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0章

      “不护。”商音果断拒绝,“你太能惹麻烦了。”
    鸿钧却是看着商音,嗓音轻缓而温柔:“伊弦这般的性格面容,夫人难道不喜欢?”
    鸿钧眸光诚挚,唇角含笑,眼神有种看穿某人好色本质的透彻。
    商音一时语塞。
    她、她当然喜欢啊。
    要不是因为喜欢,她早跑了。
    要不是因为一时被色所迷,哪里会留在西岐体验凡人生活?
    伊弦其实和鸿钧长相有六七分相似,但因为年纪尚浅,没有鸿钧那种历尽千帆的平静和万事掌控的气场,反而带着青年郎的热烈与直接。
    最主要的是,鸿钧总是不长嘴,但伊弦却是有问必答,商音这段时间总是将曾经的一些事换着方法讲出来,从伊弦嘴里挖出不少有趣东西。
    被看破的某人恼羞成怒,正要说什么,就听到窗外晴空一道霹雳声落下。
    商音瞥了眼窗外。
    来得还真快。
    鸿钧却是抬手托着商音的下巴,舔舐□□着商音的唇|瓣,不给商音多问的机会,再睁眼时,那眸光已然转变成了伊弦。
    商音手中的混沌钟也回到了伊弦体内。
    完全没来得及问计划的商音:“。”
    可恶!
    伊弦若有所思地看着怀中满面无语的夫人,缓缓道:“看来今日,乃是我与夫人赤诚相见的日子。”
    商音就着两人的姿势低头吻上伊弦,将方才被咬的红痕还了回去:“赤诚相见?唔……也不是不行。”
    尾音像是小钩子一般往青年郎心里钻,惹得才开荤的伊弦从耳朵尖红到衣衫里。
    商音轻轻挑眉。
    拿捏不了老谋深算的鸿钧,但拿捏一个纯情伊弦还是绰绰有余。
    “我、我不是说这个……”
    伊弦有些慌张地挪开视线,又因为身体的反应,连忙将怀中的商音转而妥善放在了榻上。
    “我的意思是,眼下西伯侯即将返回西岐,长公子伯邑考也安然无恙,姜尚一直有立周之心,必定会说服西伯侯就此反商立周。如果夫人想让我相助商王,我便要尽早打算才是——唔!”
    伊弦整个人被商音压在床榻间,温香软玉,馨香在怀,唇也被堵着,根本说不出半个字来。
    商音捏捏伊弦的脸,趴在他胸口,笑吟吟道:“没事,你继续说。”
    伊弦被弄得没办法,冷静了许久才平复下来,但声音仍旧显得闷闷的:“朝歌兵强马壮,粮食盈余,若是寻常交战必不会输,但两派神仙变数过大,不好算计。”
    商音又亲亲伊弦的手指奖励他:“嗯,然后呢?”
    伊弦:“……再就是天意在何处,若是天意在西岐,到时候,恐怕会有更加厉害的仙人降临西岐,镇守西周国运。”
    商音想了想,在这点上比较自信:“只要你别和我对着干,再多神仙降临西岐也不是问题。”
    “他们打不过我。”
    也八成不敢动手。
    哪怕是圣人也是惜命的。
    伊弦:“?”
    青年郎瞳孔微震。
    商音轻笑时妩媚的姿态所带出的是一种身为绝对强悍者的自信。
    伊弦这一次沉默了许久,似乎明悟了什么,却没有问商音他的身份,而是道:“我从前最想做什么?”
    这个问题倒是着实让商音愣了一下,而后概括回答:“瞒着天上那个和我偷|情,然后惹各种各样的事让祂震怒,然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然后歇一歇,再继续惹事。”
    伊弦:“……”
    青年郎的表情有些恍惚,商音看着,突然就有种扳回一城的爽快。
    正当商音坐起身,拉了拉衣衫时,伊弦忽然出声:“我明白了。”
    商音蓦然抬头:“?”
    你明白什么了?
    我还没明白呢!
    伊弦的表情慎重:“既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事我也要去做,并且天命在西岐我却转世在西岐,以我之能,不该如此——我明白了。”
    “虽有些困难,但可行。”
    商音懵然:“……?”
    她说了什么吗?
    不是,等会——她会来西岐找鸿钧的转世,该不会也是鸿钧算好的吧?!
    最后,年轻的郎君将正事放在一边,握着商音的手用力,有些小心翼翼地问出憋了许久的话:“之后,夫人还会留在我身边吗?”
    美色动人。
    本来还有些生气想要转身走人的商音心中一痒,清了清嗓子:“朝歌发兵西岐前,若郎君听话,可以。”
    伊弦的眸光瞬间亮起,笑容灼灼,满室生辉。
    “好,自当都听夫人的。”
    三月后,西伯侯姬昌携子伯邑考艰难回到西岐。
    与此同时,自西伯侯父子归岐,朝歌与西岐的摩擦便日益加剧,西岐天命说越发层出不穷。
    有姬昌善施仁德之说,也有长公子贤名远扬之语,但更多的,却是从阐教弟子口中不慎流出的——
    西伯侯嫡次子姬发,乃天道所钟之子,商王不敬天地,天子姬发当行拨乱反正之正举。
    伯邑考在其心腹辅臣伊弦的帮助下,费尽心思才将愈演愈烈的传言压下。
    又一月,嫡次子姬发因被揭发派遣死士刺杀亲父亲兄,而被姬昌怒斥厌弃,朝中丞相、散大夫等大臣纷纷上书劝言,西岐百姓也多有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