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16节

      等商讨完这些,王裕洵开口问道:“对了宝妹,你刚刚说有两件事,另外一件事是什么?”

    王姒宝毫不隐瞒的说道:“我还想建两、三家大型书院,就像是皇家书院那种。最好分南北设立,好笼络韶国更多的学子。如果建成的话,将来咱们老王家即使退出朝堂,也不会有人敢轻视咱们。”

    这话说的实在是直白。这个时代最讲究尊师重道。将来只要来书院上学的人就都属于他们家的学生。可想而知,等这些人成才后,会给他们家增加多少的人脉和资源。

    王姒宝话说的直白,甚至有些功利在其中。不过王子义和王裕洵听着却是十分的舒坦。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他家宝妹就是不一样,即使出嫁了还能为娘家着想。

    按理来说,这是这个时代出嫁女的大忌。

    这里讲究的是出嫁从夫。也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应该完全听从夫家的命令行事。和娘家几乎就属于画上句号了。

    但王姒宝个人却觉得有些女人嫁出去之后不想着娘家这点真的有些蠢。这里的现实是女人娘家地位的高低实际上会决定女人在婆家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女人在婆家生活的好坏和话语权。

    不过王姒宝现在嫁的婆家可以说是韶国目前最高的了,自家娘家也唯有造反方能超过婆家。当然那个想都不用想了。这就注定了,她娘家无法用自家权势和地位去碾压婆家。

    但是如果自家娘家在韶国地位高,有一定的话语权的话,外人就是想要给她添堵都要考虑考虑。最直接的添堵方式当然是给朱临溪送人,送各种各样的女人。

    虽然目前没人这样做,但不代表没人心里这样想。假如朱临溪他们一家地位再进一步的话,就会有人以什么为了充盈后宫,为了皇室开枝散叶这样的借口,正大光明的给朱临溪添人。虽然朱临溪不可能要,但是只要有人这样说和这样做,估计不管哪个女人听到后,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王姒宝倒是要看看,他们老王家如果在朝堂上跺跺脚都要抖三抖的情况下,到时候谁还会有那样大的胆子敢提出来?只要有人敢提,王姒宝就敢给那家添人,直到把他们家的后院闹个鸡犬不宁才考虑要不要罢手。

    王子义可不知道自家小女儿还有如此凶残的一面。他在仔细想了想王姒宝的提以后,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建议不错。但是如果要建立书院的话,最好不要以我个人的名义建,还是以咱们老王家家族的名义建比较好一些。”

    朝堂上规定做官的不能经商,但是开书院却不在此范畴。虽然开书院同样是赚钱,但是其性质在外人看来却完全不同。不但不让人觉得市侩,而且还会被人所尊崇。

    王子义之所以不计较个人名利,为的不过是给家族挣名分,挣产业,给子孙后代铺路。

    “嗯。但是还是要打着爹爹的名号行事才行。建书院的话,好多人都是冲着大儒的名号才会去的。而爹爹在文人中的名声才是咱们建书院的根本。”

    王子义了然的点点头。接着又询问道:“那这个书院你想要谁来管理?”

    王姒宝很快便给出了答案:“我想要让六堂哥来管。他的性子不够圆滑,不适合官场。当个山长、院长(古代校长)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裕洋人为人耿直,社会经验也不多,属于书呆子类型。如果真的让他进入官场的话,未必是好事。弄不要还要成为拖后腿的,猪一样的队友。

    “我觉得宝妹这个提议不错。老六还是做这个比较合适。”王裕洵立马赞同道。

    “嗯。这个提议我也赞同。”王子义开始的时候是想要让王裕洋有机会的话去翰林院。现在想来这样也好,只需要给他弄个官身不是白丁就好。

    王姒宝又继续道:“另外,除了大的书院,我还想要多建立一些教的内容简单一些的学堂,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认字。”她又进一步解释道:“这样的学堂不是为了培养人去考科举,就完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识文断字。等将来有什么政令下发的话,能让更多的百姓们看的懂,这样更有利于政令的实施。”

    “说说你具体的想法?”王子义对此相当的敢兴趣,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王裕洵同样感到这件事如果真的成功的话,对自己也是十分有利的。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因为王裕洵和王子义现在身份的特殊,所以对涉及老百姓和涉及到教育的话题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个我想过,咱们也不用一下子投入很多,也不需要一下子建立很多这样的学堂。毕竟有很多人未必能够认识上去。咱们先慢慢来,可以先找一些试点的地方试验着进行。如果农忙的时候,让老百姓放下手中的活去学习的话,他们肯定不干。在他们看来,都养活不了他们自己了,学那些个还有什么用?但咱们完全可以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安排他们学习啊。”

    “宝妹你继续说说看。”王子义用鼓励的语气说道。

    “好。我就想啊,这一只羊是赶,两只羊放,一群羊不还是放吗。如果为了每年冬天农闲那一点时间教大家认字的话,不需要去建什么屋子。据我所知,一般大一点的村子里都会有祠堂之类可以容纳全村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咱们到时候只要安排人在那里教大家一起认字不就成了。这样一来还省下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假使这件事做不成,咱们也不会损失什么。”

    做这件事,王姒宝也没有什么把握。因此,不得不考虑其后带来的风险。

    “我刚刚也说了,咱们建这个学堂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人成才,考科举,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认字。当然,这些人当中如果有好的苗子的话,咱们家也不妨出资去供他们到咱们家建的大书院中念书。但对于那些没天分的人,咱们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一教他们就必须会。这个咱们派去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才行。对他们咱们不妨多教几次,教的进程可适当的放慢。还有就是如果那些人一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三次。这样的普及教学咱们每年都要搞。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

    说白了,王姒宝就想搞个文化下乡的工程。至于说其中会用到的书本、纸笔,王姒宝打算给表现好的人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写,只要能认识就好。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小说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这三个人当中商鞅被五马分尸了,王安石辞官隐退,张居正还能好些,最起码其在位期间受到的待遇比较好,但是在其死后,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其中尤其以王安石变法最出名。张居正的变法最为成功。

    说到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因为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富豪隐瞒土地导致国库税收锐减、财政赤字。另外,外面还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威胁。

    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和当时的宋神宗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变法。他提出了像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等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但是他却因为触动了地主土豪与官僚集团的利益,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而究其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吏治问题。他有好的政策,但是下面的人不给力,个个拖后腿,把好好的政策硬是弄成了给自己敛财的工具。

    其实现在韶国处的形势也十分不乐观。韶国地处北方,农民耕种的时间比雍国要短。韶国地广人稀,荒山、荒地比较多。好一些的土地也都集中在不用税收的权贵手中。外面同样有来自定国的威胁和蛮疆的不定期骚扰。现在又处在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政权交替的时候。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估计自家公爹也是看好自家三哥年轻,有冲劲的特点,才会亲自选了他当丞相。而自家三哥将来要想成为一代名相,让韶国在他手中发扬光大,首先就是借此机会实施吏治改革。

    尤其是目前一切形势对他还十分的不利,他手下连一个能够支配的人都没有,那么,即使有自家公爹一个人的支持也没用。

    而张居正相比较而言实施改革成功的基础恰恰就是吏治整顿的很成功。几乎达到了上行下效。他所制定的政策即使在万里之外,也有人去实施。

    “这个我是这样认为的,吏治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王裕洵总结道:“第一,整个朝堂盘根错节,缺乏考核和晋升体系,多靠论资排辈和拖门找关系晋级。第二,没有人去关注官员的能力问题。一旦这人被封了某个官职后,不管其能力如何,很少有被免官的。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极有可能不得其门而入。第三,和第二点有关,就是只任用,没有惩罚措施。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官员不作为。只要他们不犯大错,就能在自己的官位上安安稳稳待一辈子。甚至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会因为论资排辈的原因而得到升迁。第四,官官相护、体质腐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吏治。”

    “这个问题不光出现在雍国,就是韶国、定国还有其他几个国家都一样。”王子义补充道。

    王姒宝笑了笑,道:“岂止一朝一代,恐怕历朝历代都一样。”

    “我记得当年我在会试上根本就没怎么答这道题。但是后来咱们都看过宝妹写给溪哥儿的答案。”王裕洵说到这里看了看王姒宝。

    被点到名的王姒宝立马回答道:“我当时好像说实施吏治改革的时机十分重要。而且最好要试点进行吧。”

    “对,正是这一点启发了我。你说过吏治改革最好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好。那时人人只想着要如何保住自己现在的官职,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出来挑事,以免惹火上身。”

    王姒宝那时想的东西还不是很完善,但大体思路就是这些。于是十分不好意思道:“我那时还小,当时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还有很多东西想的不完善。”

    “我当时的想法和你差不多,可你当时才几岁?”说到这里,王裕洵都感到惭愧。那时自己还为了与状元之位失之交臂而伤感了好久,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还真的是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涉世未深啊!

    王姒宝能说那是因为自己是伪萝莉吗?

    “我认为现在在韶国正是处在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施吏治改革。”王裕洵继续说道:“第一,现在差不多就是处于改朝换代的时机。第二,摄政王比较有远见,会支持吏治改革。第三,现在朝堂上空出来的位置比较多,正好可以用来调整官位,也好用来填充能为我们所用之人。我们也好借此机会,挽回目前对于我们不利的局势。”

    “说说你的计划吧,三哥。”见王裕洵信心满满,王姒宝便知道,自家三哥早已经有了主意。

    “第一,开恩科,招揽新的人才入朝。第二,就像我和爹一样,招揽其它国家的能人、贤人。第三,对现有人员进行考评,能者居之。让不作为的人该让路的让路。第四,完善奖惩政策,该罚的罚,该奖的奖。第五,不管是谁,新到一个职位,都像你詹事府认命女官一样,有个试用期。如果符合要求就留用,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让其换位置或者免职。我和爹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宝妹你还有什么能补充的没有?”

    没想到自家三哥消息还挺灵通,连自己詹事府的事都打听到了。

    王姒宝想了想后补充道:“我觉得很多官员在到一个新职位的时候,最初都是想要当一个好官。一旦他在一个职位上待的久后,便会对这个职位上的事情了如指掌。久而久之就生出了各种不好的思想出来。就像咱们当初去奉北郡遇到的那些人。尤其是徐伯阳,他最初也是想要当一个处处为民的好官,只是后来为了所谓的报恩做了许多的错事。现在想来,如果当初他能早早离开临阳县也许他还能继续当一个好官。

    所以,我觉得必要时,给一些重要的职位定一个任期。通常是四年或者五年。在这个任期结束后给众人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有些关键的岗位,最好让他们定期调换一下职位。在这个调换职位的过程中下一任还可以对上一任做一个监督。这样上一任就不会将事情做的太过头。这也算是一种监督。”

    王裕洵点点头道:“嗯。这个我觉得很有必要。”

    王姒宝又继续提议道:“三哥可以对现有任上的官员进行一次考核。比如户部的可以考核查账的能力。假如户部官员都不会查账,全都指着下面的人去做,那很容易被下面的人所蒙骗。那他当这个户部官员可就不称职了。刑部的官员当然考核刑法,另外,还要抽取一些卷宗考核他们断案的能力。再有工部,最直接考核他们对韶宫的修缮问题。韶宫经过年前宫变,有很多地方都破败不堪。正需要修缮。但这其中要真的按照工部前些日子上的奏折来看,花费的银两水分可就太大了。而且,最不切实际的是,韶宫目前就小皇帝一个主子,修那么华丽,修那么完备有什么用?至于吏部,你完全可以考核他们吏治改革的问题。”

    王姒宝的这个建议,直接衍生出了之后韶国第一次在职公务员的考试。

    王姒宝当然还想到了一些关于土地和税收改革等大事,但现在一来,她的想法还不成熟。二来,王裕洵和王子义还没有在韶国站稳脚跟。所以一切都需要慢慢来。

    而且,她手中还有大量的荒山、荒地需要开发。这也是一件关系到韶国今后发展的一件大事。

    随后的几天,王子义和王裕洵开始加班加点的干活。他们给朱永宏上的奏折中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列了一个个大纲出来。果然得到了朱永宏的大家赞赏。

    为了支持他们父子二人的工作,朱永宏安排了大量人手协助他们。

    这个时候无论是延续王子义从前领导实施的科举制度改革也好,还是实施王裕洵提出的吏治改革也好,有个最好的前提是,现在满朝文武余下的这些人几乎都是朱永宏的人。

    虽然他们对于王子义和王裕洵可能还很不赞同,但是看在朱永宏的面子上,他们也不敢说个“不”字。

    ☆、第二百九十六章 和谈

    即使有一些人在背后做一些小动作,但是总体来说,王子义和王裕洵目前工作开展的很是顺利。

    王姒宝又暗中安排人给做了一些舆论工作。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在默默关注和支持他们的改革。

    王裕洵上任后不久便发现朝堂空出来的位置虽多,但是有些衙门中养的闲人可不少。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想要安排下去,竟然不知道安排给谁?还有的时候一件事居然有好几个衙门都管。

    “宝妹,我记得当初你还说过机构过于臃肿的事情,这个机构指的是不是衙门?你也给三哥提提建议吧。”王裕洵最近忙的有些焦头烂额。这件事既然自家宝贝妹妹提过,她自然已经有了好的办法。索性,王裕洵都不用召集幕僚,就直接来找王姒宝询问。

    王姒宝一拍脑门,果然一孕傻三年,她前些日子怎么将这件事给忘了。但也不能怪她啊,自打自家公爹掌权,自家夫君天天跟着忙完后,就去战场拼杀了,也没人和她讲过关于韶国朝堂的事。她的信息来源还都是看邸报,难免有些失真。

    “嗯。我所说的机构和你说的衙门差不多。就是一个一个办差的部门,还有这个部门内所有的人员组成,二者加在一起我称其为机构。关于这件事因为我对朝堂上的事关心的不够还真给忽略了。既然哥哥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就说明这上面肯定有问题了。所以三哥,借此机会精简多余的机构也是个不错的时机。”

    由于王姒宝对韶国究竟哪些部门臃肿?臃肿到了什么地步?都不清楚,所以只能笼统的讲解:“三哥,你最好先找人将整个国家各个衙门人员情况,他们目前都在负责处理什么样的事情,一件事有几个人在做等等,做个表格一一列举出来,就不难发现究竟是哪里养的闲人多,也不难发现究竟有哪几个衙门再重复做一件事。甚至可以发现少了什么衙门管理什么样的事情。”

    既然讲到表格,王姒宝索性拿出纸笔,在纸上画了起来。等画好后,又在表格上填写。

    “就这样,这里填上部门,这里填上人员,这里填上他们的分工……”

    “你看,这里有叠加的部分说明他们在做同一件事,这里空白说明没人在做这件事……这样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王姒宝说完还显摆一般的抬头看了看王裕洵。

    这个表格王裕洵在自家妹妹和自家老娘的账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十分的简易,看上去却相当的直观。后来自家二哥管理的铺子也都采用了这种表格做账的方法。没想到,还能用到这里。

    于是十分诚恳道:“确实很清楚,很有用。”

    王姒宝继续道: “其实啊,导致这样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职责分工不明。不光是每个部门分工不明,就是每个人具体需要做什么事也分工不明。而且一旦哪一个环节出错想要追求都很难。”

    “那要怎么做?你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王裕洵还在为小小的表格所折服中。一面研究表格,一面问道。

    “想要精简机构的最好方法就是定岗、定员。”王姒宝提议道。

    见王裕洵听的认真,王姒宝继续说道:“定岗就是按照每个人能力的不同,将他们定在某一岗位上,让他们专门就分管这一摊儿的活。定员就是按照部门分工不同,看一下到底需要多少岗位,接着再看一下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人去完成比较合理,这样再把所需要的人数定下来。由此将人员做出调整。没准这样一做,你会发现朝堂上的官员并不少,反而还会多很多。”

    王姒宝又想了想道:“即使多也要将没有能力的人全部裁掉。否则那些人做事拖拖拉拉没有成效,还会让人感到人员不足一样的情况。还有,在朝堂上一定要每隔几年注入要增加一些的人员,这样也会给朝堂带来一定的活力和生机,对现有人员也是一种促进。另外,有些职位不需要很大官职的人员去担任,可以招一些秀才、举人去做那些事情。这些人就像是我那詹事府招收的笔帖式,没有官位,只需要给些俸禄即可。再有,还可以招收一些打杂的人员,负责跑跑腿,做些不费脑子的活。这样的人所给俸禄也不用太高。”

    说到这王姒宝有些小得意道:“你看,这样是不是又可以为国家省下不少的俸禄?为户部省下不少的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