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周郎周郎[三国]_分节阅读_100

      然而最末了一句,却是她族中欲与荆州庞氏联姻。

    李睦将书信翻来复去看了好几遍,黄月英的书信一向是平直易懂,表述清晰,再加上一笔字写得秀致清雅,十分赏心悦目。

    这最后的一句前后不着,就连李睦这等不通文理的人也看出突兀来,再看前文,说的是庞林之兄,却又不提其人之名,偏偏将个全不相干的庞林点了出来。

    李睦隐约猜到这要与黄氏联姻的庞氏人选多半就是这个庞林。但黄月英是诸葛亮之妻,李睦盘算了一下,这个烽火满地,英雄辈出的岁月里,有跺一跺脚就能跺出地震来的曹操袁绍,也有一屁股就能坐成定海神针的刘表,她这双蝴蝶的翅膀虽然还能扇两下,但还远没有改变天下大局的力道——至少现在没有。那黄氏与琅琊诸葛的联姻,远在荆州,自然也不会被她影响到。

    正在想要如何回信劝黄月英安心,就看到已过半百之年的张昭急急朝她走了过来。

    一身长袍袍角卷起来塞在腰里,眉眼发根俱是汗水,整个人仿佛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而脸上兴冲冲的神色,却如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若是孙绍能看到平日里总是严谨敛容,沉稳得仿佛走路衣袖袍角都不抖一下的张子布还能露出这种神色,定要惊讶地合不拢嘴。

    “权公子这晒盐之法果然可行!”张昭行到李睦面前,朝她深深施礼,显然情绪极为激动,“取水于海,取晒于日,所耗人手不足煮海制盐三成,而所得……所得已多了整整四成!”

    这是李睦之前和周瑜提过的半数人力而得两倍盐产的试验盐场。

    不远处,一身书生气的顾雍却没带帽笠,还学身边盐民的模样高高捋起衣袖,扎在臂肘之间,露出来的皮肤和头脸一起被晒得通红,却依旧一步一步地跟着盐民低头查看。

    煮海得盐,顾名思义,就要先将海水倒入大缸中,再架起柴来熬煮。这个方法不但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要砍柴为薪,还要日夜守火不断,更因熬煮时必须的高温和释放出来滚烫的蒸汽,只能在冬天天气寒冷时进行,否则身体再强壮的汉子也抵挡不住。

    故而这个年代的食盐乃是士族豪门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而李睦提出的晒盐法,其实她原本也只在前世旅游时走过几个著名盐田,匆匆看过一眼而已。归根结底,还是数百年来盛行于江南之地的“盐税盐引”一词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没吃过猪肉,也算是听到过猪哼哼了。至于具体操作,说起来,倒还是那些被她拉着在太阳底下一遍遍实验的盐民想出来的。

    若非这些作业在一线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李睦也只是纸上谈兵,半吊子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一遍遍的试验,令这批盐的最终产量受了一定影响。否则人工添柴烧起来的火和夏日里无休无止的烈阳相比,也不至于只差四成产量。

    当然,这一层张昭也清楚,所以他才会如此兴奋。

    这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该能多做多少事啊!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睦递了块巾帕给他,将思路从黄月英那里收回来,赶忙笑着还礼:“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办法,何敢居功?只劳张公此趟辛苦。”

    开盐之举,是她为自己将来留的“后路”,反正她这个“孙权”身上的光环已经足够在江东立足,再多此一举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等张昭作谦,她又朝他拱手,“只这制盐之法如何才能不泄露出去,还要烦劳张公多多费心。”

    张昭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缓了口气,顿时又变回了那个端和敦肃的长者模样:“这是自然,昭已请子义将军派兵长驻此地,今后凡用晒盐之法的盐场也一律驻兵严守,住民盐民非三代以上者不得擅入。”

    李睦点点头,目光向四周一扫,放低了声音道:“制盐的耗费降低,产量却提高了不少,若直接卖于民众,价格定然也会跟着跌。故而我想每年从天下盐商中挑出两三家来,每家发一张盐引,凭信而来。我将这盐统统都直接以低价卖出,由盐商再转卖于民。只要其定价不高于现在的价格,想来也不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张昭目光一凛,猛地抬头看她:“权公子要行专卖之事?”

    成本降低,纵然定价受限,但这一买一卖之间的利润也足够所有盐商眼红的,更何况还每年挑出两三家,摆明了李睦就是要价高者得,在转卖时先赚一笔。而之后盐商卖出时的税收则又是一笔,再加上他们有大量的屯盐在手,也不怕这些盐商哄抬盐价,盐场里的盐只要往外流一点点,就足够平衡控制供需价格,算不得与商争利,却与民无忧。

    取盐之法算她的,但这番打算,却是只有作为孙权说出来才够分量。

    可张昭想的却是江东靠海,煮海得盐的效率再低,江东的世族也没一家不再这上头咬一口肉的。如今纵然盐量增长,但若是李睦要专卖,岂非还是侵害了这些世族的利益?

    李睦当然明白他的顾虑,张昭不是出身本地的世族,孙策也一直有用他节制吴地世族的意思,但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要平衡这些世族,光一个张昭自然是不够的。

    摆了摆手,李睦向他微微一笑:“吴地世族,顾陆朱张,又有哪一家没有一支一脉是从商的?”

    “权公子想将盐卖给他们?”张昭不赞同地皱眉。自他到吴郡起,几乎每天都要和这四家想要涉足盐场的企图谋算,而这四家固然都在盐场吃些好处,但毕竟都不敢太过嚣张。一旦卖了盐给他们,那岂不是等于公开承认他们在盐场的地位?

    这话一出口,他自己也突然意识,往日不肯给他们涉足盐务,是怕他们借机屯盐,引发民众生乱,从而动摇孙氏的威望。而如今,以盐场的产量,他们若是要屯……

    那就让他们屯去好了!

    看着张昭想通了其中的关窍,缓缓点头,李睦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手用手背往发烫的脸颊上贴了贴降温——盐场之事定下来,即使剥去孙权这层皮,她在江东的威望才算是真正定下来了。

    待周瑜终于班师回军,再看到李睦时,不由被她麦穗般的肤色惊得险些从马上跌下来。

    这一年自盛夏时节起,就雨水稀少。初时李睦还庆幸火辣辣的日头下盐场的产量节节攀升,于是当顾雍提出要从原来煮盐的盐民里挑出一批精壮强干的调至船场,以盐为酬,大规模地建造战船,她欣然而允。不想却遭到周瑜强烈地反对。

    周瑜主张将这批剩余的壮劳力用作疏通江东六郡的这条河道,取水开田,守一季稻谷,甚至为军需存粮屯一年田。

    顾雍生性刚毅,言虽不多,却出则必行,和周瑜争论了几句,就梗着脖子拦在盐场门口,黑着张脸紧闭着嘴,仿佛化身成了一堵墙,就是不让周瑜踏进半步。

    碍于顾氏在吴地的影响,以及顾雍一贯清孤刚直的声名,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千古名将只能采用声东击西的迂回战术,点了一支轻骑从后抄了那一众往船场而行的盐民后路。

    论战术,从不曾上阵的顾雍又怎可能是周瑜的对手?待他最终发觉盐民根本就未能到船场时,已经追之不及。大怒之下,一状告到了李睦面前。

    李睦此时正在吴太夫人房中,端端正正地跪坐在软席上,微微垂着头,脸颊飞红,盯着面前几上的一盏清茶,抿唇不语。

    “此事兄长已经应了,但我知你非只知遵从父兄之命的寻常女子,总要先问一问你的意思。”

    周瑜人一回来,不及卸甲就来探望她,将那晚他向太史慈求娶李睦一事直言相告,并请她出面为媒。

    他族中长辈如今居在江北,乱世里同行不易,要赶过来也不知要等到何时。姻约之定,需父母之命。太史慈长兄如父,而他与孙策情同手足,升堂拜母,请吴太夫人出面,是最合适的。

    李睦晒盐的试验如此成功,张昭势必要扩大取盐的规模,那时候再以孙权之口询问太史慈,以她的名义打造盐场,不需多时,太史慈幼妹滤海成盐的奇谈就会天下皆知。那时周瑜再表露求娶之意,就真的是“求”娶了。

    以晒盐为进身之阶,李睦虽然早就有这打算,但具体如何实行,却一直没有细想过,最多只在旁人将晒盐之功归于“孙权”头上时才出言否认。周瑜用自己的声望为阶,以姻约为由,最快也是最有效地将她的名望推立出来,想得不可谓不周到。

    上一次周瑜提及请吴太夫人为媒缔结姻约时她还只当是他打的如意算盘,直接就堵了回去,如今旧事重提,再回头细想,怕是那时候周瑜就已经有了这一层打算。

    茶盏上方徐徐袅袅的热气仿佛一路熨到心口,李睦红着脸,拿起茶盏轻抿一口,转而抬眼望着吴太夫人微微一笑:“多谢太夫人成全。”

    话音方落,外面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报顾雍与周瑜争执不休,请她速去。

    “快去罢,见了公瑾让他省了那番争执,速去猎十二对活雁来。”吴太夫人打趣了一句,李睦想到周瑜之前说起“猎雁”时的情形,不由一下子笑出声来。

    带着内室练字的孙绍一起,李睦这才告辞出来。走到前堂,只见两列文臣武将,就如同晨夕议事一样一个不少。顾雍一张黑脸好似被人兵临城下,而周瑜低眉垂目一语不发,若非其余人脸上看热闹的神色太过明显,她还以为她真被人兵临城下了,打到门口了。

    “所以……是故,公瑾劫走了盐民?”听完顾雍一通文诌诌的指控,李睦一句总结,皱了眉头看周瑜。

    “非劫也,瑜只是引盐民开水路。”周瑜温然一笑,轻声更正一句,然后抬了头看她,目光清亮。

    李睦眼角余光瞥到见顾雍手一抬,虚施一礼正要说话,赶紧压着周瑜未绝的尾音追问:“动民夫劳工事,你得何人允准而行?”

    大概是问出了他的心声,顾雍朝李睦一揖,很满意地继续保持了沉默。

    便在这时,李睦觉得衣袖被人扯了扯,转头就见孙绍在她身侧朝她猛眨眼,眼睫轻颤,手指勾着她的袖口晃了晃,好似一只扑倒了瓷瓶又被人当场逮住的小猫。

    孙绍扁嘴——他答应周瑜用盐民开水利时并不知道李睦对这批民夫已有旁的安排。

    不等李睦反应过来,周瑜清朗温润的声音就又响起:“瑜不敢擅专,行事之前自是向主公请允。”

    “你!”顾雍猛然转头,见周瑜俊朗非凡的笑颜心里一凛,顿时发觉自己忘记了一件极重要的事。

    盐场晒盐是李睦主持不错,其惊人的产量和富余出来的人力物力也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些人力该如何调配,如何安排,哪怕他们计划得再合理,都要得孙绍允准!

    顾雍一贯是尊礼行规之人,只是李睦改盐场之制的事是当着孙绍的面议过的,其结果又是如此令人振奋,他一时不察,竟疏漏了!

    但在盐场对峙时,周瑜又为何不说?偏要待他于众人面前提出来,那不是一举连着李睦的颜面都抹了?

    顾雍本就肤色黝黑,这些日子以来在烈日下暴晒得又黑了数层,皱了眉旁人一眼也看不出来,只能见他指着周瑜指尖发颤:“孺子用心不善!”

    周瑜挑了挑眉,也不回声,只与李睦视线一触,目灿若星:“瑜近日观天象有异,夏久而不雨,秋初而无凉,似有大旱之象,江东六郡之农运全仗水利,逢旱若不储水,纵不至如北地田荒农废,但也无法以养军需。正因于此,瑜特请调盐民开蓄水源,得主公之准。”

    天象有异?李睦摸了摸鼻梁,眼角的余光瞥到张昭垂目沉吟,而老将程普则面露焦急不解,两相一对比,就隐约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

    江东是鱼米之乡,除北地农种之外,已有水田稻种,开水利无论如何都是一项长远的利民之举。造船利军,开水利民,在都是利的情况下,周瑜作为武将借天象而取利民,在这些人眼里,应该无异于宣告近期无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