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段阅读_第 505 章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士大夫们完全没有陌生感,能十分快速的处理政务。同时上下官吏的合理流动也可以形成凝聚力。但是这只是内阁,大明另外一个奇葩机构朱宏三还没想好怎么办,那就是御史制度。

    这种制度古已有之,从秦朝就开始设立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是全国所有官吏的监察机构,对皇帝直接负责。到明代,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给事中初设,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后逐渐定型,这成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重要发展。

    明代的御史制度分为两块,一是督察院的御史着重监察全国官吏和一般机关,二是六科则是对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二者不相统属,可互相弹劾。每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职责是“常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因为六部是全国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六科对它们的监察作为主要职责,对皇帝来说是有其必要xing的。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但其专门化的业务监察,要求工作尚在进行当中便发现并纠正其可能的危害,消灭可能造成的损失。

    明代对于这一职位的选拔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按规定,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同时明朝也很关注给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来定度。可见,明朝大量设置台谏官,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皇权以防止权臣跋扈,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便于对内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权力。

    这种奇葩御史制度在和平时期是皇帝掌握全国权利的保证,可是在危急时刻就成了制约。就像崇祯一样,明明可以和后金和谈,腾出手来先消灭内乱。

    第二百五十六章 廷议

    可是在这帮御史给事中眼中这就是卖国,弄得崇祯都不敢在朝堂上提出来,只能私底下摆弄。后来事发,没办法只有杀了经手的陈新甲才安抚住这帮御史科道。

    朱宏三现在一直没有任命左都御史的官职,就是害怕把这帮搅屎棍放出来耽误自己的大事。但是既然自己继承了朱元璋的遗产,那就要按照朱元璋的安排走下去。马明远他们已经很多次提议朱宏三重新设立御史制度,但是都让朱宏三以各种原因搪塞过去。

    但是一个国家要健康的发展,没有监察机构是不行的,所以朱宏三也没打算完全取缔御史制度,只是时间还没到。

    在朱宏三心目中左都御史的职位一定要一个正直但是不迂腐的人担任,可是明末正直的人到很多,不迂腐的就少了。本来陈子龙应该是一个好人选,但是他的资历太低,根本不是三公的人选。朱宏三想了半天没办法只要把这个职务先空着,反正自己现在只是局限于广东一地,手下官员没有很多,御史这个机构现在还不是太需要。

    朱宏三在屋里胡思乱想,张家玉已经把监国的命令送到内阁冯若舒处。冯若舒这两个月全力投入到首辅工作中,他虽然快七十了,但是俗话说得好,权利是男人的春*yào。冯老头就在这种春*yào中迸发了第二春。

    现在冯若舒每天都要工作五六个时辰,这对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头是要命的,可是冯老头却越工作越精神。

    冯老头现在对自己这个职位很是满意,监国朱宏三基本上不管政务,只是对一些奇*yin技巧有兴趣,大量的政务都jiāo给以自己为首的文人士大夫处理。这不就是历代文人推崇的虚君制度吗?

    有的时候冯若舒幻想自己带领军队完成北伐,匡扶明室,到时候自己一定能超过大明历代贤相。也许也能超过张居正、于谦。毕竟于谦只是保卫了北京,而张居正也只是延缓了明王朝的败落。他们那能和自己相比,也许自己死后皇帝会给自己文臣谥号之极,文正。

    想到自己将来能得到比张居正文忠还要高的谥号,冯若舒不禁微微醺醉。想到高兴的时候不禁手捻三缕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