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段阅读_第 940 章

      朱高炽,终于有了一点皇家的样子了,文采飞扬,即使大儒也不一定能比他强。

    可是到了这个太孙,从小有解缙,胡广这样的大儒教导,竟然不进油盐,写出来的东西跟老农说的大白话一样。

    虽然这样写出来的东西,那些不识字的兵士们也能听得懂,也能轻易把一件事说清楚,但是未免太没有格调了。

    还因为这个原因,解缙如今虽然被放了出来,朱棣对他也没有偏见了,但是想进内阁,被好几个大臣反对。

    他们觉得解缙太软了,从小教育太孙都没有“教好”,难咎其责。

    不过解缙现在也不在乎了,他每天研究研究古籍,然后学学太孙感兴趣的新文化,已经非常满足了。

    他知道朱瞻基重视的是能做事的人,自己文采虽然还好,但是xing子不是当官的料,对未来也没有太多追求。

    他现在把希望放在了侄儿解祯期和儿子解桢亮的身上,特别是侄儿解祯期,不仅文采非凡,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今后能当大用。

    朱瞻基翻看了一下经过内阁润色的《大明朝廷议事法则》,这里面增添了一些各项规定的说明,但是框架依旧是朱瞻基写的那一套,可能是朱棣的指示,也没有进行古语转化。

    这样更好,因为这些以后是要发展到乡村的,那些乡老们虽然大多在当地有些名望,能参与议政,但是大多不识字。

    想让他们看懂,听懂,写的越简单越好。

    大殿内,不时发出一阵阵的吸气声,这是观看这份法则的大臣们发出来的,他们望向朱瞻基的眼神也越来越多。

    如果不是在朝堂上,朱高炽都恨不得将这份法则丢到朱瞻基的脸上。自古以来,都是天子与士大夫治天下,可不是要把士大夫当犯人一样管理。

    在朝堂议事,竟然还要申请发言,发言还有限制。还不能直接跟意见相左的对手直接对话,这不是公堂上审问犯人一样了吗!

    隔着几步远的距离,朱高炽看着儿子那张年轻坚毅的脸,心中忍不住长叹:“为什么你就如此不省心呢?刚回来就闹出这么多的事,这是要跟整个士大夫阶层对立吗?没有了士大夫,该如何治天下?”

    但是相比朱高炽的替他人担忧,反倒是在文臣之中,有许多有识之士在短暂的愤怒之后,领悟到了这种秩序化规则背后的好处。

    哪个大臣在朝堂上没有被人骂过?因为一件公务的纷争,闹到最后恨不得对方全家死光的大仇,也不是一起两起。

    所以,规范朝堂秩序,就事论事这些,他们其实都能接受。

    但是,他们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所有大臣不能对自己职责以外的事务发表意见,更不能chā手!

    三人行必有我师,真理越辩越明。管理天下是天下人的事,如何只能靠一家之言,一人之计?

    而且那些武将没有了他们的制约,岂不是要起来造反?

    反倒是武将勋贵们对这个规则很支持,因为他们chā手不了政事,而自己领军打仗,还要经常被文臣们说三道四。

    朱瞻基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份简单规章制度,会被朱高炽认为剥夺文臣尊严,也会被文臣们认为被限制权力。

    身为吏部尚书,蹇义当先抱着朝笏躬身说道:“陛下,臣有议奏。”

    朱棣并没有闲下,一直在观察所有人的神态。闻言简单地回答道:“讲。”

    “臣粗略此法则,以为此法则整体而言可取,但有枝节疏漏,需要众议匡正。”

    朱棣又是一个简单的回答:“爱卿请言。”

    蹇义会议了一下法则的内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说道:“臣以为此法则规范朝议秩序可取,分工明确不可取;就事论事,禁止辱骂讥讽可取,盖棺定论不可取;平衡法则可取,一味平衡不可取。”

    这么短的时间,就搞出了三大可取,三大不可取,并且都说到了点子上。

    朱瞻基也忍不住盯着蹇义看了一眼,此人大才啊!

    他又把视线望向了在历史书上看到的三杨,他们现在也都进入了朝堂,不过都还没有登上最高等级。

    相比他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