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医汉 第209节

      霍善和刘彻分享自己从别处(李时珍处)听来的职位,说是叫什么摸金校尉。
    摸金摸金,就是掘人坟墓,把底下的金子拿出来花!
    谁的坟头修得最大最好、埋的陪葬品又多又值钱,那可就有福了,摸金校尉带人来把你坟给掘咯!
    这一点,我们的孝文皇帝就很有先见之明,一直强调下葬的时候要薄葬,孝期要“以月代年”,丧葬事宜能从简就从简。
    可惜天下人不肯学习我们英明神武的孝文皇帝,还坚定不移地相信儒家那套的必须厚葬以及超长孝期说辞!
    尤其是这些年来随着孝廉制度的推广,厚葬之风更是蔓延到各个阶层,宁愿全家人吃糠咽菜也要给亡者筹备远超于正常丧葬规仪的葬礼,以此证明自己是符合孝廉举荐条件的大孝子。
    不像我们墨家,从来都是薄葬支持者!
    真要有不长眼的盗墓贼费老鼻子劲挖开咱墨家人的坟墓,浪费的是他们自己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已经把自家茂陵修了二十来年的刘彻:“……”
    很好,又是感觉自己被指着鼻子骂的一天。
    刘彻觉得自己修茂陵的想法没什么不对,如果能让他选,他首选的当然是长生不老当神仙去;要是实在成不了仙,他也得保证自己死后能和生前一样能尽情享受美好生活。
    所以他先往自己的茂陵里存点好东西有什么不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真正的聪明人,应该考虑得比别人更长远才是。
    见刘彻一脸“朕的想法绝对没有错”的坚定表情,卫青从旁搭话:“按照我们大汉刑律,对于这种掘人坟墓的做法可是抓得相当严厉的,早便有规定‘发墓者诛,窃盗者刑’,和杀人以及拐卖人口同罪,一旦抓到就会处以极刑。摸金校尉这种官职,在大汉是不可能存在的。”
    霍善来到江夏郡大半年,已经把刑律熟悉了大半。
    听卫青的意思是刑罚这么重厚葬就是安全的,霍善顿时就来精神了,兴致盎然地和卫青辩论起来:“如果处以极刑就能杜绝这些事的话,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干杀人和拐卖的勾当呢?”
    律法固然可以起到震慑罪犯的效果,可要是只需要定个律法就能杜绝对应的行为,那无疑是不可能的。
    发墓的犯人霍善目前还没有接触过,但杀人和拐卖的他还是碰上过的,有的是有预谋的图财图色、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脱罪,有的则纯粹是怒气上头冲动杀人。
    这说明哪怕是最严酷的刑罚也无法真正杜绝这些行为。
    只能尽可能减少犯罪而已。
    所以哪怕没有摸金校尉,盗墓也是很可能发生的!
    到时候就看谁的墓更遭人惦记咯。
    卫青:“……”
    刘彻:“……”
    怎么感觉这小孩说起话来这么讨打?
    霍善感受到来自刘彻身上散发的危险气息,二话不说起身拉着他爹表示他们要去日常巡城了,暂且失陪!
    说完还暗示霍去病赶紧抱上他跑路。
    霍去病能说什么,霍去病只能麻溜捞起娃跑了。
    刘彻只觉霍去病这小子越来越不像样了,以前多稳重一个人,有了孩子以后那是愈发往宠娃狂魔的方向发展了。
    见父子俩一溜烟消失在门外,刘彻不免思量起霍善的话来。
    大汉人都爱黄金,从货币、器皿到各种装饰全都得用上金灿灿的金子才舒服,霍善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要是黄金都被那些个大孝子埋进他们父母的墓里去了,市面上的黄金岂不是越来越少?一代两代还好,要是代代人都这么埋法,怕是连朝廷都没金子可以赏赐人了。
    还是要鼓励他们在父母生前多给他们花钱,别都花到地里去!
    生前花的钱朝廷还可以抽税,埋进地里那可真是永无再见之日了。
    看来提倡薄葬还是很必要的。
    税不税的不要紧,主要是希望天下父母老有所养,而不是死后才变成儿女彰显自己孝顺的工具人!
    刘彻把自己考虑的事讲给卫青听,问卫青有什么看法。
    卫青:“……”
    卫青能有什么看法,他的看法是他爹死了他都不想出席葬礼,哪里还管他厚葬还是薄葬。
    可刘彻自己都迁了好几批人去供奉茂陵了,他提倡薄葬有人会听吗?
    不过既然攀比父母葬仪这种坏风气是孝廉制度的赠品,那么把孝廉制度考核方向从事死转为事生,那些在父母生前对他们不管不问、父母亡故后却过度在丧仪上下功夫的假孝子统统给他们来个倒扣分,应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厚葬风气了。
    至于达官贵人想往自己墓里藏金银珠宝,这就没什么办法了,毕竟刘彻自己都不愿意放弃往自己墓室里多塞好东西的想法。
    刘彻听得直点头,最好是从他以下人人平等,所有人敢搞厚葬统统倒扣分。
    另一边,霍去病还真带着霍善出去遛弯。
    霍善也不算欺君,每次霍去病休沐日过来看他,都会带他绕着西陵城巡上一圈,看看有没有谁敢在他们父子俩眼皮底下作奸犯科。
    偶尔霍去病来得早,还能带霍善出城去巡视乡里,也算是他们的日常亲子活动。
    等到离太守府远了些,霍善才和霍去病说起自己的新念头:他想搭个戏台子在庙会上唱戏,找苏轼和袁枚他们帮忙写几出《真假孝廉》《曹操发墓》之类的戏文,庙会时搬到戏台上演给百姓和刘彻他们看。
    再来几个《包公案》普普法也挺好,反正袁枚他们认识的人多,完全可以好几个人一起写。
    故事背景当然是虚构的,司马相如不就虚构了子虚乌有这两个人物吗?
    既然是面向百姓的,这戏文应当用大白话来写,尽量别那么文绉绉的,意思到位就好。
    正好在庙会上热闹热闹。
    只要戏文讽刺到位了,薄葬之风应该从他们江夏郡刮起!
    薄葬这一点其实孔子也是赞同的,他也认为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倒不如“礼不足而哀有余”。
    但是儒家发展至今已经不以孔子的意志为转移的,像孔子的后来者荀子推崇“事死如事生”,认为这样才算是至孝。
    就连说出“民贵君轻”的孟子也会为亡母准备高规格的棺椁,认为君子没必要节省安葬父母的钱财。
    至于后面那些为了被举荐为孝廉用力越来越猛的人就更不必说了。
    霍善觉得那么好的黄金,还是留在市面上流通比较好!
    最好能让他皇帝姨公也瞅瞅。
    毕竟据不愿透露姓名的李某珍所言,茂陵在明朝之前至少被掘了四次,大汉都才堪堪走到东汉阶段呢,他的茂陵就被挖了。
    得多给他皇帝姨公看看精彩的盗墓故事!
    第186章
    霍善有了新鲜事可做, 就开始找苏轼他们当外援。
    阿印得了霍善的请托,马上就帮他去找袁枚商量。
    而提到给汉武帝演盗墓戏这种新鲜事,苏轼可就来劲了,当场在群聊里给霍善来了句“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表示这个选题妙哇!
    极具警示意义!
    此时正巧路过的无辜嬴政脑门里缓缓冒出一个问号。
    你说刘彻就说刘彻,提我干什么?
    好你个苏轼, 迟早把你给暗杀了!
    只是出于对刘彻不幸遭遇的好奇(或幸灾乐祸), 嬴政还是坚强地让苏轼展开说说。
    反正他已经知道自己为啥费鲍鱼了, 怎么能不知晓刘彻都遭遇了啥?
    苏轼作为一个阅读面十分宽泛的博学人士,当即给霍善提供自己遍阅各类古籍读到的汉武帝八卦逸闻。
    据传汉武帝才死没多少年, 就有人在采药时发现装着经书的金箱, 里头有三十余本经书, 且还记录着许多臣子的姓名。发现之人仔细一比对, 赫然发现上面写的全是汉武帝时期的老臣。
    当时的河东太守连夜把这个金灿灿的金箱送往朝廷,汉宣帝一看, 感到很不妙,马上找他曾祖父的老臣出来辨认。
    其中一位典书郎冉登看到那金箱的经书后当即痛哭流涕:“这箱书明明是我亲自放到陛下棺木里去的, 怎么出现在外面!”
    汉宣帝既悲恸又惊愕, 忙把它供奉到武帝庙里去。
    苏轼觉得这个出自《汉武帝内传》里的传奇故事就很不错,非常适合改头换面演给刘彻看。
    你看把这皇帝换成富商,曾孙换成儿子,典书郎换成老仆, 是不是就成了个很接地气的孝子贤孙故事?最后可以让这个儿子来一句, 悔不该以金箱陪葬, 反倒让贼人动了恶念、害自家父亲尸骨曝于荒野!
    这样不就点题了吗?!
    别看宋代称得上是士大夫最好的时代,他们宋人也是坚持薄葬的。
    主要是前人都把显眼的金矿都霍霍得差不多了, 他们也弄不起那样的陪葬,再加上宋朝皇室在谏官们的监督之下连生前住的宫殿都修不起来,何况是死后的皇陵?
    在皇室的带头作用之下,宋朝自上而下都比较推崇薄葬。
    苏轼表示霍善如果想要这出戏,戏本子什么的就交给他来加工吧!
    他们宋朝人的娱乐业也是很发达的,像这种表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滑稽戏目,他们的勾栏瓦肆里也经常会演出!
    平时的生活已经这么辛苦,谁不想看点轻松愉快的东西放松一下?
    苏轼还怂恿霍善去问刘彻有没有金箱可以借给他当道具,实在不行借几本他时常带在身边的经书也行,这样刘彻会更有代入感。
    目睹整个过程的嬴政:?
    嬴政深深怀疑苏轼是想怂恿霍善去作死,好把他骗到他们那边去生活。
    大秦还是得再抓把劲,不然抢不赢偷跑了一千多年的宋朝!
    霍善哪里知道嬴政的想法,他觉得苏轼的提议很棒,所以回到太守府后就屁颠屁颠去问刘彻有没有金箱子。
    刘彻道:“你要金箱子做什么?”
    霍善就给他讲自己要在庙会上倡导薄葬,准备命人排几出俳优戏教化百姓。可惜他手头没有这么贵重的道具!
    刘彻一听霍善是要宣扬什么薄葬就知道不是好事,压根不上他的当:“谁出门玩带个金箱子。”
    霍善听后觉得有道理,又问刘彻有没有经书之类的可以借给他。
    刘彻继续无情拒绝:“没有,谁出门玩还带经书。”
    霍善一想,对哦,他出去玩也不可能带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