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86章

      很快消息就传播开来,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闻风而动,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但是本能驱使他们,跟着塞尔维亚人的行动。
    这就不得不提南斯拉夫的历史了,南斯拉夫的近代史可以概括为,塞尔维亚建立大南斯拉夫想要吞并融合其他民族但是失败了的历史。
    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族的人口只是在各个单独民族当中占据多数而已,但远没有达到半数。第一南斯拉夫建立时的名字“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王国”就说明了这个国家的属性,它是由不同的南斯拉夫民族联合组建起来的国家,塞族只是人口占多数的民族,但是塞尔维亚人之外,其他区各民族人数要远远多于塞尔维亚人口。
    塞尔维亚人虽然不是主体民族,但是在南斯拉夫王国的短暂历史当中,塞尔维亚人确实占据了统治地位,拥有影响其他民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潜移默化的。
    不管是克罗地亚人还是斯洛文尼亚人,虽然对塞尔维亚人有敌视,却下意识的以塞尔维亚人为标准行动,这一天的午夜,这种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塞尔维亚人的营地有这么大的动静,就被相邻的克罗地亚人知晓,虽然他们不知道塞尔维亚人到底有什么目的,但处在铁托的高压下,克罗地亚人和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祖国军是处在一种环境当中报团取暖。
    至于这种心理,见到塞尔维亚人向北进发,克罗地亚人本能的就跟随,然后是斯洛文尼亚人,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
    午夜时分的奥地利边境熙熙攘攘,如同闹市一般嘈杂,火把和人流交织,向着北方移动。
    如果有人能够开上帝视角,注意到这一次移动的细节,会非常惊讶的发现,涉及到了二十万人的移动,竟然完美的避开了占领军所在的营地。
    当然这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现在奥地利的情况特殊,英军在奥地利英占区只有两个营,美国和法国的占区也差不多,奥地利实际上是处在苏联军队的控制之下,只是出于大局,苏联红军都在苏占区,给了美英法三国礼遇。
    这一个连当事者都不会注意到的漏洞,此时却成了一个致命的疏忽,成了这一场震惊世界逃亡的注脚。
    向北移动的逃亡者,身体充满了力量,生路就在前方,所有的疲惫和焦虑都消失不见。向北向北再向北,就是他们现在的唯一目的。
    这个时候,没有塞尔维亚人、没有克罗地亚人、也没有斯洛文尼亚人,他们都是一种人,避免被遣返回国,等待铁托清算的人。
    夜幕下,火把组成的长长人流行军,将奥地利从平静下唤醒,但是对于已经经过多年战争的欧洲来说,这一点杂音其实并不算什么。
    数百公里之外的柏林,却正在举行一场胜利庆典,和历史不同,这一次的胜利阅兵早了三个月,刚刚联合战胜德国的战友情还在,而且预期当中的波茨坦会议过几天也将召开,美苏英法都在竭力的营造着团结的气氛。
    谁都知道现在战争还谈不上结束,日本还在垂死挣扎,太平洋一线英美军队仍然在和日本军队鏖战,此时劝说苏联投入到对日本的战争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会议还没有开始之前,其实一切事情只能算是未知,就艾伦威尔逊的了解,日本战败前夕已经有些病急乱投医的征兆,甚至把希望放在了苏联身上。
    指望苏联调停毕竟步步紧逼的美国,有条件的退出战争。这并非不可理解,其实就和德国人希望向西线投降一样,德国人心里非常明白,他们在东线做了什么缺德事,所以避免落在苏联人的手里。
    日本人的心理恰恰相反,在苏联和美国人之间选择,日本人会出现把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避免被美国人收拾的心理,也非常正常。
    上午八点,柏林阅兵场地,参加阅兵的美苏英法四国士兵已经准备完毕,同时间的莫斯科红场,苏联胜利大阅兵遵循着同样的步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担任红场阅兵总指挥,而柏林联合大阅兵的总指挥则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罗科索夫斯基随着克里姆林宫钟楼的钟声出现在红场上,在“立正、阅兵式开始”口令发出后,自鸣钟敲响十下,军乐队演奏格林卡的名曲《光荣啊—俄罗斯人民》,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骑白色战马通过斯帕斯基门进入红场,阅兵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同志,现役部队、海军部队和莫斯科卫戍部队参加阅兵式的队伍已组建完毕,请检阅!”
    “乌拉……”艾伦威尔逊自然是听不见莫斯科气冲云霄欢呼,但在柏林的联合大阅兵上,苏联士兵对着朱可夫元帅高呼乌拉,同样令其他国家的参与者侧目。
    就算是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元帅,也苏联受阅士兵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十分认可。
    “我看到的是战士们经过战火磨练的英毅脸庞和流露出欢乐心情的眼睛;是战士们穿着的新制的军服,勋章和奖章在军服上闪闪发光。”朱可夫元帅对着受阅士兵发表了讲话,“全世界珍惜和平的人们,都在心底感激勇敢的士兵做出的贡献,这种感激包括苏联,以及伟大的盟友美国、英国、法国等等其他盟国。今天,在这盛大的欢庆日子里,我们谨向他们表示伟大而崇高的敬意,光荣属于全体为了这一次战争牺牲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