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444节

      这一下子,却将胡广等人都难住了。
    夏原吉很激动地道:“陛下,依臣看,管仲可以……”
    张安世却道:“神农。”
    一听神农,胡广有话说,入你娘的张安世,在儒家体系里,神农是三皇五帝的级别,好吧!
    胡广立即道:“臣才疏学浅,倒是没有察觉到历朝历代,有人可类邓先生。”
    朱棣努力地想了想,似乎也没想到,便道:“也有道理,这样的功劳,朕看……要重赏。”
    朱棣对有功之人就是这么干脆,有功就要奖!
    亦失哈便笑吟吟地看着朱棣,连忙上前道:“陛下,尚膳监掌印,出了空缺……”
    朱棣看也不看亦失哈,却是道:“这样的功臣,内廷的十二监,哪里有资格安置?朕的大臣之中,有相士,有僧人,难道还容不下一个邓健吗?”
    此言一出,众人面面相觑。
    不过……居然无人反对。
    即便是杨荣和胡广,竟也觉得理所应当。
    夏原吉道:“不如……来户部吧……”
    却更没想到的是,朱棣沉吟道:“封侯……”
    猛地顿了一下,朱棣才接着道:“不,封世侯,赐食邑五千户,委屈一下,挂一个户部侍郎衔,负责农务,这农庄,还离不开邓先生……让他在此招徕流民,继续引种新粮。还有随他一道在此试种的庄户,每人赐银一千两……”
    说着,朱棣回头看一眼杨荣和胡广,随即又道:“这是朕的意思,教廷议讨论。廷议不会有人反对吧?”
    杨荣和胡广没有什么犹豫,这杨荣道:“臣可以作保!”
    朱棣颔首。
    邓健却在一旁听得大吃一惊,直接僵在了原地,竟是大气也不敢出。
    封世侯啊!
    这岂不是,和张安世一样了吗?
    而且还挂了一个户部侍郎之衔,大明从不曾有太监封爵和在外朝为官的记录,真是闻所未闻。
    他身躯一颤,竟是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能把太监做到他这个地步,真是值了。
    哪怕是亦失哈站在一旁,也禁不住流哈喇子。
    “奴婢……奴婢……”邓健哽咽了,一下子拜倒在朱棣的脚下:“奴婢谢陛下恩典。”
    朱棣却是冷起了脸,肃然地道:“以后不可再称奴婢,要自称为臣,做大臣就要有做大臣的样子。你有儿子吗?”
    邓健道:“奴……臣……臣有一个侄子。”
    朱棣想也没想,就道:“朕下旨,过继……自此之后,就是你的儿子了,给你留一个香火。”
    邓健涕泪横流,感激地道:“是,是……”
    朱棣又很是慎重地道:“这个地方,要好生保护……张安世……”
    张安世立即道:“臣在。”
    朱棣吩咐道:“你那安南卫,再增三百员额,设一个千户所吧,其中半数……日夜屯驻于此,专司护卫这个庄子,这庄子里,但有任何闲杂人等混入,朕拿你是问。”
    张安世连忙道:“陛下,六百人是不是少了?”
    这话其实说出来,是很不合适的。
    京城边上,六百多个私人的卫队,你还嫌不够,这是想要做什么?
    但此时的张安世,一脸苦笑道:“要不凑个整,给个八百吧?”
    朱棣却很豪气:“那就八百。”
    张安世面上保持着淡定,可在心头已经美滋滋地开始计算了,除了三百个人驻扎于此,又多了两百个,他的宅子,又多了几分安全了。
    朱棣接着道:“明日,令太子往孝陵祭陵,这件事,要告诉太祖高皇帝……魏国公徐辉祖,文渊阁大学士胡广随行。”
    这种好事,肯定是要告祖宗的。
    其实一直以来,朱棣自己都不太敢去祭祖,除了靖难成功的时候,硬着头皮去了一趟,其他时候,都是让太子或者是一些大臣去。
    他怕太祖高皇帝真的在天有灵,爬起来捶他。
    不过今日……他却是中气十足。
    朕怕个鸟,太祖高皇帝也不如朕,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祖高皇帝有灵,就好好的在天上享福,看朕怎么给他长脸增光。
    见邓健还是呆滞着一动不动。
    朱棣道:“邓卿家,还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邓健身躯一颤,猛地回过神来,这才道:“奴……臣……臣……当不得这样的大功。”
    朱棣微微皱眉:“嗯?”
    邓健道:“出海的时候,是臣的公子……不,是安南侯授意的,海图,还有路线,也都是安南侯制定的,臣只是萧规曹随。”
    “就是耕种这粮……也是安南侯教我这样做的,我真糊涂,臣起初还误会了他,以为……臣得罪了他,心里还有怨愤,总觉得他不似从前那样亲了,是……故意想教臣……教臣难堪,臣每日想的是,是不是从前做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令他……令……可现在才知道,原来安南侯煞费苦心……他这是……这是……”
    说罢,邓健羞愧地嚎啕大哭起来。
    这一下子,真将从前的所有委屈,统统都发泄了出来。
    泪如雨下之后,邓健道:“臣还是回东宫做奴婢吧,这功劳不是臣的……臣也不敢接受……臣现在,吃了这么多的苦头,能有今日,已是知足了,其他的……也不敢巴望了……”
    只有真正经历过苦痛的人,才会生出这样的心思,这都是邓健的肺腑之词。
    朱棣看了一眼张安世。
    张安世忙道:“陛下,他这是冤枉人!臣……是告诉过他一些海外的讯息,也说过这粮种的事,可臣其实也只是道听途说,说的也是语焉不详!”
    “他能有今日,臣自己也很惊诧,他说自己没有大功劳,可臣斗胆想问,臣这些话,若是说给任何一个人,这人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九死一生,过这几年生不如死的日子,换来今日吗?这天底下,只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朱棣听罢,不断点头:“是啊,动嘴皮子容易,可要将事办成,却难。当然,也不是说出谋划策的人不重要,当初靖难,姚广孝和金公几个,也为朕谋划,可话虽如此,这靖难其中的艰辛,又有几人知道呢?”
    “张卿所言,甚得朕心,邓卿家,你不必再谦虚了,朕意已决,你还要抗旨不成?”
    顿了一下,朱棣又道:“不过张卿……确实也功劳不小,来人,赏他十万……”
    张安世笑嘻嘻地道:“陛下,算了,臣为陛下效命,是应当的,这不算什么。想当初,陛下和臣打赌,臣也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朕有打过赌?”朱棣瞪他一眼。
    张安世连忙摇头:“可能是臣记错了,臣太愚钝,最近总是忘事,万死,万死。”
    朱棣失笑道:“朕当然记得,方才不过是试一试你罢了,你功劳不小,朕自然愿赌服输。这事,也要添入廷议。”
    胡广和杨荣对视了一眼,却都道:“遵旨。”
    今日这事太大了,说实话,封出去一点爵位,真的什么都不算。
    朱棣此时目光又落在邓健的身上,道:“来,邓卿家,你来告诉朕,这土豆,是如何种出来的?”
    邓健慢慢冷静下来,他毕竟是宫里的宦官出身,自然知道如何侍奉皇帝,于是领着朱棣,将这庄子外的试验田,统统都巡视一番。
    “安南侯说,咱们干这个,其实就是不断地试错,所以……臣做的事,就是将种子,分别在不同的土地上,再根据不同土质和灌溉的程度,进行栽培。最后再通过秋收的时候,来确定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现如今,臣收了秋粮,打算将这土豆,拿出一批来,争取赶紧育出秧苗,这些日子就要种下,现在只是初秋,或许能在冬日来临之前,看看能否再种上一熟……”
    “一年两熟?”朱棣又诧异得瞪大了眼睛。
    邓健则带着几分保守道:“现在还不敢确定,主要还是春耕时迟了一些,不过臣觉得,这土豆没有稻米那样娇贵,对于灌溉和天时……没有这么多讲究,一年两熟,应该会比稻米要容易一些。”
    朱棣又是一喜,乐呵呵地笑道:“若能一年两熟,朕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你这农庄……虽为户部辖下,可过于要紧,以后,你若有什么奏疏,都可随时奏报。”
    说着,猛地看向亦失哈道,慎重地道:“亦失哈……你记下,邓卿家有奏,要及时送到朕的案头上。”
    亦失哈不禁羡慕的看一眼邓健,道:“奴婢遵旨。”
    朱棣又道:“这庄子,要扩大,邓卿家,你要多少土地,但管说来。”
    邓健道:“臣这儿,还有各种从海外带回来的种子,有几种,尝试种了一些,但是失败了,不过……总算还留下了一些余种,所以臣打算,除了土豆继续轮种,不断的育种之外,其他的种子。来年开春,也要种下,这地……不如再加几百亩,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张安世在旁道:“陛下……邓侯爷不好意思呢,他的意思是……将来需要的土地多的是,就怕将来……许多作物,因为没有土地,不好发挥。”
    朱棣笑了笑:“那就再并一万亩地,给这农庄,挂在栖霞的名下,若是需要银子,从朕这里索取,不要怕朕舍不得花银子,朕内帑有钱。”
    邓健道:“是。”
    朱棣心情极好,脑子里畅想着,将来大丰收之后,大明的粮产节节攀高的好日子。
    回到农庄的大厅之后,落座。
    张安世道:“陛下,臣还有事要奏。”
    朱棣看了张安世一眼:“你说。”
    “陛下……这些粮种,尽是从海外得来,可见这海外丰饶,不知有多少宝物,邓侯爷只取一些,就为天下解决了大问题,因此,外间总有人说,这下西洋,乃是好大喜功,可在臣看来,却是陛下您高瞻远瞩的举措。既然如此,那么臣建议,这下西洋自然还要照旧,可向四海的开拓,就如当初邓侯爷一般,也是十分紧要的事,臣以为,商行可以资助开拓的船队,资助他们下海,让他们往天下各处大洋去……”
    张安世还未说完,朱棣便已明白了张安世的意思,他红光满面,毕竟……这可是证明了朱棣绝非好大喜功,他点头道:“如此甚好,商行的事,你来张罗,不必报朕。”
    朱棣说罢,看向胡广、杨荣和夏原吉:“诸卿没有什么意见吧。”
    夏原吉率先道:“陛下,臣无异议。”
    张安世道:“还有,就是安南那边……江浙这边大灾,臣已让人在安南大肆的收购粮食……现在商行在安南和吕宋等地……想办法征粮,那边的粮产都很丰饶,虽然不能完全填补江浙这边的空缺,可至少……也可缓解一些灾情。只是,粮食虽不少,却需船运,现在郑公公已率船队下了西洋,朝廷理应征发所有可以动用的海船,往安南和吕宋,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输送进来,如此……眼前的燃眉之急,也可缓解了。”
    第251章 献宝
    朱棣一愣。
    其实自粮食出现危机起来,朝廷想出了许多的办法。
    可这文武百官,想到安南和吕宋调粮的情况却不多。
    毕竟绝大多数人的格局都是有局限的。
    他们本就厌恶海贸,对于大规模的出海,更是嗤之以鼻。
    自然而然,对于吕宋和安南都缺乏应有的见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