱没祖宗之处,便是太祖太宗爷在世,也绝不会对皇上有所指谪。”

    杜衍也道:“晏相说的对,我大宋前所未有的强盛,这一切都是皇上治国有方,皇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圣君。”

    赵祯微微一笑道:“古今中外第一圣君朕可不敢当,便是比起太祖太宗皇帝,朕也自认没他们雄才大略。”

    晏殊道:“皇上是守成之君,太祖太宗是开国之君,这两者毫无可比之处,太祖太宗开疆辟土开创基业自然是古今无双,但说到治国强盛还是皇上您胜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