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8章

      “难道传言是真的,玛丽莲梦露会慢慢的倾向于共产主义?”艾伦威尔逊眼睛滴溜溜的转,如果是这样的话,军情六处应该分出一部分力量,找到肯尼迪的把柄留在手中。
    此时的艾伦威尔逊满脑子都是英国应该怎么利用这个女人,帝国专员的主人翁精神表露无疑,毫无疑问,不谈美国人怎么看肯尼迪。
    但这个总统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人见烦的存在。
    出生民主党的肯尼迪,正处在民主党改变理念的时期,又有传统民主党的好战,又有后世民主党的虚假伪装。
    除了得罪美国国内的各大势力之外,肯尼迪对英国有拿骚协议,对苏联有古巴导弹危机,对中国其实就很简单,并不排斥向中国扔核弹。
    随着中国越发接近拥有核武器,美国也开始尝试阻止这一幕的出现,毕竟有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肯尼迪时期还是把中国当做敌人的,敌人的力量在增强让华盛顿寝食难安。
    外科手术式打击也就提上了台面,中国曾经遭受过两次核威胁,分别来自于美国和苏联,苏联的那一次是由苏联国防部长提出,但被勃列日涅夫否决,勃列日涅夫认为就算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在怎么冲突,核打击都不能作为一个选择。
    苏联判断和中国无法改善关系,是七十年代的事,关键事件有两个,智利阿连德被击杀,苏联盟友全部和智利断交,唯一没表态的是中国。
    这件事过后,苏联认为中国已经完全和美国站在一起,至于后来的和越南的战争,则被苏联认为中国已经成了敌人。
    更早中国面临核威胁,则是两次都来自美国,一次是朝鲜战争,是麦克阿瑟提出,杜鲁门总统否决,性质和勃列日涅夫否决国防部提议差不多。
    剩下一次就是肯尼迪执政的时候了,刚开始肯尼迪需求苏联的支持,寻求同莫斯科联手。
    以外交和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放弃核实验,甚至可以的话,两方各派一架飞机携带核弹,直接摧毁核试验场。
    令肯尼迪乐观的是,虽然正处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但此时中苏交恶,苏联已经中断对中国核计划的援助,而且苏联对美国提出的《防止核扩散条约》反应十分积极,美国对与苏联就通过外交甚至军事手段中止中国核试验充满信心。
    然后事与愿违,美苏对待全球核扩散条约的基础范围有不同意见。主因是苏联反对欧洲有核化,认为应该将就欧洲与中国的核问题达成共同的协议,即欧洲和中国都应禁止核试验,防止核扩散,苏联才愿意与美国共同推动中止中国的核计划。
    肯尼迪这一次的核威胁,和勃列日涅夫以及杜鲁门两人的反应都不同,不管是勃列日涅夫还是杜鲁门都马上否决了军事行动的提议,肯尼迪却很认真的讨论了很长时间。
    脑子里面回想了肯尼迪执政短短三年时间,就施压英国签署拿骚协议,和苏联因为古巴差点爆发核战争,那么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可信度就很高了,别人可能不会这么做,肯尼迪可真没准。
    这个总统对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麻烦,对苏联和中国来说威胁就是直接的威胁。对英国更加麻烦,因为美国是一个可疑的盟友,而英国确实不负当年之勇了。
    艾伦威尔逊想要通过玛丽莲梦露,抓一点肯尼迪的把柄在手,有多大的效果以后在说,万一有用呢?面对肯尼迪这种问题总统,也只能用守株待兔这种笨办法了。
    在玛丽莲梦露度假的最后两天,艾伦威尔逊陪着费雯丽尽显地主之谊,然后一起送到机场,本来小姨子要跟着来,被他拒绝了。
    “你和这个美国正当红的明星关系怎么样?”返回的时候,艾伦威尔逊一只手搭在大英国宝的香肩上,不着痕迹的打听着国宝在好莱坞的人脉。
    “你是不是看上她了?”费雯丽足以令人沉沦的双眸,怔怔的看着自己的男人,口吻当中略带酸意,她知道自己的年龄不小,已经快到了风华不再的时候。
    “想哪去了,这是我管理的殖民地,如果我有这个想法,最近肯定能找到机会。”艾伦威尔逊苦笑着安慰道,“就这个殖民地,我说一句话比教皇说句话还管用,非等到人走了?我才开始动心思,这也就算了,还让你知道,这简直是在羞辱我的智商。”
    “那你?”费雯丽神情一缓,放下了心中的担心,喜形于色道,“我和她的关系还不错,其实我和认识的每个人关系都很好,嘉逊、赫本、还有宝莲、贝蒂、都很好。你有什么让我帮忙的地方么?”
    “可能有些难以启齿,我想要派人潜伏在她的旁边,用来做一些信息收集。”艾伦威尔逊一本正经,临时把情报变成了信息收集这种中性词汇。
    可费雯丽怎么会听不出来,她是知道艾伦威尔逊是军情六处探员的,虽然那不是主业。
    “帮帮忙吧,像是她那种国宝级女星,肯定有数不清的大人物惦记。别以为那群政客多么高尚,只不过藏得严实。”艾伦威尔逊表示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英国。
    “有人比你藏得严实么?你不但胆子大,而且还藏的严实。”费雯丽白了艾伦威尔逊一眼,沉默了一下道,“我帮你关注一下,其实梦露这个人很不错,善良富有同情心,我有些过不了自己的那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