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无妃一路芳妃 (正文完结)卷3第32部分阅
六宫无妃一路芳妃 (正文完结)卷3 作者:肉书屋
,满朝文武可就炸开锅了。
不止是鲜卑贵族,就连汉人豪门的代表们也都不干了。
这一次,各地来的豪门贵族代表,荥阳郑氏郑羲、渤海高氏高佑等立即表示强烈的反对,郑羲甚至当场就愤愤怒吼:“太后,此法万万不可推行,一出去,必将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等事情搞砸了,您才会知道我说的话是正确的。李冲等人,书生误国啊……”
另一文臣也火上添柴:“我们现在沿用的是魏晋的九品差调,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一旦改变,必会引起天下马蚤乱。”
“李冲的这个建议,看起来很有用,其实难以推行。如若不信,不妨在小范围内试行;失败之后,就知道臣等所言不假了!”
多数大臣处于两方之间,认为时值农忙,新旧制度难以衔接,不如缓行,等到秋收之后再颁布。
而这时,陆泰等人反而站在原地,一声不吭,冷冷地看笑话:这个顽固透顶的女人,不但和鲜卑人作对,现在,又跟汉族豪门们干起来了。
他和几个老贵族很有默契,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天知道,自从俸禄制推行后,弘文帝杀了多少人!
皇帝太子9
他和几个老贵族很有默契,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天知道,自从俸禄制推行后,弘文帝杀了多少人!
前前后后的肃贪,整整杀了两百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一时间,人人收敛,风声鹤唳。
这一切,他们当然不会怪责在弘文帝身上,而是深深地痛恨那个该死的冯太后。若不是这个女人,强行推行什么俸禄制,岂会如此?
弘文帝,只是她的棋子,她叫弘文帝干什么,弘文帝就干什么!这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幸好,现在汉臣跟她干起来了。
当时,那些汉人文臣可是支持她的。
现在好了,起内讧了。
先让他们狗咬狗去吧,倒要看看,这一次,他们的政策还能不能推行下去。
但是,令他们稍稍失望的是,虽然豪门大族反对,但是,冯太后的几个铁杆粉丝,高闾,王肃等人,却坚定不移地支持。
陆泰等人暗骂,这几个家伙,只怕冯太后要他们去死,也会照办。
心里诅咒一万次,也无可奈何。
众人吵嚷成一团,整个朝堂,简直如在开集会一般。
冯太后依旧在上首,听着这些汉臣文士们的千万条理由,几百个恐吓,引经据典,口水滔滔。
就在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
正是东阳王。
他不止是东阳王,而且已经是太尉了。太尉掌管兵马。
东阳王,京兆王,源贺,弘文帝,冯太后——此时,这五个人是天下最有权势的。好比是政治局五大常委。
弘文帝和京兆王有事情,暂时没出现;源贺领兵在外;五大常委去了三,现在,两大巨头,谁的意见都是关键性的。
只要东阳王一反对,今天这事情,就没啥指望了。
众人都屏息凝神,盯着东阳王。
豪门大族们固然抱了期望:毕竟,东阳王是鲜卑老臣,不一定就赞同冯太后。
皇帝太子10
众人都屏息凝神,盯着东阳王。
豪门大族们固然抱了期望:毕竟,东阳王是鲜卑老臣,不一定就赞同冯太后。
鲜卑贵族们心里却也忐忑不安:这个老家伙,自从诛杀乙浑起,就追随冯太后。而且,他这个太尉,也是灭掉乙浑后,冯太后帮他升上去的。他和冯太后的私人关系,很是牢固。
李冲等人也神色十分紧张。
冯太后却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她从来不曾怀疑拓跋鲜卑的武力。和罗迦一起上过战场,和弘文帝一起杀过大臣,豫州叛乱时,调动过大军!关键时刻,武力才是最有用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
东阳王看着一干群情激奋的豪门大族,态度十分傲慢:“我认为,三长制于公于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就如均田制和俸禄制,效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三长制再推行,只会壮大北国。”
众人呆若木鸡。
坚持宗主利益的郑羲如何肯服气?他愤然大声道:“如果太后非要坚持,肯定遭遇失败,不信的话,您就试试!”
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
冯太后淡淡一笑,“老王爷,你说该怎么办?”
东阳王朗声道:“老臣背后是数以万计的鲜卑铁骑,行与不行那就试试看吧!”
两大巨头拍板,其他人,完全没有了反对的余地。
李冲当机立断,对一干大臣说:“新制度若不凑准时间,大家得不到好处,肯定会有怨言;眼下改制,正好让老百姓立即享受到实惠,认识到改制的目的。”
“李冲言之有理,即日起,颁布诏令,推行三长制。”
冯太后当即力排众意,采纳李冲的意见,果断迅速地向全民推动三长制度。
一众汉族豪门固然悻悻然地离去,而一干鲜卑贵族们,也悄然汇聚,如热锅上的蚂蚁。
大家再次聚集在陆泰的府邸。
皇帝太子11
“真没想到,那个女人真敢做!前两年,拿我们鲜卑人开刀,现在,又拿汉人贵族开刀……”
“这个女人不是吃素的,无论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她都不会放在眼里……”
“真没想到,东阳王竟然支持她……”
“呸,别说这个叛徒了。东阳王从诛杀乙浑开始,已经被这个狡诈阴险的女人彻底收买了。他倚靠着她,飞速攀升,手握重兵,能不听她的么?”
“其实,也好,也让那些汉人尝尝她的手段,否则,他们还一直对她歌功颂德呢……”
“正是……”
陆泰冷笑一声:“你们也别幸灾乐祸了。这一次的三长制,汉族豪门受损,难道我们就不会受损?”
众人不做声了。
“你们也真是天真。最大的危险来临了,你们还没发现?”
“什么危险?”
“那个女人,连续推行均田制,俸禄制,现在又是三长制,三年三大制度,眼看,每一样都会成功……”
“且,成功了那还不好?”
“你认为好?一旦彻底成功了,这个女人的威望,将蒸蒸日上。现在,她已经隐隐全面凌驾于陛下之上了。这一次,若是再成功了,她的地位,就会真正无可动摇,就算是皇上,也对她无可奈何了……”
“陆泰,你这是什么话?若非是皇上支持,她也做不了什么……”
“你这个蠢货!若皇上真的支持,今日会不来?陛下有什么天大的理由不来?现在,每一次变法主持,都是她一个人主持,牝鸡司晨,大权独揽,陛下,越来越被她架空了……陛下对她根本是毫无办法了,而且,小太子又是什么皇帝太子!这一次,她又胜利了,要知道,如果那些奴隶吃穿不愁了,当然就会对她感恩戴德。这个女人,大事上从来不含糊,如果这样下去,她绝对是第二个吕后……”
皇帝太子12
“是啊,太祖当年可是为了防止女人干政,才立下立子杀母规矩的……”
“对对对,陆泰,你提醒了我们,不但如此,她还掌握了小太子。当初太子太傅是京兆王,现在换成了李冲,小太子岂不是她手里的面团,随意搓圆捏扁?”
“你们才发现?”
“这样下去,我们北国的皇帝,可不是陛下,而是她冯太后了!以后,就更没我们的好日子过了!”
……
众皆惊讶。
“天啦,这可怎么办才好?”
陆泰阴沉着脸:“要搞掉冯太后,一定得陛下出面。”
“陆泰,你疯了?陛下怎会去搞掉她?”
“这世界上,没什么是不可能的。”
有人笑起来:“陆泰,我看你是被那个女人吓糊涂了。用脚趾头想,陛下也不会动她,陛下非常信任她……”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冯太后,她当然不是完美无缺!”
“好,你说她有什么缺陷?”
“缺陷当然有,而且还很大!”
“谁?”
“李奕兄弟。”
众人面面相觑。
“冯太后年纪轻轻就守寡,你们也知道,北国女人,一般是不守寡的,她也是人,耐得住寂寞?李奕兄弟,英俊潇洒,终日出入慈宁宫,得到赏赐无数,李冲还好,是个什么太子太傅,算师出有名。但是,李奕呢?他算什么?终日逗留慈宁宫,为冯太后通风报信……我听一个宫女说,李奕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日出入慈宁宫……”
众人这才知道,陆泰老谋深算,竟然收买了一些宫女太监。
“嘿,这个女人,也许没你们想象的那么高尚。孤男寡女,干柴烈火,谁知道在干什么勾当?”
有人提醒他:“陆泰,你前几年就向陛下提过这个问题,但是,陛下没相信,不是嘛?”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ps:今日到此:)
生死大限1
众人这才知道,陆泰老谋深算,竟然收买了一些宫女太监。
“嘿,这个女人,也许没你们想象的那么高尚。孤男寡女,干柴烈火,谁知道在干什么勾当?”
有人提醒他:“陆泰,你前几年就向陛下提过这个问题,但是,陛下没相信,不是嘛?”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陆泰心里有数,当时,弘文帝如果毫不动容,为何会立京兆王为太子太傅?只是,不知道如何让冯太后狡辩成功,又反败为胜而已。
这一次,不同往日,李奕在慈宁宫的出入,比当年还频繁得多。
要说没有任何猫腻——他想,冯太后如此强悍的女人,难道会真的禁欲,为先帝守寡?
第一次已经有点煽动弘文帝了。
这一次,不做个十拿九稳,岂能对得起她冯太后?
尤其,在俸禄制推行其间,他的一位侄子,也死于肃贪。这份天大的仇恨,再加上他处心积虑已久,不除掉冯太后,也实在是说不过去。
而其他的鲜卑大臣,也有很多在俸禄制推行里,家族,亲眷陆续倒下去的,自然对冯太后也是恨之入骨。他们同冯太后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
三长制推行不出半年,各地户口数就大量增加,均田制和三长制的效果出奇的好,人们纷纷从坞堡里出来向朝廷领取土地,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改革基本定型,北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但是豪强们就不高兴了。对于豪强们的反弹,冯太后当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又下令降低赋税。豪门大户是这次最大的受益者,大大减轻了豪强们的负担,反对的声音倒也越来越小了。
与此同时,由弘文帝御驾亲征,和南朝的一次战争也取得了胜利。这个夏末,南朝派遣使者刘赞来到北国通好。
……………………在线更:)
生死大限2
刘缵是南朝着名的美男子,气宇轩昂,弘文帝便派遣李冲负责接待。南北两国的外交官在一起,当然就互相吹嘘自己的国家,从军事政治到文化经济、人文风俗无有不吹。
南朝虽然偏安江南,之前被五胡打得找不着牙,现在又在对北国的战争中从未占过上风,但是,他们承昔日两晋之正统,加上江南富庶的土地,除了军事之外,经济和文化都比北国发达,因此,骨子里是很瞧不起北方人的。
刘赞言谈举止之间的优越性,暴露无余,就连李冲向来以沉雅宽厚着称,也忍不住了。
这一日,刘赞提出要到北国的集市上看看。李冲便陪他去逛街。二人在集市上转了一大圈,刘赞发现魏国的黄金珠玉价格特别便宜,又惊又喜,急忙叫随从们准备了大口袋准备疯狂购物。
他一家店铺一家店铺地逛下去,发现真有许多好东西,便对李冲说:“北方金玉大贱,想必是山川之中出得多啊!”
李冲起初见这厮形貌伟岸,一副大帅哥的派头,但是,流露出贪婪的嘴脸,而且谈吐之间,趾高气昂,本来就有点看不起了,听他这样说,就冷冷一笑:“圣朝不看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
一席话说得刘赞张口结舌。他刚才还大肆吹嘘了南方怎么富庶,怎么文明,怎么具有君子之风,现在,听了这番话,再看自己拎着准备疯狂采购的购物袋,倒像一个贪财鬼,土老肥似的。跟沉雅大度的李冲一比,自己无形之中,便低了一个档次。
他是外交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被李冲几句话之下,就搞了自己一个灰头土脸。脑子里不停地转念,如何才能扳回一局。他哪里知道,摊上的金玉宝贝都是北国宫廷里的,正是李冲专门用来堵他嘴的。
生死大限3
这个外交官一时下不来台了,急忙对身边的随从们说:“李大人果然是君子,没有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国家呢!”
于是,随从们便恭恭敬敬地尊称刘赞为“典客”。
“典客”是秦朝制定负责外交工作的官职,周朝叫“掌客”,汉武帝改为“大鸿胪”,当时北国定名“主客”。就像今日尊称某国外交官为“大使”一样。
李冲却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一笑,问刘赞:“诸位怎么能用亡秦的官名称呼上国呢?”
刘赞故意在这里打了个埋伏,不料,却被李冲一下看出来了,这一下,他理屈词穷,仰天打了个哈哈,还想找回些面子,便问道:“请教一下李中书,这个官名改过几次呢?”
李冲从容答道:“周朝称作掌客,秦朝改称典客,汉朝呼作鸿胪,当朝定名为主客。诸位对周文王、汉武帝不大尊敬,对亡秦的态度倒是很殷勤啊。”
刘赞再一次弄了个灰头土脸,抬头向远外望去,外交官脑子快,立刻转移话题,指着北武当外隐约的山脉问道:“这座山离燕然有多远呢?”
谁能知道北武当到平城精确的距离呢!那时又没有精确的丈量,只估摸着是八百里或者一千里左右。李冲并不正面回答,反而巧妙道:“也就是石头城离番禺那么远吧。”
石头城是当时南朝都城健康外的一个城市,番禺是南朝的另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广州。李冲这样一说,刘赞哪里知道具体的距离?他们当然也是没有丈量过的,简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再次只能干打一个哈哈,两国外交官的明枪暗箭到此,他方才对李冲心悦诚服:“哈,难怪北国这些年,日益强大。”
李冲见他彻底转了态度,当然也见好就收:“实不相瞒,这些年,圣主明君,变法图强,北国才会日益强大。”
生死大限4
刘赞听他这样一说,眼神便暧昧起来:“上国圣主固然英明,不过,我怎么听说,现在的变法大计,是冯太后在主持?”
李冲如何不能明白?女主当政,牝鸡司晨,无论南朝北国,都是忌讳,刘赞这样一说,分明是讥讽北国女主天下。
他从容不迫,朗声道:“上国有一首民谣:‘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冯太后巾帼不让须眉,高瞻远瞩,圣主当然更是强大,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干南朝使者,这才无话可说。
这一番交锋之后,李冲来到玄武宫,向刚刚到达北武当的弘文帝报告此事。
弘文帝听得笑起来,对冯太后启用的这个李冲,倒也由衷赞赏,笑道:“李冲,除了你,朕看,北国一时还找不出像样的外交官人选。”
“都是陛下和太后的功劳,下臣哪里敢居功?臣不敢蛮昧,刘赞等在摊子上看到的金玉珠宝,都是太后从慈宁宫的府库里拿出来,要下臣摆放了做道具的……还是太后英明……”
弘文帝哈哈大笑:“好,好得很!”
冯太后,果然就是冯太后。
一转念,这些日子,两人几乎很少见面了。
他慢慢地出去,这是他回到玄武宫后,第一次准备去慈宁宫。
但是,到了中途,却改了主意,径直地往山上走。半山腰,峰峦如聚,正是夏季最最葱茏的时候,野花盛开,香飘十里,飞流瀑布,荞麦青青。
远远地,他停下脚步。
跟随他的太监魏启元小声道:“陛下,前面那一行人,是太后吧?”
弘文帝早已看到,而且也因此才停下了脚步。那是一块开阔的地方,李奕,赵立,乙辛等人正在教小太子射箭。是李奕亲手扶着小太子,手把手的纠正他的姿势。
生死大限5
弘文帝早已看到,而且也因此才停下了脚步。那是一块开阔的地方,李奕,赵立,乙辛等人正在教小太子射箭。是李奕亲手扶着小太子,手把手的纠正他的姿势。
冯太后就在一边,笑语盈盈地看着。
小太子一箭射出,不偏不斜,欢呼一声:“太后,你看,我射中了耶……”
冯太后满面笑容,走上去,拍拍儿子的头:“宏儿,你最近向李太傅学得越来越好了……”
小孩子脆生生的:“多谢太傅。”
李奕也带了笑容,放下弓箭,从一边拿起水壶,递给冯太后:“太后,小殿下,天气热了,喝点水吧……”
冯太后接过水壶,先给孩子。孩子喝一口:“太后,这酸梅汤真好喝……”
“是李太傅带来的,还不错吧?”
…………
弘文帝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里一紧。
李奕,李奕!
昔日还不怎样,但是,今日亲眼目睹,实在是心里压抑极了:这厮,竟然和太后,小太子相处得如此之好。他知道,李奕这是忠心耿耿,可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李奕反而是那么一个男人——代替了一家之主,照顾自己的女人孩子。
这么多年,从不离开。尤其是均田制推行之后,他正式留在冯太后身边,成为冯太后的左右手。
冯太后,连顾忌也不怕了。
魏启元小声道:“陛下,要不要去看看小殿下?”
他掉转头,淡淡道:“今日很忙,改天再去。”
说完,几乎是飞也似地逃离了这个地方。心里憋闷着这口气,从之前陆泰的捕风捉影就开始的,一度曾经非常淡漠了,不料竟日竟然死灰复燃。
实在是因为这一两年来,关于冯太后和一些汉族官员秽乱宫闱,内宠无数的传闻不绝于耳。弘文帝已经看得太多了。
生死大限6
在中国,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要扳倒一个男人,最好是给他安插贪污或者卖国的罪责;而要搞臭一个女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说她滛荡,作风不正派。所以,从吕后开始,到武则天,孝庄太后再到慈禧太后……所有的名女人,无不和风流滛乱挂钩。
如今,冯太后周围汇聚了那么大一帮子的汉臣,尤其是诸如李奕兄弟,王肃等人,又无不风流倜傥,气宇轩昂,都是鲜卑贵族们不能比拟的美男子。
弘文帝已经从各种各样的奏折里,检阅到了许多这样或明或暗的建议,手段多种,目的最终往往只有一个:最好严惩那杆子滛乱后宫的汉臣,驱逐他们,以正视听。
尤其是这半年来,这样的传闻几乎蒸蒸日上,远远不是当年陆泰等人半明半暗的指桑骂槐了。
这股风头来势之猛,流传之广,令人无法小视。
弘文帝最初都是不了了之,内心深处,也是知道的,以冯太后的节操,当然不至于如此不堪;而且,政敌的攻讦手段,他见得多了,也有所心理准备。
可是,随着冯太后对李奕兄弟的越来越信任,他就越来越是难以忍受。李冲好歹也就罢了,国家重臣,而且几乎在外,跟冯太后私人接触的时间倒不是那么多;可李奕呢?他是正宗几乎和冯太后母子朝夕相处。
隐隐的,小太子对他的亲热程度,竟然要和自己并驾齐驱了。
弘文帝握了握拳头,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不管冯太后有什么非留下李奕不可的理由,自己都看不得这一幕了。
这日傍晚,他早早来到慈宁宫。
冯太后好些日子不见弘文帝,尤其是小太子简直喜出望外,立即就扑上去:“父皇,父皇,您终于来啦……”
弘文帝抱起儿子,仔细地看,儿子又长高了一截,更是眉清目秀,手长脚长。
生死大限7
弘文帝抱起儿子,仔细地看,儿子又长高了一截,更是眉清目秀,手长脚长。
魏启元笑道:“小殿下真是越来越英俊聪明了,啊,跟陛下小时候,简直一摸一样……”
弘文帝听得这话,更是喜悦,但觉儿子眉眼之间,就算是一些动作,都跟自己越来越像了。
“父皇,宏儿的箭术又进步啦。”
弘文帝和颜悦色的:“宏儿真不错。”
“是李奕叔叔教的啦。父皇,李奕叔叔会很多功夫呢……”小孩子眉飞色舞,对李奕的崇拜之情,油然脸上,而非是一般的主子对奴才,反而是带着一股子无法言说的亲昵劲头。
弘文帝看孩子这股子亲昵,心里更不是滋味,还是不动声色:“好,宏儿学得很好。”
“父皇,您来了,您教宏儿好不好?”
在一边默立多时的冯太后这才慢慢道:“宏儿,父皇很忙……”
弘文帝立即打断了她的话:“没事。朕这些日子抽点时间出来,教教宏儿……”
他是和颜悦色的,仿佛只是天然流露出的一段父子情意。就连芳菲也没察觉任何的不妥。
小太子开心极了,毕竟,外人再怎么教导,也不如自己的父皇好。兴高采烈地抱着父皇的脖子,“父皇,您给宏儿讲故事……”
“好。父皇这一次外出征战,有很多故事正要告诉宏儿……”弘文帝将儿子放下来,父子俩对坐,弘文帝便绘声绘色地讲起这些日子的逸闻趣事。
“宏儿,你看,这些都是父皇给你带回来的礼物……”
芳菲这时才看身边一众太监们捧着的匣子,魏启元一一地打开,笑道:“太后,小殿下,这是陛下送来的礼物,您们过过目……”
一匣一匣的金玉珠宝,一格一格的胭脂水粉,珊瑚贝壳,檀香扇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南朝孩童的玩意儿,从拨浪鼓到小风车……应有尽有。
生死大限7
宏儿看得眼花缭乱,奔过去就拿起一个小玩意儿:“哈,父皇,这些都是给宏儿的么?”
“对,都给宏儿。”
借着给儿子的赏赐,这些年,慈宁宫的珍玩,何止是堆积如山?每一次看到好的,稀奇的,立即便会派人送来。尤其是这一两年,和冯太后关系淡泊了,政治伙伴了,更是只送儿子——什么都送给儿子!
“太后,你看,还有你的呢……”小孩子拿起一堆花花绿绿的丝绸纱巾,南朝超高工艺的刺绣,纵然北方再高明的纺织娘也是达不到的程度,真真是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芳菲看一眼那些东西,如何不知弘文帝的一番心意?这些年,两个人之间已经非常平静,真正称得上是和谐相处,大家都压抑着自己,按照皇帝和太后的本份行事,一板一眼,不越过雷池半步,也尽力地互相忍让,互相体谅,真正像一对合作很好的政治排档。
小孩子拿了一堆花花绿绿的丝巾捧在太后面前,拿出其中的一条乱七八糟地绕在太后的脖子上:“呀,太后,你喜不喜欢?”
芳菲笑起来:“喜欢,宏儿乖,下去玩儿吧。”
她已经看出来,弘文帝今日来,是有话要说,而且,这些日子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政治上的,她也正想和弘文帝谈谈。
宏儿喜滋滋地和太监们下去了。
只剩下二人对坐。山间树丫,芳草斜阳,一盏清茶袅袅飘香。
谈的都是国家大事,尤其是三长制推行后的种种的立竿见影的成效。就连弘文帝也不得不暗暗佩服,当初,他御驾亲征,倒并非是有意避开了冯太后和众臣的争端。随后赶回来的时候,目睹堆积如山的奏折和弹劾,面对那么多鲜卑贵族和汉族豪强的一片反抗之声,就连他,也在回京的途中捏了一把汗,不知道该如何平息下去。不料,冯太后就是冯太后!
生死大限8
不料,冯太后就是冯太后!胡萝卜扔出去了,大棒当然随时也得准备着,东阳王的数万鲜卑铁骑虎视眈眈之下,随之辅以减轻赋税的策略……竟然在短短时间里,就将历代皇帝也做不到的土地改革,大张旗鼓地席卷整个北国,并且,效果良好。
晚风吹来北武当稻穗的味道,又一个丰收年就在眼前。
弘文帝也不是不感佩的,只是,当那些不绝于耳的“太后秽乱后宫”的传闻在心口时,还是如坐针毡。明知是谣传,但是,也希望她能避开一下。
他轻描淡写的:“太后这些日子着实辛苦了。三长制,均田制的推行,效果也奇好。朕想,纵然是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也会感佩太后的功德。”
这些日子,芳菲已经习惯了弘文帝的客气的语调,她便也很客气:“这些都是和陛下的支持分不开的,若是陛下不支持,我一介妇道人家,又能做得了什么?”
弘文帝这才转入正题,不经意的:“这几年北国日益壮大,国内也没什么大的矛盾。可谓有些天下太平的意思了。朕寻思着,想在平城建立一座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芳菲有些意外,北武当已经有了陵墓群,平城也有道观,为何还要新起太庙呢?
但是,弘文帝不等她反对,已经说下去:“朕寻思,修建设计之本领,北国人中,还再也找不出比李奕更加合适的。朕想和太后商量商量,把李奕调回平城,主持太庙的修建……”
芳菲略一沉思:“陛下,请恕我直言。现在天下初安,国家的仓库虽然比往年丰实了,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最好还是不要大兴土木,让民众休养生息,积累国库,民富国强,才能真正谈得上图谋天下……”
“太后,朕倒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国富民强,更要告慰祖宗陵寝,正是他们在天护佑,北国才会蒸蒸日上……”
生死大限9
芳菲不以为然,哪个国家的强大是祖先护佑的结果?都是统治者自己兢兢业业的治理天下,方才可能强大天下。而且,大兴土木,劳命伤财,就如秦始皇之于阿房宫,何等壮丽雄伟?很快就将一统六国获得的财富挥霍一空,天下大乱,项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阿房宫,便也不过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再说,修建太庙,初步估算,起码会耗费300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数目,再过20年修建,倒也无事,现在拿出来,岂不损害军费和太学等等的投入?
她权衡利弊,立即反对:“陛下,我不同意修建太庙!”
弘文帝看她一眼。这个时候,她便不是一个善于隐忍的女人了——除了感情之外!每次只要谈到国家大事,她便是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男人,一旦认定的,便绝不会妥协退让。
可是,弘文帝的目的,并非在于太庙,而是在于如何正大光明,合情合理地调离李奕。见她态度如此坚决,心里压抑的不悦也不表现出来,还是坚持道:“太后,朕寻思许久,的确没有比李奕更加合适的人选……”
芳菲想也不想,再次拒绝:“陛下,你也知道,李奕在我这里十分重要。我的一切消息,几乎都是他传达出去。他不仅担任着内务府的工作,而且,也是我唯一可以毫无戒备之人。这两年,李奕还不能离开北武当。如果你坚持要建太庙,不妨让李奕另外推荐一个人选……”
这些日子,的确是这样。因为那么久的相处,对于自己,对于宏儿,李奕都是最熟悉的,而且,对那种故人之情的信任,是换了其他任何人都办不到的。
李奕,不知何时,已经成了真正的左膀右臂,跟张娘娘,赵立等人一般。芳菲不敢想象,失去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换成李冲,王肃等,都不可能那么好使用。
生死大限10
而且,她自持光明正大,没有丝毫见不得人的地方,这些年和豪强们斗争多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惯了,别人再要背后议论些什么,她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陛下,我这里也需要李奕,我另外给你推荐一个人选吧。工部还有一个人可用……”
弘文帝反而无话可说了,芳菲,她竟然说得如此光明正大:我就是少不得李奕,就是要留下他!
要是她转弯抹角,要是她委婉躲藏,弘文帝倒有的是办法,但是,她如此坦然,弘文帝一时间之间,所有想好的办法都不顶用了。
“陛下,李奕可谓是我这里的最佳左右手,他一旦调离,我传递命令都不方便,还请陛下另派人选。”
她直言不讳,弘文帝反而无法可施,而且,她这样一切说开来的态度,也让他反而觉得宽慰,便点点头:“既是如此,那朕就再等等。太后推荐的那个人虽然不错,但是太庙乃国家大事,朕希望还是李奕亲自设计比较好一点。”
冯太后见他愿意暂时搁浅,而且,她本来就不赞成这项计划,倒有点开心。
却说弘文帝,吃了这个暗亏,虽然当时答应了,可是回到玄武宫,左想右想都不是滋味。便不停地唉声叹气,做什么都没有心情。
魏启元等跟随多年,岂能不知道他心中的郁闷?弘文帝性子刚烈,若是换了一个女人,管她是不是太后,都绝不可能真正对政事指手画脚;唯因她是冯太后,是他初恋的女人,是他儿子的生母,所以,方放开手脚,睁一眼闭一眼,让她大展宏图。却不料,到了今日,自己要调离一个小小的李奕,竟然都这么困难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弘文帝晚饭也不吃,闷闷地就倒下去,却也还是忍着,不希望就因为这点事情就和冯太后撕破脸。
活该这一日有事。
生死大限11
活该这一日有事。
秋老虎肆虐,天气闷热,这一日傍晚,东阳王和陆泰等大臣来玄武宫向弘文帝请安。倒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君臣叙旧而已。
陆泰等察言观色,已经学得聪明了,并不一再直接向弘文帝挑拨离间,见他不住口地夸赞小太子聪明,都附和着,说冯太后教得好云云,心里却暗暗叫苦,如此下去,怎能在他面前扳倒冯太后?
一番畅谈,弘文帝兴致勃勃地:“走,大家跟朕去慈宁宫看看小太子,小太子近日射击之术突飞猛进,朕寻思着,要送他一匹上等好马,你们都去看看,小太子骑什么马最合适,都为他挑选一下,朕也好参考参考……”
众人怎好让陛下扫兴?立即跟他一起往慈宁宫而去。
此时已经是入夜了,月色早早地升起来。
弘文帝等刚来到慈宁宫,就见李奕和两名随从从里面出来。两个随从手里都捧着大大的匣子。
和弘文帝不期而遇,众人赶紧跪下行礼。
弘文帝一见那两个匣子,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前些日子,自己才送给冯太后母子的礼物么?都是从南朝带回来的呢。
“这些都是什么?”
“回陛下,是太后赏赐之物。”
冯太后的慷慨大方是着名的,不止汉族大臣,甚至鲜卑大臣,东阳王等等,都经常受到她的赏赐,但凡慈宁宫来的东西,她经常一件不留地赏赐出去。就如上一次刘赞来交锋,所拿出去的珠宝,也都是她赞助的。
弘文帝打开匣子,一一地看,只见里面虽然不是什么珊瑚金玉之类的,但都是南朝来的古玩字画等等风雅之物。昔日,冯太后赏赐金银,李奕很少接受,但是这些书画典故,他一般就不会拒绝,毕竟,是豪门大族士大夫的做派。
弘文帝随口问道:“李奕,太后为何赏赐你这么多好东西?”
生死大限12
李奕跪在地上,不卑不亢:“太后说,下臣教小殿下骑马射箭念书有了进步,所以赏赐这么多宝物。下臣不敢居功,其实,受之有愧……”
弘文帝倒也不以为意,知道李奕不贪财,无非是这些古玩字画,只有汉人文臣们才会喜欢,要是鲜卑贵族,根本瞧不上眼。他正要合上匣子,眼睛一转,却落到匣子里的一柄檀香扇上,他打开,朦胧的月色下,看得分明,那扇子上绣着的是一对戏水鸳鸯!
就算是北国人,也知道戏水鸳鸯是什么意思!
这把扇子,本是弘文帝从南朝带回来,不经意地夹杂在礼物里送给冯太后的,却不料,她竟然就这么一转手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
一个女人送另外一个男人鸳鸯。
这是什么意思?
一股愤怒的火焰,几乎如火山一般,马上就要爆发出来。
陆泰等人尚未察觉,李奕本人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他自己还没打开看过。甚至冯太后,根本也不可能一一打开那么多的礼物查看到底是什么,只看到那么多的檀香扇子,便随意地让宫女们捡了一些赏赐出去。
这把扇子,还是弘文帝第一次打开的,
还是东阳王眼疾手快,他偶然撇到弘文帝手里的扇子画面:一双鸳鸯!他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政治斗争,如何不晓得外界有关冯太后的种种传闻?
“陛下,月色下看东西不分明,不看也罢。”
他急忙一把接过扇子,合上去,递给李奕:“你们还不快下去?”
李奕等人根本不曾察觉弘文帝的雷霆之怒,行了一礼便下去了。
月色之下,弘文帝面色铁青,忽然回头:“也罢,天色晚了,小太子估计已经睡了。”
说完,转身就回了玄武宫。
陆泰等人,本是最善于煽风点火的,这一次都没闹明白,只亦步亦趋地跟着弘文帝回去。东阳王也跟在身后,心里却暗暗地捏了一把冷汗。
————————ps:今日到此。
计杀李奕1
玄武宫里,弘文帝只留下东阳王一个人。
气氛紧张得出奇,忽然听得弘文帝一抬手,案几上的一只笔洗应声倒下去,摔得粉碎。东阳王吓了一大跳,大气也不敢出。
弘文帝怒不可遏:“你说,李奕是怎么回事?”
东阳王战战兢兢的:“陛下息怒,这两年,外界是有很多传说,说李奕兄弟受到太后青睐……可是,无凭无据,而且,太后赏赐臣下东西也属寻常,不止李奕兄弟,王肃等人,就连老臣等鲜卑大臣,也时常受到太后的赏赐……李冲的才干,陛下您也是知道的,太后对于从不吝啬……而且只是传言而已……”
东阳王故意顾左右而言他。
弘文帝气得面色发青。外界传闻,外界传闻!
这些年来,他故意不闻不理,一心忽略,一直劝说自己不要相信,不要相信,芳菲是什么人,自己最清楚,何况——何况,还有北武当,父皇的灵魂镇压着她呢!她连自己都不敢接受,何况其他男人……可是,到了现在,亲眼目睹,冯太后竟然赏赐李奕鸳鸯檀香扇!
拿了自己精选的扇子,去送给李奕!
这算什么?
东阳王见他怒不可遏,小心翼翼道:“陛下,其实,我们鲜卑人对身后女眷的归属并不怎么在意,兄死嫁弟,母女姐妹同嫁一夫,比比皆是……再说,那些都是捕风捉影,空|岤来风……”
“出去!”
东阳王不敢再说,立即告退。
弘文帝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许久,那口气也没有顺过来。
第二日一早,弘文帝召见李奕。
李奕昨夜一回去,立即查看了那把被弘文帝拿起看过的檀香扇。一看,心就咯噔了一下。这把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