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5节

      可巧菊羞又挎着

    篮鸡蛋回来,笑着道:“四夫人听说大奶奶今日亲自下厨要和三夫人聚餐,只恨仍在坐月子没法儿随兴了,又看了大奶奶亲自下厨让奴婢送去的几道清淡的小菜,四夫人便给了奴婢这一提篮的鸡蛋,说是四夫人本家洗三礼时送来的,乃庄子里山地上放养的土鸡产的鸡蛋,比市坊里那些食用粮谷的禽鸡所产更营养,无论煎炒还是隔水蒸出的蛋羹也更鲜美。”

    三夫人也笑道:“在吃食这件事上,弟妇和春儿还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彼此。”

    春归便给三夫人布菜:“叔母也尝尝我的手艺。”

    “今日我就是打着来叨扰的算盘,不用这些客套,只是春儿为何只备了菜肴,我可想着今日还要开怀畅饮的。”三夫人竟然直接讨起了酒喝。

    今日娘家的事无论如何都算有了个水落石出,三夫人心里没法说畅快,但总算是不再忧心忡忡,或许又因春归张罗这一桌子菜肴看上去也着实鲜美可口,让她不觉间就胃口大开,但是开怀畅饮却是不能够的,只是饮几口清淡的菊花酒,稍卸了往常的谨慎细致,有助于和侄媳妇亲近情谊罢了。

    关于娘家的那一桩丑事,三夫人自是不会对春归丝毫隐瞒的,这回倘若没有春归在后出谋划策,设计诱使何氏露出马脚,连如何逼问都设计妥当,三夫人自问一声,以为自己很可能只是停留于揣测怀疑的阶段,一直瞻前顾后,至多便是在康哥儿身上下功夫,纠正他对嫂嫂的厌恨而已了。

    到这时她仍叹息:“虽说我隐隐有些怀疑,说实在却并不能笃断何氏当真会如此歹毒,亲耳听她交待了那桩桩恶行,我当时竟都觉得不敢置信全身发寒,她的父亲何公及其何家两个郎君,虽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因科举仕途得志,但救危扶困正直仁义的品行却是有口皆碑的,听何氏的怨辞,何公也的确对她管教严格,谁能想到教养出来的女儿却如此阴险?就因为嫉恨,竟做出这样的弥天大罪。”

    春归早前其实已经听先一步回来的渠出禀报了尚书府今日这场审问,但还是细问道:“何氏有没说她究竟从哪里习得害人于无形的手段?”

    “她本不愿说,可父兄再度以送官相逼,她也只能交待了,说是那会儿子她还在祖籍安仁,住处隔壁有间被烧毁的道观,荒废多年,四邻都道那处宅基不祥,谁也不愿涉足,只何氏年小,还不怕那些神神鬼鬼的说法,常爱摸去道观里玩耍,一回竟见个老者藏在道观里,也不知是病了还是伤了,总之是不良于行。老者让何氏不许泄露他在废观的事儿,且还央求何氏替他置办饮食,告诉何氏他是个落难的神仙,如果何氏答应救助他,他必定会报答何氏。恰巧当时何氏的弟弟因着肺咳难治,眼看有夭折之险,何氏没说,那老者竟能知道,主动提出何氏若听他的话,他会治好何小郎。

    何氏于是就听从了,那老者身上竟然还有钱财,让何氏日日去一趟道观,用他给的钱到乡集上买上几个馒头以果腹,但老者饮水必饮山泉,不能饮普通的井水,虽说道观里原本有口泉眼,不过后来因着道观荒废,泉眼就被另一家人扩占了去,何氏那段时间都是通过个狗洞钻进钻出,为老者取用山泉。

    后来老者康复,当何氏的面儿

    ,竟堂而皇之进入何氏家中,何氏说老者把手一挥,何世父何世母连着她的哥哥弟弟竟都陷入昏睡,何氏看得目瞪口呆,再不怀疑老者当真是个落难的神仙,后来老者不仅治好了何氏弟弟的肺咳,每当深夜,都会来何氏家里,教给了何氏两套针法,一套救人一套害人,且那老者还让何氏在他身上施针,直到确信何氏能够掌握了,说是离开安仁,从此不知所踪。”

    这番说辞其实完全无法证实,故而伍尚书父子以及三夫人十分不确信,可再逼问,也逼问不出什么了。

    “春儿也帮着寻思一下,这件事还需不需得再究察。”三夫人此时完全对春归的能力心悦诚服。

    “何氏的说法虽然让人匪夷所思,却不像胡诌。”春归道:“我听叔母前几日的一番话,其实便隐隐察觉何氏对于僧道似乎格外信服,而今再听她幼年时这番奇遇,倒觉得是理所当然了,那老者虽然不知来历,不过是出现在道观,何氏或许就此认定老者为道修,她亲眼见识过老者的手段,所以从那时便对道修心存敬服。”

    更重要的是如果未经此番奇遇,何氏根本不可能习得那两套针法,且她的小弟莫名其妙便痊愈,又该怎么解释?

    世上也许有不少人鄙夷术士,其实根本不信鬼神之说,春归觉得自己从前也有这样的偏见,但亲身经历了玉阳真君“显灵”,且目睹过这么多的亡魂,她过去的认知已经全然颠覆——莫问是神棍,不代表所有术士都是神棍,正如何氏认定了自己救助的人是“神仙”,虽说收买了空虚子这么个神棍,但仍然相信莫问也许是另一个“神仙”的道理相类。

    春归既然觉得何氏这番供述可信,那么就能断定三叔母的本家从此安全,没有另一个藏在阴暗里意图迫害的主谋。

    何氏那时还小,谁能断定她必须嫁进伍家?如果那老者当真具备卜算出何氏日后命运的神通,何必借何氏为刀匕,做如此漫长的铺垫,他要谋害伍家可谓易如反掌。

    春归偏向于老者当真是身怀异术,不知遇上什么险难一时自身难保,刚巧何氏有此机缘成了老者的救命恩人,老者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教会何氏两套善恶相异的针法,但老者不可能是针对伍家布局。

    “伍尚书准备如何处治何氏?”春归问。

    “送官是不能的。”三夫人道:“有几个原因,一来如此家丑不外扬,再者何氏是罪该万死,但大哥儿几个孩子何其无辜,若真将何氏送官法办,小弟一房的几个孩子日后怎能在世间立足?”

    春归颔首,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担忧。

    何氏害杀这么多侄子侄女,一旦送官,必须究其罪因,那么何氏暗慕大伯对嫂嫂心怀嫉恨的事一定败露,市坊闲言可不会理论事实,必然会认定何氏水性杨花不守妇德,何氏的三个儿子就会被诽谤为奸生子,莫说仕途,恐怕今后都不能抬头挺胸做人了。

    “另有何氏虽然有罪,父亲却仍然不愿与何世父反目,所以决断,先将何氏禁闭家中,立即通知何世父赶来京城,两家人当面理论清楚此事,把和离书交予何世父,将何氏交由何世父处治。”

    春归认为伍尚书如此处治着实很能体现世情手段。

    第372章 权衡之下

    也许对于更多的世族,处治何氏会以“暴病身亡”为最佳方法——首先这能把家丑一铺盖遮掩,再者又能让长房出口恶气,体现伍尚书这位家主的公允无私。然而这样一来,就完全不把姻亲何家当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会对伍家怀恨,但虽说何氏“病故”,何氏还有三个儿子,仍然需奉何父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须对何家示以虚伪。

    法外用刑,这当然不是官员应持之道,伍家手里会沾染何氏一条人命,让何氏的三个儿子如何自处?他们毕竟是何氏怀胎十月所生,日后怎么面对杀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们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瞒骗外家?

    要么就是何家对女儿的暴病起疑,但两家门第此时相差悬殊,伍尚书完全可以“恃强凌弱”,但这样的做法更加后患无穷。

    关键是伍家本为受害一方,根本不应担当这样的愧错。

    最公允的选择无非将何氏送官法办,可世情往往不会认可这样的公允,到头来伍家仍然会受诽议,所以春归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权衡。

    请何父来京,两家人当面说穿此事,和离了断,伍家是给何家留足了情面。

    如果何父当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会轻恕何氏的罪错,就算不忍亲手断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为所欲为,她的余生,虽无牢狱之苦却受牢狱之实,而伍家的留情,实则是让子孙仍然能够得以堂堂正正,不担非罪之惩。

    但何父如果表里不一……

    还是那句话,伍、何两家门第悬殊,何父既然伪饰多年,就不会看不清这显然的利弊,他们会毫不犹豫舍弃何氏,求得伍家的宽容,那么何氏就断然再无生路。

    总之伍尚书这样处治,都不至于造成何氏逍遥法外完全不受罪罚。

    但春归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仿佛有个甚大的疏漏,但她却偏偏不能拿实,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这时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这事儿若不察实,难保何氏欲求不满之下,还会做出多大的罪恶,总之多得春儿相助,才能让水落石出。康哥儿非但不会再有性命之忧,且经此一事,对他也算磨砺

    ,虽然兄嫂这么多孩子遇害,实在让人痛心,但庆幸的是终于能够剜除毒瘤。”

    春归便暂时摁下不安,道:“我也有一件烦难事,需得叔母援手。”

    没有客套,开门见山。

    三夫人却很喜欢春归的坦率,又是一笑:“我决心请托春儿相助时,就已经有所准备了,我看得出来,春儿大抵是不愿中馈被二嫂一手掌控吧?我虽生性懒惰,且因为老爷是庶子,往常难免小心谨慎,不愿牵涉太多……可我还不敢有违老太爷的遗令及庶母的嘱咐,但凡是庭哥儿这家主有令,我其实都不敢懈怠的。”

    春归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申明:“此事我并未与大爷商量过。”

    “夫妇一体,庭哥儿待如何,太师府众所皆知,春儿既觉此事不需同庭哥儿商量,那这事儿就的确没有商量的必要。”三夫人干脆坦诚布公:“春儿刚进太师府的时候,我的确谨持观望,因着沈皇后的缘故,不确信与庭哥儿能否夫妻同心,直到白鹭事件后,我心里才有笃断,实则决定向春儿求助时,我就已经认定为轩翥堂的主母了。”

    三夫人既然把话说到这番深度,春归也直接追问:“那么叔母能否告知……婆母当年之事实情究竟如何?”

    “春儿是怀疑幕后推手不仅只万选侍?”三夫人果然是个明白人。

    “毕竟惠妃娘娘是在此之后选入内廷。”春归也提出了关键的疑点。

    “我不喜朱夫人。”三夫人毫不诲言:“相比之下,我着实更觉沈夫人易于亲近,但当然我这话并不是说朱夫人的品行有何不妥,我和朱夫人着实不算熟谙,我嫁进太师府那年,朱夫人刚怀上心姐儿,认亲时我对朱夫人印象深刻,因为那日,她屋里的一个奴婢因为和二伯多说了几句话,她便下令将那奴婢发卖,那婢女很是委屈,说二老爷问话不敢不回,但朱夫人没有听信婢女的解释,后来那婢女担负有失检点的罪名儿,被发卖充作劳役,活活累死的,朱夫人甚至告诫家里的仆婢,说这是她的安排,因为尤其侍奉过主母的婢女,不可能会被发卖到烟花之地,就连婢女也不能流落肮脏地界,所以倘若有奴婢再犯,等着的就是个劳役累死的下场。

    无论有多少人跟我说朱夫人如此处治符合世情规范,但我着实不能认同,我以为她不能用自己的观念束禁他人,奴婢不是贵妇更不是大家闺秀,她们听从主人才是应当,不能强加奴婢也遵从男女大防,我一直不认同朱夫人的治家观念,她太冷情,虽未如何氏一样谋害人命,但着实也是铁石心肠。”

    三夫人摇头道:“死者为大,我并无意妄责朱夫人,但我只是想让春儿明白,因为我对朱夫人心怀异议,所以从来与她保持距离,根本没有亲近过。后来朱夫人受圣上降旨斥责,我只留意到那段时间安陆侯夫人几乎日日过来太师府,那时老太爷不在京城,家里的事都由老太太和大老爷作主,庭哥儿……为此事还去求了圣慈太后,可在这此关头沈夫人又自缢未遂……皇上震怒。

    朱夫人无奈被弃,未曾入朱家大门,于街门外以自刺身亡,死前当众声称她绝无诋毁沈夫人的言行,而后朱家才洞开街门,将朱夫人遗体迎入,后来当老太爷回京,为朱夫人鸣冤,皇上彻察,终于察明一切都是万选侍居中唆使,意图乃是让太师府与后族衔恨,谏阻立故太子之后为储,让齐王得利。

    结果皇后和太师府化干戈为玉帛,甚至因为皇上的主张,两家结为姻亲,万选侍因此永失尊位,可没过多久,惠妃便被皇后提携入宫……这些事情或许不能说存在蹊跷,然而当年朱夫人身边一个婢女,比和柔姐姐贴身服侍的时间更长,她并没有殉主不说,甚至当老太师回京,为长媳鸣冤之后,这个名唤和惠的婢女并没有申求再回太师府照顾庭哥儿,她嫁了人。”

    听到这里,春归忍不住问道:“嫁的不是普通人?”

    三夫人眨了眨眼睫:“安陆侯最小的一个庶子,娶了这婢女做正房。”

    春归:!!!

    脑海里忽然呈现一张脸,初见时是江家唯一一个对她鄙夷小看的,是江家的六太太。

    “这六太太虽是奴婢出身,惠妃对她却是极为看重的,我怎么想,这其中都存在厉害关系,不过春儿,老太爷未必没有怀疑,但仍然放过了追究,这件事对于轩翥堂的大势而言,应当没有追究的必要,我劝还是不要再深究了。”

    第373章 终解关键

    和惠,本家姓花,她不是朱夫人的陪嫁婢女,与和柔一样都是朱夫人嫁来太师府后买入的丫鬟,当年朱夫人被弃,她随朱夫人一同回了朱家,朱夫人在朱家街门前饮匕自刎,和惠甘以“孝女”之名为朱夫人捧灵——那时朱夫人是被皇上降旨责斥而为出妇,虽有兰庭、兰心一双子女,可据律法而言出妇与夫家再无瓜葛,与儿女也当断绝母子之名,故而朱夫人的丧事只能由朱家操办,兰庭、兰心莫说捧灵送葬,甚至连吊唁都不被允许,和惠甘为“罪妇”捧灵,所以也受到世俗一句“忠义”的赞诩。

    朱老太爷甚至还宣称将和惠视同朱夫人义女,替她赎了奴籍,所以当朱夫人冤屈得雪太师府收回出妇的休书时,和惠并没有再回赵家,因为她已经不再是奴婢,而为朱夫人名义上的养女,但这并不是朱夫人生前的意志,更不是赵江城的意志,故而和惠留在朱家受其庇养并不有悖情理。

    再后来就是安陆侯府请了媒人,向朱家求娶和惠,明面上的说法是太师府老太太素来便喜和惠的性情,自朱夫人事件后,更加感慨和惠的“忠义”,又安陆侯也是自来推崇忠义之风,所以并不嫌弃和惠的出身,竟然为庶子求娶和惠为正妻。

    本是一介奴婢,从此摇身变为安陆侯府的六太太,惠妃的弟妇,十皇子都要称她一声小舅母。

    但就春归观察,老太太那双富贵眼可不像把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的风格,至于安陆侯的品行,也是被兰庭嗤之以鼻的,那么和惠的幸运就显得十足蹊跷,到底是“忠义”还是“奸邪”就很值得商楔了。

    可朱家人显然不会在意这一事件底下的蹊跷,他们轻易就相信了这套明面上的说辞,因为和惠的缘故,他们与安陆侯府也能说得上姻亲关系,这对于朱家而言是件有益无害的事,已经去世的朱夫人究竟是为谁陷害死难瞑目,早已不在朱家人关注的范围。

    兰庭没有对春归特意提起过和惠,但春归当然不信兰庭没有察觉此人“荣登枝梢”的幸运背后诸多蹊跷,春归能够体会兰庭对朱夫人这生母心怀极其复杂的感情,但无论如何,他不应漠视生母受害的真相,可他选择隐忍,是在等待时机还是如三夫人而言决定妥协,因为继续究察下去,或许也不能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让其罪有应得。

    可这样的妥协一定有悖兰庭的良知,他是否经历着长久的来自良知的拷问,真的为了功利大局就该隐忍杀母之恨吗?可若当真深究,有朝一日证实自己的祖母也是罪魁之一,同样是血缘亲情,他应当如何报仇血恨?

    这个晚上春归虽说小饮了几盏菊酒,酒意却并未能发挥助眠的功效,她因这些盘根错节的爱恨情仇迷茫困惑,她知道三夫人的提醒确确实实是为她着想,她大可不必追根究源,她只需要将一切交给兰庭决断,她应当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袖手旁观就好。

    可偏偏就像陷入了魔障一般,想要求证这一件事,想要知道兰庭究竟会如何抉择,想要确定自己而今对兰庭的了解究竟能有几成。

    后来春归强迫自己必须从这魔障脱身,她撇开了朱夫人一事的种

    种疑窦,去琢磨另一件让她隐隐有些不安的事——何氏虽说在伍大老爷的逼问下坦白了罪行,但据三夫人及渠出的叙述,春归实在没有感知何氏因为极度不甘而造成神智崩溃的情态,她既像是为了宣泄多年的积愤而认罪,又像是经过权衡利弊后作出的选择,总之,似乎何氏当时的情态仍是理性大于感性?

    何氏为什么认为认罪更加有利呢?

    如果被送官法办,杀人偿命等着何氏的必然是绞斩之刑,何氏或许认为她必定挨不过严刑逼问,或许是对推官衙门心怀畏惧,这倒也符合一个普通的内宅妇人,对于刑狱和公堂避之唯恐不及的情理。

    那么她一旦认罪,难道就不怕伍尚书让她“暴病”身亡,为相继夭亡的孙儿孙女报仇血恨?!

    春归猜测何氏虽然不算聪明,到底在伍家生活多年,对伍家人的性情已然了解,应当能够确断伍尚书不会亲手夺人性命,多半是出妇,让何家领她大归,这样一来她就可以留得性命,怎么看也比上刑场要好。

    关于何氏的心态,春归梳理了好几遍,深觉仿佛也是合情合理,可不知为何她总觉得自己疏忽某一关键点,且这一疏忽仿佛极其要紧。

    春归忍不住又再梳理——何氏认罪时,竟然还把她闺阁时代的怨愤供述,这显然毫无必要,可见她因为被“人赃并获”心态的确还是产生了波动,一时间惊慌失措,只想到最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被送官法办挨不住酷刑还是一个认罪,认罪既已成为必然,何氏自然得争取一线生机。

    是被逼无奈下的认罪,才将多年的怨愤尽皆发泄。

    好像的确没什么毛病……

    不对!春归想到何氏所说的那些怨言,突然睁大了眼。

    何氏曾说过何父待她的“严苛”,因为小时候犯了盗窃的劣行,何父险些没有斩下她的手指用作警诫,虽说在旁人看来这是何父的警告而已,不可能对亲生女儿如此狠绝,可何氏如果知道何父的口硬心软,她何至于对自己的父亲如此怨愤?

    是了,在何氏看来,她害死这么多条人命,且对大伯子怀着有悖伦常的孽情,被休弃大归,她那将名声体统视同性命的父亲哪里还能容忍她活命?在何氏看来跟从父亲回家最终也是难逃一死!

    怎么都难逃一死的话,何氏为什么要如实认罪呢?

    不对,何氏一定是想要求生,也就是说她并不会接受大归,把性命交给她其实一直认为冷酷无情的父亲掌控,她在免于送官法办的前提下,一定还有自己的盘算!

    想到这里春归忍不住鱼跃而起,且一巴掌拍在了“陪/睡”的菊羞小腹上。

    菊羞遭遇“袭击”也惊而坐起,一双恍惚的眼睛好半天才能聚焦。

    春归几乎没把“快些唤渠出来见”的话脱口而出。

    险险的才意识到菊羞和渠出是人鬼殊途,把话咽进肚子里,又把菊羞一巴掌拍回床板上:“没事,我睡不着,去院子里逛逛,睡自己的不用理会我。”

    菊羞已经又忍不住闭眼儿了,睡意浓浓地嘟囔几句:“大奶奶这是又犯相思症呢?大

    晚上的把我当大爷一样调戏,您是该找个地方静静了。”

    春归:……

    这丫鬟说话越来越没尊卑了,的确应该让宋妈妈好生教育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