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34章

      时闻和燕克行随便唠了两句,就开车出发。
    现在天亮得比较早,太阳出来得也早。
    他们开车的时候,阳光从云后面洒下来,能看到一条条光柱。
    4月的草跟新叶都是那种嫩绿的颜色,看起来非常明媚。
    时闻光是看着道路两边的绿草和遥远的树,心情就已经飞扬了起来。
    燕克行轻轻打开音乐,汽车疾驰在公路上,风呼呼刮进来为音乐伴奏,时闻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
    他就是普通人的水平,有些五音不全,还有些不在调上,里面的快乐情绪却有着充足的感染力。
    燕克行在旁边开着车,满脸都是笑意。
    他们最先去看母虎。
    在时闻这里,母虎就跟家里的大女儿一样,永远都有最好的那一类待遇。
    汽车往山上开的时候,时闻想到很久没看到母虎,忍不住想,见了面它是否会扑上来?用大脑袋拱他们,又在地上打滚撒娇。
    光是想到那个景象,时闻脸上的笑意就越来越浓。
    车没办法开到山上,他们只得在半山腰停下,然后拎着给母虎带的肉上山。
    幸好两人的体能都很好,要不然拎那么几大袋食物,非得累趴不可。
    时闻现在的异能更强,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也更强。
    他们一路上山,却没看到母虎的踪迹。
    时闻:“咦,明明看到它的脚印了,它却不在这里,这是去哪了?难道外出打猎了?”
    燕克行看了一下app上母虎所在的位置:“有可能。它跑到隔壁那座山区了,我们去它的洞里等吧。”
    母虎的领地范围很大,它有时候会去很远的地方打猎,一两天回不来也正常。
    时闻希望今天不要是这种情况,要不然今天真是白来了。
    两人作为家长,知道老虎洞在哪。
    他们直接过去。
    没想到还没走到洞里,时闻就先听到了一点细微的动静——类似动物幼崽的动静。
    那洞里明显是有活物。
    时闻和燕克行对视一眼,眼神里带着茫然:“什么动静?”
    燕克行:“应该是小动物的动静。”
    离得这么远,他们只能闻到母虎的味道,而闻不到其他生物的味道。
    时闻有点炸毛:“哪来的小动物?这么久没过来,总不能那家伙连虎崽子都生了吧?!”
    他们上上个月还来看,那时候母虎也没怀孕啊。
    时闻感觉有些不妙:“我们快走过去看看!”
    第172章
    时闻一马当先,冲进母虎居住的洞穴里。
    他从阳光下跑到昏暗的山洞中,眼睛一时没能适应昏暗,看不清楚里面有什么。
    他只是闻到了浓郁的老虎的味道。
    母虎居住的这个山洞不大,一眼就可以看到头。
    时闻能听到一点细微的声音,一时却没能发现异常。
    燕克行从后面走进来,身体散发出来的热意在阴凉的山洞中显得很是明显。
    时闻正想转过头来问他,他在时闻耳边轻声说道:“在左前方那个山洞里。”
    “啊?”时闻愣了一下,才发现那边还有个小小的山洞,因为太昏暗了,且前面还有石头挡在洞口,他们什么都看不见。
    燕克行说道:“不是老虎幼崽。”
    时闻其实也知道多半不是老虎幼崽,老虎要三岁左右才能生崽,他家的母虎还没到年纪。
    他就是有点不放心。
    时闻嗅了嗅,说道:“可能是它带回来的幼崽?”
    燕克行:“它还是一只小母虎,应该不会有帮其他动物照顾幼崽的行为。打开来看看就知道究竟是什么了。”
    “你说得对。”时闻上前一步,“我先将石头搬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说着,时闻去搬动石头。
    石头有点重,不过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他就是有点纳闷,母虎怎么将这石头搬到洞口的,看来母虎比他们想象中的力气要更大一些啊。
    时闻这么想着,已经将石头挪开了。
    石头挪开后,一股饱含着野兽味道的浑浊气味散发了出来——果然不是虎崽的味道。
    时闻看着昏暗中那只圆滚滚的野兽,脑袋里冒出个问号:“这个是——艾鼬?”
    地上的动物那白脸黑眼睛,看起来就是一只艾鼬。
    时闻不确定是因为这只艾鼬的个头太大了,长得也比较丑。
    燕克行的声音在后面响起:“不是艾鼬,是貂熊。”
    时闻:“雕熊?”
    燕克行一听就知道他误会了:“貂皮的貂,棕熊的熊,它是食肉目鼬科貂熊属,艾鼬是食肉目鼬科鼬属,二者有关系,不过不是同一种动物。”
    时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燕克行:“没想到这里会有一只貂熊。”
    眼前的这只貂熊状态明显不太好,被他们打量着,还往后瑟缩了一下,嘴里发出细细的哀叫。
    时闻在它动的时候闻到了一点血腥味。
    “它受伤了。”时闻蹲下来看了看,判断道,“两条后腿都被咬伤了,看起来有点严重。”
    燕克行:“你判断得也许没错,它可能是被母虎圈养的。”
    时闻看着在地上不怎么能动弹的貂熊:“母虎真是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