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自己的一生,童安阳嘴角露出抹苦涩。
她的母亲在她十岁的时候没了,父亲转头就给她娶了继母。
人人都夸她父亲是个好人。
因为她的母亲身体不好,是个药罐子,童父任劳任怨地伺候着一年中有半年躺在床上的媳妇儿,当爹又当娘地将她给拉扯大。
任谁都做不到童父这种地步。
哪怕童母离世后,没有百天呢,童父往家里领了带着拖油瓶的寡妇,街坊邻居也只道着恭喜,说童父的好日子来了。
童安阳的继母是个面甜心苦的。
十岁的小姑娘,哪里跟成年人玩心眼儿?
原来乖巧懂事的她,名声格外不好,什么嫉妒继姐、偷拿家里的钱、容不下继母差点害人小产等等。
童安阳自个儿都不清楚,这些事怎么就发生了。
可是大家伙都相信为人和善、说话细声细语的郭寡妇。
等她好不容易到了十四岁,却因为买了毒蘑菇差点把童父毒死,而被迫顶替继姐下乡当知青。
那时候的她,已经知道自己说再多都没用了。
能够远离那家人也好,是以她不吵不闹,拿着单薄的行李坐上南下的火车离开了津市。
她下乡插队的地方条件还不错,起码只要她努力干活能够填饱肚子。
不需要跟人耍心眼儿,童安阳卖力地干活,很享受这种用劳动换取粮食、钱和肉的日子。
然而她长得漂亮,吃食跟上去后,整个人抽条丰盈起来。
她是冷白皮肤,怎么都晒不黑,所谓一白遮百丑,更何况她本来就眉目如画!
知情所里的男知青们和村里的小伙们,都惦记着她,时不时到她跟前献殷勤。
可是童安阳年纪不大,又对家庭有着很深的心理阴影,从不跟男同志搭话。
小姑娘长得好,又卖力干活,谁有困难,她都会帮扶一把。
村里有了工农兵大学生名额后,大家伙便推荐她去。
就因为这件事,整个知青所里的人,对她痛恨起来,觉得她肯定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才得到了如此珍贵的名额。
她被孤立了,后来就是她去村里吃席,被几个婶子灌了酒,再醒过来的时候,被人发现与韩一鸣躺一张床上。
童安阳的名声毁了,自然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只能另选。
时隔四十多年,她仍旧记得,原本名额被李化文抢到,可是这李化文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不要了,将名额让给了来自京都的胡来英!
而李化文从那天开始,发狠了读书,也不下地干活了,说是家里给找了工作,只是还没落实下来。他没有心情下地干活,便看看书,准备在招工考的时候,拿个不错的成绩。
然而,就在他埋头苦学了三个月后,大家伙也刚忙完秋收,喇叭上传来了高考恢复的消息。
已经在省城上学的胡来英,给李化文邮寄了一套很珍贵的复习资料。后来,李化文考上了帝大,还是省状元。
听其他人说,李化文念研究生的时候,被京都大世家白家认回去,光是见面礼就一座三进四合院呢!
至于童安阳醒来后受不住,当场撞了墙。
虽然她没死成,却一辈子得了偏头疼的毛病,脑子不能想太多东西。她浑浑噩噩地生活,哪怕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起色。
两年后,知青可以返城的时候,她没有回到津市,而是去省城打零工。因为她容貌好,惹来不少麻烦……
童安阳一直觉得死亡对她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可是死过一次的人,再也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了。
说到底,她也想好好活着,可是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
她深吸口气,或许自己重生,是老天看不惯她得过且过的日子。
世上比她惨的人很多,起码她手脚健全、身体健康啊!
这一世,她想认真过日子,像是其他人一样,结婚生子有个完整的一辈子,而不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第541章 七十年代学渣逆袭记(2)
童安阳简单却又枯燥的人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她没有亲友能够依靠,但是几十年在社会底层挣扎,让她学到了不少手艺,比如做衣服又比如做各种小零食。
摆摊卖吃食能养活她,但是夏天热、冬天冷,春秋天风大雨水多,好天气没有几天,不是坚韧的性子压根坚持不下来。
谁都不知道租房子、穿戴略显贫寒的老太太,银行卡里竟是有大几百万的存款。
或许她早就感觉到大限将至,提前半年一时兴起,将卡里的钱一半捐了出去,另一半则匿名转给了韩家人。
不然现在她都想回去诈尸,也不想自己一辈子辛苦所得便宜了童家那群人!
如今她对上一世可以说是了无牵挂,遗言、遗愿都没有。
“请问胡知青,童知青醒了吗?她,状态怎么样?”院子里一个低沉的男声响起来。
胡来英轻叹口气:“醒倒是醒了,就是她状态不太好,连我都被赶出来了……你要是找她说话,我看还是过段时间吧,别她受了刺激,等我们下地干活的时候,又做什么傻事……”
童安阳忍不住嗤笑声。
不知道为什么,她听得这会不太得劲。
或许是老太太她多疑、为人孤僻爱挑刺,又或者她被小说、电视机荼毒看谁都像是绿茶,最重要的是整个事件,受益者是李化文和胡来英呐!
lt;a href=<a href="
https:///tuijian/weimian/gt;" target="_blank">
https:///tuijian/weimian/gt;</a>位面 lt;a href=<a href="
https:///tuijian/niandaiwen/gt;" target="_blank">
https:///tuijian/niandaiwen/gt;</a>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