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
对于兰庭如此强硬的态度,春归并没有任何劝谏的意思,她虽对丁娘子的境遇心怀同情,但一码归一码,总不能为了出于私人原因的同情就助长贪赃枉法的风气,故而春归半点为李济求情的心意都不存,且还盘算着是不是应当通过莫问小道的嘴巴,给予那贪得无厌的人一点警告。
不知不觉间风雨已停,春归自己去点了灯,让屋子里些微的有丝亮光,但她和兰庭的谈兴显然都还健旺,所以两人依然还是斜靠在炕上说话,春归问到了白昼时让她和尹小妹都困惑不解的问题:“真不明白焦满势为何急病身故家中男丁只有一个未及冠的独子,却仍然要让年纪小小的焦小郎担任粮长,反而他担着逃亡不知所踪的罪名,家人就能把粮长之责推脱出去?”
“辉辉对粮长之制了解多少?”兰庭不答反问。
“我知道粮长之制乃太祖时制定,原本是由富户大族担当,不过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户抵触担当粮长,甚至视为倾家荡产的劫祸故而想方设法推脱。”但这些传言的真伪春归就不甚了然了,她家是乡绅门第,从未担心过被摊派粮长。
“辉辉说得不错,粮长之制确然是太祖执政时制定的国策,具体而言是将州县分为若干粮区,每区摊派一位粮长,起初粮长甚至还是世袭制,父死子替。粮长不仅要负责征收夏、秋两季赋役,还要负责运送赋役入京,太祖是贫苦出身,建业前深受贪官赃吏迫害,不仅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贪官逼得穷苦百姓家破人亡,这才逼得暴乱四起,使前朝帝治土崩瓦解。故而太祖痛恨贪官,严防赃吏迫害平民。粮长起初不由各地官员选派,而由朝廷直接任命,不能是官绅户,且一定是富家庄主,太祖认为以民治民就能减少横征赋税的风险,且太祖还会亲自召见各大粮长,向他们询问各地的民情,了解官员是否有贪腐压榨的罪行。”
兰庭很有耐性向春归解释详尽粮长制的由来和目的:“故而各地粮长虽说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出钱出力将赋税送往京城,但能获君帝亲自召见的殊荣,且也会被地方官员忌惮敬畏,这样就能在籍居拥有相当的威望,甚至还有不少因为检举贪腐立功,被太祖直接任命为官员。所在太祖执政的时期,粮长可谓炙手可热,富家大户竞相争取。”
说到这里兰庭的神色就变得严肃起来:“不过到了后代君帝,几乎无人做到能如太祖一般事必躬亲,也因为并没有遭受贪官污吏的迫害,逐渐不再重视民情,粮长得不到召见,没有了殊荣和特权,付出和收益严重失衡,故而从竞相争取演变为推脱不及,世袭制再也进行不下去,需得一年两次摊派,再不可能由朝廷选任,故而将此职责下放至地方,州县官员就掌握了摊派粮长的职权。”
春归听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可焦满势虽说并非贫苦,也只是拥有不足百亩良田的人家,辛苦经营,也就只能保得一家人丰衣足食,他怎么能被摊派上粮长之职?”
“我若非是因父亲放了外任,也一无所知粮长的选派竟然成了这副光景!”兰庭眉心紧蹙:“就汾阳一地而言,不乏富户庄主,但这些大富人家为了推脱粮长,往往是攀附豪贵权门,采取投献飞田等等手段免除责役,对于这类人家,施良行在任时也不敢逼派,所以他瞄中了像王久贵一类的商贾,他们虽说富裕却无实权撑腰,只能选择行贿州官的方式摆脱役使,施良行等靠此中饱私囊,到头来粮长正役就只能摊派给焦满势一类门户,他们既无人脉背景,又无这多闲钱年年重贿官员,唯有竭尽所能完成粮长职责,损失积财家业,但一任粮长后,多数也能保取数载安宁。”
说到这里或许是因为心听义愤,兰庭觉得口中躁涩,他自己起身斟了一盏茶水润喉,方坐回炕沿:“论来粮长早就不取父死子替的制度,未完役时病故,官衙理应再重新摊派,但民众已经将粮长之役视为劫祸,避之唯恐不及,地方官员们靠此牟利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粮赋及时征收的政绩,其实也不愿另择他人再废一番波折,更不说底下还有赃吏,他们地位卑贱不可能获取富户的贿赂,与流内官员分一杯羹,只能瞄准出现变入的粮长家庭,就算能够暂时推脱此年役使,也不得不用多半家财贿赂吏役,且还不能保证来年会不会再次被摊派役使,所以多数人家纵管是担任粮长的家长病故,也不得不仍然完成此年的征运职责,如此竟在汾阳成为了惯例。”
“可要是逃亡……”
“逃亡就不同了,像施良行这类官员,他们当然清楚如此摊派的弊端,心中也未必不存忌备,多数不敢让朝廷得知。但倘若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怎么会无端端选择逃亡?施良行不敢以逃亡上报,这会影响他的政绩,所以并不敢逼迫太紧,往往会留逃亡人家的亲眷一线生机,这就是为何焦满势病故后,他的家人会谎报逃亡的原因。”
这下春归完全明白过来:“可惜的是焦家人的计划居然碰巧被胡端拆穿,威胁他们佐证焦满势是和蒋娘子通奸杀人才畏罪逃亡,纵管如此,那些吏役也没有放过焦家,照样以此为把柄讹诈了二十亩良田和十亩桑地。”
明白归明白过来,但春归仍然觉得荒谬:“如焦满势这样的百姓,从不贪取旁门左道是靠勤俭持家,莫名其妙就遭受倾家荡产的恶劫,若非因此忧急,兴许并不会引发心疾不治而亡,可恨的是就算病故,仍然难逃损失辛苦积累的家业,要不是逼于无奈,焦家娘子和焦小郎又怎么会瞒报死讯,连正大光明为亲人服丧扶柩都不能!”
在她看来,太祖当年是真的为了民生打算才制定粮长制,但现在显然事与愿违,粮长制反而成为一道枷锁让平民百姓胆颤心惊,弊端既这样清晰,为何不干脆废除?
本朝以前,征运粮赋的人力物力可都由朝廷承担,并不会转移给治下民户。
春归心念及此,就畅抒己见,但兰庭这回却是连连摇头:“太祖已经开了先端将摊派粮长定为国策,历代君王以及朝廷阁臣也都习惯了把征运之务转移给民户,如今提议废除,让朝廷承担这样重一笔损耗,不可能被采纳,除非……又另外的办法弥补损耗,使国库的亏折控制在皇上和阁臣都能接受的范围。”
但说来容易,计划可行之良策自然是殊为艰难,圣贤书里没有教授这些实用之法,别说像兰庭这样虽然经过寒窗苦读,但尚无机会游历各地详察民情的学子根本不可能制定出良策,就连多少入仕已久的官员,恐怕也难以想出如何两全其美的改善弊政。
“只是继续放任官员利用此弊政逼榨百姓肯定后患无穷!”兰庭叹息道:“我们在京城,看到的都是花团锦簇、盛世太平,怎知纵然是当今皇上确有海宴河清之志,实则多少百姓仍然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知则矣,若知而不顾……”他竟起身便往外走:“辉辉今晚先安置吧,我在汾阳逗留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我得先寻尹仁兄好好商议此事。”
春归动了动嘴唇本来是想劝阻兰庭,因为担心他过于疲累,但话到嘴边却咽下了。
而早前时因为丁娘子的境遇产生那些女子终究难得恣意的苦闷,这时也几乎烟消云散。
人生在世,各有担当,如焦满势、吴大贵这样的人户虽说比起世族高门来生活得更加恣意,似乎让人羡慕,但谁想到转眼就家破人亡,且是根本难以避免的劫难。相比之下,她这点子苦闷又算什么呢?如若像她这样的幸运,尚且不能乐观豁达而无病呻吟,这才是贪心不足。
又如兰庭,连春归现下都能看出其实他更加向往的恐怕是清静无为的生活,志向或许并不在朝堂仕途,但不也因为肩上的担当而有所舍弃吗?
春归忽然觉得自己应当更加重视那劳什子玉阳真君的话,如果当真能够挽救生灵涂炭……
她似乎应当竭力一试的。
第126章 宽籍与否
丁氏收到春归的帖子,上面写着请她一聚共讨瓶花之艺,她便没有再带上申氏,这日如约到了州衙,春归果然是请她一齐去园子里折枝,恰经昨夜一场暴雨后,此日有微风吹拂,故而择一佳木笼置的树荫,只置榻案,先是品茗清赏各自瓶供,一番静坐息神,使得身心愉悦,全然不受暑气所扰。
而后再交流一番有关插贮、滋养、护瓶之事,诸如春归说多用的是桑园水,初入瓮时用烧热的煤土一块投入,于是水便经年不坏,不独是养花,也可以用来烹茶;丁氏因在京城生活过一段时间,便称西山碧云寺、裂帛湖、龙玉堂的水都可以用,一旦进入高梁桥后,水质便转为污浊,不堪取用了。
两人皆认为瓶水须经风日,尤其忌讳用苦水,最好是贮藏一些梅雨季节的雨水。
这番品谈下来各自都觉更加投契,虽说有年岁的差别,情性却没有成为隔阂。
丁氏今日也闭口不谈有关仕途利害的事,她从春归略略一提的口风,已是知道已经向家主传达了李济的意愿,那么接下来的事态自然不是女眷能够干预了,也大无必要交涉。更不说丁氏也确然没有为李家的兴旺废力劳神的念头,无非做为本份之内而已。
这一次的面会,言谈比前两次更加交心:“阿顾当日在普善寺前揭发那郑三恃强逼迫的霸行,不管那些冠冕堂皇的人怎么说,我是真心感佩阿顾的勇毅,可那时只以为你命运多舛,性情又刚烈,受这许多苦处应当会闷愁多戾气,怕是不易交近的,怎知经这几回来往,却是这样一个通透豁达的人儿,也真该你有此时来运转的命道,沈夫人虽是大公子的继母,且有个心机深沉身在高位的姐姐,但她自身的性情却率真单纯,不是个刁钻的婆母,大公子的才品也是众口称赞的,阿顾今后必定顺心如意。”
春归今日请丁氏来,也是为了那份同情想要和她私交,尽自己之力给予些许宽慰罢了,所以趁机道:“我实在是个疏阔的性子,这也是先父把我自幼养成,先父虽是男子,却深知如今世道礼法下,女子多被拘束生活不易,自幼便教导我,只要心性放得端正,不做卑劣丑恶的事,大不必在意人言和所谓的声名,心胸开朗,怡情养性,懂得苦中作乐自己慰籍自己,把万事都看淡几分,就能体会到澹泊的妙趣,其实不是利于世人,益更利于自身。”
丁氏直到告辞时还在车上回味春归这番话,到家又直接歪在了榻上,直到晚间都不饮不食,她的乳母看在眼中实在忧虑,又不知自家太太怎么去了一趟州衙后,回来竟像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把随行的婢女盘问了半日也不得要领,好在丁氏到底自己好转过来,她像孩提时,依偎进乳母的怀里。
“我想我若换成了阿顾,面临着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应当是没有她豁出去的勇气,这些年来我几乎是生活在一场妄境里,其实想了想,我又哪里算得上最凄惨无助的人呢?这世道生存不易岂独女子?我们至少衣食无忧不受疾患之苦,只要抛开那点对情爱的执念,日子也并不是全然没有意趣,亏我醉心瓶花多年,也没有参透这怡情养性的益处,世间多少事物不能寄情?人心本就是顶顶靠不住的,我却把他妄执了这样久。”
乳母不知是不是该松这口气,她也像过去一样,一下下地安抚丁氏的脊梁:“太太能想开就好,只要收起那多不该有的心思,就算和老爷一直这样形同陌路,老奴看来大哥儿大姐儿对太太也是孝敬孺慕的,日后定能成为太太的依托,跟自己亲生的骨肉没啥差别。”
“他们确然都是好孩子。”丁氏颔首:“稚子的心地原本就是最纯善的,我怎么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怎么对待我,那件事是我任性胡闹了,没有为两个孩子着想,要若曝扬开去,大姐儿虽不是我生的,却是我教养在膝下,必定会因为我的行为蒙辱。”
乳母这才放心:“太太既然想通透了,也不用再去寻莫问道长求卜了吧?”
“去还是要去的。”丁氏垂下眼睫:“到底还该知道他的安危。”
次日便告了李济要往松果山再度卜问的事,这回却也让申氏随同,自然又带上了金妈妈。
莫问这边已经得到春归的报讯,和上回王久贵家的案件一样,全然参不透春归哪来的把握让他使用那番说辞,不过莫问的好处就是竟管好奇得抓心搔肺,在外人面前尚能维持高深莫测的架势,他一番观测气色,当金妈妈说出一字来,这回甚至没有拆字解意,光把那眉眼冷淡下来:“既然心知令郎去处安危,又何必再来测问。”
莫说仆妇神色悚畏,就连申氏也是心头震异。
她不是儒生,和此时绝大多数妇孺一样,对于鬼神佛道之说心存敬畏,不过因为莫问并不在正统道观修行,申氏只是风闻他的神通,心中实在半信半疑,尤其是上回陪随丁氏前来,却被莫问干脆利落推拒测算后,申氏几疑这年纪轻轻的小道是名不符实。在她看来王久贵一介商贾能有多少见识?指不定是被市井上那套装神弄鬼的手段给糊弄了,又兴许是赵州尊早就安插了眼线察探得知那白氏死得蹊跷,为了争取王久贵的供述,授意长子长媳一番行为,于是顾娘子才利用莫问是道士的身份,先取得王久贵的信任。
可申氏却对自己治家的本事极为自信,涉及正妻红杏出墙的丑闻,除了少数几个知情者,她不信丑闻已经败露,更不可能被赵州尊察实偃青的去向和安危。
然而莫问却能一语测断,直言金家的明知儿子行踪,话说得如此笃定,若非真有神通卜算准确,何至于此?
申氏心中意念大动,根本便不关注丁氏在听闻莫问道长的测断后是否明白那暗隐的意味,她赶忙起身向莫问施礼,极其诚肃地恳求卜算李济的前程安危。
当得到一句“劫难正迫眉睫”的断辞,申氏几乎是摇摇欲坠。
原来就在昨日春归邀请丁氏聚谈时,兰庭也主动去见李济,“转达”了赵州尊的意思,那就是根本不会将李济纳入羽翼,对于前程兴旺毫无担保,似乎也根本就不在意李济手中那些关于施良行的把柄。这自然让李济恐慌无措,更加担忧赵江城已经有了挫败施党的胜算,论来他并不算施良行的心腹,只是因为长官、属职这层关系成为天然的阵营,当然他若再废心钻营些年,也许能够成为施良行的心腹进而飞黄腾达。
不过前提是施良行不能在此时就败下阵来!
李济真切感觉到了危机,他不知袁阁老能否力保施良行,但能够肯定的是施良行为了自保脱罪会寻替罪羊,有谁比既非心腹又确然落下实惠,分取了赃款的自己更加合适?
这就是李济为何急着见风使舵的原因,但他万万想不到赵江城竟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矢口拒绝了将他纳为党从借机扩充人势,李济这下子就真的成了双方都能舍弃的棋子,很有可能比施良行还要罪重。
申氏和李济心心相印,自然是荣辱共担,且她的父兄又都是李济的谋主,眼下的险情申氏一清二楚,当听大凶的断辞,又怎能不胆颤心惊。
这下子干脆膝跪施以大礼,更加诚心的恳求解厄之法。
“世间劫祸多因贪婪求全的妄想,也即解厄先需戒贪。”莫问全然是按春归的授意简单明了应对,之后便起身送客。
其实如申氏一般对鬼神佛道心存敬畏的人,自该懂得因果孽报的道理,否则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岂不是皆能通过礼敬神佛而不受惩治?莫问的告诫对于申氏而言自然没有多么醍醐灌顶的效果,只不过让她彻底打消了心中那点子饶幸,回去后不仅自己对李济多有规劝,也说服了父兄和她一齐建议。
——既然已经是和施良行同流合污,还是打消换一株大树继续乘凉的盘算罢,李济此时并非没有退路,只要坦诚供述施良行诸多贪赃索贿的罪行,至少能够争取从宽,不被彻底贬斥永不复用,甚至沦为罪囚。
就算李济今后的仕途必多艰难了,应当无望高官厚禄,但至少不会牵连宗族以及子女,丁氏是实权之家,李门宗族看在李济还有这样一门有力的姻亲份上,族老也不会因为李济仕途受挫就舍弃厌绝,无论是大丁氏所出的嫡长子,还是申氏所出的两个庶子,只要好学上进取得功名,宗族仍然会扶持栽培,像他们这样的世家,积累多代的人脉对于子侄而言自然是极大的助力,李济一系远远不到一蹶不振的境地。
诸如此类的取舍,其实丁氏比申氏更加心知肚明,同知已为五品,就算李济不能再进一步,只要没有因为施良行连坐而判流囚之罚,局面其实也不算太差,那么这门联姻就不会被丁家舍弃。只要姻亲的情谊还在,丁氏的境遇也不会比如今更加恶劣,但她看得清楚,却不愿为了李济多废唇舌,横竖这些利害关系自有申氏以及她的父兄为他打算。
而丁氏当然也能从莫问的测断以及金妈妈的神色中回味,判断出偃青“不知所踪”的根源,她看着一脸苍白几乎不敢抬头的仆妇,也只是轻轻笑出一声:“妈妈得了道长的测断,今后也能彻底安心了,我也总不枉你们一家老仆这些年来的忠恳效力。”
她被乳母掺扶着登上车去,再也没看金妈妈一眼。
第127章 准备回京
不管兰庭对李济的供述重视与否,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了这位对于施良行的倒戈一击,让兰庭原本的九成胜算再涨一成,笃定就凭手头掌握的证据,已经足够证实施良行贪赃枉法的罪行,而原本就因施良行重贿内廷宦官对他疑虑甚重的弘复皇帝,当证实了他的斑斑劣行,让猜疑落在实处,纵管袁阁老如何包纵开脱,相信也会把施良行论罪重处。
而施良行一旦获罪,就算其在汾州的党从不至于尽数重惩,但树倒猢狲散,他们自然也不用再想掣肘赵州尊,有尹寄余以及其余各有才能的僚属竭力辅佐,赵州尊就算不能在汾州干出多么惊人的政绩,却能够担保平平顺顺,而他察实施良行罪证一桩治绩,已经足够他一任期满迁调回京,继续清要累迁的预期仕进。
可尹寄余却还不无忧虑:“依今上以仁治国的主张,应当不会以贪赃枉法之罪便处施良行斩决,就更不提袁阁老虽说被斩断一大臂膀,也万万不会与施良行同罪论处,不算伤及他的根底。”他看着兰庭拟写的弹劾奏本,此时却不想考虑如何润色的问题,只是心中那想法未免有犯风节,要不是这时面对的是兰庭,就算换成赵州尊,他也不会把那想法出口。
尹寄余从书桌旁移步,到窗前的高几一侧坐下,他看了一眼清静无人的窗外,又特意压低了嗓音:“施良行既是袁阁老的得意门生又为左膀右臂,一旦折损,袁阁老与太师府便算结下了死仇,更不说因为许阁老和赵公从前的知交之情,袁阁老原本便对老爷与迳勿父子甚是防备,两位阁老已为水火之势,经此一事后,袁阁老必然会对太师府更多打压,迳勿筹划入仕,便逃不开树立如此大敌,何不恃机……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兰庭蹙着眉头抬眼看向尹寄余:“怎么斩草除根?”
“谋逆之罪必死,且足够诛连袁阁老!”
但施良行再如何胆大妄为,也不敢行为谋逆之罪,尹寄余的言下之意是——栽污陷害。
但他当然明白空口白牙不可能陷害朝廷大员,且施良行一介文臣不曾掌握军伍,要坐实他的逆谋之罪大为不易——今上不似列位先君,都喜欢用文字狱的一套打压臣公,若是那样倒是容易了,书信文录中不难牵强释意为逆谋,根本不需其余证据。
弘复皇帝既然主张以仁治国,对于刑罪便抱持着更加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像谋逆叛国这类诛连广泛的重罪,应当更加重视罪证确凿,就算他已然对施良行心生厌弃,甚至因此对袁阁老也减褪信任,不过也必定不会只因一己的喜恶,便滥用刑罪处治臣公。
但尹寄余相信兰庭只要动了意,就能够想出办法来坐实施良行的罪行,要知文臣虽然直接举兵者不多,但附逆却并不鲜见,而就在今上登基之初才发生的恒王谋逆案,党从附逆者难道就真被究察干净了?不是完全不能牵连上施良行!
见兰庭久久不语,尹寄余也蹙紧了眉头:“要若迳勿志向并非扶佐储君,我不会建议此不韪丧德之事,可迳勿既然已经决定日后要走这条险独之途,不涉权术绝无可能,这条道路,可不是澹泊之士的佳选。”
污陷诡害他人当然不算正大光明的行为,为正人君子不齿,但尹寄余却认为澹泊志远的人,根本就不应该参涉进谋夺储位这等险浊的事,兰庭既然已经选择了趟此浑水,就不能过于妇人之仁,至于对袁阁老、施良行这等权术场中诡诈阴险的人,绝不能够心慈手软。
“庭于此一事上,和仁兄见解有异。”兰庭也是深思熟虑一番才道:“皇上察究施良行,是因疑虑施良行贪赃枉法,不忠不仁,初衷并非恶化内阁之争,皇上虽然对许阁老信重有加,但却并不希望内阁唯许公一家之言,要若是咱们因为除绝后患而率先挑斗,皇上反而可能更增疑虑。捏造的罪证再如何详尽终究是经不起细察的,皇上登位以来,虽说东厂、锦衣卫比起从前要收敛不少,但厂卫并没有裁撤,只要皇上下令细究,不难察明真相。”
其实没有一个臣子乐见刑部、大理寺之外,存在直接听令于君帝不受任何机构限制的特权部门,尤其是如东厂、锦衣卫那些几乎无孔不入的暗探,更让文武百官、勋贵世族忌惮抵触,自来谏言裁撤厂卫的奏章几乎不曾断绝,但就算是主张以仁治国的弘复皇帝,对于厂卫的特权也是加强限制而已,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动过干脆裁撤的念头。
倘若兰庭为了私心便触发已经成为过去的恒王逆谋案,而让今上心生猜疑,那么便大有可能重用厂卫彻察此案,这大不利于臣公集团整体利益,要被察出施良行是被攀污……兰庭必定触发众怒成为众矢之的。
风险大得兰庭几乎不予考虑,不如对袁阁老小心提防着,至少兰庭还有自信和袁党周旋。
“而且仁兄可知祖父当年,为何赐我迳勿为表字?”
“太师公当年已然对老爷大是失望,故而当你这个嫡长孙出世,便下定决心要亲自教养绝不再交给妇人之手,太师公对你寄予厚望,故而取名为庭,庭字引申有朝堂之意,可以说迳勿自出生时,尊长就已为你选择了仕途经济的道路。”
兰庭接着说道:“我是别无选择,祖父当年又何尝能有选择呢?也都是心怀清静澹泊的志向,却不得不涉染于尔虞我诈的权场,其实我幼年之时,祖父便鼓励我看阅老庄著述,可以说我的澹泊之愿,皆是源于祖父的影响。”
“迳之际意为差异,是指你的志向其实不在权术朝堂,而虽说事与愿违,但太师公仍然希望你能坚守澹泊之志,勿望初衷。”尹寄余颔首叹息:“倒是我着相了,只看眼前的利害,而无视长远,迳勿说得是对的,论是如何,都不能行为卑劣之事,哪怕是对卑劣之人。”
又转而提醒道:“如今汾阳诸事既然都已平定,你又决意要尽快入仕务必赶上今年八月的乡试,那就不能再更多耽延了,立时便该准备回京。”
“是,我也打算至多五日之后便将启程。”
而春归已经听说了兰庭的决意,这日开始动手在收拾行装了,晚间等兰庭回来,就提起了想在临行之前向纪夫人拜别的心愿。
“纪夫人于辉辉而言有庇容之恩,远行之前理当正式拜别,就算辉辉如今正为岳母服丧,可又不是去饮宴聚会,而为遵从礼义,这不算什么为难事,我去向老爷、夫人说明一声就行了。”兰庭又道:“可巧的是我日前才问过安世兄,他又与纪夫人商量过了,愿意请辞州衙的书吏一职随我往京城另谋出路。”
春归也极敏锐:“难道迳勿有望相助世兄入仕?”
“先帝虽有旨意不许孙家子侄入仕,且禁绝了科举之途,但先帝执政时多少的冤案都已翻转,追恩的追恩宽赦的宽赦,安世兄也并不是全然没有被恩赦的可能,就算不走科举之途,可自古任官也并非此条独径。说来东墟命案,若非早在去岁时安世兄便先有触觉,助我一臂之力,又哪里能如此迅速便察清真相还无辜者清白呢?安世兄既具才品,我愿意鼎力一助。”
“这真是太好了!”春归笑弯了眉眼:“虽然纪夫人对世兄说就算不能入仕也无关要紧,可就看这些年来,纪夫人从来不曾怠慢过世兄的学业,夫人是个不愿亏欠人情的人,唯有为了替世兄谋得书吏之职,想尽办法请托亲友,可见实则也在期盼时机,希望世兄能够靠着仕进挽回家门的颓势,迳勿愿意鼎力一助,我是当真心存感激。”
她边说又边笑得殷勤,正要正经的礼谢,却忽见兰庭往她这边靠近一步。
目光上移,又见一双微蹙的眉,幽深的眼。
“辉辉这样聪明伶俐的人,怎能不知代替旁人谢我助益,岂不显得和我更加生份?今后可要切忌了。”
眼看着那丫头傻乎乎的点了点头,紧跟着便是一脸的懊悔,兰庭又才心软,没有再用夫君的威势加以“恐吓”,说了另一件体贴的事:“明日我就陪你再回一趟本家,住上两日,既是与舅兄作别,也是再祭拜一番岳丈岳母的亡灵。”
春归见他不是真的生气,心中悄悄吁了口气,却又是呆呆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