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21节

      发现有人来调查,大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你一言我一语,把所有知道的事,全说了出来。

    两人也没有发表意见,只是录了大家的发言,又拍了些照片,向大家道了谢,就回去了。

    从横街离开后,他们没有去郑家村实地了解,而是回去坐上车,直接开回余杭了。

    而郑家村那里,并没有因为发生那件意外事,而息了大家种植大棚蔬菜的热情,反而更多人选择加入。

    就连虞北地区的柏厦镇,也有人知道消息后,亲自过来察看。

    知道郑建平种了三亩蔬菜,确实赚了八千块钱,大家就兴奋了,决定回去后也搭棚种菜。

    周承德知道这个消息,又喜又忧。

    喜得的郑家村最早大棚种植这件事,到现在已传遍全市,他这个当乡长的,肯定能分得一些功劳。

    忧的是到时全市到处都种菜,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他们乡里的销售。

    虽然叶纤红一再叫他放心,说就算种得再多,也有办法解决。

    但是作为一个在机关工作了近三十年的人,菜多伤农的事自然碰到过,叫他完全相信,肯定不可能。

    也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是郑建国的女儿搞出来的,为了得到正确的信息,还有人买了水果,去家里拜访。

    郑建国就有些烦恼。

    他是最不愿意弄这些应酬的,第一个来没办法,后来还有人来,他直接躲进大棚里了,让老婆负责接待。

    叶知书开始还很兴奋,但是一上午来了六七拨人,她也受不了。

    于是打电话给女儿,叹起了苦经。

    叶纤红一听,也有些烦恼。

    这种情况赶人走肯定不合适,到底怎么解决呢?

    想了想,打电话给周乡长,把父母碰到的麻烦说了一遍。

    “要不我派人去村里解释一下?就说这件事以后统一有乡里来负责,叫他们不要去你家骚扰。”周承德出了这样一个主意。

    反正种植大棚蔬菜,由乡里统一指导,这是他早就跟叶纤红商量好的。

    只不过因为电视台的新闻,才出了些意外。

    “这样也好。”叶纤红觉得这个办法可行。顿了顿又说道。“要不乡里派农技员专门在村里设服务点,指导大家如何种菜,这样既解决了我家的麻烦,也能对大家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个办法好。”周承德一听,连忙答应下来。

    乡里的农技人员,在村里设置服务点,既是乡里的一种态度,也能尽快推广大棚蔬菜技术,一举两得。

    最重要的是,到时候如果有上级部门来采访,看到这样的情形,肯定会对乡里的行为大加赞赏。

    那样一来,他这个乡长的成绩,就更实打实了。

    挂了电话,叶纤红松了一口气。

    昨天那个新闻,极有可能是赵市/长有意让电视台的人播放的,把这个盖子揭开来,将了范市/长一军。

    现在看来效果不错。

    同样的,也给大棚蔬菜种植这件事,加了一把火。

    原本叶纤红等人计划,蔬菜种植慢慢打开局面就行,没必要弄得太快。

    毕竟很多准备工作也需要时间。

    现在看来,建批发中心、办蔬菜加工厂、建运输车队这些事,都得提前了。

    到春节前,这一批种下的蔬菜,估计都能出售了。

    也就是说,留给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叶纤红想到这里,打电话给温俊,把现在的局面给他分析了一遍。

    “没关系。”温俊也一直在关注这两天的事,特别是这件事姨夫还参与了,他自然早有心理准备。“我们可以一件一件解决,现在最迫切的事,应该是运输问题,毕竟年前蔬菜的产量,很可能突破上万吨,必须有大量的大卡车才能把菜运输出去。”

    “是啊!我现在最担心的也是这个。”叶纤红应道。“不知道能不能跟省外,特别是北方的大城市联系一下,让当地的蔬菜批发站直接来这里采购,这样可以省不少力。”

    “行,我们分两步走。”温俊也想过这个问题,只不过时间急,来不及去做。“我现在马上安排人,分头去各个大城市走一走,然后把这边的数据大概统计一下,方便统筹。”

    “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叶纤红知道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就是他,所以也没有客气。“如果碰到什么困难,再大家一起商量 。”

    “好的。”温俊也没有客气。

    就像周乡长的烦恼一样,他现在也是又喜又忧。

    喜欢的是,光靠蔬菜倒卖这一块,这一次就可以赚几百万块。

    忧的是,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也不知道会不会出差错。

    好在温/家省外的路子宽,倒不用过份担心。

    特别是前段时间在余杭筹建饭店的时候,认识了不少人,估计余杭市一个地方,就能吃下几千吨。

    如果时间宽余,这些蔬菜余杭一个地方吃下也没问题。

    毕竟余杭有钱人多,过年能买到新鲜蔬菜,就算贵十倍,估计也会有人抢着买。

    安排好这件事,叶纤红才真正放松下来。

    此时监察局的局长办公室里,王局长正在听取汇报。

    等两人汇报完毕,王局长叹了一口气,让两人先回去,自己把资料整理一下,准备去向林省长汇报。

    这件事很明显,范省家的儿子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已不适合在那边工作了。

    但是他只有建议权,决定权还在领导那里。

    这件事是林省长亲自交代的,肯定得第一时间向他汇报。

    林樾这时候还在办公室没回家,他来江浙省上任时间还比较短,需要了解的东西非常多,所以这几天天天都在加班。

    最近省里在做余杭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他也非常重视这件事。

    余杭市是全省的中心,未来发展得怎么样?关系到江浙省的经济能不能实现突破,关系到其它地级市的发展方向。

    省里的专家也好,各处室的干部也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在林樾看来,大多是老一套,参考价值不大。

    直到看到宣传部送上来的这份文件,他才吃了一惊。

    取消西湖所有风景区的门票,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国的游客吸引过来,使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相关产业迎来井喷。

    以此为基础,再重新调整余杭的产业结构,使余杭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旅游发达城市。

    “啪”地一声,林樾在办公桌上拍了一下,忍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

    先不说这个思路能不能实现,光是这个想法,就值得他大加赞赏了。

    作为政/府官员,就要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和勇气,否则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都是空话废话。

    林樾重新坐下来,细细看了里面的内容,短短几页纸里,还详细罗列了各种数据,比如取消门票,一年会损失多少,同时引进多少游客,会带来多少收入,写得非常详细,可以说一目了然。

    照这个数据来看,只要游客人数增加三倍,就能抵消相关的损失。

    “还是太嫩啊!”林樾忍不住自言自语。

    能这样计算产出吗?

    在他看来,只要增加一倍的游客,余杭的获利就能超过损失了。

    原因很简单,游客过来,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现在每个城市人口都在流动,而游客相对来说,都是生活条件更加优渥的人,如果他们留在余杭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收益,更是难以计算的。

    就像深城,为什么经济发展这么快,还不是因为那个城市有吸引力?大家都愿意过去?

    一个城市人口多了,对发展经济无疑好处非常多,这是林樾从经济学学到的观点。

    全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城市,都是因为人口增长快,才快速发展起来的。

    如果余杭市整个西湖不收门票,大家周末可以随时可以去游玩,那等于每个人的家门口,多了一个超级大的公园,那对一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他把这份文件放到一边,准备明天再仔细看看,然后交给下面的人讨论一下,看有没有其它自己忽略的地方。

    作为一省之长,这种涉及全省经济的大事,他就算再认可,也不会轻易拍板。

    第二十四章定调子

    站起来揉了揉眉心,年纪越来越大了,长时间盯着一样东西看,眼睛就会模糊得厉害。

    正想走到窗前吹吹风冷静一下,门口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听到有人来了,林樾停住脚步,重新坐了下来。

    门被轻轻敲了三下。

    “请进。”林樾叫道。

    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肯定有急事。

    “林省长。”监察厅的王厅长走进来,恭敬地叫了一声。

    “坐吧。”林樾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让他坐下来。“是不是去虞城的人回来了?”

    昨天自己安排了工作,他这时候过来汇报,从时间上来说,拿捏得很准。

    领导交代的事,如果第二天没有回音,那对王厅长这样级别的人来说,等于犯错误了。

    “是的。这是他们写的详细报告。”王厅长点点头。“还有一些相关的证据,我没有带过来。”

    说完,把手里的几页纸递了过过。

    林樾没有出声,接过后低头仔细看了起来。

    没过几分钟,他就看完了,抬起头望着王厅长,问道:“你的意见呢?”

    这也是当领导的习惯,做任何决定之前,都得先问问手下的意见,而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决定。

    因为自己的决定如果提前说了,下面的人就不好表达反对意见了,那样不利于群策群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就像古时的帝王,上朝时碰到任何时候,都会充分听取大臣的意见,最后才做出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