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7

      同寝生扑倒攻略 作者:拈花拂柳

    会眼前的程帆,而是默默地低头背书。

    “嘿,苏现,我想问问,食堂里有米饭买吗?”程帆问道。

    苏现依然默默背书,假装没有听见。

    “食堂只卖菜,不卖米饭的。”见苏现装死,同桌莉莉忍不住回应程帆道。

    “哦,刚才我怕赶不及早读课,就没有淘好米放蒸架上了,这样我中午是不是就没饭吃了?”

    同桌莉莉点了点头。

    “苏现,那中午你分半的米饭给我吧?”程帆的语气似乎没有点商量的意思。

    苏现真想口回绝他,可是抬头看,已经不见程帆的人影了。这家伙可真是不可世,自己犯了错误还如此无理地要求别人来起承担。

    “苏现,你真好,愿意把米饭分半给新同学。”同桌莉莉极不适宜地夸赞道。

    “我可没答应他!”苏现毫不客气地说道,心里却清楚地明白,自己最终还是会妥协的。

    果然,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苏现分了半的米饭给程帆,而程帆还算感恩戴德,分了半买来的菜给苏现,简直就像恩爱的小两口似的。

    同桌莉莉时刻注意着苏现这边的举动,当她看到毫无违和感的那幕时,心里激动得迫不及待地把这个能证明他们是好基友的事情在女生宿舍广而告之了。

    当苏现发现这个事情已经散播开来时,切都晚了,没有任何挽回和后悔的余地了,他意识到,自己和程帆已经坐实好基友这个关系了。这切要怪就得怪自己,当然少不了同桌莉莉推波助燃的功劳。

    有时候,苏现常常会想,如果自己的世界和大部分的人样,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普遍规律,那么他和同桌莉莉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也许年以后,坐在莉莉的婚礼台下,苏现准会想起,他们第次见面的那个遥远的开学。

    东屯镇有中、二中两所中学,其中二中只是所刚刚办学三年的初级中学。每年,全镇的小学毕业生,按照随机分配,分别被中和二中录取为新生。结果是,苏现和莉莉都被二中录取了。

    而之后,同苏现和莉莉样,被二中录取的三百名的初新生,又按照小学毕业考试分数的排名,被平均分配到了六个班级中。作为东屯二中第四届的学生,苏现和莉莉又都被分到了四班。

    “都上初中了,为什么老师还安排我们和异性做同桌呀?”程帆突然提到个问题,让苏现诧异不已,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个窗口。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直是和异性同桌呀,难道你们城里人不是这样?”在苏现同性相吸的小世界里,和异性同桌反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他却忽略了普遍的大世界,异性相吸才是正常的。

    “当然不是这样了,我们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男女分开坐了,估计老师是怕我们日久生情吧!”程帆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

    “日久生情?”听到这个词,苏现的脑海里浮现的并没有女生的身影。

    “对呀,你们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有没有偷偷在上课的时候拉拉手,摸摸腿什么的呀?”程帆十分下流地问道。

    “我们?你是说我的同桌莉莉?我们可是纯洁的同桌关系,你可别乱说那些胡话!不然,不然我再也不和你说话了。”苏现的情绪飙涨,近乎发狂,好像程帆的那些话侮辱了他,让他觉得阵恶心。

    “好好好,我不说了,你别激动,我相信你们是纯洁的,我就是觉得你们的关系挺好的,你们直就是同桌吗?”

    “对,从初刚入学认识开始,就成了同桌。”苏现说着,思绪陷入了深深的记忆中。

    苏现第次见到莉莉的时间是在九月份的开学。那天正是全市中小学开学的日子,东屯镇上的两所中学也不例外。

    苏现仍然记得,开学那天,前往东屯二中报到的情景。母亲是名幼儿教师,开学初是她最繁忙的时候。因此,苏现入学注册都是爷爷带着去的。

    位于半山腰的东屯二中与位于东河河畔的东屯中相比,气温显然要高涨些。

    此刻,东屯二中校门口那条又长又陡的水泥坡已经人山人海了。天空那骄阳的热情正好映衬着地面这别有番的热闹景象。

    陡坡两侧是两列繁杂而有序的地摊,有卖草席、枕头等床铺用品的,有卖脸盆、牙杯等洗漱用品的,有卖开水壶、蒸饭盒等饮食用品的。

    这些生活用品主要是卖给寄宿在学校的初中年级新生的。只有他们才缺而且需要这些东西。

    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也寄宿在学校的老生们,他们虽然也需要这些东西,但已经不缺了。

    寄宿生大约占了全校学生的六分之。除了寄宿生,剩下的都叫做通宿生。通宿生律都不允许在学校宿舍过夜。

    寄宿学校的学生除了个别其他乡镇的借读生,大都是东屯镇辖内农村的孩子。

    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说,这些生活用品是绝对可以足足用上三年的。如果幸运地考进了高中,还可以再用三年。

    即使不幸运地落榜了,也可以拿回家继续用。因此,节俭的父母们都很愿意在这里买上几件新的给孩子。

    新生们在父母亲的陪同下,很认真地挑选着这些生活用品。虽然都是几块钱的东西,但为了确保用上三年或者久,可务必不能买了个劣质品。

    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年满七周岁方可以入读小学年级。七周岁对于当地农村人的算法便是八虚岁。

    因此,读了六年的小学后,这些初中的新生们约莫都是十三、四岁的样子。

    带孩子从农村来到镇上注册入学的主要是父亲,这是因为这年头每家每户几乎都买有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而父亲大概是家里唯的驾驶员。

    说唯是不恰当的,或许不到三年后,这些新生们就会和他们的老子抢着主宰这辆坐骑,享受速度上的优越感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孩子第次离开农村,到镇上独自生活,虽说不远,但终究听不见声,见不着人,心软的母亲毕竟是放心不下呀。

    父亲会骑摩托车就有权力带孩子去学校报到?有些母亲就不愿吃这个亏,硬是挤上了摩托车后座起跟来了。

    幸好在农村,辆摩托车个驾驶员带两个人在法规上是允许的。这是幅幸福美好的家庭图画。无数个家庭图画就组成了社会画卷。

    但画卷上的每张图片并非都是幸福美好的。此时,人群中就出现了幅特殊的图画,那是位老人和个男孩。

    老人和男孩以同样的步速走上陡坡,进入人群中。他们首先从年龄上看就特别的显眼。老人白发苍苍,显然比其他父母亲大了个辈分。

    除了年龄,他们身上的大包小袋同样惹人注目。老人的身子骨应该是硬朗的。

    他只手拉着个蛇皮袋,扛在后背上,另只手抱着圆筒形的肥料袋,袋子没有封口。

    即使封了口,大家也可以猜得出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