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4部分阅读

      重生之刹那芳华 作者:肉书屋

    在日记本上,以备不时之需。

    当林芳华来到江排长房间时,屋里的人没有几个了。她耐心等到了最后一个才请排长留言。江涛接过日记本,看着她说:“小林啊,你可是我遇到的最优秀的女兵了。天生就是当兵的料,你要是个男的,我肯定想办法把你弄到军校当兵了。唉……”

    林芳华清楚江排长是个不虚伪的人,能得到这样优秀军人的欣赏也不禁让自己有点自豪,而对江排长也充满了感激之情:“谢谢排长,您对我的肯定对我有很大的意义!”

    江涛边写字边摇头说:“对你有意义有什么用,你要是到部队来,对部队有意义才对头!”

    林芳华狂汗:这江排长说的也太夸张了!

    说着话,江排长已经写好了留言。林芳华一看,言简意赅:绿色军营因你青春的芳华而美丽,你的青春也因军营的经历而精彩!军训队排长江涛。

    林芳华道了谢,正要告辞。江排长又从抽屉里拿出了个子弹壳做的飞机,东西不大,只有手掌大小,但是小巧玲珑的。江涛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说:“喏,送你这个小东西留个纪念吧!可别让别人看见了,我可就这么一个!”

    林芳华没料到还能有这个意外收获,当时看江排做的坦克模型很大很精致,虽然很羡慕但根本没敢开口要。估计那时候江排就看出她很喜欢子弹壳工艺品,特意给她做了个小飞机留念,真是太感谢了!

    江涛似乎不习惯别人谢自己,他开始逐客了:“行了,揣了东西赶紧回去吧,快熄灯了!唉,你要是真谢我,以后来当兵吧,实在不行你以后嫁个当兵的好了!”

    最后这句话一出,林芳华终于落荒而逃了。跑出好远,似乎还能听到江排长低沉的笑声。

    第二天早饭后,军车开进了操场,离别军营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了。

    学员们提着行李、集合列队,和自己的班排长做最后的告别。

    江涛排长站在朝夕相处一个月的女生排女兵们面前,目光扫过一个个女孩子的面容。一个月前还大多是白皙娇嫩的皮肤,现在都成了酱鸭子般的颜色。想起宿舍简陋的住宿条件,食堂没有桌椅的就餐环境,最令女孩子难以忍受的恐怕就是没有热水洗浴的条件,让她们这一个月来都只能在水房洗凉水澡。

    想到这些,江涛动容地说:“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军训就结束了,你们马上就会坐上那边的军车,返回你们的学校。而今天之后,我也就不再是你们的排长了。

    你们在这里军训的一个月,表面上是我在训你们,其实我也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你们来的第一天,我接收你们的时候,对你们的印象很不好。我觉得你们就是一群娇娇女,来军营军训就是走走过场罢了,我肯定会把你们训的哭爹喊娘的。(女生们轻笑)

    可是没想到的是,你们用事实狠狠教育了我。在这一个月的军训中,我看到了你们当中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士兵,我更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个女兵排竟然能赢得那么多的集体荣誉。所以,我谢谢你们!如果在训练中曾经对大家过于严厉,让大家受了委屈,请大家原谅我!(几个女生哽咽地说“没有委屈”)

    谢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新时代的女大学生们!在和你们这一个月短短的共同训练生活中,我感受到了你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我相信,当你们回到学校,会继续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最后祝同学们一路平安,学业进步!”

    说完,江排长和身后的三个班长一起向女生们敬礼。好几个女生掌不住,哭出了声;于是越来越多的女生加入了哭泣的行列,终于全部女生都哽咽哭了起来,林芳华也不例外。

    江排长和班长们手足无措地劝慰着,但是个个都在哭,哪里劝的过来。最后,连他们的眼圈也通红起来,但他们好歹是男人,没让眼泪掉下来。

    旁边的男生排也有不少人红了眼圈,发出了轻声的啜泣声。连长跑了过来,让女生排不要哭了,但是女生们还是控制不住。连长只得命令女生排立即登车,先行离开。于是江排长带着班长们和一个个女生一一握手,将她们送上了车。

    最后,在一片哭声和泪眼朦胧中,林芳华离开了军营。这段短暂而难忘的军训生活结束了,而真正的校园生活也即将开始。

    正文 十三、校庆周

    新生们回到了学校,开始参加从十月一日到七日、为期一周的校庆活动。

    1910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5个基督教会在成都市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创建华西协和大学。这就是华西医大的前身,也是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

    1914年,医科开办。加拿大林则博士是第一个到中国的传教牙医,开拓了牙医,使得该校口腔医学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出名。同时,其文理哲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是处于顶端的位置。

    在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成都市,华西坝是保存、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命脉的圣地之一。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及护士专科校等,先后迁到华西坝,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校舍、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医院等教学资源,与华西协和大学联合办学,使华西的名声到达顶峰。

    解放后,大学被肢解,文、理系和农学等专业被分了出去,华西坝上只留了医科和牙科,由此成立了医学院,发展成今天的华西医科大学。

    今年正是建校八十周年的大庆,海内外各地的华西学子纷纷赶回母校庆祝,学校也安排了一周的时间开展了丰富的校庆活动。

    首先是十月一日的庆祝大会拉开了欢庆的序幕。在庆祝大会上,新生组成的军训方队是最大的亮点。每个新生身穿草绿色军装,腰扎武装带,还带着白手套,显得十分英姿飒爽。当四个方队依次通过主席台,那整齐的步伐、刚劲的动作中流露出的朝气蓬勃,引起了台上台下热烈的掌声。同时,主席台旁八十只白鸽和无数彩球放飞了起来,将欢乐的气氛带到了顶点。

    之后的几天中,同学们还参加了各种校庆活动,如校史照片文物展览、新老校友座谈会、校友联欢会等。

    八十年的历史沉淀培养了华西人深入骨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八十年的校史中涌现出无数的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如首先发现蚕豆病的儿科创始人杜顺德教授,妇科权威乐以成教授,解剖学专家卢思谦教授,国内病理学泰斗梁光明教授等等,无一不是国内乃至世界医学界都享有极高威望的著名专家。

    不但如此,学校的光荣还在于培养了许多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人物。同学们入校以来,天天到食堂打饭都经过一座烈士塑像,经过这次参观学习才知道这名烈士叫毛英才,是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校内地下党员,不幸在解放前夕被杀害的。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如牺牲在抗美援朝前线的詹振声烈士,为了纪念他,学校最高奖学金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周丰富的校庆活动,常常让林芳华联想起后世看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那个钢七连的入连仪式。正是那种庄重的仪式和悲壮的气氛下,才能让七连的每一个新兵都“长出七连的骨头”。而这次校庆,也相当于林芳华的一次入校仪式,让她真正从心里为母校的光荣历史和传统感到骄傲,从心里长出“华西人”的骨头。

    在校庆的第一天晚上,90级新生还见缝插针开了个重要的年级会议。年级主任郭眉老师指定了年级和各个班级的学生会、团委干部成员,同时向大家说明是临时职务,只干一个学期,明年的新学期一开始再举行民主选举更换大家自己认可的干部。

    三班指定的班长是戴平,而陶剑萍因为转入七年制,团委书记就由白芸同学担任。基本上每个班的班长和团支书都是一男一女的搭配。年级的学生会和团委干部大多是七年制学生担任,毕竟这些人在中学时就表现得出类拔萃,并且德才兼备的人相当多。

    另外,文娱部长是有跳舞特长的蒋露,体育部长是体育特招生足球运动员祁东,这也算是发挥他们的特长。

    但让林芳华意外的是郭眉老师竟然指定自己担任班里的生活委员。要知道自己前生在中学时就是平头百姓,从没当过班干部的非积极分子,大学里就更是默默无闻了。难道是那次姜汤事件给老师留下的印象吗?“姜汤”和生活委员,郭老师可真会联想啊!

    生活委员可不是个出风头的职务,说白了就是给同学服务的保姆。每个月负责领取和发放全班同学的生活补贴,一般顺便掌握班费的收支,还有就是督查寝室卫生等。一般来说,生活委员应该是一个耐心细致又热情热心的人。

    林芳华听到自己是生活委员,不由摸了摸鼻子:耐心细致也就罢了,我可算不上一个热心热情的人啊!不过既然老师信任自己,就算这么芝麻绿豆大的官,还是做好就是了。

    而没两天,她就行使了自己的第一次权力——收班费,并协助班干部办好第一次班级活动——中秋联欢班会。每逢佳节倍思亲,10月3日是大家离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这次联欢就是希望在促进同班同学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同时,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

    戴平和白芸带着几个学生干部去借了一间教室,并简单布置了一下:将桌椅围成一圈,桌上摆上月饼瓜子花生和橘子苹果等水果,黑板上写上“中秋快乐”四个大字,旁边画上些花朵彩带。整个布置很简单,但当同学们围坐一起时,也能感到节日的气氛。

    戴平和白芸作为天然的主持人,掌控了整个联欢会的进程。鉴于开学才短短的一个月,军训时也没有太多的接触,班里大多数男女生之间连名字都不知道,为消除大家的陌生感,晚会第一项内容就是请同学们依次自我介绍。

    当每个人介绍时,戴平有技巧地在一边发问和插科打诨,既消除了某些性格内向同学的紧张情绪,又让其他同学从他们的对答中初步了解这个同学的风貌。比如当梁嘉辉介绍完时,戴平就故作夸张地说:“这可是成都市七中的才子啊,保送本校的啊!真羡慕这家伙不用参加高考!”

    而林芳华介绍完,他又说:“这位,大家也都听说过吧!巾帼不让须眉的军训标兵啊!还有,作为生活委员,你们得罪谁也别得罪她哦,不然扣你一个月生活津贴哦,她比我可有权多了哈!”诸如此类的三分真实、七分调侃,有时让当事人哭笑不得,不过都能让别人迅速地记住这个人。慢慢地,会场的气氛越来越轻松和睦起来。

    介绍完毕,就由事先有准备的同学表演了几个节目。并不是精心准备或排练良久的节目,表演的同学大多很放松,目的只是凑个乐子,让大家开心。

    比如两个男生就很随意地模仿了一些著名的广告——“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还有海飞丝的广告“第一次约会本来是很浪漫的,但我的头皮屑……”。这些滑稽的表演,让大家哄堂大笑。

    还有几个男女同学分别唱了几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流行歌曲,搞笑的是杨茜唱着唱着忘了词,就哼哼着混了过去,最后吐了吐舌头跑回座位,同学们依然送上理解的掌声。

    周玉给大家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虽然还带着点口音,但她的朗诵却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甚至在诵完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鞠躬时,她的眼角竟隐含泪花。

    别的同学不清楚她的情况,重生的林芳华却知道周玉的妹妹在几年前不慎溺水身亡,她身为姐姐怀着深深的愧疚和痛苦、即使事情过去很久了都还是只要一想起就很伤感。只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难免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林芳华只能希望时间能够帮助她淡忘伤痛。

    晚会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游戏,如猜谜语、抢凳子等,最后是击鼓传花,拿到花的人表演个节目,唱歌、笑话、朗诵都行,实在不行就给大家鞠三个躬。

    林芳华也中了彩,同学们都起哄让她唱个歌。林芳华在少女时代本来是腼腆内向的,并没有上台表演的经验。随着后世ktv文化的流行,她渐渐发掘了自己唱歌方面的才华,在朋友们的称赞声中已经建立了自信;而且经过几年学校教书的经历,在大庭广众下演讲或者唱歌已不再是她的短板了。二十年后的她给人的印象是平时虽文静寡言,但在ktv唱起歌来却落落大方、让人如痴如醉。

    此刻已经月上中天,教室里只点了十几只蜡烛,月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同学们的脸上、身上,气氛安详美好。林芳华触景生情,唱了首电视剧《凯旋在子夜》的主题歌《月亮之歌》:

    “当我躺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常看着月亮甜甜地笑,

    她是我的好朋友,不管心里有多烦恼,

    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象白云飘呀飘,

    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心儿象白云,静静地飘呀飘……”

    一曲唱罢,大家都沉浸在歌声中连鼓掌都忘记了。虽然歌声让人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家乡,但这想念并不苦涩,而是温馨的。这种感觉延续到了晚会的结束,甚至在各自回宿舍的路上,还有同学断断续续地哼着这支歌。

    正文 十四、哥哥

    到星期六就没有大的团体庆祝活动了(这时候还没有双休日),很多家在本市或有亲戚的同学都回家了,宿舍里剩下的都是外地同学。大家三三两两地也相约出去玩了,有的去其他学校找同学或同乡玩,有的就在学校侧门附近的小店里逛逛,有的跑到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去购物。

    此时成都市的商业虽也发展得很快了,时尚流行和沿海也是同步的。但这个时期流行的衣服在林芳华看来却实在是有点难以接受了,在她的眼里就是过时的。

    比如裤子流行踩脚的萝卜裤或者健身裤、上衣流行高腰的、裙装流行一步短裙配白色旅游鞋。虽然,这些流行元素在二十年后也再度流行,但是细节变化很多,感觉完全不同的。

    看过二十多年流行风向变化的林芳华,已经对所谓流行时尚很不感冒了。因为流行来流行去的,最后还是最简单最经典的那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目前,她就喜欢简单舒适的休闲风格,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经济实用的。衬衣、牛仔裤、运动服,就是她的基本搭配,天冷以后再添件毛衣,冬季的成都市也只需一件大衣或棉服,连羽绒服都可不必。

    于是在这个周六的下午,无人的寝室中,没有和同学出去逛街的林芳华就趴在桌子上写信。

    除了给父母同学外,还给江排长写了封信。毕竟江排长对自己不错,还送了个飞机模型,回来后让同寝室的姐妹们羡慕不已。而且林芳华也很欣赏江排长身上的军人气质,上次聊天中总还有些意犹未尽。

    她想的是,不久美国报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在联合国授权下发起的伊拉克海湾战争,可是件军事战争史上的大事件。那些新武器、新战术都深深震撼了中国军界。现在的中国军方虽然认识到了和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但认识并不深刻,甚至还比较迷信强大的百战百胜的陆军。而他们对国外军力的了解,恐怕还来自8年前的英阿马岛之战。但那场战争只是局部战争,战争模式还基本上是二战的延续,没有太大的突破。

    林芳华虽不是资格的军迷,但也知道中国真的是封闭的太久了,就算是开放后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中国军队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不但裁军一百万,每年拨给的军费也提升的很少,就连很多军工企业也裁减掉了,导致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换代大踏步地落后于西方。

    中国似乎从八四、八五年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但是九十年代开始和最后的两场战争,伊拉克海湾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恐怕才真正让中国人认识到了差距吧。大概也就在大使馆被炸后,高层才重新真正认识到国防强大的重要性,那以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才真正加快了进程。

    林芳华心里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她隐约知道江排长是出身军人世家,她希望能多和江排长交流些时政军事的看法,也许多少能对军队的思想有些影响。最起码也影响了一个大有前途的基层军官,就算真的没什么影响,那就当自己闲的没事时发发牢马蚤也罢。

    就在林芳华写的出神时,“咚咚咚”响起了敲门声。

    “请进,门没关。”

    门开了,一个高大帅气、一身运动衣的小伙子正冲着林芳华微笑。

    “哥,你怎么来了!”芳华高兴地冲过去,抓住哥哥林征宇的胳膊摇晃起来。

    “一个月没见你,估计你军训完了应该回学校了,我代表爸妈来看看你啊!怎么样,还习惯吗?”人高马大的林征宇说着话,还不停打量着摆着四张上下铺和桌椅后显得狭小的宿舍。

    林征宇是去年考上本市的体育大学,主修体育教育的。一向重理工的军工子弟居然学了这么个专业,说起来也是挺阴差阳错的。

    林征宇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拔尖,以在学校的多次模拟考试成绩看,考上大学的把握并不大。偏偏都个子不高的林爸林妈居然养个儿子长到了一米八,而且这个孩子从小好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短跑等各种体育项目都玩的不错,还是学校排球队队长和主力二传,并曾带队在县里打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在高考时是可以加分的。

    于是,林征宇的班主任和体育老师都建议他在填志愿的时候再报考个提前录取的体育学院,就算理工大学考不上,体院的文化成绩分数线低,还是有可能上的。林家觉得这样等于是上了双保险,也就同意了。

    不料最后考下来,这孩子竟然人品爆发,理科也上线了,当然体院也没问题。但是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林家原来设想的那么理想。因为体育是提前录取的,这时的录取政策使得体院先调走了林征宇的档案,于是林征宇就只能上体院,要么就上不了大学,还得再复读一年重考。他不想复读,自然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总之,因为林家父母对招生政策的不熟悉和对儿子实力的不自信,使得林芳华的大哥最终上了这个不被军工人看得起的专业。要说林征宇一开始也有点憋屈,毕竟他本来的成绩上正牌的理工大学都是没问题,结果学了个一般人都认为没什么用、只是用来“玩”的专业,说不憋屈是不可能的。

    但是木已成舟,好在他的运动天赋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很快也就让他接受了事实;而且体院的学子大多豪爽仗义,也让他结识了些不同类的朋友,对他的性格和处事也有很多影响。总之,现在的他倒是还挺喜欢体院的学习,至于毕业后的事情他还没有多想。

    倒是重生后的林芳华为哥哥思考过将来的发展。本来的林征宇毕业后,象大多数同学那样就到了中学当体育教师,过得比较平淡。而林芳华觉得未来体育事业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成为首届赚钱的运动会后,体育就加快了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步伐。此时国外的职业化体育产业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如欧洲足球五大联赛、美国nba等赛事在中国也都拥有大量拥趸。而中国还是在几年后,才从足球开始了职业化道路,虽然十多年后中国球市很失败,但在刚开始的几年可是非常的火爆啊。

    如果林征宇能进入地方体委或者继续深造体育管理等专业,在体育相关的事业方面发展,未必不能有一番作为。不过,林芳华觉得此事也不急,以后再慢慢地影响哥哥,让他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有更好的规划吧。

    多日没见的兄妹自然有很多话说,话匣子一打开,聊到直到快吃晚饭的点了还没结束。

    这时,同宿舍的王菊、廖珊、黄丽霞、孙艳春等四人陆续回来,准备去食堂打饭。于是,林征宇做东,邀请了她们一起去校外的小吃店吃饭。虽然只是便宜的小吃,林征宇也给同寝室的姐妹们留下了热情细心的好哥哥的印象。

    第二天是周日,林芳华也跑到体院去玩了大半天。林征宇带她转了校园,让她认认路,以后有事也好来找自己。

    林芳华就这么逛了一会体院,就不禁感慨:体院的帅哥美女真多啊。而且个个身材健美,可不是什么小白脸、病西施之类的柔弱病态。很是养眼!

    中午就在体院的学生食堂吃的饭。体院学生都有国家给运动员的补贴,食堂的饭菜水准也很高。林征宇读的体育教育,还有师范生的补贴,再加上家里给的生活费,他的零花钱可比妹妹多得多。

    作为大哥,他很慷慨地说给妹妹买衣服。就在体院后门有一条街都是卖的体育运动用品、器材什么的,而卖运动衣的特别多。林芳华就在这里逛了半天,挑了两套仿阿迪达斯和温宝的运动服。这里虽然卖的都是假名牌,但是质量和款式都几乎以假乱真,更主要是便宜很多。体院的学生基本也都是在这里买衣服,极少数很有钱的才去买正版。

    晚上,林征宇和他同宿舍的好友——藏族学生达瓦次仁一起陪林芳华在体院外面下馆子。

    这个达瓦次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头发略卷曲,一看就是藏族同胞,但其实他是汉藏混血,还有个汉名叫周启峰。因为他长的高高壮壮的,年龄却是同宿舍最小的,就被起了个外号叫“小胖子”。林芳华不好意思叫他的外号,藏名也叫不习惯,就规规矩矩地叫他“周哥”。

    周胖子有着藏族男子特有的豪爽、热情,还有风流。林征宇私下里告诉妹妹的,这个周胖子在体院内外,还有成都市几个大学里都有好几个“好妹妹”,包括华西医大里都有两个。

    不过,林征宇已经暗示过小胖子不许打自己妹妹的主意,所以在饭桌上林芳华只感觉这个周哥很健谈风趣。直到以后又和他及其“朋友”多接触后,才发现周胖子真的很口花花,特别会哄女孩子开心。

    林芳华暗暗好笑,自家哥哥是个对女生木讷腼腆的男生,居然和周胖子这样的人物能成为要好的朋友,也挺神奇的,大概他们正是那种互补型的朋友。

    饭后,林征宇用自行车驮着妹妹,送她到医大女生院门口,就告别回去了。林芳华左手一包新买的衣服,右手一包周胖子送的水果,满载而归地回了宿舍。当然,水果当晚就请姐妹们分享了,于是再次得到大家对她有个如此体贴的好哥哥的羡慕。

    正文 十五、校园的早晨

    周一是正式行课的第一天。清晨六点钟,闹钟响起。林芳华赶忙按下闹铃,免得惊扰了其他还在好梦中的姐妹。她轻手轻脚地穿上运动衣,喝了几口水,就下楼跑步去了。

    从女生宿舍出来,是一条笔直的、两边种着高大香樟和银杏树的宽敞林荫路,一直通到大校门口。初秋的银杏叶子已经有几树微微的发黄,映衬着深色的香樟树影,有一种斑驳、零乱却又看着和谐的静美。

    校门左边就是标准的田径运动场,林芳华在四百米标准跑道上慢跑两圈半后,就在跑道一侧的体操器材场地那里放松放松,拉一拉韧带什么的。这只是刚开始的锻炼计划,林芳华准备过一阵子适应了,就增加运动量到每天跑四圈,如果体能允许就跑八圈。

    此时不过六点多钟,但在运动场上跑步的人已经不少了,主要还是男生多一点,林芳华也看到几位同年级的男同学。在年轻人的身影中还夹杂一些中年人,应该是学校的教职员工或家属。也见到几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在学校的林荫路上散步,或在校园的草坪空地上打着太极拳什么的。

    清晨的校园是宁静又生气勃勃的。

    等林芳华回到宿舍并洗漱完毕,还不到七点钟。宿舍里的姐妹刚刚陆续起来。睡门口上铺的周玉从蚊帐里探出头来抱怨:“我说老幺,你怎么那么好精神?清早巴早的六点就起来,拜托!八点钟才上课好不好!七点半起床都来得及嘛!”

    林芳华不客气地把门口挂着的周玉的毛巾甩到她脸上:“老大,我也拜托你,早睡早起身体好,晓不晓得!谁让你半夜看小说,早上又起不来的!全宿舍就你起的最晚!你也有个大姐样子好不好?”

    周玉头顶着毛巾跳下床:“我啷个没得大姐样子咯嘛!昨天租的两本书,不是都给你们看了吗?”

    林芳华摇摇头,拿这个大姐没法子。

    周玉这人,说的好听点就是爱好文学的女青年,说的不好听就是个超级小说狂,中学就把金庸的小说反复看的不下三遍,席慕容的诗歌散文背的滚瓜烂熟。现在她迷的是古龙和温瑞安,晚上十点钟宿舍熄灯后还点上蜡烛熬夜继续看小说。

    林芳华冲门口已经收拾好的王菊点点头,正要一同出门。刚从盥洗室回来的杨茜撞进门来:“哇塞,早上卫生间的人可真多,干啥子都要排队……哦,老幺你们要走了哇?记得帮我占个二三排的位子哈!我怕晚了,没好位子了!”

    窗口桌前正在戴隐形眼镜的郭玲也忙说:“帮我也占一个哈!”

    林芳华头也不回地说:“知道了,我占八个,全寝室的都有了!”身后一片嘻嘻哈哈的笑声。

    林芳华和王菊先直奔食堂。

    食堂六点五十分开饭,刚开始打饭的人少,都用不着排队,她们两人买了稀饭馒头就着咸菜和腐||乳|,很快就解决了早餐。

    医大的伙食还是不错的,便宜实惠,而食堂自制的腐||乳|也很香,比外面商店卖的腐||乳|还要好吃。以前林芳华起床晚了时间来不及的时候,都是直接买个馒头,中间掰开、夹上半块腐||乳|,一路走一路就啃完了,经济简便又美味。

    唯一不方便的就是食堂不提供餐具,也没有在四周设置放餐具的柜子。而女生院离食堂较远,于是很多女生都要在书包里背个饭盒什么的,这样课前课后都直接去食堂打饭,不用再绕回宿舍楼拿餐具了。所以医大女生的书包普遍很大,里面还经常发出“叮里哐啷”的声音,也算一景了。

    当她们走出食堂时正是七点钟,远远传来了“叮咚——叮咚”的钟声。这钟声只在早七点到晚七点的整点响起,其它时间为避免影响人们休息而静默了。

    所谓“晨钟暮鼓”,学校有座钟楼是建于二十年代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学校的标志建筑,它的剪影经常出现在代表学校的公文、明信片、信封、信纸上,医大临床医学院的院徽就是钟楼为核心设计的。

    据老华西人说,那钟声真的很美。但为了保护文物古钟,学校早就没有真的敲钟,而用电子钟声代替了古朴的钟声。好在电子钟声也很悠扬,每次听到它时,让林芳华不由在心里回想起那首《菁菁校园》——

    “校园的钟声叮当叮当,交织过多少美梦……园里的林茵郁郁苍苍,树下的梦知多少……唰啦啦啦拉唰啦啦啦拉,成长的岁月最是令人难忘……”

    等林芳华和王菊来到上大课的阶梯教室时,才不过七点十几分,居然就有十几个同学都已经坐在教室里面了。看来,这个一二三班组成的一中班里,也有不少勤奋的同学呢。

    秉承80年的传统,医大良好的学风在全市的大学甚至全省的大学中都是闻名的。学生大多非常勤奋,每晚在开放的四大教学楼的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里,几乎座无虚席。

    占座位、上自习是医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到期末考试前,因为一座难求,更是常有为占座位发生口角的事情。往往这时,有的学生占座位都是用链条锁将书包锁在课桌上,才能确保主权。还用普通的书本占位子的人,再来教室时就往往要到讲台上堆的一大堆被甩的东西中找自己的书了。当然这样占位子学习,真是有点疯狂了,这也算是医大的特色。

    林征宇周六来的时候,看到医大晚自习的盛况就连周末也这么壮观时,非常感慨。因为体院平时都没有人晚自习,更别说周末了。成都市其他大学虽然要比体院好些,但和医大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了。华西医大作为老牌名校,果然是名不虚传。

    清晨,也是校园学习氛围很浓郁的一个时刻。不但在教室中,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在校园各处幽静的小路上,在安详美丽的荷花池边,在悠长的紫藤长廊下,随处可见手不释卷、默默成诵的莘莘学子。

    林王二人赶紧拿出几个笔记本和文具什么的,这里两个、那里三个地甩在教室前排的黄金位置,帮姐妹们占位子。然后,她俩并排坐下,加入这早自习的行列。因刚吃了早餐,不适合看书,林芳华就拿出单放机听听英语、练下听力,相当于休息了。

    大一的课程很基础,主要是医学物理、高等数学、政治、计算机basic语言、无机化学、生物学。老实说以中国的国情,除了生物,其它这些数理化在今后的医院临床工作中基本很难用得上。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些基础课的重要性。

    其实,医学是真正的综合学科,科学的巅峰,顶级的科学。

    看英美发达国家培养医生的程序就知道了。要成为医学生,必须先在普通大学学习4年数理化为主的基础课程、获得科学学士学位,才能报考医学院。再大约学习4到5年临床医学相关的课程、获得医学博士学位d,再到大医院实习几年并通过执业考试才有行医资格。

    此时还只是一般的通科医生,要想成为专科医生,还要经过几年训练,等真正成为一名临床医学专家基本要35岁左右。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是“金贵”的,时间和金钱耗费的惊人,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但是社会对其回报也很高,医生一直是国外最受尊敬、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

    而国内的医学学制大大背离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它实在是简化太多了。高中毕业入学,学习6年,其中还包括一年实习,就可以毕业行医了。近年来,这6年制还进一步缩减成5年,华西医大是1988年改成5年的,国内其它医大也大多是同时进行了相似的学制改革。

    唯有独树一帜的北京协和一直坚持医学8年制,但它给予的博士学位d和国外的d还是不一样,也仅被少数国家承认。总之,国内完成医学教育、成为一名医生的时间和国外相比是大大减少了。

    虽然中国人口众多、很需要医生,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完全和国外医学教育传统脱节。

    中国医学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国内享有世界声望的医学专家大多是解放前培养的,当年医学院的学制都是和国外一样,也被国外承认学历。而解放后的学制变革,虽然速成了大批医生而改善了人民的医疗条件,但是学历不被国外承认。

    更重要的是,新生代的医学学者底蕴不足、根基不厚,也许临床医疗技术方面还行,但缺乏那种广博全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敏锐深远的眼光,难成大气。毕竟批量速成的质量怎能和别人十年磨一剑相提并论。

    也许不光是医学,中国其它科学也普遍存在相似的问题。

    虽然华人的聪明勤奋是全世界都出名的,但真正出成绩、有广泛影响、或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多是外籍华人。恐怕正是国内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不少摇篮中的天才。

    真正的大科学家绝不是书呆子、或只专精一门,他们往往文理皆通,理性和感性并重。越是知识面广博,才越能够把握和顺应科学发展的方向。

    更可悲的是,中国教育制度还在越改越糟糕,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医学学制还在缩减,各医大争相推出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还是速成的那一套。

    几年后的高校扩招,更是急功近利、雪上加霜的行为,入学质量的下滑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培养出那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有意义吗?提出“教育产业化”的人不知是何居心,这分明是在扼杀中国的国运。

    还有为了所谓的211工程造成的高校合并风潮,对老牌医大冲击也很大。华西医大在10年后合并入川大,就不但没有感受到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处,反而使新人们丢掉了医大的校园文化传统。

    九十年代初,也许是美丽的华西坝、这曾经抗战时期大后方学生们的天堂,最后见证华西人学风的年代了。

    正文 十六、大学老师

    医大的课时安排,有的是三节课,有的是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大一的基础课程大多是两节课,大二年级以后和临床医学关系更密切的课程,才大多安排三节课,比如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教物理、化学、高数的老师,大多是理工院校毕业而不是医学院校毕业的。他们还有个特点就是普遍年龄偏大,基本都是四五十岁的老教授。大概是这些课程知识更新不大,多年也没有再增加年轻老师的原因。

    而上临床医学类课程的老师却大多年轻一些,他们基本上都是本学校培养的研究生或者附属医院的中青年医生来代课的,大概因为年轻医生才有更多的精力兼顾临床和教学工作吧。年资老的医生在临床往往担任更为重要的工作,即使是来医大授课,时间一般也比较短暂。

    大学和中学教育有很多不同,其中一点就是一本书往往由五位以上老师来教授,每人讲个几章而已。这些不同,就要这些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新鲜大学人慢慢适应了。

    也许是因为数理化确实枯燥难懂,又或者老教授们讲起来过于正统严肃,没有年轻老师讲的更有激|情、更吸引人,同学们上这种课时往往比较压抑。所以课间铃声一响,大多同学都会感到如释重负,并且纷纷走出室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跃一下沉闷的心情。

    这时,林芳华注意到年纪已经不轻、头发都花白的老教授却没有休息,而是在慢慢地擦着黑板。

    医大的教学设施几十年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很多桌椅还是解放以前的,而很多黑板还是那种两块的、可以上下滑动的老式大黑板。虽然这样方便老师板书,但是课间时擦黑板的工作量却增大了。

    此时虽然没有后世电脑加ppt幻灯式教学,但也有不少大学老师都开始用投影仪和塑料透明膜上写的教案来授课,这样板书很少用了。但是,还是有不少老派的老师仍然习惯传统板书的形式授课。特别是数理化老师常常演算、讲解公式什么的,他们上课时的板书还是相当多的。

    而大学和中学还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学的行政班都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大课常常是3个行政班一起上合班课。这样一般都没有办法安排值日生擦黑板,往往惯例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如果没有前世在卫校当老师的经历,林芳华恐怕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不会注意到老师自己在擦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