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章

      她原是亨利八世的兄长亚瑟·都铎的妻子,结婚只有五个月,亚瑟王子便去世了。她远嫁而来,嫁妆还未付清,一时陷入僵局。
    幸而亚瑟临终时托付亨利八世,让他娶她。否则她要么被送回西班牙,要么只能嫁给亚瑟的父亲亨利七世——当时老国王刚刚丧偶,也想与她成婚。
    她顶住了压力,最后与亨利八世结了婚。当时亨利十五岁,只是威尔士亲王。
    亨利七世去世后,他继任为国王,她成为了王后,他俩仍旧保持着婚姻关系,但她十分清楚,她的地位有多么不稳固。
    因为她的婚姻从未成为事实,亨利八世一直拒绝与她圆房。
    作为国王的次子,一般都是投身于教会,如果亚瑟王子不死,亨利八世很可能会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因此亨利八世对神学很有研究,他虽然受亚瑟所托,答应照顾凯瑟琳,但一直心有顾忌。
    因为圣经《利未记》中明确指出:“人若娶弟兄之妻为妻,这本是污秽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无子女。”
    他在没有搞清楚这些之前,不会与她同房。他敬重她,也给了她最好的待遇,但他就是不将两人的关系变成事实。
    凯瑟琳很焦虑,她比亨利八世大了六岁,一位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诞下继承人,可是他们一直在浪费时间。
    她担心自己的最佳生育时间会错过。
    她疑心亨利八世另有打算——老国王去世后,他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他并没有解除婚姻。
    或许真的如他所说,他无法消除内心的疑虑,因此不能与她发生关系,只有彻底搞清楚了圣经中的“神谕”,他俩才可以成为夫妻。
    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是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凯瑟琳王后内心很不喜欢他,但她表面上还要和他搞好关系,因为他能够左右亨利八世的想法。
    最近可谓称得上是两人的蜜月期,因为去年沃尔西主教代表英国与西班牙签订了条约,双方承诺各派4万人的军队侵入法国。
    凯瑟琳的外甥——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同时承诺沃尔西,会帮助他赢得下一届的教皇选举。
    虽然两国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但凯瑟琳王后仍小心提防着红衣主教,因为他随时可能偏向法国。
    【??作者有话说】
    注:
    真实出生年份:
    亨利八世(1491年)、阿拉贡的凯瑟琳(1485年)、亚瑟·都铎(1486年)、玛丽·都铎(1496年);
    女主所穿的书中:
    亨利八世(1501年)、阿拉贡的凯瑟琳(1495年)、亚瑟·都铎(1496年);
    在本书中,玛丽·都铎公主是亨利八世的姐姐。
    第四章
    1522年3月
    晚宴结束已是深夜。
    回到主人为侍女们提供歇息的小房间,安妮不耐烦地质问玛丽·博林:“你今天是怎么回事,怎么一直盯着亨利·珀西勋爵在看?”
    “我为什么不能看他?”玛丽没声好气地道。
    “那好,那我有言在先,我与亨利·珀西勋爵的关系非同寻常,你最好不要打他的主意。”
    “什么叫‘非同寻常’?”玛丽觉得她的话格外刺耳,忍不住讥诮道。
    “他在追求我。”安妮骄傲地回答。
    “宫中这样的调情很平常。”
    “他并不是与我随便调调情完事,他拿出了诚意,他发誓要娶我。”
    “他已经有婚约在身了——他没有资格再去承诺另一个人婚姻。”玛丽忍不住抬高了声音。
    “那是别人硬安排于他的,他一点也不喜欢什鲁斯伯里伯爵的女儿。”
    “不是她!”
    “什么?”
    “他与别人早已有婚约在身,而且不是家里的安排,他们互相真心喜欢对方。”
    “我不知道你在胡说什么。”
    “我没有胡说,以后你会知道的。”玛丽道。
    “那你告诉我是谁?”
    “我现在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的。”
    “你就是在胡说!”
    玛丽拒绝再与安妮争辩下去,上床蒙上被子不再理睬她。安妮气得将枕头扔到地上,一时却也拿她没办法。
    *
    亨利八世回到里士满宫,对邂逅的新侍女念念不忘,一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清早,他嘱咐侍从带珠宝商来,要送给玛丽·博林一些珠宝,将她一举拿下。
    得到了,就不会这么牵肠挂肚了。
    珠宝商来自意大利,亨利八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很快他们就送来了一套打造精美的首饰。
    整套首饰设计得美轮美奂,包含一副耳环、一条项链和一枚钻石胸针,没有哪个女人能拒绝,亨利八世信心满满。
    他唤来了乔治·博林。
    “陛下,请问您有什么吩咐?”
    “你的姐姐玛丽·博林小姐是不是刚进宫?”国王问。
    “是的,陛下。”
    “我想送她一套见面礼——有一套首饰特别适合她。”国王招了招手,一名男仆上前将一个深蓝色的方形天鹅绒珠宝盒打开,展示里面的首饰给乔治看。
    “你代我转交给她吧!”国王吩咐。
    乔治不着痕迹、恭恭敬敬接过了首饰盒:“谢陛下的恩典。”
    “回来禀告我,玛丽·博林小姐收到它们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