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靖明 第571节

      “现在消息还只是刚传来!李怿究竟为何薨逝,朝鲜王世子身在何方,朝鲜如今情势如何,你们不知道,朕也不知道!事已至此,急有何用?”朱厚熜冷眼看着二人,“朕已经说了,自今以后,只是兄弟之国。朕又不是你朝鲜判官,断你家是非有何用?如今倒是内乱一起,伐倭大计当真要耽误了!”
    大明对朝鲜目前这个阶段的态度是:形势未明,不管!
    大明不急,尹元老很急。
    李山希安静了下来,就只在大同馆的客房里做足了模样遥祭父亲守孝。
    毛龙吟却也很急。
    这样一来,大明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出兵伐倭,帮琉球驱逐倭寇复国?
    “殿下,祝女虽已经在收拢臣民,但如今缺兵少粮……”毛龙吟在房里走来走去,愁苦不已,“这究竟如何是好……”
    过了这么久,尚元的心情也早已平复了下来。
    此时他倒是有点稚嫩又单纯地说道:“那只能先等着啊。姐姐来信说如今暂无性命之忧,我在这里过得也很好。”
    毛龙吟心情复杂地看着尚元。
    “殿下难道不急着复国?一日不复国,殿下就无法收敛王上王后遗躯,安葬继位。”
    “……但没办法啊,姐姐只藏身于乡民寨中。要赶跑贼人,只能靠大明了。”
    “再晚的话,必有民间起义军。若是他们逐走了倭寇,又或倭寇自行退走,琉球可就有人另行自立为王了!”
    这种时候,谁出面把事做了,谁自然就会众望所归。
    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发酵了几个月的琉球如今是个什么样的局势——岛与岛之间,隔着海。而躲到了最西南面靠近台湾的尚清长女,也只是前不久才终于确切知道首里那边主岛周围群岛上正是一个何等炼狱。
    一封血书正漂洋过海送往宁波,辽东边境鸭绿江畔,侦骑不断过江,逃难的朝鲜百姓也不断过江——已经冻上了,但仍不结实。
    由于潮汐,鸭绿江其实并不容易完全冻上。只有气温连续到了零下二十度左右时,才有可能完全结冰。
    今年正是这样的寒冬,因此也更显得朝鲜北部难民的凄惨。
    外戚有野心,有兵权的边军同样有野心。
    都城那边闹出了这样大的事,眼下的朝鲜已经是各方势力登台,各施手段。
    龚用卿忙碌着收管难民的事,也极力收集着信息。
    辽东总兵官是西宁侯宋良臣。
    朱厚熜继位那年,他才刚刚袭爵。
    郭勋去南京时,他当时还不够了解皇帝。
    后来,他提督整训南京振武营有功,也听了郭勋的劝,当真继续在军中建功。
    现在宋良臣专门跑到了九连城这边。
    “龚侍郎,你久在朝鲜为使,熟知内情。如今我麾下哨骑也探知了不少消息,依你之见,朝鲜究竟如何了?陛下将有何决断?”
    龚用卿当年哀叹“被流放”,现在反倒成了关键人物。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龚用卿斩钉截铁地说道,“宋侯,我正在拟写奏报。我自难民口中问出的消息,最好和您探知的消息对一对。如今以我之见,此事应该是小尹没把事情办周密,给大尹留下了把柄,又或者大尹提前就有防备。不能一举把事情做好,这才引发大乱,让朝鲜边将也起了心思!”
    像这种政变,最要紧的自然就是快准狠!
    没能第一时间做好,然后传令各方大肆抚赏安定人心,那不就反旗四起?
    “我能探知的也只是他们边将动静如何,首要是不能祸及辽东……”宋良臣果断和他交换着信息。
    明军哨骑过江,本来也是很敏感的事。
    只不过现在本就乱糟糟的,事出有因,三五哨骑也不显眼。
    但规模已经达到六七千的难民营就不一样了,各种传言汇聚。
    龚用卿熟知朝鲜话,他“嘘寒问暖”之下,倒是听到了各种小道传闻。
    “有说王世子也一并没毒死了的,有说大尹和王世子逃到了平安道平壤的。有说义州、朔州守将因为边贸本就已是小尹的人,正在四处征调丁壮粮草准备南下合围大尹的……”
    这平安道就是与大明接壤的朝鲜八道之一,义州更是在九连城边上。
    “……怪不得这么快就有许多难民逃过来。”宋良臣若有所思,“像是如此……”
    “宋侯!您还得盯着点建州!”龚用卿凝重地说道,“也有难民是从东北面的咸镜道长津一带一路逃过来的,女真人倒是未卜先知一般,也不知道是不是咸镜道守将早就知道风声,有了野心!”
    宋良臣呆了呆:“女真人也搅和过来了?”
    龚用卿冷笑一声:“我在朝鲜呆了那么多年,那朝鲜国主乱政多年,勋旧、权臣、世林你方唱罢我等待,早已不得民心。咸镜道苦寒之地,若能用它换了女真为助,在那里苦捱多年的文武有异心不奇怪。只怕是小尹此前办事不周,拉拢诸地文武时就让一些有心人猜出了事将有变!”
    “……好!龚侍郎,只怕陛下和朝堂诸公也正等着更详细的奏报。事不宜迟……”
    在这寒冬腊月里,更多的信息在汇聚。
    必要的造势也正在进行。
    十二月的第一期《明报》上,刊登了两件事情。
    其中一件,是琉球王女呈到京里的血书。
    “琉球以王女为祝女,终生守贞,侍奉神灵。倭寇肆虐琉球时,那王女刚好在外祭祀神灵、祝祷开渔顺利,幸而逃得一命……”
    寒冬时节,京城百姓们在茶楼里喝着热茶,吃着干果,兴致勃勃地听说书人讲那里的故事。
    “……噩耗传来,听闻那王女泣血三升,裙裾都染透了!嘿,谁知倭寇残暴,这才刚开始!如今啊,直如畜生一般,在那仙岛一般的琉球京都那是杀光、烧光、抢光!除了些丁壮和貌美少女被抢走为奴,老的,小的……”
    说书人唾沫横飞,表情精彩,听客连连咋舌。
    “这倭人当真畜生不如!”
    “本就是蛮夷嘛……”
    “可怜那贞洁王女……泣血三升还血书恳求大明出兵,只怕身子里已经没二两血了……”
    倭寇屠毁海上仙岛、琉球王女血书请求大明出兵相助是一件事,另一件事自然是朝鲜那里的奸贼四起、民不聊生。
    “听说如今九连城那边,逃难之人已经两万余。本以为要卖儿卖女苟活,谁曾想辽东大举赈济,粥厂不断……不许富家买些奴仆,这是何道理?那么多人天天养着,得花多少银子?”
    如果说琉球的遭遇令人同情唏嘘,那么大明在辽东的决定则让大明百姓费解、不满。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我说,朝鲜那些达官贵人不把百姓当回事,朝廷就该出兵都给镇压了!早让那些人回去自寻活路才是上策,要不然若是我大明明年有灾,赈灾粮岂非不够?”
    “哎,陛下最是爱民如子。想想真是有幸生在大明,要不然你看,投胎在那些乱糟糟的地方,日子哪里过得下去?”
    就在这些针对最新大事热烈议论的气氛里,忽然又有人闯入茶楼。
    “大伙快出去看!咸宁侯被押在囚车里,从南门进来了!”
    “什么?咸宁侯?他犯什么事了?”
    “不知道!还有,锦衣卫围了成国公府!”
    “……嘶!”
    改公元后的第一年年底,京城顶级大乐子还是来了。
    大明之外的事情再怎么样,也不如大明自己的公侯伯被陛下惩办来得轰动。
    雪花飘飞之中,仇鸾当真被押在囚车当中,双目悲愤地回到京城来。
    他至今仍旧想不通。
    至于吗?
    成国公府上,朱希忠虽然跪在地上,但是同样悲愤地抬头看着陆炳:“臣虽有些小过错,可一片忠心,天日可表!陛下明鉴,何以如此严惩?!”
    陆炳只是挥了挥手:“带走。有什么话,你到御前再说。本指挥只管抓人,审案的事,本指挥不管!”
    因为一层勋臣身份,抓他们,要锦衣卫出手。
    但被锦衣卫抓了,下一步他们就将面对大明如今的新三法司。
    一夜之间,消息其实就被放了出来。
    他们的罪其实都不大:侵田夺产、贪污受贿、偷逃赋税罢了。
    罢了?
    最终,朱厚熜还是只用这些罪名办他们。
    “……当真不一样了。”
    这是新朝以来,除了当初哗变谋反的一些勋臣,第一批真正被严办的勋臣。
    其中还包括两家藩王。
    当真不一样了。
    有识之士不免心里这么想:如果为皇帝卖过命,犯了点这样的“过错”就要被严惩,那么爵衔这样的护身符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
    尽管最终如何处罚还没定下来,但是当他们被锦衣卫在众目睽睽之下带走时,就已经相当于诛杀了他们一遍。
    皇帝难道不担心勋臣的忠心动摇吗?
    “二十二年!朕讲了二十二年!”乾清宫内,朱厚熜满面怒容,“就是猪,也该听得懂了!宗室勋臣,也是拿着国家俸粮的!朕给你们发粮发银,难道是让你们有多犯法的资格?朕要惯着你们,才能买来忠?这是什么破道理?”
    好好的小年夜,皇帝赐宴宗室勋戚,终究还是变成了主题教育。
    朱载墌看了看自己的爹。
    也就是您了,压得住,想怎么样都行。
    我将来可怎么办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你们谁没听过?立过功就当真百世无忧的,史书里记了谁家是这样?同乘一条船,哪怕不能出力,也要分得清楚哪些事是在凿这条船!凿破这条船的不是你,刮点皮就是没有大碍的?这条船是我们祖上一起造出来的!刮点皮都是不忠不孝!”
    朱厚熜骂完,这才终于说到最紧要的,平息了一下心情才肃然说道:“宗室和勋戚,最不能犯的罪,就是蠢罪!回答朕,如今国名是什么?”
    “……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
    “宪条已定,人人不得有违,便是朕也不要违!宪条之下,便是律例!犯了宪条律例,即便贵为宗室勋戚、文武大员,也不能不惩治。要不然,民心迟早离散,这条船就沉啦!当真到那一天,你们是见不到了,但前朝旧臣,难道不是大多子孙多被除尽?要是真忍不住贪心,那也是难免,可别在心里嘀咕着朕怎么不念旧情!”
    “忠君用事的,为什么要让朕为难,为什么要朕来念旧情?”
    乾清宫内鸦雀无声,几乎人人低头。
    在这位爷底下做事,当真是压力巨大,被卷得令人心痛。
    可是你也不能说他错。
    说真的,有些怀念以前。
    可惜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