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七零] 第9节
到了古建国那会儿,他刚结婚不久就有了房子,他和宁荣薇算是最快分出来的。
后来老两口决定回村,又在村里盖了房子,儿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城里的房子也不好空着,常年没人住容易破败,所以就租了出去。因而二老现在去安城,都是在老二或老三家暂住的。
儿女们成家后,他们自己的收入都归他们的小家,有什么事情,除非是主动跟他们老两口商量,要他们帮着给拿主意的,否则二老是不会轻易插手的。也是老人这样做到了不偏不倚,对于老人家的一些决定,比如出钱给古明妍办满月或是把孩子接到村子里带,下面的孩子们也才没有多余的什么话。这从根子上说,还是老人花自己的钱,不是拿着儿女的钱做这些事情的,所以他们也就不能多说什么了。老人自己的东西,要怎么花全凭他们心情,没有别人置喙的余地。
但是老人家也担心小辈们心里没数,手里攒不下钱。于是就要求他们每家每月上交一部分工资,数量也不多,三个儿子一家每月交十块钱,女儿家每家交五块钱。也提前说清楚了,这钱没事儿他们是不会动的,只当是给孙子、外孙们攒着了。
儿女们对此都没什么意见,毕竟这交上来的钱数对比他们能挣得的工资来说,确实不算多。给自家父母交这么点儿养老钱,还不是应当应分的嘛。
除此之外,老太太这少见的让女儿们也跟着他们哥哥弟弟们一样交钱,两个闺女却是没什么意见的。一个是她们俩都挣钱,这点儿不算什么。自家爸妈能让她们这样做,不也是表明,她们虽然嫁人了,但也不是那泼出去的水,从此以后就不算古家人了,什么都不能参与,回家还成客人了。反而这样的态度能让她们感到心安。
另外,古老太太不光是自己跟女儿们有这样的要求,也跟三个儿媳妇说,她们可以把自己的工资每月给一些给自己的娘家,到底是做人女儿的,不能因着嫁了人就不赡养老人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能有婆婆同意让家里的儿媳妇给娘家钱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因此,她这规矩一出,家里的小辈是既觉得新鲜又是佩服。试想,都是爹生娘养长大的,即使嫁了人了,哪能说跟娘家割舍就割舍的了的。与其防着儿媳妇偷偷补贴娘家,还不如一开始就摆在台面上把规矩都立好了。这样一来,不光是让小夫妻间减少了很多因可能的婆媳矛盾带来的口角,也让儿女亲家之间相处的好和谐。
再说了,古家老两口也不会让自家儿女们吃亏的。他们自家里养的鸡下的蛋,种的蔬菜,山里的果子什么的,每次都给来家的孩子们装回去些,也是想着让他们吃个新鲜,减少点儿这方面的花费。毕竟这些东西在城里都是要用钱票买的,有的还不是有钱有票就能找到的呢。单论起这些东西的价值,那就不只那五块十块的了。只是这交了钱,儿女们再接受这些东西也能更安心些,家里这规矩当然也是有这一层考虑在的。
当然了,古建国家算是被老太太给东西给的最多的了。因为老太太给东西是按照人头算的,他家孩子多,不管是鸡蛋还是蔬菜啥的都多拿些。这也算不上不公平,毕竟都是新鲜的东西,真的平均的给,有的家人少的放的时间长了,吃不完也不新鲜了。
当然了,古家的孩子们都还是很孝顺的。除了硬性规定的养老钱外,谁家里得到什么好东西了,或是遇上什么二老喜欢的东西了,也都是不心疼地总往家里送,孝敬老人的。这其中,古建国自是孝敬最多的人,谁让他自己家底儿厚实,又是时常在外面跑,能见着稀罕东西呢。
古明妍上次满月的时候后来睡着了,这还是第一次见着爸爸伯伯们给爷奶钱。就看她爸在她妈完钱后,又掏兜递了一张大团结给毕老太太,说是古明妍的那份花费。
然后大家就都静了下来,只不过看着老太太把钱收了,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了。
其实古明妍一个小婴儿能花几个钱,她除了吃的羊奶是老爷子用自己的公分跟队上换的之外,其他用的穿的都是古建国和宁荣薇准备好的。就是羊奶,其他几房的小子们也没少跟着喝,老爷子也从不会去计较这些。
只是老太太明白,三儿子这当着大伙的面儿给钱,也是想说他虽然把孩子拖给了爸妈,但不是叫爸妈出力还得跟着搭钱出来的意思。而且他三天两头的就过来,来的时候也基本不空手,也是为了不叫别人误会他占老两口的便宜。
也是因为古明妍算是老人家第一个估计也是最后一个亲手带的孩子吧,他就愈发的要顾及其他几个兄弟姐妹的心情了,免得时间长了他们觉得不公平。自家这算是少有的基本没什么矛盾的和谐大家庭了,可不能因为自家闺女儿闹出什么不愉快的。
毕老太太也是知道儿子的想法,才没推辞的就把钱给收了,也是让别人看看她的态度的意思。虽然她的确宠爱小明妍,但也不是那等糊涂偏心的人。
再说了,三儿子能给,那就证明他给的起。自家老三精着呢,可不是那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钱只当是她帮自家孙女儿存着的,以后长大了给她买好吃的正好。
第16章 古明妍的早教
各家交了各自的养老钱后就继续接着聊天儿了。
只见古明妍的二伯母这时候挺不好意思的抬起头,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示意他说话。二伯接收到信号,清了清嗓子道:“爸,妈,我有个好消息要宣布。”
大家听到古建军说话,都朝他们两口子看了过来,等着听他有什么好事儿要宣布。只有宁荣薇淡笑着,好像是知道他要说什么事情似的。
只听古建军道:“前几天美秋吃不下东西,还以为是肠胃什么的哪里不好了,我就带她到弟妹那儿给看了看。结果一番检查下来,医生说这是又有了,嘿嘿,爸妈,我这又要当爸爸了呢。”
古建军边害羞的挠头憨笑,边把事情给说了。看得出来他很是因为能再有一个孩子的事情而感到高兴,即便还有点儿脸红害羞,但那举止神情中的喜悦是怎么也藏不住的。
众人听了这好消息后,也都为他高兴,纷纷向古建军两口子道恭喜。他们不由得想到,怪不得刚刚在饭桌上,就看到赵美秋老是夹酸萝卜吃呢,合着这是又有了的缘故啊。
老太太也是乐得家里添丁进口的,就跟二儿媳妇说道:“好好好,想想明光也都6岁了,你这又怀上一个也是好事儿,回头孩子也有个伴儿。两个孩子之间差着岁数,也能让大的照应照应小的,你也能轻松些。”
接着又想起什么似的,忙问赵美秋:“已经做过检查啦?几个月了?没什么问题吧,医生怎么说的?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吗?家里头还缺点儿啥?”
赵美秋看婆婆这么关心她,心下感动的同时不由得赶紧回答:“到三弟妹那里找大夫给看过了,说是已经两个多月了,我身体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一切也都挺好的。是建军想自己跟您们说,就没让三弟妹跟爸妈提这事儿的。现在家里什么都不缺,我就想吃口酸的。”
老太太听了后也是放心,只交待她:“前三个月要注意,以后周末就在家休息,别再来回的奔波了,有什么事儿就让建军去做,省的在路上颠簸的不舒服。想吃酸的也好说,一会儿你们家去的时候,让你大嫂给你装点儿我腌的酸萝卜、酸豆角啥的。只是这些东西添个味儿就罢了,可不好多吃,没啥营养的。你也是生养过的,这些道理都懂,自己多加注意就行了。”
赵美秋和古建军听了自是连连应下。离开老宅的时候手上被老太太塞得大包小包的都是吃食和营养品啥的,也算是满载而归了。
古家添了喜事,送走了孩子们的二老也很是高兴。古明妍被宁荣薇抱回了他们家的房间,听这自家爸妈这会儿也在讨论这事儿呢。
宁荣薇跟丈夫说道:“二嫂这再怀一个也是好事儿,就是我看大嫂挺羡慕的样子,想着大嫂估摸着也是想再要一个的。只是大哥这也好几年没回来了,有时候想想我都会觉得大嫂这日子也过得挺辛苦的。这再是不愁吃不愁穿的,爸妈好相处,明天也听话吧,可这丈夫长久的不在身边,大嫂难免也会感到孤独的吧。”
古建国出门倒完洗脚水,回来把空盆儿放好,才回答妻子的话:“可不是嘛。要我说大哥就是死脑筋,爸妈身体好好地,也不是那计较的性子,再加上我和二哥,大姐小妹的都在身边,就算不是一处住着,也算是近便,随时都能回来照看爸妈,大哥有什么好不放心的。偏就是觉得自己是长子,有责任要给老人养老,他自己做不到吧,还非得留大嫂在这儿守着家,搞得明天也常年见不到父亲,一家子长时间不在一块儿生活那哪行啊,回头我就写信给大哥,跟他好好说说这事儿。”
宁荣薇想想丈夫的话,估摸着大哥不光是想要尽孝,也是部队上到底没那么自在,条件说不得还没有在村子里好呢,多方考虑之下吧,才这么多年都没让大嫂随军的。
把这话跟古建国一说,他倒是也同意。就听他接着道:“虽然大哥有他自己的考虑吧,不过这事儿是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明天都七岁了,还没怎么跟爸爸亲近过。这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多重要的角色啊,别回头父子长期不见面,再闹得这父子关系都生疏了可是不好。咱们妍妍现在也留村子里了,回头就是大嫂带着明天走了,二老也不会太寂寞,明儿我就跟爸妈也说说这事儿去。”
两口子叨咕着,慢慢的就睡着了。
听到自家爸妈的讨论,古明妍也觉得自己大伯母挺不容易的。这也就是在现在了,大家都崇拜军人,都想嫁给军人做军嫂,而且多多少少的,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还是比不上男人的,这才会使大多数女人不会那么计较自己的得失和所承受的委屈。
其实想想当军嫂哪有那么容易啊,一个家要经营的好,两个人共同努力有时候都做不到呢,何况这些担子都得压到一个女人身上。上有公婆要孝顺,下面还有孩子要生育和抚养。不能随军的话就要承受跟丈夫的长久分离,随军的话还得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怎么算都是个劳心劳力的事儿。
到了古明妍上辈子的那时候,有几个女孩儿能心甘情愿的嫁给一个常年在外,做着高危工作的军人,还能给丈夫做牛做马,生孩子伺候老人啊,这就是典型的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啊。
所以古明妍特别希望自家老爸的话能有作用,能尽可能的让大伯母的生活好过上一点儿,也不枉她这么多年对家庭的付出。想来就算是部队的条件再不好,一家人能在一块儿热热闹闹的,总比长久的分离的要强吧。
---------------------------------------------------------------------------
转眼古明妍在古家村已经待了有两个多月了。
虽然这段时间里,生产队里进行了农村人最看中的——秋收这一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但是由于古明妍还太小,而且大人们又都十分繁忙,也就没有时间能带她出去转悠转悠,亲眼看看亲身感受一把这想辛苦劳人,但又代表着丰收的重要活动。
天气渐渐冷了下来,慢慢进入到了农闲时节。古家毕老太太的扫盲班课堂又要开课啦!
扫盲班的课程一般都是晚上下工,晚饭点儿过了以后,在村大队部的平房里上上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课。
也就只能这样安排了,时间再长的话,估摸着没基础的乡亲们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知识。时间太晚还会耽误队员们晚上的休息和第二天的上工。
这样的安排算是多方考虑的结果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妇女儿童的,反正只要是想学习的,都可以参与进来。
毕老太太去带课的时候,是把古明妍放到家里由古老爷子和陈红春给看着的。
老古家人倒是没有跟着老太太要去一起听课的。家里人都上过学,也就是古明天从前跟着他奶奶去上过几次扫盲班的课,后来嫌无聊也就不去了,只跟着陈红春在家里学习,由他当老师的亲妈亲手教导。
好几天下来,古明妍都跟着自家爷爷和大伯母在家里待的好好的。只是有一次,陈红春娘家出了点儿事儿,她就趁着晚上闲下来的时候带着古明天回了趟娘家。而那天恰好赶上了老爷子也不在家的时候了。一时之间,古明妍成了无人照管的孩纸了。
那几天古老爷子不在村子里,因为他的一个老战友来安城公办,给他捎信儿叫他过去安城,说是要跟老战友聚一聚。那些天老爷子都是在城里二儿子家里住着的,那边离国营饭店比较近,方便他每天晚上跟老战友喝酒聊天儿。古老爷子在城里待了好些天,直到他的老战友公办结束,被他给送着坐上了离开安城的火车,他这才回了村。
那天没处去的古明妍,就被自家奶奶连带着婴儿车,被搬到了大队扫盲班的课堂上了。
古明妍那时也是好奇自家奶奶是怎么给人上课的,反正家里没有人手能照顾她,她小小的婴儿也无法反抗,也就顺从地被自家奶奶搬着去上课了,想想她这也算是接受早期教育了不是……
扫盲班由于不是强制的,所以人数根据情况有多有少。那天来的人不算多,还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啥的。
这些妇人刚开始还是图个新鲜好玩儿,想要逗弄逗弄她来着,结果还没出手就被她奶给强硬的制止了,然后几个气势比不上毕老太太的妇女就不得不放弃了。
课堂上偶尔夹杂着几个老汉,上课上一半儿的时候想要拿出烟袋杆子吸上两口,结果干脆被毕老太太直接给赶了出去。
她这一赶人吧,整个教室的人都用不明所以的眼神儿瞅着她,把毕老太太看得无奈的很。只能跟大家解释说,小孩子气管弱,不能闻呛鼻的烟草味儿,会对呼吸器官的发育不好等等。
老太太的解释也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反正她说完了自己要说的话,也不再多费口舌解释,继续她的课程去了。
尽管老太太一直试图扭转课堂上因为自家孙女儿的到来,变得有点儿不大正常的气氛,不过那天晚上的课上的吧,反正在古明妍这个后世来的,可以称得上小小学霸一枚的人看来,那是效率极其低下,学习氛围极度涣散的一堂课了。
好些个来上课的村民,时不时地就向她投来打量的目光,似乎是想看看她究竟什么时候会哭闹,或是好奇她怎么还不哭闹的。反正古明妍感觉没几个人认真听她奶上课的,那本应该集中看向老师和黑板的眼神,最后都是朝向她的。
就这么着,第二天全村就都知道了昨晚毕老太太带着自家小孙女儿来扫盲班上课的事儿了。
毕老太太不大想叫大家接近自家小孙女儿的强硬态度,还是没拦住热情的乡亲们熊熊燃烧的八卦之火。
要知道,平时古明妍也时常在天气好的时候,被自家奶奶抱到村里的大树下放放风啥的。那会儿她也能遇上几个跟毕老太太相熟的老妇人,她们都会逗着古明妍小婴儿乐上一乐。也因着经常能见到,所以她们对古明妍并不怎么好奇。
但扫盲班里的这些个妇女老汉们,平时都忙着上工呢。只听说过古家小孙女儿在村子里住下了,还总听家里见过古明妍的老人说人家小姑娘长得是如何如何的好看水灵。
对于古明妍,他们那是听说了很多,可是自己却愣是没怎么亲眼见过的。毕竟毕老太太保护的好,基本时时刻刻地把小明妍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着,就怕有人逗孩子逗习惯了,喜欢掐掐脸捏捏鼻子什么的,自家孩子这小嫩脸可是经不住那常年做农活的粗糙的布满老茧的手的磋磨的。再说了,捏小孩子脸以后也会让小孩子流口水流的停不下来的,老太太对这一点儿防的可是很严实的。
于是,老太太就会在村民们上下工人多的时候带着古明妍刻意避着些人群,从不在这时候带着她大胖孙女儿出去打别人的眼儿。
故而这回,老太太没办法之下把孩子带到了课堂上。就这一会,她不希望的事情还真的给发生了。
没办法,这世界上大多人都有左性,你越不让他干什么吧,往往人就越想要试探,越是瞒着还越能引发起人们的好奇心。搁平时,谁家还没个小丫头啊,那都是不稀罕看的,顶多就是觉得人家老古家条件好,养的好,孩子长得比一般孩子好看罢了。可这老太太越是稀罕越是金贵还老藏着不叫人看,那人们就愈发的想看看这孩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了。
只在自家奶奶的扫盲班课堂进行过一次早期教育之后,就又被自家奶奶给藏了起来的古明妍,十分无奈的想着,自家奶奶的想法怕是要落空了。
就看最近几天下来,打着各种旗号上门套近乎的人越来越多,不是这个要借点儿粮,就是那个想挖点儿你家的菜,要不然就是来借用缝纫机的。反正就是各种想方设法的想往家里钻,想要借着这些由头看看古明妍长什么样的,还有那趁着老太太没注意的空挡,伸手捏捏人家小婴儿的脸,摸摸人家的脚丫子什么的。那些实在是没什么借口可找内心又十分好奇的人,干脆直接说想跟老姐姐/大娘/婶儿的唠唠嗑来的,然后就待在家里半天也不走,就差在脸上写明我来就是想要看看你家孙女儿长什么样的了。
古明妍……
就这样,古明妍被当成展品又给众人展示了这么一遭,这感觉其实还真挺酸爽的。
在村民们中的一部分被满足了好奇心后,又逐渐将自己看到的说给自家老头子孩子孙子什么的,然后慢慢的,古明妍这姑娘长得白白嫩嫩,还听话不轻易哭闹的名声便这么传出去了。
另有那些抓错重点的,传出了人家小孩子穿的是多好多好的羊毛毛衣啊,老太太给穿的棉袄有多软和啊这样的话。反正就是看到的都给讨论了个遍,谁叫村里人没什么消遣,有点什么新鲜事都得被拿来说道说道好打发时间呢。
慢慢的,人们对古明妍的好奇心在翻来覆去的八卦中慢慢消退了,毕竟她还是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婴儿,被人讨论这么久已经算是够特殊的了。
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有的人想起来毕老太太曾经在扫盲班上不让老汉抽烟的事儿,说是怕呛着孩子。
想着毕老太太不叫她家里的小孙女儿闻烟味,他们就想着那古老头在家是不是也是被管束的对象啊?想着就连古老爷子都有可能连口烟都不能在家抽,人们也就自我安慰,只被毕老太在课堂上按着不叫抽烟也算不上啥大事儿了。
想想古老头真是可怜啊,这老古家疼孩子真是没边儿了啊。
然后又有不知从哪里传出的话,说是半夜出去上厕所,看见古老头蹲自家墙根儿那儿吸烟袋杆子呢,背影看着好不可怜,各种萧瑟的那种。
于是慢慢的,村民们尤其是别的老头子们,看着古老头的目光中就夹杂着点儿同情了。原来老哥在家也跟我们一样是被媳妇管的那一款啊,我们这好歹媳妇儿在外面还给留点儿面儿啥的,老哥这是直接被赶出家门了啊。顿时感觉自己跟大团长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古老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划到了同一耙耳朵阵营,被好生同情了一番。
过了好一阵子才知道事情原委,明白过来这阵子大家看他眼神不大对头的原因的古老头,简直不知道该说啥好。
自家老太太的确不叫他在孩子们面前吸烟,不过也没有残忍到给他大半夜的赶出家门啊。再说了,他有部队上给的供应,抽的是香烟,压根儿就不吸烟袋杆子的好不好。
也不知道是哪个半瞎看到谁蹲自家墙角了,给编出了这么一番话出来。结果大家还都信了,一点儿没有分辨判断能力啊这是,简直要把老头子给气死了。
第17章 过年准备
老话说,三翻六坐九爬,说的就是小婴儿大致的成长过程。宝宝们基本上三个月的时候会翻身,六个月时能独立地坐起来,九个月左右学会爬行。不过这当然是根据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的,加上还会与孩子是不是吃得足够有营养,家长的教育训练程度的深浅也是十分相关的。
古明妍的身体里住着个成年人的灵魂,自然不用大人督促着才会进行翻身之类的练习啊什么的。有空了她自己就会多加练习,动动手动动脚的,对于能够早日自己独立行动,也是十分渴望了。
有了意志的指导,加上上辈子对身体运用的下意识里的经验,古明妍让现在自己的这幅新生的身体学习起这些动作来,进度还是很快的。不过她也不敢让自己显得太过特殊了,也就遵照着时间差不多的一点点表现出来而已。
而且为了不让宁荣薇和古建国错过她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而感到遗憾,她基本上都会选择在他们回古家村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每次古明妍又掌握了什么新技能展示给他们看的时候,可以看出古建国两口子还是很高兴的,对于自己没有错过小女儿每一个小小的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两口子很是满足。
吃吃睡睡的日子过得飞快,在古明妍在差不多六个月的时候学会了坐的同时,也迎来了她这辈子第一个农历新年。
这时候农村里对过大年那可是相当的重视的。早在年前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毕老太太就指挥着古老爷子还有几个儿女,让他们帮着置办年货了。家里有队上秋里分的粮食,再加上部队上年下给的补贴,粮食什么的到是不缺的,只不过需要去城里的粮店用钱票把粮本上的供应给领回来就是了。
说起这个买供应的事儿吧,那就不得不说说这年头为什么农村人都那么羡慕城里人了。这不光是因为城市户口找工作的时候机会远大于非城镇户口的人,而且主要还是因为城里人都是吃供应粮的,每个人都有最低的供应标准,就算是有的没有工作的,那也能有基本的供应。从新生儿到成年人,按照规定逐年增加相应的供应,不像农村人那样没有基本的保障,只能靠着下地挣工分赚口粮,就这还得看老天赏不赏饭吃呢。
但是,这也不是说城里人就一定比农村人吃得更饱。只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紧缺,如果不统筹限量供应,就会使得有的人吃不上饭。只有统一规划限量供应,才是解决家家有饭吃的最好的办法。
这年代的供应本是一个厚纸壳本,中间的纸页是12个月的供应表格,封面上印着《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的字样。供应本上第一页是家庭人口和每人每月粗粮、细粮、豆油的供应量。春节时还会有黄米、大米、葵花、芸豆等偶尔会供应。这些都在这个供应证上被印的清清楚楚的。
因为算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根本所在,每个月一发工资后,买供应粮油就是一家人的头等大事。这个年月,粮油少,钱票也少,如果不及时把粮油买回家,钱一旦花完,就没有粮油吃了。买粮油几乎是一家子人都出动,把一个月的供应粮油全买回来。计划经济时代,发工资几乎都是同一个日子。于是,每到这个时候,城里的粮店副食品店总是挤满了人,排号卖粮的队伍挤挤茬茬的,就像是一条长龙似的,很是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