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夏鼎第105部分阅读

      夏鼎 作者:po18

    。唐后期,吐蕃统治集团内部连年发生乱事,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配合下,也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议潮兄议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令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

    张义潮,一作张议潮,《唐书》和《通鉴》均称之为张义潮,但从今天出土的敦煌文物上来看,又作张议潮,一个比较大的可能行是张义潮后来入朝此后改了名字,所以出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称法,本文中取张义潮一说。张义潮的出生年月,根据《通鉴》和《张淮深碑》的记载:张义潮卒与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时74岁。这样,根据当时年龄的普遍计算法,张义潮应该出生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后。张义潮出生于今沙洲敦煌县神沙乡。这一点,已经通过敦煌的考古发现而得到了验证。

    张义潮的父亲叫张谦逸,祖籍南阳,但具体出生地已经无从考证。张谦逸曾经在唐朝做官做到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张家在当时的沙洲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大族。张义潮之上至少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张义潮的哥哥名叫张义潭,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淮深的父亲,张义潭在后来的沙洲起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义潮有一个姐姐叫做张媚媚,后来出家为尼,法名了空,今天的敦煌莫高窟156号窟供养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张义潮的这位姐姐。以后有机会去敦煌一游的朋友可以顺便去看一看。

    张义潮出生之时,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围攻最艰难的岁月,等他懂事的时候,沙洲已经陷于吐蕃多年。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他并没有享受到当年在唐朝统治下的好日子,却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这自然引起了张义潮深深地愤怒,还有对唐朝的深深怀念,他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深深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从17岁的张义潮手抄的一首《无名歌》可以看出张义潮对当时河西地区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吐蕃统治者的深深厌恶:“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君不见城外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处,段段芋花如柳絮。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吐蕃人善于作战却不善于管理,在吐蕃人统治河西走廊的数十年时间里,各座城市在盛唐时候修建的各项城市设施,水利设施都逐渐被废弛,出现了大倒退的局面。此时的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一片凋敝,经济萧条,百姓被残酷的压榨。不仅仅是这样,吐蕃本土的国力也在不断地衰退,前面已经介绍过,由李泌一手构筑的对吐蕃的世界包围网给与了吐蕃极大的打击,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在西域不同的方向深深的打击了吐蕃帝国,唐朝也乘势与南诏国联手在四川方面极大的杀伤了吐蕃的有生力量。在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国内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达磨无子,佞臣立其妃的3岁的侄儿乞离胡为赞普,许多人不服,甚至离叛,从而导致了吐蕃国内的大规模内乱。吐蕃本部称作“邦金洛”的奴隶平民也乘机起义。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为张义潮的沙洲起义就拥有了一个极好的外部条件。

    此时的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巨型的火药桶,只要有一点点的火星就能引起毁灭性的爆炸。唐朝这个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看到吐蕃国内灾荒连年,河陇各处吐蕃守将人心思变,兵防极度空虚,当然不会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决心收复河湟地区。于是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军。次年12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唐王朝的一连串军事胜利给了张义潮起义以强大的军事靠山,更使得河西人民不再感觉自己是孤立无援的,祖国就在他们的身后,这给了他们强大精神支柱,用句俗话来说就是给张义潮这些准备起义的河西人民壮了胆。

    《张淮深碑》中记载到:张义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张义潮首先明确了起义的决心。当然反抗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吐蕃帝国只凭一腔热血自然是不行的,如果想要成功的话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积蓄强大的实力。张义潮的骨干力量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门望族。如索氏、张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带举足轻重的家族,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后得以留存下来,并暗中积蓄力量。唐朝民风尚武,讲究文武合一,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平时骑马射猎,习武刺击都是非常普遍,这习武之风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这些家族人丁众多,实力雄厚,他们在张义潮起义和收复河西的过程中,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佛门的僧徒。虽然说佛家讲究远离红尘不问世事,但是不代表佛家要求人们不要爱国。少林寺的十二棍僧救唐王就开风气之先,也是后世僧人的榜样。河西的高僧洪辩虽然以高深的佛法被看重,被吐蕃授予了“知释门都法律兼摄行教授”的职位,但他“远怀故国,愿被皇风”,所以尽力帮助张义潮收复沙州。另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佛教进入吐蕃之前,吐蕃本身就有自己的本土宗教——本教。佛教传入之后,本教和佛教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斗争,最后演变成达玛进行的灭法运动,几乎将佛教在吐蕃彻底铲除,佛教自此在西藏地区一蹶不振长达百年。最后达玛之所以被佛僧刺杀也是因为他的灭法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僧人自然不愿意为吐蕃的统治者效力。本人前一篇的《大漠孤烟直》已经介绍过由于唐朝对西域的开发,西域的佛教极盛,高僧大德层出不穷,而沙洲(敦煌)乃当时的中西交通要冲,佛教自然也是极为兴盛,教徒数量庞大,广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这些爱国僧人的宣传感召之下,对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第三,豪杰义士。如后来张义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阎英达等等,都是当地著名的豪杰。

    在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之后,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义潮率众在沙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队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混战,城中的唐人纷纷响应,人人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挡不住,于是从城中逃走。吐蕃军从城中败退之后自然不能甘心,于是从周边调集了兵力又将沙洲团团围住。虽然敌众我寡,但张义潮不愧是一个胸中有韬略的英雄,他“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于是“破吐蕃之围”。张义潮此时率城中兵马杀出重围与吐蕃军决一死战,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起义军终于在沙洲艰难地站稳了脚跟。

    这沙洲一发动,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藏文史书记载,这次“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马蚤然,天下大乱”。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一作论恐热)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为宰相。当然以叛乱夺权的他没能力让所有的人心服,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尚恐热在掌握了吐蕃帝国内部的大权之后,对河西走廊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行动,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暴虐行径,让河西人民更是对吐蕃统治者无比愤慨,这使得张义潮在以后的收复整个河西走廊的时候获得了人民的鼎力支持。

    张义潮在沙洲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所以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洲之后,就决定派遣使者团向长安传达沙洲恢复的讯息,以明心志,也有联系祖国,对吐蕃两面夹击的意图。但是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又都还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义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送信队伍的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侣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这是因为之前说过河西走廊的僧侣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佛教广泛传播,由高僧送信便于隐蔽。

    可是这次送信的历程却是一次极其悲壮和英勇的行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九死一生,十队信使向沙洲的各个方向进发,越过莽莽大漠,向长安进发,这十支队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随追击而献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远留在了大漠之中,最后,只有悟真这一支队伍向东北方向进发的队伍,绕过了莽莽的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协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749年)抵达了长安,这时候,离张义潮沙洲起义已经整整过去了两年。悟真这次送信的冒险历程简直与《西游记》里面唐僧的西天取经不逞多让。后来悟真到达长安后,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绩。除了悟真之外,我们应该还要记住那些没能成功的无名英雄,大唐精神就是这无数的无名英雄创造的。

    从地图上看,从沙洲(今天的敦煌)到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400公里,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带,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可想而知,中间路途的艰难困苦。从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到长安的直线距离约为800公里。当这支来自沙洲,历经数千里的磨难,满身尘土的信使队伍到达长安的时候,整个长安轰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纷纷涌到街道上来迎接这支队伍。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大唐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国心中的一个隐痛。从古自今,河西陇右从来就是中央政府打击或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可以说是西北的门户,没有了这片地区,关内等于说是门户大开,长安就会直接受到敌人骑兵的威胁。而且这片地区民风悍猛,而且还是中国最重要的养马基地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今听说沙洲人民心怀故国,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将沙洲光复,这可真是极大的喜讯,让人欢欣鼓舞。大唐政府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了这支信使队伍的到来,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本来张义潮得计划是想通知中央政府同他里外夹攻,共同击破吐蕃,光复河西陇右全境,可是他派出的十队送信使中的九队全部覆没在路途上,仅有的一队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经过了两年之久才到达长安,显然原先的计划是行不通了。张义朝也并没有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上面,而是把沙州作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缮甲兵,耕且战”,很快沙洲的军力就壮大起来。另外他又以沙州为根据地,乘着吐蕃军还没有从打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率精锐进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因为吐蕃内斗不休再加上在河西得倒行逆施,张义潮的收复行动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进行得很顺利。到前往长安的信使回来之前,张义潮已经率部攻取了肃州、甘州、伊州等地。这一时期,张义潮率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这些战斗主要包括: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复甘州,肃州之战。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收复伊州之战。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对伊州纳职城附近的回鹘和土谷浑进行征讨,以解除后顾之忧。

    前往长安的信使带回了来自大唐帝国的赞扬和褒奖,这使得张义潮的起义军更是军心大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义潮率军开始对吐蕃展开大规模军事攻势,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统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军队往往闻风而逃,都退往凉州。到这一年的八月,张义潮军已经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中除凉州之外的所有州县,河西终于又重归大唐的版图之中机密。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张义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携带着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图籍入长安告捷。为了对中央政府表示忠诚,张义潮的兄长张义潭毅然作为信使带队前往长安,并且就此留在长安为质。并且在张义潭之子张淮深成年之后,张义潮也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以69岁高龄入京。以张义潮为代表的归义军以实际行动向中央政府表示了他们的忠诚。

    由于此时河西走廊的大多数州县已经处在张义潮军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一次的信使团出使长安的行程十分的顺利。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图籍和张义潮的捷报后,特下诏表扬张义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义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义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拜李明达为河西节度衙兼监察御史,拜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吴安正为武卫有差。而作为人质留在长安的张义潮兄长张义潭则被授为金吾卫大将军。

    随着瓜、沙、肃、甘诸州的收复及沙州归义军的建立,吐蕃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姑臧(凉州)。凉州是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唐朝前期一直是横断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又是统辖河西东部的大军镇驻地。如果凉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张义潮所提出的收复河西东部及陇右数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张义潮便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军开始了他东征凉州吐蕃的伟大壮举。当然此时的凉州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吐蕃军队,另外还有河西陇右地区败退至凉州的吐蕃军,军力十分雄厚,这导致了凉州战役变得极其艰难。

    前面已经说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导致了唐人的愤怒,就是吐蕃人也对统治者极为不满。而归义军建立之后秉承大唐传统,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有力地团结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这支东征军由汉、吐蕃两族士兵组成,共计7000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焕发了光彩,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强悍的敌人,归义军人数少,也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拉锯了三年。

    经过三年的血战,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义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张义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朝廷。于是,“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义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当世之时,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义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张义潮以瓜州、沙州为根据地,对外征讨,扩大战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当时,河西地区的形势还是相当复杂:南面的吐蕃还在伺机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也在觊觎着河西这块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国内,自“尚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诸州之间,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们纠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

    张义潮在基本没有中央政府军队帮助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张义潮变文》直接记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间的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吐谷浑王进犯沙州,张义潮出兵讨伐,两军在西同附近相遇,张义潮首战破敌,土谷浑王败逃,张义潮率军乘胜追击1000余里,并大获全胜,活捉土谷浑宰相3人,斩首示众,而后全军高唱《大阵乐》,凯旋而归;第二次是纳职县回鹘、吐蕃抄掠伊州,张义潮奔袭,回鹘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沙洲军大获全胜;第三次是叛乱回鹘劫夺唐朝册立回鹘使王端章,张义潮闻知大怒。由于下文残缺不全,不知结局如何。由此可知,张义潮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马蚤扰、劫掠,仍然进行着非常艰巨的斗争。《张义潮变文》中所说义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余众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袭击,“吐蕃自是衰绝”。河陇肃清,使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至此,河西地区初步形成了统一局面,“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唐王朝的势力,已达陇右诸地。

    正是张义潮率领的沙州起义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河西地区才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对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声威的业绩,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堪称英雄盖世之功!

    张议潮出巡图甘肃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议潮卒。

    参考书目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永丰乡人杂著本,1922。

    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义潮传〉补正》,三联书店,北京,1957。

    正文 外篇:上三军之承影袍泽教戎军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321 0:52:13 本章字数:2967

    外篇:上三军之承影

    所有人对对此避而不谈,如果不是出于偶然,我几乎错过夏国大将军府最核心的秘闻。

    三天前有一骑驿来来坏消息,一群海盗袭击了来我朝吉阳军宁远县,更不幸的是,有一支属于沙州的船队正在此停泊,总共有近两千名沙州水手和商人连船带货被虏走。由于这支船队规模颇大,几乎所有的沙洲商户都有股份在里面,所以他们全都忧心忡忡。今天好消息传来了,海盗的巢|岤被一支大约500人的军队偷袭,他们先凿沉两艘正好停泊在港口水道旁的海盗船,然后冲上岛用长弓和弯刀将留守的海盗杀死。将他们尸体挂在港口的桅杆上。解救出被困的夏国子民后,这些人就销声匿迹。

    所有的沙州商户都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从他们面带神秘的窃窃私语中,我听到了一支传说中的军队——承影军。

    在大将军府公布的军团编制中,确有承影军的名称,但据称该军仅有一个空的番号,在夏国的疆域内,你看不到承影军的军营,在官修的军史上,你也找不到承影军的战役。但夏国人习惯在内心里相信,一切在国境外维护夏国利益的军事行动中都有承影军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承影军是夏国战斗最频繁的军队。

    据传承影军永远都是孤军作战,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一支几乎被遗弃的部队,他们从不在战场上放弃任何一个袍泽。任何一个企图俘虏承影军成员或者扣留他们尸体的企图都会遭到最严酷的报复。在各国的记录上有一些有头无尾的战斗,遗留在战场上的只有战斗一方的尸体,他们往往这都是承影军的杰作,但却找不到任何证据。

    无论是大将军府和大丞相府,都不曾公开承认过承影军力量的存在,也许承影军的一切,将会永远被密封在大将军府最深的一间密室中最深的一个暗格中。只是偶尔会有一些面目陌生的军人在大将军府走动。这些人面目平凡,神情冷漠,从中他们脸上,你可以读到人世间最苍凉的感慨和最坚硬的意志,就连高傲的军府校尉们,在此时都会自觉的避让一旁,并向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

    根据传说,承影军的军旗是一面青色的大旗,在夕阳映照下会有若有若无的一道白色的剑影显现。

    根据传说,在夏国某处,有个极深的湖泊据说是国内最接近幽冥之地,叫做月光湖,它西北面是巍峨的雪山,东面是辽阔的沙漠,湖里没有鱼,周围经常都会有海市蜃楼出现,但这里全是的沼泽,除了海鸟其他生灵根本不可能进入到湖的中心。在湖底的最深处,大食、契丹、和大宋求之不得的秘密,这里躺着成百上千的白色小瓶,上面都蒙满泥沙和苔藓,如果将这些东西轻轻拂去,你会发现它们是用最好的大宛马的骨灰烧制而成的极品骨瓷,瓶身上精美的文字记录着主人的姓名和只属于幽冥的秘密,除了骨灰主人的姓名,籍贯,职位之外,瓶底都镌刻着四个字:承影袍泽。

    ——赵行德记述

    从河西到潼关,大夏国境内分布着五个教习军团,军号分别是教戎、练锐、拙速、蓄怒、百战。投军的青年将在这五个教习军团中训练一年,然后以十人队为单位被整体分配到其它常备军团中。

    子曰,不教而战为诛。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夏国大将军府是绝对不会将平均训练时间不足一年的教习军团战士投入到战斗中去的。所有在夏国所谓的军团文化中,教习军团给夏国军人和百姓的印象总是充满了袍泽故旧的眷恋之情,而很少有其它夏国军团常有的那种传奇。

    不过凡是皆有例外,在我对夏国军团的访问中,有一支教习军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教戎军,大夏军团序列中的第一个教习军团,唯一被取消番号,又被护民官会议重新建立的军团。

    在十七年前的河西之乱中,大约有二十到三十万名奴隶揭竿而起,用暴力争取摆脱奴隶身份。

    奴隶问题在夏国建立以前就存在了,回鹘,吐蕃,突厥,乃至汉人富户许多都拥有奴隶,虽然自从第一任护国公起,大夏朝廷就严禁将自由民卖身为奴,可是原有的奴隶们仍然繁衍出许多后代,而护民官会议一直以释放奴隶违反护国盟誓为由,反对给予这些奴隶后代自由。

    随着夏国国势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给予这些可怜的人自由民的身份,不但对标榜人权的夏国在道德上是一种讽刺,而且奴隶的权利问题将永远是夏国立法机构难以解决的难题。

    但是,在有识之士对此辩论出一个解决之道之前,奴隶们用剑发言了。最初的反抗源于甘,肃两州的奴隶,逃跑的奴隶企图逃往天山北道,那里有大片无主的土地,那里的官府数十年来一直支持解放所有奴隶,也积极的帮助每一个迁徙而去的人在那里安家。在意识到赤手空拳无法逃跑千里之远后,他们袭击了一个团练军的军械库,将自己武装了起来,并计划武装行军到天山北道之后就向当地官府投降。但是,就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整个草原,不断有庄院和工场中逃出的奴隶加入了起义奴隶的队伍。奴隶的人数越来越多,当逃亡大军来到沙州州境时,已经有过二十万人之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奴隶们的队伍极为混乱,部分奴隶开始马蚤扰路边的民居,激起了其它民众的愤怒,各地的团练军开始组织起来,拒绝逃亡的奴隶经过州境,而这又更加剧了双方的大规模冲突的可能。就在此时,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一只常备军序列中教习军团居然向奴隶军投降了,这就是教戎军,训练有素的教戎军成员迅速成为奴隶大军中的骨干,在他们的组织下,奴隶军团的行军队伍整齐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奴隶军开始发挥自己的威慑力,通过发行军票而不是抢掠来向所过之处的乡村征发物资。虽然大多数居民认为这不过是另外一种变相的抢劫,但他们还是小心的把军票保存起来,并且抵抗的程度也削弱了很多。

    就这样,奴隶大军顺利的行进到了沙州,夏国的心脏。

    奴隶军的战斗力在夏国常备军团的面前其实不值一提,但护民官会议却为捍卫一种不人道的制度是否值得牺牲军团的荣誉而争论不休。眼看奴隶大军逼近了首都,护民官会议仅仅作出了阻止奴隶大军通过沙州的决定。

    这时,东部各州组织的10万团练军已经赶上了奴隶军,双方开始在沙州边境对持。这时,对教戎军的批评声达到了顶点,奴隶的主人们认为,如果不是教戎军成员的加入,奴隶军也许早就不战自溃了。

    就在双方军队即将决战之际,护国公与大将军签署命令,龙牙军及时赶到了战场中心,滴血的龙牙旗震慑了所有人,使双方不得不坐下来谈判,最后,所有的奴隶们获得了自由,代价是夏国政府将发行一笔国债作为奴隶们的赎身费交还给那些奴隶主们,奴隶们则将服从大丞相府的安排去开垦天山北道的广漠原野,连续耕种十年以上就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再为政府缴纳特别的赋税二十年则获得公士爵位。

    虽然奴隶们对教戎军心存感激,但是教戎军却作为大夏唯一一支投降的军团被除名,所有军团成员都被免除了所有爵位,和奴隶一起被发配去垦荒。

    十年后,以自由奴隶们为主建立的五个县组织了各自的团练军,它们一反团练军以县为名的惯例,分别命名为教戎第一到第十军,又过了三十年,当年奴隶的后代纷纷取得公士的地位,整个夏国也开始意识到教戎军的将官和士卒们为国家避免一场内乱所做的巨大牺牲。

    在奴隶获得自由的第三十五年,护民官会议通过决议,敦促大将军府重建教戎军,就这样,教戎军成为了夏国军团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现在教戎军的军旗是一柄巨锤。

    作者:外篇都是本书正是动笔之前和最初的设定写的,用意是想勾勒出这个穿越者国家的轮廓。这本书边写便和书友互动、讨论和思考,所以最终书里的内容和外篇不一致的话,大家也不要见怪。多谢支持!

    正文 商品房就是现代的官盐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321 0:52:13 本章字数:628

    对比今夕,这两个行业,真的像到了极处。

    古代,官盐与私盐之异同,全在是否有官府开具的盐引。今日观之,商品房和小产权房子之异同,全在有没有完成土地征用、出让等程序,此一同也。

    古代,盐极贵,盐商群体富可敌国,与官府勾连甚深,就连乾隆下江南也是扬州盐商报效接驾,但烹煮盐的民户极苦。今日观之,商品房动辄耗尽三个家庭全部积蓄,已经贵到极处,房地产开发商这个群体恐怕也是中国最有钱的人群,但建筑农民工,大部分被拆迁征地的农民亦极苦,此二同也。

    古代,盐业之入,可当国库收入之半,于今日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仿佛相似,号称裹挟国家,仿佛巨大的榨汁机,将国民收入压榨一干,此三同也。

    古代,由于官盐动辄比它原本的价值贵上几十倍,中原居民无不淡食,反而番邦蛮夷口重。今日观之,蜗居、蚁族已成为都市生活的常态,让人不禁感慨国人为什么要这样自己作践自己,此四同也。

    写到此处,感慨万千。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历史可以简单得分为两个时代,即为奴隶的时代,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今日观之,欲做房奴而不得的时代,似乎正向着新一代有理想,有干劲,想要有自己的一双手打拼出梦想的年轻人群走来,不禁感到一种侵入骨髓的悲凉。

    写下这篇文字纯属聊博一笑尔,请观看的书友不要在书评区发表评论,如果想和元吉这个老愤青打屁聊天,请加书友群62478988。不过我很少上线,因为现在用的电脑已经有五年寿命了,很慢,挂上qq之后就不能顺畅码字。

    正文 遏住需求的文明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321 0:52:13 本章字数:1646

    曾经有人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十世纪,我们最繁荣,最文明,以后,停滞,甚至倒退。

    有人说是战乱打断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但是总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有一种幻想,那就是用道德修养和伦理秩序战胜一切。所谓修齐治平者也。

    还有一种麻醉剂,那就是在内心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让你找到自己胜过他人的理由。所谓反求诸己者也。

    前者,我勤俭节约之风气,盖源于此。

    后者,等而下之,是阿q精神。

    清末舰船利炮叩关,我华夏精英人物竟然要“以礼义为杆橹”攘之,实在是修齐治平再正常不过的推论。当年读历史时老师和同学一起笑之,现在想起来甚是惭愧,知其非,不知其所以非也。

    这个观念最大的恶果,就是把一切归结于道德,而不再求诸外物,最后竟然发展到不遗余力的压抑人的本身欲望和需求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当一个人能够节制自己的需求的时候,他是一个好人。可是,当一个人在道德上无法正视需求的时候,他是一个废人。

    当一个社会以没有需求为美,为所谓“箪食瓢饮”而欢呼的时候,为“肉食者鄙”而满足高尚沾沾自喜的时候,物质生产还有进步的动力吗?

    不得不承认,儒家的此种观念对整个东亚社会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只生产,不消费,造就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外部世界,在纯粹东亚文明的世界中,经济上玩的是一个零和游戏。

    日本人曾经创造出一个概念,叫做“商战”,极其典型的反映出这种东亚儒家文化所导致的经济结果。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的正常需求用道德局限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在社会人口基数和总体资源稳定的情况下,总需求亦是稳定的。总需求的停滞就导致总生产受到极大局限。

    所有人过分克制需求的结果,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没有人要,更没有创造发明去适应和激发新的需求。从这角度讲,当年将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斥之为“奇技滛巧”实在是儒家道德的正常反应。因为这些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反求诸己,而是走的截然相反的道路,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从这个层次上来说,现代文明和科技的价值取向和那种传统淡泊的、反求诸己的价值取向是南辕北辙的。此时我们不得不说当年的华夏士大夫是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的,他们所作出“奇技滛巧”的判断,并非无知的产物。而是一种发自本心的排斥。

    总需求恒定的情况下,推论就是,你多做一笔买卖,别人就少做一笔买卖,零和游戏,所以叫做“商战”。

    这种压制合理需求的观念配合着小农经济,当然会造成贸易的失衡。有人考证,西班牙从拉美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当时贸易失衡之严重可见一斑。可笑从前我读到这一段辉煌的顺差史的时候还和一些当代青年一样为此沾沾自喜。

    难道说,当时的中国人生活真的十分富裕,完全不需要西方的商品了吗?还是天朝上国真的无所不有,西洋物事不过是点缀而已?

    非也。有各国史书为证,康乾盛世之际,欧洲在纺织等工业上的生产效率上已经超过我国,为什么还打不开中国市场呢?

    农民手工织布,是没有成本的,只是用力劳动而已,买布来穿还要花钱,自己织布不要钱。从勤俭节约的角度讲,只要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不打破,西方工业再发达,估计机织布也卖不出多少。于是乎,鸦片战争,打开了沉重的国门。耻辱的近代史,让我们记住了,有需求的人所焕发的进取心和战斗力,远远超过没有需求的行尸走肉。

    言归正传,唯有正视自我的需求,并为此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创新,努力斗争,方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内需,只有化为亿万民众之正常需求,俗一点的:房子、车子、票子、度假、医疗、声色犬马之类,高一点的,教育,文化,法治、社会公正,科学创造。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内需,也只有这样的内需,才能通过市场经济的体制,引导经济朝着不断满足大家需求的方向去良性的发展壮大。

    反之,若是因循守旧,不正视民众需求,唯有gdp为王,最终导致贸易失衡,中国经济变成一个满足别人需求的经济,里外不是人,岂不悲哀。

    正文 “王小波”名辨释作者段玉明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321 0:52:13 本章字数:9614

    “王小波”是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农民~~运动史上“均贫富”口号的提出者。

    “王小波”之名,宋代史籍多作是文1,然亦别有作“王小皤”、“王小博”者。宋祁《宋景文笔记》卷上:

    蜀人谓老为皤(音波),取皤皤黄发义。后有蛮王小皤作乱,今《国史》乃作小波,非是。宋祁为真、仁二宗之际人,去王小波、李顺事变不远。其作“王小皤”不仅异于其他史籍,且断言如《国史》之类“作小波”者并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蜀父老言:王小皤之乱,自言“我土锅村民也,岂能霸一方?”有李顺者,孟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