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4
侯门嫡女如珠似宝 作者:灼风华
前反驳道。所谓礼不可废,怎么能这样随便的就去改变呢。
“陛下,臣之小女儿说过一句话。”不待其他人反对,王子义率先开口道。
永盛帝轻挑了一下眉毛,兴趣十足的问道:“哦那小丫头还说了些什么”
一个还字彻底证实了王子义之前的猜测。
“臣之小女儿说,规矩就是用來被人打破的。任何规矩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形成的。要是真的较起真儿來,最开始还沒有科举呢。但是先祖们还不是为了打破以前世家垄断朝堂的局面,重用寒门子弟,开启了科举取仕之路。.微臣在这里要问一下在座各位,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通过走科举这条路最后踏上仕途的有很多是不是就是连咱们在座的也有,不是吗”王子义说完拿眼扫了其余几人。
这几人当中户部和工部尚书均是寒门出身。这二人被看的有些许不自在。
王子义又继续道:“臣之小女儿还说,当今圣上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明君。”
王子义说这话有拍马屁之嫌,六部尚书在心里都暗暗的撇了撇嘴。
但是这不妨碍人家永盛帝喜欢听啊。
但仍故做淡定的问道:“哦宝妹怎么会这么说”
“宝妹说,当今圣上是历朝历代帝王当中,唯一一个肯正视自己的不足、广听言论、明辨是非的帝王。虽然未必保证后不见來者,但却肯定是前不见古人的第一人。试问,别说是一个帝王,就是个普通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陛下今天召集微臣几人到这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想听一下我们几人对此次殿试有什么好的想法殿试如果改革成功的话,这将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如果真的能打破原有殿试的陈规,做到因人取材、因能力取官的话,那无疑就是做了一件从无到有,要被永记史册、千古流传下去的大事。”王子义最后又强调道:“明君沒有几人是墨守成规的。”
说白了,要想做明君,还得做几件大事可以让史官去记载。
永盛帝一直是一个不被外界看好的帝王。相比本朝前几代帝王,他文治武功都不占优。唯独有一点,他肯听劝,也不糊涂,懂得明辨是非。这正是王姒宝十分看好他的原因所在。
其余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无不是踩着别人的政绩、踏着众多将士的尸身、甚至是饮着至亲血脉的鲜血以成就自己的宏伟霸业。
历史功绩自有后人评说。
那些所谓的明君往往有很多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也往往会让后人在他们明君称号的后面打上问号。
王子义最后几句话说的永盛帝热血沸腾。
他也是在听了王姒宝的话后觉得她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故而为之。当时并沒有考虑过永记史册的问題。现在看來,机会就这么轻易的摆在了自己的面前,他如果不抓住,似乎都对不起宝妹对自己的超高评价。
沒想到自己在宝妹眼中才是真正的明君啊。想想永盛帝心里都高兴的不得了。
明君明君是会流芳百世的。作为一个帝王,还有什么比这个评价更高
就因为这句话,永盛帝在今后的帝王之路上更加的谨言慎行,并时常用“明君”二字鞭策自己。
同样也是因为这句话,让满朝文武大臣重新对永盛帝做了一番评价。并且为自己能够成为明君座下之臣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更是因为这句话,在史书记载中给后人提了个醒:一个帝王本身可以不优秀,但是他肯听的进去谏言,不昏庸无道,懂得明辨是非,这就是一个好帝王,这就是一个明君。
尤其是永盛帝后期的生活上虽然同其他帝王一样光鲜、奢侈,但是他却很少花国库中的钱。这竟然成了后世一个难解的迷。
王子义也因为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贤臣、能吏。
之后在韶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科举制度改革,而且,制度制定的更完善,改革实施的更彻底。二者因为年代相近,让后世之人实在是弄不清这种改革究竟更早开始于雍国还是韶国
后世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无不发现这一改革中都与一个女子有关,,就是王子义谏言篇中记载的臣之小女儿。
“好。众位爱卿,咱们现在就讨论一下,你们手中有什么样的问題需要解决,有什么样意见不统一的地方需要辩一辩,再有什么样的工程是需要建的、以及如何处理天灾、还有什么疑难案件无法结案等等。从中挑选一些作为明天的殿试试題。”永盛帝现在是满腔热血,恨不得立刻就能将这次改革试验成功。
难道殿试试題真的就这样就改了这也太草率了一点吧
几位大臣还想要各抒己见來着。但看到永盛帝跃跃欲试的表情后,他们知道现在即使反对,不但无效不说,弄不好还会给自己招來祸事。于是,都乖乖的想着待会儿永盛帝提问自己时,自己可以想到出什么样的难題,难倒这届生员。
想想能将这届生员给为难的抓耳挠腮,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