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35节

      杨嗣昌不敢确定,马上令王继谟上报作战目标、作战规模及作战计划。

    王继谟收到杨嗣昌的命令后,大喜,立即派人催促盛坤山立即召开参军联席署会议。

    盛坤山颇为疑惑,不知道王继谟葫芦里卖着什么药。正好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绝对实力之下,也不怕王继谟玩花样,便应王继谟所求,立即在大同召开参军联席署会议。

    这次会议,乃历次规格最高的一次,不仅杨国柱、许定国、王朴、郑嘉栋、左勷悉数参加,就连王继谟也亲自与会。

    王继谟亲自出席会议,也无法改变盛坤山主导会议的事实。鉴于鄂尔多斯部及土默特部实力已经日薄西山,盛坤山拟定的作战计划非常简单: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兵出保德、府谷,不停地将鄂尔多斯诸部向西北方向挤压,直到把鄂尔多斯部挤出阴山以外;盛坤山率领骠骑军团及左勷部,兵出和林格尔,攻占三娘子城(今呼和浩特),由东向西将土默特部向西挤压,直至将青山附近的鄂尔多斯达拉特一部、土默特部全部逐出青山,最终与张凤仪在阴山会师为止。

    至于王继谟,则率领王朴、杨国柱和许定国,兵出凉城,遮护荆州军后路,随时准备支援作战。

    盛坤山的话还未说完,王继谟当即凝眉思索。

    他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他知道,由于游牧民族机动性强,分布地域辽阔,中原军队很难驻守,一般情况下,中原军队进攻草原,必须贯彻毁减游牧民族战争潜力的措施,诸如焚烧牧草、掠夺牛羊战马、杀死有生力量之类的。

    现在盛坤山口口声声说逐离,一句也没提打击蒙古人作战潜力的话,盛坤山难道以为草原如中原一般,只需要攻城掠地即可?

    王继谟本想提醒盛坤山,但转念一想,若盛坤山真因为不了解草原而失败,一则朝廷对此喜闻乐见,二则他可以趁机拿掉头上的枷锁。反正他率领宣大军队居后策应,万一前线不妙,大不了立即缩回边墙即是。

    因此,王继谟一言不发,只是盯着舆图,装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

    至于王朴、杨国柱、许定国三大总兵,见任务如此简单轻松,大合心意,目光颇为热切,一点反对的意思都没有。

    左勷历经沙场,颇懂韬略,语气颇为凝重地问道:“难道盛帅准备在阴山、青山长期驻守?”

    盛坤山摇头道:“数万兵力,若要长期驻守大漠,非把宣大一线拖垮不可。待三娘子城、鹿城(今包头)、湖城(今巴彦淖尔)三城筑毕,大部兵力即返回宣大。”

    左勷凝神思索片刻,慢慢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盛坤山笑道:“莫非左将军对驻守三城有意?若真有意,三城随将军选一城驻守?”

    不待左勷回答,盛坤山又转头对郑嘉栋说道:“郑将军若有意,也可以随意挑选一城!”

    郑嘉栋一向敬重左勷,将目光投向了左勷。

    盛坤山公然拉拢郑嘉栋及左勷,王继谟面子上挂不住,又不愿意与盛坤山起冲突,只是在心里不停地诅咒荆州军:筑城?而且还一口气筑三个!这厮当筑城是建房子?拖死你才好!

    左勷咋听之下,还真有点心动,只是往深处一想,觉得守城的任务非常艰险:朔州距离三城非常遥远,一旦蒙古人返回,荆州军必然来不及支援;再则,鄂尔多斯部部落众多,势力还相当强大,再加上土默特部,组织五六万骑兵,轻松至极,自己的五六千人马,还不够蒙古人塞牙缝的。

    因此,左勷小心地回道:“草原上多风沙,本将颇不习惯,还请盛帅另择贤能。”

    见左勷表了态,郑嘉栋也赶紧说道:“左大哥不去,我也不去。”

    盛坤山大笑道:“此事留待以后再议,我相信两位会动心的!”

    说完,盛坤山豪情万丈,一掌拍在了舆图上,放声道:“大汉之时,霍去病追击匈奴,封狼居胥;唐代时,李靖夜袭阴山,大破突厥;太祖时,魏国公挥师北上,揍得北元崩乱……古人之功绩,今人万不可仰望,非超越不可!”

    “建功立业,受后人景仰,从征战阴山、青山始!”

    一番话,直说得张凤仪、郑嘉栋、左勷热血沸腾,就连王朴三人的心里也颇为触动。

    左勷甚至还有点后悔:大丈夫,死则死矣,为何刚才对驻守三城瞻前顾后?

    唯有王继谟颇为不屑,暗自嘀咕:有命回来再说!

    ……

    参军联席署会议结束,各方返回驻地,开始准备出发。王继谟心急火燎,马上将作战计划整理一番,用八百里加急送至京师。..

    第六百二十八章 封狼居胥(二)

    “三娘子城?鹿城?湖城?”

    大明舆图上,杨嗣昌的手指从东边的大青山开始,一直往西边挪动,最终停在了阴山脚下。

    作战计划显然出自林纯鸿,杨嗣昌接到王继谟的奏章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点。

    与一名政客、或者说政治家完全不符的是,杨嗣昌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莫名的激动。

    大漠之南,适合游牧的地方并不多,贺兰山地区算一块,沿着黄河的阴山、大青山算一块,最后就是靠近辽东的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地。

    若三城能够筑成,并且政策应用得当,穷十年之力,足以把蒙古人最大的游牧区纳入汉人的直接统治之中。

    这是历史上从未完成过的壮举!

    在中原朝廷最为强大的汉唐时代,汉人不是没有筑过城,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如同中原一般,在游牧区建立严密的统治。可惜,最终都失败了。

    原因非常简单,在草原筑城,城小了,守不住;城大了,后勤补给的压力非常大,最终会拖垮中原的朝廷。

    不过,当犀利的火器及坚固的棱堡结合在一起后,情势就完全不同了。

    杨嗣昌注意到棱堡这玩意,还得从左良玉攻击襄阳说起。左良玉在襄阳城下惨败后,杨嗣昌特意跑到襄阳,细细地观察过棱堡。

    棱堡的防守能力之强,几乎让他拍案叫绝。他认为,像襄阳这样大的棱堡,仅仅只需要五千精锐之师,就足以抗击数万精锐的轮番攻城。

    他的观点在旅顺棱堡上得到了验证。林纯鸿仅仅在旅顺棱堡部署了数千人马,就让战力独步天下的满清鞑子一筹莫展,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杨嗣昌敢打包票,林纯鸿在三娘子城、鹿城、湖城修筑的肯定是棱堡,而且棱堡的规模不会太大,很可能每城只放数百或者千余人马驻守。

    如此少的人马,就算在数千里之外,供养的压力也不会很大!

    杨嗣昌非常敏锐,几乎已经看到了彻底解决北方边患的曙光。

    只可惜,这份功劳属于林纯鸿,与朝廷没有任何关系。放眼天下,也只有林纯鸿才有这份财力,一口气在草原连筑三座棱堡。

    作为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荣光早已渗透至杨嗣昌的骨子里,他做梦都想永远解除数千年来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杨嗣昌虽然明知林纯鸿主导了这次战争,也倾向于放任林纯鸿施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杨嗣昌立即票拟,建议朱由检同意王继谟的计划。由于事先与朱由检做过沟通,朱由检也毫不犹豫地在票拟上批红。

    做完这些事情后,杨嗣昌的兴奋还未过去,继续思索华夏民族在草原上的应该采取的战略。

    杨嗣昌认为,草原不能成为中原的负担,而应该如海洋一般,有反哺中原的能力。这种反哺,一则是获取在中原生产成本极高的战马、羊毛、兽肉等物,二则是提供中原难以培养的骑兵兵员。

    同时,中原也应该为草原提供在草原上无法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棉布等物,双方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最终融为一体。

    杨嗣昌还认为,应该将草原看做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任何对立、仇恨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带来无穷无尽的战争及杀戮。

    最后,杨嗣昌还认为,应该筹谋在草原建立严密的统治,让草原民族彻底摒弃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由于羊毛这一利源的出现,牧民们能轻松地从中原获取粮食,固定于某一区域放牧,成为了可能。中原大力发展毛纺,不仅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也能为草原民族提供购买中原货物的金钱。

    ……

    杨嗣昌越想越兴奋,恨不得自己亲自操刀,来主导中原对草原的攻略。显然,这不可能,杨嗣昌舍不得让这些足以改变时代的构想湮灭,想来想去,杨嗣昌给熊文灿写了一封私人信件,以探讨的名誉,将自己的构想完完整整地变成了文字,发往陕西。

    熊文灿宦海沉浮半辈子,一眼就看出了杨嗣昌的用意,迅速将信函转交给林纯鸿。

    林纯鸿看到杨嗣昌的信后,忍不住发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末了林纯鸿对张道涵说道:“仅从杨嗣昌写这封信看,杨嗣昌就不是政客,而是一位心怀天下、以黎民苍生福祉为己念的政治家!”

    林纯鸿将自己对草原的战略告知熊文灿,令其回信给杨嗣昌。

    杨嗣昌收到信函后,发现林纯鸿的战略不仅比他详实,而且还有具体的实施步骤,不仅大松了一口气,甚至心里起了一丝惺惺相惜之意。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继谟收到朝廷的命令后,一直悬在胸口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劫。庆幸之余,又觉得后怕不已:照盛坤山这种搞法,参军联席署会议的实质,迟早要被朝廷识破。

    识破之后,他会是被监禁,还是流放,与或是砍头?

    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王继谟突然想到,要是自己如熊文灿一般投靠荆州,岂不是化险为夷?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作为正统的儒士,多年的教育和熏陶让他拼命地回避这个想法。但是,这个避险的办法一经产生,无论怎么回避,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折腾了半天,王继谟最终决定,先看看情势再说,万一最终无回旋之地,索性投靠荆州算了。

    王继谟找到了终极避险办法,心态一下子发生了转变,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战争准备工作中去。甚至,他还派人提醒盛坤山,筑城之策不可取,一则没有足够的人力筑城;二则,筑了城之后,不太可能放更多的兵力驻守,最终还是会失去。

    接到王继谟的提醒后,盛坤山回信道:督师可闻旅顺棱堡乎?四千余兵力驻防,数十万鞑子重骑不敢轻辱,无他,棱堡尔!

    棱堡?王继谟疑疑惑惑地收集旅顺的情报,开始关注正在发生的军事革命。

    ……

    历来,中原军队在进攻草原时,草原武装除了跑路,别无选择。因为,无论中原朝廷有多腐败,但其组织能力非草原所能比,既然已经发动组织难度相当高的攻击行动,初期根本非草原武装所能硬抗。

    所幸的是,中原军队数量庞大,后勤补给压力非常大,通信联络非常难,待中原军队师老兵疲,总能让草原武装找到机会切断后勤补给路线、或者找到穿插的机会。

    这样的战例数不胜数,就连大明魏国公,在草原也吃过大亏。

    这次也毫不例外,当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及郑嘉栋部行至保德、府谷时,离此地最近的准格尔部开始往西北方向转移。

    鄂尔多斯部内,又分为许多部落,其中准格尔、鄂托克、伊金霍洛、杭锦旗、达拉特、乌拉特、乌审等部落较大。

    同时,准格尔部派出少量的骑兵,一直保持与武卫军团的接触,查探武卫军团的虚实,看看张凤仪会犯什么错误。比如各部之间距离过远、比如前线与后方有大空挡等等。

    一旦张凤仪犯错,他们就会以风一般的速度汇集,打张凤仪一个万劫不复。

    可惜,张凤仪到目前为止,还未犯任何错误,准格尔部的武装侦察兵一直没找到任何机会。

    准格尔部无法,只好一直退却,退到了伊金霍洛部的地盘上。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同属于鄂尔多斯,相互之间并非没有矛盾,平日为争夺牧场,冲突屡见不鲜。不过,在荆州军的武力威胁下,伊金霍洛部暂时接纳了准格尔部,允许准格尔部将近十万余人马在其地盘上停留。

    张凤仪推进的速度并不快,就如龟爬一般,步步为营,稳步推进。当大军行进至乌兰木伦河畔时,忽然停止前进,开始安营扎寨。

    乌兰木伦河乃伊金霍洛部与准格尔部的交界处,难道张凤仪数万大军日耗万金,就是为了夺取准格尔这块鸟不拉屎的地盘?

    伊金霍洛部和准格尔部非常疑惑,慌忙派遣大量的骑兵进行侦察,侦察结果表明,张凤仪补给不继,正在等后面的粮草运上来。

    两部大喜,他们着实想不到,来势汹汹的荆州军仅仅只向前推进了数百里,就成了强弩之末,陷入了粮草紧缺的困境中。

    两部对此信之不疑,毕竟,任何人都知道,从府谷县一路往西,直至乌兰木伦河,几乎全为丘陵沟壑地带,道路崎岖,军辎补给非常艰难。

    正当两部人马等待张凤仪粮草耗尽自行退却之时,两部又收到了一条消息:林纯义率领虎啸军团大举北上,第一军、第二军接管榆林卫防务,第三军沿着黄河河谷一路北上,至神木堡时,停止了前进步伐,开始在神木堡修缮堡垒,以为长久之计。

    更让两部大吃一惊的是,伴随在第三军周边的,足足有三万多民夫,一路运送粮草,连绵数十里,沿着黄河河谷进入窟野河河谷,最终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抵达张凤仪军中!

    三万多民夫运送粮草!而且还是沿着相对好走的河谷!

    果然,张凤仪有了充足的粮草,又得到虎啸军团这个强援后,突然加快了推进速度,沿着乌兰木伦河河谷一路北上,轻易攻占了难以称为城的东胜城(今鄂尔多斯市)。

    第六百二十九章 封狼居胥(三)

    自古以来,东胜城周边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当中原朝廷强大时,一般会在东胜附近筑城,将其作为对抗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当中原朝廷虚弱时,防线会往南收缩至榆林,甚至收缩至绥德一线。

    元末时,东胜周边被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在金庸小说中,乃赵敏之兄)占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将扩廓帖木儿逐出东胜,东胜被汉人所控制。

    好景不长,蒙古人又迅速进入东胜,明朝已经失去了刚建立时的锐气,只好在榆林修筑长城,阻止蒙古人进入陕西。这种态势,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张凤仪攻占东胜城,改变延续一百多年的态势,意示着草原与中原的力量对比,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胜以南,乃榆林卫、神木堡之类的坚固边防线,过了边防线,便进入中原的核心区域之一陕西;东胜之东,乃丘陵地带,天险黄河,横贯在河东与东胜之间;东胜之西,乃八百里瀚海,缺水缺草,难以跨越;东胜之北,再走两百里,即抵达蒙古人的核心区大青山,那里水草肥美,被誉为塞上之江南。

    无论怎么看,东胜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果然,在张凤仪攻下东胜城后,虎啸军团第二军离开榆林卫,移驻东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