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阅读_第 1037 章
人,没错就是十个人,而且是一水的男生。
女孩子读书在乡下那是少之又少的,除了女孩儿读书无用论,就是家里穷的是真供不起,当然紧着男孩子了,合全家之力供一个人。
让女孩子上个扫盲班,这已经是父母开明了。
教室内,校长站在讲台上做着‘大战之前’的动员大会,减轻孩子们的紧张和压力之感。
校长是一个头发花白,带着黑框眼镜的五十多岁的老人。
站在讲台上的他满眼饱含着慈祥地看着孩子们道,“同学们不要紧张,该复习的我们都复习到了,在考场上仔细的审题,认真的作答。能考上大学,就高兴地去上学;考不上大学就愉快地参加工作,包括从事农业劳动,这些同样都是祖国的需要。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总之在这里预祝大家考出好成绩。”心里加了一句,希望打破咱们学校的光头,别看他当了这么多年的校长,还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考上中专的不算。
真是惭愧啊!惭愧!不是孩子们不努力,而是老师的资质实在没法和大城市相比。
今年有希望了,老校长挺起胸膛,目光灼灼的看着孩子们,他们就是他的希望。
校长说的很冠冕堂皇,而坐在下面的丁国良他们这些人心里很清楚。
漂亮话大家都知道,可回乡下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怎么能与考大学相比呢?他们本身就是农村出来的,跳出农门唯一的机会,就是上大学,回家种地的话,何苦让家里勒紧裤腰带继续供他们读书呢!
初中毕业就回家挣工分,浪费这三年时间干什么?不就是为了考大学。
能上高中的都是家庭有些远见的,且有些家底儿的,并全家齐心合力都支持的。
农家小子既然一心要考大学,自然不像城里读书读多了,不知道农村有多苦的书呆子。他们以为农村是什么样?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口误!口误!应该是读的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热情似火般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一切。
这个时期的全国舆论工具,像什么党的机关报、机关杂志等,也一直大力宣传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典型人物,例如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董家耕等人的事迹。大喇叭里唱的有关革命歌曲的内容,也无不强调“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生命发出最大的热和光……”
所以城里的孩子,加之当时应届生中确有一些同学念书一向比较困难,认为既然考大专院校无望,其中来自农村的同学,便申请不参加高考总复习,提前回乡务农。
来自城市的同学也提出申请,由学校提前介绍到边远地区农场里就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