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8

      重生之风流 作者:萧宁

    袖,示意她此时别死心眼,赶紧答应。

    干娘的意思红袖很清楚,但红袖看得明白,大小姐和继夫人之间总有一争,她适合卷进去吗?红袖入萧府只想平平安安的,萧宁走到红袖面前,“欠我的,敢于冒犯我的,我绝不会轻饶,红袖,前尘旧梦,我不会再输,继母不是好当的。”

    在场的人只有红袖才能窥知萧宁的意思,红袖跪地,道:“大小姐,奴婢只有两件事,一是不为主人妾,二是不为继室。”

    萧宁勾了勾笑,不为妾,是不愿伺候萧宁将来的丈夫,不为继室,是红袖怕变得和继母一般,为子女而打压继子继女,萧宁拽起红袖,“我答应你,以后你就是我的大丫头,无人再敢折辱于你。”

    作者有话要说:萧宁前生越痛,今生就越闪亮,尊严傲骨,每个女人都不能丢失的。姑娘们,某闲好像写深刻了,但是爱人不能失去尊杨,不能不懂得保护自己啊,汗,这是小说,某闲胡言乱语中!!

    10

    10、第十章 贵人 ...

    萧宁出痘后,本来打算立刻回萧府主宅,可萧宁昨日激愤下咳血,奶娘陶妈妈不放心,硬是劝着说萧宁在别院再多调养几日,等到好利索再回萧府也来得及。

    正值炎炎夏日,都城建康闷热,大多的风流名士都在别院消夏,萧宁因避痘占据了萧家别院,萧家的主人们留在祖宅。萧宁不忍违逆陶妈妈的好意,吐了那口血,反而让萧宁驱散了前生的阴霾屈辱,斗志昂扬,发誓不再认人摆布,糊里糊涂的被李氏算计操纵。

    萧家别院背靠南齐名山之一的翠屏山,郁郁葱葱的翠屏山以峰峦雄伟,天山共色闻名天下,最为绝妙的是在翠屏山下是碧波荡漾的钱江,短视山明水秀,多为名士隐居之地,常有以文会友的名士现身于翠屏山中。

    萧宁前生自从额头落疤痕后,便不爱出门,曾羡慕的听萧婉谈论翠屏山,钱江水,如今重新过活,萧宁也不愿辜负了美景,纵情山水使得萧宁心态平和宁静许多,她不是因报复继母而重生,局限报仇萧宁都会觉得愧对佛祖安排她重生,但萧宁无法忘记前生的好恨,赔上萧宁一切,她都不会放过继母李氏。

    夕阳斜照,晚霞漫天,翠屏山里百鸟归巢,啼鸣不止,翠屏山上的树木在夕阳红日下,在翠绿中染上几许淡金色光晕,波光粼粼的钱江,如同在水面上扑上一层金叶子,暗金光芒闪烁,不似白日的湍急,宁静流淌。

    萧宁最爱的便是在夕阳中,顺着蜿蜒的翠屏山路而下,沿着钱江漫步走回萧家别院。每日萧宁黄昏前,必会如此,南齐名门贵女大多娇柔妩媚,弱不胜衣,质似薄柳,袅袅娉娉,每逢外出会乘坐软轿,仆从簇拥,哪会如同萧宁徒步赏景,陶妈妈劝了几次,萧宁都谢绝旁人陪伴,只带着红袖,命萧家护卫远远的坠在其后,徒步赏景,更能体会山水中的韵味。

    萧宁不是没碰见过文人名士,萧宁以薄纱遮面,不过十岁的小姐,文人名士自语风流,姬妾俏婢簇拥,对萧宁不甚在意,后探听得知是萧家大小姐,文人名士敬重萧家清贵,也不会打扰到萧宁,在南齐出身士族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无论到何处都受人敬仰,享受特殊的待遇。

    萧宁下了山路驻足钱江前,再过两日,她就回到萧家祖宅,萧宁既兴奋,又难免带着对前路的担忧,继母在萧家经营进十年,笼络住了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善良大度善待早逝姐姐儿女的名声传遍南齐,心机手段继母李氏都不缺少,萧宁不过多了二十年的经历,说是二十年,其实不过是去寺庙那三年最重要,就因有那三年,才有了最后爆发的萧宁。

    “读书可明智,自醒可修身。”萧宁坐在了钱江岸边的鹅卵石上,摘掉头上的毡帽,手掌伏在水面上,清凉的钱江流淌过手心,萧宁的身影倒影水面上,明媚皓齿,肌肤赛雪,萧宁此生是无缺陷的,”斗不过吗?不见得,我终究是父亲的嫡长女,是哥哥嫡亲妹妹。”

    清幽洞箫声从钱江上游飘下,一般洞箫清冷而悲伤,但此时洞箫之人,吹奏的萧声清朗,就算低到极处时,萧声也不觉得低泣悲凉,反倒有肃杀勃发之感,萧宁出闻时,以为是哪位风流名士在此洞箫,便有心带上毡帽,但被独特磅礴的萧声吸引,萧宁想看到底是哪位高人能有此开阔的胸襟。

    顺着钱江水一竹筏随波而下,在钱江上泛舟很常见,但泛竹筏,可是很有讲究的,钱江水虽然不够湍急,但在钱江上操纵竹筏需要□的技巧,多少文人名士追求洒脱狂放不羁不成,跌落在钱江中?

    江中的竹筏很平稳,由远及近似从水天一色中飘落,萧宁望见竹筏上站立一名红衣夫人,如瀑的青丝随意的挽了缳,一只玉簪插于发间,手持九节玉箫,放在朱唇吹奏,在她身后不远处站着两名俊秀抱着雌雄双剑的少年,竹筏操控在末尾的中年男子手中,男子同样容颜俊美,虽说操纵竹筏,但却不曾折损他儒雅的风采。

    萧宁将眸光牢牢的落在那名红衣夫人身上,翠屏山,钱塘水成了那位夫人最好的陪衬,天地见只见这方竹筏,只见那抹绚丽的红,她是谁?也是南齐世家夫人吗?怎会有如此气势?

    萧音渐消,夫人放下洞箫,一双丹凤妙目露出点点遗憾,“还是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