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7节

      “军器没在这里生产,”崔瑛怕柴荣心急,连忙解释道,“这个小镇闲人没有,不知来路的人却是不少的,军械生产没有停,都在控鹤军那边呢。”

    “那就好,”柴荣半眯着眼点点头,“那就好。”

    “德华,这是你想让我们看的东西?”

    “是,此物烧石炭,可以日夜不停的沿轨道前进,驮力巨大,一车运数千人或上万石的东西都不在话下。”崔瑛解释了它的作用。

    柴宗训亲自上了车厢,看了里面堆砌的东西,看着一群小孩子坐在里面嬉笑打闹,忽然就想明白这机器的好处了。他匆忙下了车,劈头就问道:“这宝贝机器叫什么名字?多长时间能造一台?必须在轨道上跑吗?这轨道铺起来难吗?”

    “啊?”崔瑛被问得一愣,刚想说这就是火车,旁边的陈抟瞪了崔瑛一眼,“陛下,德华的起名水准你该是知道的,按他的性子,这东西烧火,又能拉东西,不管它叫火车才怪。”

    崔瑛十分郁闷,叫火车有什么不好吗?简洁明了,后世都这么叫,也没觉得这名字有问题啊?

    “依道长的意思呢?”

    “此物食土,金身,形似龙,声若夔,不若叫夔龙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

    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小剧场:

    “听说了没有,马上龙道就要经过我们这里啦!”

    “真的假的?就咱们这个小破村子,还有这福气?”

    “当然是真的啦,县衙那边都传遍啦。”

    “都听说龙行云布雨,利水,水主财,合该咱们这里富起来。”

    “富是肯定能富起来的,就是听说这夔龙大神脾气不太好,但凡听到它龙吟之后绝对不能靠近他的龙道,就像皇帝的御街别人不能走一样,要是在那时候靠近了,会被大神吞掉的!”

    “那我要到龙道那边怎么办?”

    “笨,大神很宽容的,没有龙吟的时候你直管走,别踩着龙道染上你的气息就行了。”

    “那肯定的。”

    “还有啊,夔龙大神是龙,青龙可是主木的,龙道两边多种几排树,龙神高兴了,咱们好处准保大大的!”

    小剧场大概就是我理想当中的样子,文人、贵族和道士们会一边小心地用各种可爱的保护着环境,在一种不伤天和的情况下慢慢发展。此时我们领先很多,不必急着以环境去换经济,相信这种哲学领导下的世界发展都会比现在美好很多。

    第116章 起名废们

    “妙!”柴宗训抚掌大笑道,“一足为轨,身似龙,身健胜牛,声响如雷,虽然没有日月之光,出入风雨,也可称得上‘夔龙’二字。”

    崔瑛觉得汉字最精华的部分——简明清晰的表达在文人心里完全没有地位,火车这样定义精准,一眼就能看清动力和类别的名字不要,非得起一个别别扭扭的“夔龙”。崔瑛深切地怀疑,如果这东西失传了,流传到后世的恐怕也是一个奇异的神话传说,崔大仙驾夔龙登仙什么的,想想就一头黑线了。

    看完这最震撼人心的宝贝,崔瑛再带着人往小镇上走的时候,所有人的神色都有了变化。他们再看这个小镇,看到的不再是荒芜、呆板、缺少自然景色,而是看到一种力量,人的力量。

    “真是一方福地洞天,”工部的一个侍郎感叹了一句,然后有些奇怪地问道,“崔仙长,请问这里为什么不遍植草木呢?虽然这样也是神仙境地了,但从凡人的感觉来看,似乎应该五行平衡?”

    崔瑛被他那声“仙长”喊得一愣,但低头看看自己因为长年与道士们混在一处,习惯了的道士穿着,好像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摇摇头解释那个侍郎的疑问:“这个是出于安全考虑,”他指着小镇上大大小小的铺面说道,“这个小镇铁匠、漆匠、木匠、金银匠不计其数,雷电和飞溅的火星随时可能出现,植物多了容易出事。”

    听着由铁击木锤先织就的交响乐,一行人边走边听崔瑛介绍这些手艺人的本事,然后穿过小镇,往白云观进发。

    “德华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火龙真人跟在柴宗训身后慢慢地介绍道,“寻道者之间不能闭门清修,佛家还知道要开法会,弘法传经呢,我们即使不以名利为念,为了追寻大道也要多在一起交流交流。所以我们将所寻的道比较接近的道友们搬到一处去了,余下的这些空院子都有人整理着,若是有需要,便可供那些还没找到自己道基的人住些时候,一起追寻天下大道。”

    “博物轩?”柴宗训发现紧靠路边,有一个钉着铭牌的院子,院墙很高,看不清里面的样子。

    “陛下稍等。”火龙真人上前轻轻扣了扣门扉,不一会儿里面便走出一位手和脸都很粗糙的中年男子。他单手轻轻一揖,沉默着让开了大门,作出一副恭迎的姿势。

    “晋彦道兄不擅言辞,陛下莫怪。”火龙真人解释一句,将人往里引。

    一进院子,便只觉得有些荒芜,这里生长的不是精心栽种的花朵,而是各色野草,院子里几间大房,数间小屋,建得高低错落。

    “陛下请。”

    柴宗训一进屋,便看见一屋子大大小小的玻璃瓶以一种整齐的姿态被摆放在桌上,每个玻璃瓶里放着一块不一样的石头。

    “这是全国各地不一样的石头,另一间屋是动物,还有一间是树木花草的,有些能采回来保存好,有些就只能用画来记录了。”火龙真人引着一行人过了存放石头的屋子,转到存放草木的屋里,除了一片片脱水后保持原本形态的花朵树叶,还有一摞书放在博古架上,翻开书页,便能看到用崔法画出的植物,从形态、习性和产地环境都一一进行记录。

    “这些都是晋彦道兄和与他一起寻道的道友或是托人,或是自己去寻,搜集来的。”火龙真人介绍道,“他们在研究上天的造物之道。”

    出了博物轩,火龙真人正要带人往上走,便听到一个清脆的少女的声音在后面响起:“崔先生,阿虎哥说看天气不太对,问您能不能今天就开镰,怕拖久了,粮食会遭雨。”

    “开什么镰?”一个农业国的君主对农业生产有着极强的敏锐性,只听到“开镰”二字,便关心起来。

    “是阿虎今年的稻子熟了,看天候过几天天不大好,阿虎怕到时候一场雨来,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那还等什么?”柴宗训急道。

    于是众人又乌泱泱地回到小镇,还没走近,便看到一个苍青色的大铁疙瘩矗立在稻田边。

    “这是……”柴宗训问道。

    “福生无量天尊!”王虎还没张嘴,一个黑黝黝的精壮道士便站了出来 。“王居士就别再乱起名了,”那道士很嫌弃地看了他一眼,“你种地的神通是真大,但论到起名,你恐怕还不如崔居士呢。”

    王虎也不反驳,只摸了摸头,憨憨地笑笑。

    军镇里的青壮与妇人都围拢了过来,两个妇人牵了两头牛拉着那大铁疙瘩往地里走,一个青壮则站在那铁疙瘩上,冲着一个口子里拨煤。那东西前面支愣着的大耙子“哐啷哐当”地转了起来,一下将田里的稻子耙倒。那稻杆子被扒拉进底下的嘴里,然后又被推到后面的厚麻布上,那个填煤的青壮手脚利索地用绳子一扎,然后放到一个木头做的像滑梯一样的口子上,那一个稻垛子就顺着这个滑了下去。

    那两头牛走的很稳,看起来比犁地还快了许多,走了十来步两三个稻垛子便已经滑到了收割完的稻田里。又有人挑着扁担左右勾了稻垛送到田梗上,田梗那里,一排绘了五谷丰登彩绘的脱粒机被妇人们踩得飞快,小男孩儿们有的跑来跑去地送着稻杆,有的将脱粒机脱下的稻粒装到麻袋里,送到不远处的一座房间里。

    不过一小会儿,两头牛就牵着这个大家伙到了田地的尽头,略费了点时间转了个弯儿,那牛就又慢悠悠地走在了稻田地里。牛穿梭在金灿灿的稻田地里,那个大家伙走过的地方留下黑乎乎的土地,而它的前面是低垂着头颅的丰满稻穗,这个的景象对于初次看到的人来说,实在是有如梦幻。

    几个诗才不错的官员已经开始口中喃喃,崔瑛能隐约听到一些诸如“金玄分野”“声震云天”之类的词句。

    柴荣、柴宗训他们看着眼前数十个人忙碌的景象,久久不曾回神。过了许久,那个精壮的道士走到柴宗训面前,单手一揖:“福寿无量天尊,陛下,还请为此物命名。”

    “怎么,道长还没给这个宝贝起名字吗?”柴荣奇怪地看了那道士一眼,要是别的人,柴荣还能以为这是为了拍拍上位者马屁,换个功勋什么的。而眼前这个,虽然他不清楚是谁家子弟,单看他道袍的材质,就知道这小子出身不凡,还不至于取这种小巧。

    “此物是贫道与王居士还有陈居士一起做出来的,”那精壮的道士有些一言难尽地看了旁边的王虎和陈柱子,“三人的命名实在是……”

    “哦,”柴宗训来了兴致,“你们都给起了什么名字?”

    “王居士说此物用来收稻谷,并且用耙的方式,就该叫收耙机。”

    “咳!咳!咳!”一个正沉浸于自己诗作的青袍官员被自己的口水呛地连咳了好几声,将手里的石墨笔掷入怀中,放弃在这个时候雕琢自己的诗句了。

    “果然是崔德华的徒弟。”柴宗训的表情理所当然得很,“你是陈柱子对吧?最近又过来了?六安还好吗?”

    “见过陛下,托陛下的福,六安一切安好。”

    “那你给这宝物起了什么名字?”

    “这就是个稻田里的宝贝,草民觉得到稻宝就很好!”陈柱子兴致勃勃地看着柴宗训,希望得到认同,“百姓朴实,名字起得花哨了也没什么用。”

    全场的文化人都保持着死一般的沉默,只能听到忙碌的农人们飘过来的只言片语,连同样被认为是起名废的崔瑛都觉得,这名字已经不是起名废的问题了,搁后世,这该是个起名癌了。

    “道长,你给起了什么名字?”沉寂了半晌,等陈柱子终于有了点自知之明地转过头去,看向远方,柴宗训连忙问那个道士。

    “贫道观此物力大而勤,主木,称为青牛便好。”那道士一脸自信地等夸奖。

    “朕观此物有力,丰收时可用,声音又似‘哐当’,正合上古瑞兽之名,不若称其为当康如何。”柴宗训仿佛没听到那道士的话一样,笑眯眯地扭头征求身后诸人的意见。

    “呼~”

    “陛下英明!”

    “这个名字很好。”

    “臣附议!”

    第117章 稻种与火种

    “对了,这脱了粒的稻谷怎么直接送进仓库里了?不晒么?”柴永岱眼睛盯着那些送粮食的孩子问。

    “晒的,我们去那边看看?”崔瑛问。

    “等等,朕先去试试这‘当康’宝贝。”柴宗训说着先亲自下地牵了一回牛,又登到那机器顶上去添了一铲子煤,扎了两捆子稻谷,才乐滋滋地走回到田梗上。

    “这是个好东西,只要略知些牛的性情,就是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也能牵牛,上头那活计累点,但比收稻子要轻快得多了。”他先将自己的感觉和柴荣说了说,才又转头对崔瑛说:“今年御田的稻子也要收了,我让宫里的大匠照着这个再做一台,收了今年的稻子便把它供奉到社稷坛里。”

    崔瑛想起当初做一架脱粒机连传动带都做不出来,非得弄一个手摇式的,甚至连勾稻米的铁圈都要换成竹子的;再看如今,虽然要费很多功夫,但半机械化已经能初见成效了,那种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改变世界的自豪感充斥心间。

    不过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比如这么一台机器要造出来,不光是材料的耗费,人工也得不少,现在能做出来的机器顶多能冲冲铜合金,像钢铁这种硬度的材料只能是铸个粗模子,才去细修,要花的功夫可不少。还比如,不是在这小镇住的人,连度量衡都不精准,几个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合不上。

    “朕有数,”柴宗训听了崔瑛的分析,点点头,“朕会让喻大匠想办法的。”

    他们说着话就随着送粮食的孩子来到了看起来像仓库的地方。但这里并不是仓库,而是一个长长的圆筒七折八弯地铺满了整间屋子。小孩子们将麻袋里的粮食倒在一个大漏斗里,便又折返了出去,而这个长长的薄铁皮筒子的另一头,则在慢慢地吐着稻谷。不同的是,倒进漏斗里的稻谷丰满而湿润,吐出来的稻谷却干燥而坚实。

    “你们把稻子给烘熟了!”柴宗训抓了一把刚刚吐出来的稻子,声音陡然上升,双目圆睁,颇有些择人而食的凶煞气,与刚才引经据典取名字的儒雅完全不同。

    “陛下,”崔瑛上前一步安抚道,“没熟!没熟!就算是熟了也没事儿。”

    “什么熟了也没事儿?”

    “陛下,这批稻谷不是留种用的,这不是天不好嘛,用这个过一下,省得好好的稻子被雨一浇,都发了芽,那就太浪费了。”

    “这么好的稻谷不留种?朕还希望你们把这种子放往各州府呢。”

    “这个万万不可,这种子是阿虎搭配了目前能寻到的最好的几种稻子统合出来的,相对来说杆子更粗壮,结穗也更丰硕,可这种子虽然不像骡子似的不能繁衍,却容易一代不如一代。”

    柴宗训沉吟了一会儿,才有点不甘心地问道:“你是怎么打算的?这么好的种子不让百姓都种上有点可惜了。”

    “其实臣的想法里,这种子最好由皇庄播种,湖广一带地广人稀,虽然不若关中平坦,沿河的平地却也不少。配合新做的机器,只需几户人家就能管一片塬子。”

    “出来了,稻子称出来了。”崔瑛还想和柴宗训说些什么,可柴宗训和他自己的注意力都已经转到这句话上了。

    “怎么样?”

    “多重?”

    “刚收了一亩地,”从隔壁走出来一个手里托着算盘的少年,欢喜道:“收了有十石粮食呢。”

    “这么多!”一众人等惊叹道。

    “差不多,不过今年冬天得多种点豆子和苜蓿,把地养养。”崔瑛解释。

    “你刚才说这种子种到皇庄?”趁着众人都在惊叹产量,柴宗训拉了崔瑛到外面去,边走边问道,“这是个什么意思?”

    “是这样,”崔瑛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回答道:“百姓的消息说灵通也灵通,说不灵通也真挺闭塞的。臣挺怕百姓们为了多收粮食而买种子,头一个这里能生产出来的稻种有限,要供应得上得等阿虎收几个徒弟再把他们带出师再说,这个没个二三十年出不来;第二个,若有人拿普通稻种甚至更差的稻种冒充这种稻种呢?这不是白白耽搁耕种时间吗?若在皇庄里,就要简单些,而且皇庄如果够多,完全能供应上百官和军队消耗的话……”

    话不用说尽,从小在柴荣面前长大的,斗争经验丰富的柴宗训立马就知道掌握了粮草的好处。

    “那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