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448

      红楼之贾赦庶兄 作者:天日月

    要不是王熙鸾细心慰问,再加上几个孩子日日守在贾珠身边,贾珠这才缓了过来,不过此病之后,贾珠活像老了十来岁,整个人精、气、神俱无,也没了继续办差的心思了。

    贾珠病的严重,贾珏等人也颇为忧心,特意携了弟妹前来探望。

    此时的贾珏已经有十六岁,已经考上了秀才,在京中颇有几分才名,和史彤的侄女──史湘云也定了亲,和贾珠相比,他受贾政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史彤是圣上信任的秘书,也颇有几分势力,贾珏靠着妻族,这仕途上也走的比贾珠顺遂一些。

    贾珠一见到贾珏等人,眼眸微亮,他仔仔细细的一个一个瞧过去,几个弟妹虽然有些憔悴之色,但衣着也被打理的干干净净,显然几个弟妹并没有因为贾李氏不在之故被下人忽视了。

    只不过几个孩子,包括贾珏在内,看着贾珠的眼神不免有几分复杂,他们大多幼时便是由贾李氏所抚养长大,贾李氏对他们也极为慈善,是以面对告发贾李氏的贾珠时,几个孩子的神情上便有些不好。

    贾珠眼眸微转,便把几个弟妹的神情尽收眼底,他心下微叹,低声问道:“这段时日,你们可还好?”

    贾珏点点头,报喜不报忧道:“大哥哥不用担心,我和几个弟妹的供给一如先前。”

    眼下管家的是瑚大嫂子,瑚大嫂子自己嫁妆丰富,自然也不会为难他们,也不过就琏二嫂子偶尔有些微言,不过有着大伯与大伯母在,琏二嫂子也不过是说说嘴皮子罢了。

    贾珠微微点头,“如此甚好。”

    贾珏此行,一方面是为了探望贾珠,另外一方面也是准备跟贾珠告别的,“大哥,我决定带弟妹们一起回到金陵,一方面为祖母守孝,一方面也好在金陵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何必回到金陵考试。”贾珠下意识的阻止道:“在京城里考不也一样,让琏二嫂子帮忙办个居住证,便可在居住地考试了。”

    为避免学子们还要长途跋涉回老家赴考,圣上特意开放学子申请居住证,只需要花一点钱,便可在居住地考试,无需风尘仆仆的赶回老家赴考。

    贾珏默然不答,低声道:“自祖母走后,弟妹们时常不安,趁此机会回老家也好,大伙也可以安静渡日。”

    不只是他和几个弟妹,就连周、赵两个姨娘他也准备带上的。

    提到贾李氏,贾珠眼眸微闇,“罢了。”

    呵,毕竟是同一个父亲所生,元春妹妹选择了逃避,就连珏哥儿也选择了逃避,毕竟……他们都是贾政的种,旁的不行,逃避这一招倒是学的十足十了。

    他招招手,让王熙鸾包了一包银子给贾珏,贾珏原要拒绝,贾珠连忙劝道:“为兄病的厉害,你走那日我怕是无法起身送你,出门在外,处处都要用银子,我知道你们手里都有些银钱,不过想来你也不好跟大伯开口,多备些银钱总不是坏事。”

    贾珠顿了顿又道:“这一大家子的重担都压在你身上了,就算你不为你自己着想,也该想想周姨娘和探春、贾环。”

    要担起一个家可没有这么容易的,他要不是有岳父帮衬着,这小日子那有这么好。

    贾珏略一犹豫,终究还是接了下来,“多谢大哥。”

    他手里虽然也有些银钱,大伯也特意让人在金陵给他们准备好屋舍,但这一大家子不是妇人便是孩子,处处都要钱,没有他硬气的份。

    因着贾李氏之事,贾珠与贾珏两兄弟相对无言,贾珏略坐一坐,终究是带着弟妹回去了,也没问出他一直想问的那句话。

    贾珏就这样一直待在金陵城中,做一个小官,带着妻儿平平安安的过日子,直到老死也不曾再踏足京城一步,而贾珠病愈之后,则是带着妻儿悄悄到了朝鲜,最后定居在东北之中,这一辈子亦不曾回京,两兄弟一南一北,此后不曾相见。

    188.大结局

    甄氏纺纱机与甄氏织布机不过是个开始, 即使发生的地点不同,但时代的车轮还是顺着自己的轨迹行走, 再接下来便是蒸汽机在各各行业里运用, 随着火车的普及,大量的钢铁源源不绝的从东北运送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工业。

    接着又是薛家在海外发现了新大陆, 不少华夏人移民到被圣上称之为澳大利亚的红土地, 在那里人们又发现了无数矿产,大量的矿产经由蒸汽船运送到大晋之中。

    不过工业科技的进步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缺农夫种地了!

    虽着工业发展,不少人发现了当工人比种地赚的更多, 种地不但要交税,还得给地主老爷们交税,这税一交,农夫们算一算, 留在自己手里的也没剩多少了,还不如去外头做工赚的多。

    于是大量的农夫改做工人, 不少地主老爷雇不到佃农, 大批农田因此而荒废,好在有王氏大米与薛家从海外发现的不少产量大的作物, 这才没有开始闹起饥荒。

    正当大伙为此事而忧心仲仲,甚至有人还提出了恢复前朝的户籍制度,强逼农户回到农田里耕种,不过却被莫故给否定了。

    莫故直接推出了工部利用蒸汽动力而设计出来的农具, 利用这些蒸汽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即使农人的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