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于氏此时心情很微妙,那孙盈盈娇憨,但绝对是个聪明人,绝对不会无缘无故那么做!
与其在这边瞎琢磨,太子妃于氏派李嬷嬷问问,“把我在闺中最喜欢戴的那一套珍珠头面找出来,送给孙盈盈,我跟她一见如故,特别喜欢她。以这样的理由上门,不引人怀疑。”
李嬷嬷听了之后连连点头,“太子妃说的是,安王现在对孙盈盈那么喜欢,想必过几年之后你们可能成为妯娌了。现在关系处理好,以后也能够共进退。尤其是遇到一些太子妃不适合出面的事情,不适合说的话,到时候安王妃的话就能够给太子妃解围。”
太子妃听了之后微微笑了笑,李嬷嬷说的对,现在示好孙盈盈,绝对不吃亏。
就算将来孙盈盈不能成为安王妃,但以安王对孙盈盈的稀罕程度,绝对不会委屈孙盈盈。
重要的是孙盈盈本人非常厉害,医术那么高明,就算将来不成为安王妃,也不成为安王的侍妾侧妃,也能够有一番作为。
女医,女夫子是大周女性能够从事的最高的职业了,我们这还有官职呢。
李嬷嬷捧着太子妃最喜欢的那套珍珠首饰,这闺中太子妃最喜欢的,最适合年轻小女孩佩戴,现在太子妃用不上了,大公主现在才六岁,短期内也用不上,所以送给孙盈盈最好。
珍珠首饰虽然好看高贵,但是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时间长了之后会变得发黄,黯淡无光,如果能够经常佩戴的话,或许能够延缓这样的状况,放在首饰盒里面,反而会加速坏掉。
等到李嬷嬷到了安王府,王府长史连忙出来恭迎,“不知李嬷嬷到访所谓何事?”
李嬷嬷是太子妃身边的得力助手心腹嬷嬷,现在过来应该是代表太子妃过来的,所以安王府的王长史非常恭敬。
第1653章 转告
李嬷嬷笑了笑,“太子妃跟孙姑娘一见如故,特别喜欢这样乖巧懂事的小姑娘,所以送了一套太子妃最喜欢的珍珠头面,给孙姑娘。王长史能否通传一下?”
听到这话王长使微微松口气,然后恭敬回答:“回李嬷嬷,今日是元宵佳节,王爷从来未去看灯会,故而今年在身体好了转之后就想出去看看,王爷也把孙姑娘带着,出门已经半个时辰了。”
李嬷嬷听到这话微微一愣,这才想起今天是元宵佳节,她这时候过来好像有些不合时宜了,“哎呀,你看我这脑袋居然忘了提醒太子妃。都是孙姑娘太可爱,太聪明了,人见人爱,所以太子妃才这么迫不及待地送出最喜欢的首饰。”
“多谢太子妃,多谢李嬷嬷。”王长使笑着说,作为安王府的长史管理,安王府的一切,这可是个肥差,以前他经常担心安王不在了,他又要重新上下打点,还不知道有什么职位呢。
现在好了,安王爷身体慢慢恢复康健,他就能够一直在安王府做王府长史。
只要安王不造反,他这差事这辈子都能过得安安稳稳的。
李嬷嬷失望的回去了,但是面上不显,想了想,然后说道:“今日孙姑娘走路有点滑,可见鞋子并不是非常合脚,等过两日,我再送送两双珍珠锦云鞋,还请王长使帮忙转告孙姑娘。”
听到这话,王长使一愣,安王府的绣娘,其实就是宫里的皇后娘娘赏赐的,手艺好着呢,做出来的鞋子也是一流的,怎么可能不好呢?
这李嬷嬷专门说这句话,还让他转给孙姑娘,到底有什么深意呢?
只是这李嬷嬷不愿意说,王长使当然也不会多问,于是恭敬回答:“一定把李嬷嬷的话带给孙姑娘,还请李嬷嬷放心。”
李嬷嬷笑了笑,点了点头,“都是为了太子妃表达心意,有劳王长使了。”
李嬷嬷走了之后,王长使思索很久,一无所得。
此时孙盈盈跟白宜修出现在京城最有名的酒楼八宝阁,这里的八宝鸭最是出名。
刚开始孙盈盈还抱怨白宜修为什么这么早出来,毕竟灯会只有天黑了看,才好看。
可是白宜修却说吃饱了才有力气逛灯会呀。
一听有好吃的孙盈盈毫不犹豫的就跟过来了,来京城一趟,当然要吃点好吃的,看看京城的风土人情。
因此,孙盈盈在马车上的时候,就会打开马车的车窗,看看外面的人和店铺。
人来人往,眼花缭乱,热热闹闹。
孙盈盈非常期待,转头看向白宜修,“白宜修,我想下去看看!”
白宜修听了之后,微微皱眉,“外面有些冷,还是不要下去了吧!万一染上风寒了也是很难受的!”
“白宜修,你要知道我是大夫,就算染上风寒了,我也能做到,把难受和痛苦降低到最低!”孙盈盈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再说了,过一段时间我就要回去了,不看看怎么能够回去吹牛呢?”
第1654章 不能修行,那就练武
听到这话白宜修坐起来,然后伸手捏了一下孙盈盈的小鼻子,“那好吧,我陪你一起下去。你看我生在京城长在京城,但是我从来没有出来逛过……都是这个身体不争气,让我错过了好多,现在身体好了,我的确要看看。不仅仅在京城看,以后还要到其他美好的地方看。”
孙盈盈点了点头,其实以白宜修的身体状态,出去逛逛不会有什么影响,“你也不要这么娇弱,男人嘛,总要经历风雨,才能够变得坚强。你看看你皮肤比我还白,手指比我还嫩滑呢!再过几日你的治疗就完成了两个疗程了,你也该尝试一下练武,或者修行……”
lt;a href=<a href="
https:///tuijian/niandaiwen/gt;" target="_blank">
https:///tuijian/niandaiwen/gt;</a>年代文